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各種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強調讀中悟寫、以讀帶寫,把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緊密結合起來。所以,以教材為依托,找準讀寫的結合點,給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和表達的機會至關重要。為此,嘗試了“每周一報”的做法,對于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yǎng)、寫作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關鍵詞:跨越式教學;讀寫結合;激勵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8-0033-01
讀后寫是跨越式教學的主要過程之一,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雖然有讀后寫的過程,可是學生寫的“成果”如何最大限度地展示出來、如何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一直困惑著跨越式實驗教師。通過我們嘗試,“每周一報”的做法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困惑。
一、“每周一報”的具體做法簡介
首先,確立“每周一報”的辦報宗旨和制作方法。確定“每周一報”作為學生習作展示的方法之一。采取學生自愿投稿的方法,以班為單位,以本周學生的習作為投稿內容。小學低年級采取手機照相再發(fā)送信息到指定手機的方式,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生采取發(fā)送電子版到指定郵箱的方式。稿件由語文課外興趣小組整理、排版,由校打印室統(tǒng)一印刷出版。
其次,將讀后評作為學生習作互評的方法之一。學生在周一晨讀“每周一報”后,在教室的語文園地中采取簽名的方法在“每周一報”習作作者的姓名下簽名。每一名學生只有5次簽名的機會,用來對于優(yōu)秀習作的肯定評價。
第三,堅持做下去。對語文課外興趣小組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做到在周日中午之前完成“每周一報”的整理和排版工作,并將電子版發(fā)至語文老師的郵箱。語文教師在周日7點前把經過校對和插入評析的電子版發(fā)至校打印室郵箱,由工作人員在周一學生到校之前打印完畢,供每班值日生及時分發(fā)給每一個學生。學生在晨讀時把“每周一報”作為必讀內容,并讀后及時評價。值日生對評價數據進行整理,分別記入語文習作評價統(tǒng)計表,作為學期結束時評價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要依據之一。
二、“每周一報”方法的剖析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讀寫結合點,有目的地加以指導
以《丑小鴨回到家》為題展開想象,續(xù)寫故事。文本內容既有欣賞性,同時又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學習語言,體會情感,重要的還要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活他們頭腦中儲存的信息,運用已學知識進行重組創(chuàng)新。例如,學習了《“精彩極了”與“糟糕透了”》一課后,教師總結談話:爸爸媽媽“精彩極了”與“糟糕透了”的截然不同的評價,對年幼的巴迪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使他從中感受到了來自父母兩種不同的愛。你們和巴迪同齡,也時時刻刻享受著爸爸媽媽的愛,但是面對家長的批評與表揚,你們是怎樣做的?在自己的成長中又起了怎樣的作用呢?請學生結合課文談一談自己的認識。這樣的安排,使學生很自然地由文本學習遷移到現實生活。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有了以生活實際為基礎的具體內容,就會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教師要真誠地鼓勵學生真實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趁熱打鐵,一氣呵成。引導學生學習文本后寫讀后感,是對文章內容的再度深化理解,是把課內學習向課外延伸,能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得到訓練。一個不起眼的課堂小環(huán)節(jié),可謂一舉多得。
2. 生生讀促進生生寫,進一步推進跨越式教學拓展讀和讀后寫
周一“生生讀”讀的是學生上一周的習作,因此閱讀自己和同學的鉛字作品讀得更深入,更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極大地推進了課外拓展讀。為了讓同學們讀到自己的好作品,在課余學生會主動地回讀自己課上的習作,進行整理,選擇一周最好的投稿,因此讀后寫更及時、更有針對性,從而促進了讀與寫能力的提高。
3. 讀后評促進學生讀后寫、寫后改,推進學生評價能力的提高
閱讀后評出優(yōu)秀習作5篇,而這5篇是學生閱讀、對比、歸納后形成評價結果的體現。在閱讀時,學生會不自主地與自己的習作進行對比,從中生成了一個自己寫——借鑒讀——自主評——自我提升的過程。讀到比自己好的,及時借鑒,下決心下次一定要寫好;讀到不如自己的,體驗了成功。這樣,學生在自悟中提高,在反思中發(fā)現、在閱讀中評價,在積累中提升了習作能力??梢?,簽字評價的方法不僅推進了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也促進了學生評價能力的提高。
“每周一報”的定期出版,記錄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成長的歷程,也展示了學生了習作的成果,充實了學生成長記錄袋的材料,增加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成就感,推進了學生評價能力的提高,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
參考文獻:
[1]丁有寬,戴汝潛,朱作仁,田本娜.丁有寬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法[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李海艷(1968-),女,河北寬城人,小學高級教師,從事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