張培培
【摘要】“中國傳統(tǒng)民族聲樂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聲樂藝術的形成是與人類的生活、勞動、歷史、情感、地域風俗脫離不開的,要想準確的用歌聲來表達不同民族風格,不同語言的聲樂作品,不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是不行的。這就需要聲樂教育者和學生們樹立好正確客觀的教育與學習概念。
【關鍵詞】聲樂教育;綜合能力;歌唱藝術
縱觀中外一些著名歌唱家的成功之路,他們拼搏的精神和輝煌的藝術成就總是能打動和鼓舞我們向著聲樂藝術的高峰攀登,同時我們也經常能聽到是誰一夜成名,或是誰在哪一位導師的引領下一帆風順的走上了歌唱家的位置。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一個人的成功是具有偶然性的,但另一個不可辯駁的道理和事實,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那些真正站在聲樂藝術巔峰的歌唱家一定是有著厚重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儲備。
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能聽到“綜合能力”這個詞,而這個詞的解釋是對人們的德、智、體各方面的素質進行的評估和檢測,再具體些綜合能力是指,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即“以提高聲樂演唱綜合能力”為目地的教學與學習模式。
“幾十年來,聲樂教育家、歌唱家、作曲家、理論家,以及聲樂愛好者和廣大觀眾,對民族聲樂的發(fā)展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心血”。目前,我國的各大音樂學府所設定的聲樂教育種類一般分為美聲、民聲和流行二種唱法,而隨著外國歌劇、音樂劇的走進來和中國聲樂人才的走出去,特別是國際聲樂舞臺流通性的需求,使得巾圍的聲樂教育和歌唱者們演唱作品的范疇得以較大空間的擴大與釋放。我們越來越多的媒體在重大的演繹活動中看到一些國際級的外國歌唱家,如“多明戈”在2008年奧運會上演唱中國江蘇民歌《茉莉花》,而我國的一部分歌唱家如:廖昌永、迪里拜爾、黃鶯等早在多年前就在國際的歌劇舞臺上嶄露頭角,這些歌唱家在學習外國聲樂作品的同時不可避免的要解決語言、文化、歷史、風格等一系列的知識,用一定的精力來深挖作品的精髓才能達到準確完美。
邡么我國的聲樂教育無論哪種唱法都代表著中國的聲樂派別,中國的聲樂如何躋身于世界聲樂舞臺早已不是什么新話題,我國的聲樂選手參加世界級的聲樂比賽巾頻頻獲獎,到國際著名的音樂廳舉辦音樂會,國家級院團赴國外藝術交流和商業(yè)演出,一部分專業(yè)人才到國外的音樂學院學習進修等等,這途徑和辦法加速和提高了我國聲樂人才的培養(yǎng)和專業(yè)水平,也很大程度的擴大了中圍聲樂的知名度,但無可爭辯的一個事實是絕大多數(shù)的聲樂藝術人才必須要依靠國內音樂院校或專業(yè)院團來培養(yǎng),某種程度上來講音樂院校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著我國聲樂水平的進展及其在國際聲樂舞臺上的地位。
縱觀中國聲樂的國際、國內形勢后,信息時代經濟飛速增長,媒體日益繁榮,似乎讓每一個生活在這一時代的人目不暇接,人們恨不得把身邊的-切事情都以加快速度為目地的催熟,速成班、快進班比比皆是,在聲樂界此種現(xiàn)象不在少數(shù),一部分教師在學生基礎不穩(wěn)定的情況下盲目的進行大作品的訓練,渴望其超出同齡人、同年級的水平,以其樹立自己的教學水平,而一些學生過分的渴望一夜成名狠拼一兩首大歌,期待著在比賽中獲獎而功成名就。有句老話叫:滴水穿石,也就是想成大器務必下真功夫的道理。
聲樂這一學科是需要拿出較大精力去探索研究的一門學問,要把相關學科都學好了,才能達到我們最終的學習目的,完成學習的最終目標也就是達到聲樂演唱的“綜合能力”的有效體現(xiàn)。
一、音樂作品的形成與定位
無論中國或外國的歌劇、音樂劇或者一首聲樂作品,它們的創(chuàng)作都是有文化背景的,這些作品的創(chuàng)作根據(jù)或講述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或謳歌一個偉大的時代,作家在受到某種題材情感沖擊的時候,產生了創(chuàng)作的欲望,而他(她)們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一定是理性加感性的,首先一定要對將要創(chuàng)作的題材進行歷史、文化背景的深度分析,包括它的年代、民族、地域、語言等等。編劇或詞作者對歌詞的創(chuàng)作定位是否準確將直接影響到曲作者的風格定位,也就是說詞曲風格一定是統(tǒng)一的。打比方說:一首描繪新疆地區(qū)的詞是絕對不能用朝鮮族的曲調去譜曲的,如果非要打破常規(guī)去這樣做,那也只能創(chuàng)作出奇怪的沒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像中國歌劇中的劇目,如《白毛女》、《江姐》、《野火春風斗古城》、《蒼原》;外國的劇目《圖蘭花》、《阿依達》、《茶花女》、《費加羅的婚禮》這些經典的劇目它所容納和展現(xiàn)的文化藝術含量一定是傾注了編劇多年的生活閱歷和藝術積淀,也可以說體現(xiàn)了詞作者藝術表現(xiàn)手段上的“綜合能力”。那么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首先要定位出清析的創(chuàng)作脈絡,這就要求作盹家具備深厚的作盹功力和文化底蘊,也可以說這同樣是一種藝術表現(xiàn)力的“綜合能力”的展現(xiàn)。
創(chuàng)作一部歌劇或者一首經典的聲樂作品的前提,需要創(chuàng)作人員付出極大的精力,更需要一種高水準的“綜合能力”,那么作為歌唱者、作為一部歌劇的人物角色或一首聲樂作品的解讀者,如果其不具備相等的聲樂演唱的“綜合能力”,那么想要完美的展現(xiàn)出聲樂作品的藝術底蘊和感染力,以其達到陶冶人、感動人、教育人的目地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無論是一部歌劇的導演或一首作品的詞曲作者,他們在選擇角色或演唱者的時候是需反復衡量和慎重選擇的,也可以這樣講:一部再優(yōu)秀的聲樂作品,沒有一個高水平的歌唱者的精彩演繹,那么它的藝術價值和時代價值是無法得到充分體現(xiàn)的。
二、如何培養(yǎng)歌唱藝術的“綜合能力”
在本文巾多次提到了“綜合能力”的重要件,那么如何才能培養(yǎng)出具備“綜合能力”的聲樂人才呢?這關鍵在于培養(yǎng)過程中的教育和引導是否正確,解決辦法是要在提高聲樂教師和學生的認識、尤其是在改正那種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學習風氣上下功夫。在教學的過程巾,經常會遇到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問老師:”我的嗨C什么時候能解決?什么時候能唱大作品?什么時候可以比賽獲獎?”面對這樣的學生、老師多數(shù)會覺得很無奈,如果直接批評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但如果回避話題又不是解決學生們內心困惑的辦法。
實際上,影響聲樂學生進步的最大障礙就是這種缺乏專業(yè)認識的“亂著急”。在本人看來目前各大音樂學院的聲樂學科課程配置是科學合理的,既符合我國的聲樂教育實情,同時又能與國際接軌。拿沈陽音樂學院為例,專業(yè)課除聲樂課以外還有樂理、視唱練耳、和聲、作品分析、民歌、戲曲、形體、表演、合唱、西方音樂史、中音史、鋼琴副科、藝術概論、文化課同時還包括體育課以及選修課程,當然在我看來要想滿足知識量的需求,還應該利用休息日和課外時間讀一些中外的詩歌、散文和名著。
就以上的課程表來看,沒有哪一條是與聲樂無關的,認真踏實的學好各科專業(yè)對聲樂專業(yè)的幫助既是潛移默化和顯而易見的。以視唱練耳和樂理課為例,不論哪一種演唱方式,我們在演唱一首新作品時視唱練耳和樂理知識將起著最直接的作用,旋律、節(jié)奏、音高在視唱、樂理儲備能力充足的歌唱者面前將一目了然,再加上對歌詞的理解那么一首作品的大概脈絡已十有八九、胸有成竹。假如再用鋼琴試奏出作品的具體旋律就會使演唱者得到一個較完整的音樂形象。并據(jù)此來定位和判斷作品的風格,民歌課幫助學生了解民族聲樂的根源及不同地區(qū)民族的特色唱法,戲曲課則使學生深入了解部分有代表性的如京劇、豫劇、昆曲等劇種的唱腔特點,中西方音樂史可以使學生全方位的解讀中西方音樂發(fā)展軌跡??傊@些與演唱專業(yè)有必要關聯(lián)的課,不應該被區(qū)別出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而是都很重要,這些課時的學習會很自然的影響和幫助學生增強專業(y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從而形成一套整合后的概念,這就是聲樂藝術“綜合能力”的形成。那么文化課和體育課這些看上去和聲樂專業(yè)沒多大關系的課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呢?事實證明一個缺乏文化知識和強健體魄的人很難勝任,哪怕一個一般性的簡單工作,更別說從事聲樂藝術的學習是一件需要高度開發(fā)大腦靈活性和一定體能支出的藝術學科。
三、結語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句話常被用在建筑上,比喻打牢地基才能建筑起高樓大廈,聲樂演唱藝術又何嘗不是呢?!機遇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所謂的準備就是要耐得住學習的寂寞和枯燥艱苦,儲備下大量的知識,杜絕和改掉急躁情緒,靜下心來蓄勢待發(fā)??傊?,培養(yǎng)出有較高藝術造詣的歌唱“綜合能力”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