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文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對婦女首飾步搖稱謂、使用方法等的考察,說明敦煌婦女使用步搖的類型。敦煌婦女首飾文化的發(fā)展,不僅同歷史生活相關,而且也與不同時代審美時尚的變化、經(jīng)濟生活的發(fā)展、民族間文化交流同文化心理結構和整個社會精神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是敦煌婦女首飾呈現(xiàn)時代性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敦煌石窟;婦女;首飾;步搖
中圖分類號:K87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5)02-0022-06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ategories of dangling ornaments worn by Dunhuang ladies by examining their names and usage. The development of headgear culture among Dunhuang ladies was not on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historical life, but also closely connected to changes of aesthetic taste, economic developments,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ethnic groups, structures of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the spiritual culture of society at different times. These ar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the various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displayed by the headgear of Dunhuang ladies.
Keywords: dangling ornaments; headgear; women; Dunhuang caves
敦煌石窟表現(xiàn)出的首飾圖像是原創(chuàng)性的,其中有的圖像是首次出現(xiàn),選擇這種原創(chuàng)性的圖像為研究對象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對揭示石窟的“歷史性”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敦煌石窟中的婦女首飾種類繁多,大致有步搖、釵、簪、梳、鈿、勝等。本文擬對敦煌首飾步搖類型、質料及其特征做一考察。
一 步搖稱謂及使用方法
“步搖”,史書及詩中多有涉及,《釋名》曰:
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也。[1]
王先謙《后漢書集解》引陳祥道云:
漢之步搖,以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2]
《后漢書·和熹鄧皇后紀》曰:
又賜馮貴人王赤綬,以未有頭上步搖、環(huán)佩,加賜各一具。[3]
步搖主要有兩種形制:一種呈花枝、菱形、鳥、魚等形狀,屬單件首飾,使用時直接插在發(fā)髻上;另一種將步搖加于冠上,即和冠身合為一體,稱為“步搖冠”。步搖冠,主要以花枝、草葉形為主,為宮中后妃或貴族婦女所佩戴。
步搖的使用方法有三種:
一、附在釵、簪、鈿之上。一般用金銀絲編為樹枝、花枝、草葉和鳳、鳥等形狀,上綴金、銀、瑪瑙等珠寶首飾,使用時插于發(fā)際,隨著步履行進,下垂的多彩珠玉亦隨之擺動,故名步搖。
二、步搖與副并提。漢代的步搖,即商周時期的副,當指頭上的假髻?!吨芏Y·天官·追師》:
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為九嬪及外內命婦之首服,以待祭祀賓客。[4]
東漢鄭玄注:
副之言覆,所以覆首為之飾,其遺象若今步搖矣。[4]693
從東漢畫像和典籍所提供的資料看,漢代婦女的首飾有“副笄六珈”制度。《后漢書·輿服志》云:
皇后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韙,白珠珰繞,以翡翠為華云。[5]
《毛詩傳》曰:
副者,后夫人之首飾,編發(fā)為之。笄,衡笄也。珈,笄飾之最盛者,所以別尊卑。[6]
鄭玄箋:
副,既笄而加飾,如今步搖上飾。[6]313
笄是后來的釵,如果在釵上裝綴一個可活動的飾物,這就成了另一種首飾,這種首飾稱步搖。
三、步搖,又稱步搖鬢,是長鬢之一種,即為有分枝的長鬢。東漢時多與假髻合為一體,為假髻的組成部分?!逗鬂h書·烏桓傳》曰:
婦人至嫁時乃養(yǎng)發(fā),分為髻,……飾以金碧,猶中國有幗步搖。[7]
文中將假髻與步搖兩名合稱為“幗步搖”。
上述三種稱謂,第一、二種,說明步搖是附在釵、鈿之上的飾物,釵頂造型,有鳳鳥、花枝等,釵上穿孔,孔中掛一串珠玉垂下,即步搖。第三種說法,步搖,又稱“步搖鬢”,是長鬢的一種:
《馮鑒后事》云,晉永嘉中,以發(fā)為步搖之狀,名曰鬢。[8]
鬢:即兩鬢發(fā),一般指發(fā)際貼在兩鬢,即在耳際兩側,如兩葉狀,多為假發(fā)。而步搖是活動的飾物。這種飾物,可從諸多出土文物中找到實例,如顧愷之《女史箴圖》中婦女發(fā)式上插對稱的步搖飾及北宋初年畫師手中的《玉步搖圖》等。
步搖,在歷代詩文中多有描述。
晉傅玄《有女篇》載:
頭上金步搖,耳系明月珰。[9]
南朝女詩人沈滿愿作《詠步搖花》云:
珠華縈翡翠,寶葉間金瓊。剪荷不似制,為花如自生。低枝拂繡領,微步動瑤瓊。[10]
顧況《王朗中妓席五詠》詩云:“玉作搔頭金步搖?!盵11]和凝《臨江仙》曰:“鳳凰雙飐步搖金?!盵12]
上述詩詞中所描述的步搖,出現(xiàn)金、銀、碧珠翠、鳳凰雙飐,多指宮廷婦女首飾。從中可看出步搖在婦女首飾中的表現(xiàn)形式和裝飾所起的作用。分析這幾聯(lián)詩詞,可以想見當時婦女首飾采用了傳統(tǒng)的制造工藝技術,并反映出當時首飾工藝技術的發(fā)展。
步搖使用質料有金、銀、翡翠、瑪瑙、琥珀、水晶、綠松石等,但以金玉為多?!度龂尽菚濉ゅ鷭鍌鞯谖濉纷⒁督韨鳌吩粚O皓“使尚方以金作華燧、步搖、假髻以千數(shù)”[13]??芍敃r使用金步搖之盛。步搖的垂珠多以五彩,即紅、黃、青、黑、白間而貫之,其他還有珍珠、琉璃、明月珠等。形制有花枝、寶葉、鳳、蝶等。從文獻中得知,這種首飾自漢至唐五代,在貴族婦女中頗為流行。
二 敦煌婦女步搖類型與質料
(一)步搖類型
敦煌石窟婦女所飾步搖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草葉型步搖。所謂草葉型步搖,即垂在釵上的步搖串似草葉形狀,多由三瓣葉子和蓓蕾組成,有的中間飾花蕊。這類步搖,一般由兩層或三層組成。層層垂下的草葉形成塔形,上層草葉造型小,越往下越大。草葉型多為三片葉子,亦見五片葉組成草葉花。莫高窟盛唐第444窟兩身漢族女供養(yǎng)人,兩鬢抱面,頭戴鳳冠,上飾發(fā)釵、簪、梳。發(fā)釵上垂草葉型步搖,頸飾雙層項鏈。莫高窟第130窟一貴族女供養(yǎng)人的步搖,是在發(fā)上插鳳簪,兩只鳳大小不一。鳳口銜草葉型步搖。這件步搖屬單件首飾(圖1)。
莫高窟五代至宋初第427窟,甬道壁畫中的涼國夫人,博鬢抱面,面部前額飾一翠玉花形鈿,頭戴桃形鳳冠。冠頂一只鳳鳥,立在蓮花座上,鳳呈團形,頭向尾部曲卷,似桃形狀。冠兩側各插八瓣葉組成的蓮形花鈿和四支黃色花鈿,內綴藍色點狀寶珠裝飾,鳳下部接近額中部位,有三對藍色角梳,兩側垂草葉形步搖飾。步搖共三層,每層由三瓣葉組成多個花束,兩側又各插三支圓頂型發(fā)簪。涼國夫人內衣領上飾團花,穿寬袖襦裙,外著紅色披巾。榆林窟五代第16窟甬道繪曹議金夫人供養(yǎng)像,頭戴寶冠,飾草葉型步搖。面部飾花鈿、鳥形面靨妝,身穿弧形翻領窄袖大衫。翻領和袖口有精美的鳳鳥花草紋錦圖案,紋樣十分少見。
第二類:花釵型步搖。所謂花釵步搖,指冠上兩側插多支釵。釵頂刻、繪各種花束,每支花釵頂穿孔,孔上垂步搖,故稱花釵步搖。有的冠兩側各插二、四、六支不等的釵、簪。這種步搖后期較多,尤多見于少數(shù)民族貴族女子、侍女。敦煌西千佛洞五代第16窟甬道東壁繪有一幅回鶻王妃供養(yǎng)圖,回鶻王妃的上半身保存較好。王妃頭戴桃形鳳冠,博鬢抱面,發(fā)髻兩側上插花釵步搖,花釵上垂花蕾。該窟大約修建于936至940年之間,即曹元德執(zhí)政時期。榆林窟西夏第2、3窟婦女均飾花釵步搖。其中第2窟西壁門南側水月觀音圖下有女供養(yǎng)人8身,皆戴桃形冠,冠僅罩住發(fā)髻,冠下發(fā)際插簪花釵步搖。
第三類:魚型步搖。沙州回鶻時期莫高窟第409窟中的回鶻女供養(yǎng)人,紅唇,戴桃形鳳冠。鳳冠底座由三個菱形花鈿組成。冠兩側飾兩層花釵,第一層釵頂為花蕾形,第二層釵頂為菱格形,是用金銀片組成的魚形步搖(圖2)。
(二)步搖質料
敦煌婦女步搖質料有:瑪瑙、金、銀、寶珠等。
第一類瑪瑙步搖。是將瑪瑙磨成圓形或橢圓形,有的做成草葉形或花枝狀,一般由三片葉子組成一組,每層瑪瑙珠由一至五、七不等的瑪瑙珠串起來垂下,走路左右搖擺,是為瑪瑙步搖。
莫高窟第79窟甬道所繪節(jié)度使曹元忠夫人,頭戴鳳釵、簪冠,上插角梳,兩側垂步搖。其步搖用瑪瑙做成草葉花,由三片葉子組成一組,第一層一片,第二層兩片,第三層四、五片不等,形似塔形層層垂下。莫高窟第61窟所繪女供養(yǎng)人頭戴鳳冠,高冠底座兩側插兩支鳳釵,釵頂鳳鳥呈卷曲狀,鳳身飾寶珠,鳳口銜一長珠串步搖。這串步搖上兩側各有三枝花束,每枝花束中間有一顆綠色瑪瑙珠,并用金銀長帶連接,做成三支草葉花型步搖。步搖共三層:上層三支草葉花,花束中飾綠色寶珠;第二層有三個花束中飾綠色寶珠;第三層三支草葉有花蕊,長步搖下垂近肩(圖3)。
榆林窟五代第12窟甬道所繪曹議金夫人,稱為“秦國開公主”,頭戴寶冠,垂瑪瑙步搖,上嵌各色瑪瑙寶珠,面部化妝,飾花鈿、鳥形面靨妝,身穿翻領窄袖通襟回鶻裝。類似的步搖又見于敦煌絹畫父母恩重經(jīng)變,為北宋(10世紀)作品。其中一婦女發(fā)髻上有一對飛鳥,口銜步搖(圖4)。
第二類寶珠步搖。用珠寶編成,飾三、五層不等,每層有三顆寶珠組成一組,越往下數(shù)量越多。冠左右兩側的寶珠步搖串,垂一至二十顆寶珠不等,寶珠由多組小的花草組成,每組有四五顆。
莫高窟五代第98窟東壁繪于闐國皇后曹氏,頭頂鳳冠垂寶珠步搖,面飾花鈿妝,項飾珠。其鳳冠,一鳳立于蓮花座上,蓮座兩側飾八支釵,每側各四支。其左右兩側分別垂兩串步搖:左側長步搖串共垂二十顆寶珠,短步搖垂四顆寶珠;右側長步搖垂十九顆寶珠,短步搖垂三顆寶珠。寶珠均藍色(圖5)?;屎蟛苁瞎B(yǎng)像,面部突出了特有的妝飾,花鈿、面靨、紅唇,粉脂也非常艷麗。身著披帔,雙手捧香爐,做供養(yǎng)狀。題名“大朝大于闐國大政大明天冊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曹氏一心供養(yǎng)”[14],這里的曹氏即曹議金長女。是五代女子妝飾美的代表。
第三類金銀步搖。是用金銀片磨成圓形或橢圓形,為金銀制成步搖并“以黃金為山題”。
莫高窟五代第61窟繪一女供養(yǎng)人,雙手托花盤,榜題“姊甘州圣天可汗天公主一心供養(yǎng)”,是曹議金之女的畫像,穿大袖裙糯,披繡花幢子,戴瑟瑟珠。
第61窟東壁壁畫中,南側左起第一身女供養(yǎng)人為曹議金夫人,榜題:“故母北方大回鶻國圣天的子敕授秦國天公主隴西李氏……”頭戴大桃形冠,兩側云頂形簪,由多個花瓣組成,下垂金銀草葉花飾步搖(圖6)。面相豐滿,額前、眼下飾花鈿,唇兩側飾面靨妝,紅粉櫻唇,柳眉,身穿高貴的回鶻禮服。這身女供養(yǎng)人冠飾,顯示了回鶻女子特有的裝飾,特別是金銀珠片組成的草葉花步搖,是五代時期的作品。
上述幾件步搖設計巧妙,造型制作精美,為中國裝飾藝術品不可多得的佳作。同時表現(xiàn)出貴族婦女的妝飾美,這是畫像本人和畫師的共同需要,也是社會的審美要求。
敦煌婦女服飾與各代服制有一定的關系,從上述實例看,步搖在早期壁畫中未見出現(xiàn),目前所見最早出現(xiàn)在莫高窟盛唐第130、444窟。步搖漢代已有之,考古發(fā)現(xiàn)魏晉時期實物,隋唐陜西墓中亦發(fā)現(xiàn)婦女飾步搖。為什么中原地區(qū)出現(xiàn)較早,而敦煌出現(xiàn)則晚呢?其原因與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關系,敦煌地處邊陲,步搖首飾傳到敦煌要稍晚一些。但從上述舉例看,敦煌婦女步搖大多出現(xiàn)在五代;宋以后,尤回鶻女子中多見。這一現(xiàn)象,似有以下原因:
一是敦煌及其周邊地區(qū)生活著很多回鶻人,甘州回鶻、西州回鶻、伊州回鶻的使節(jié)經(jīng)常來往于敦煌。沙州回鶻,具有唐宋敦煌服飾傳統(tǒng)和回鶻民族風格相混合的特點。而后期服飾,表現(xiàn)出更加鮮明濃郁的回鶻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特別是在婦女服飾上較為明顯。五代、宋時敦煌婦女服飾豐富多彩,首飾步搖就是一例。
二是晚唐五代時期敦煌有很多外來移民,使敦煌地區(qū)成為一個多民族居住區(qū),促進了敦煌地區(qū)的對外文化交流,其中也包括服飾。敦煌婦女步搖類型,在高昌回鶻佛寺遺址中出現(xiàn),其中的回鶻王妃,頭戴桃形鳳冠,梳高髻又平分兩側髻發(fā)。以鬢發(fā)攏掩兩側,是古代的一種禮儀發(fā)式[15]。發(fā)髻兩側插金釵并各飾一對草葉枝和花蕾步搖。類似的步搖飾在敦煌壁畫回鶻婦女發(fā)飾上出現(xiàn)。文化間的交流是多方面的,歸義軍時期敦煌地區(qū)的胡漢聯(lián)姻非常盛行[16-17]。這種聯(lián)婚促使敦煌地區(qū)的社會觀念、風俗和婦女服飾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這就是五代敦煌地區(qū)婦女首飾興盛的原因。
總之,敦煌婦女首飾的多樣性,有助于古代服飾的深入研究,亦為服飾考古、民俗、歷史的各個專題分門別類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資料。過去學者們主要注意婦女服飾文獻的研究,而對于這些圖像本身盡量從圖像學的角度分析研究婦女首飾,是不夠全面的,許多問題尚未解決,如“少數(shù)民族婦女首飾的來源”,在敦煌各時期史料中的相關詳細資料,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三 結 語
縱觀歷史,社會生產(chǎn)不斷發(fā)展,物質生活不斷豐富,婦女對改善生活、美化生活的要求是多樣的,這是敦煌婦女首飾呈現(xiàn)時代性的根本原因。敦煌婦女服飾文化的發(fā)展,不僅同歷史生活相關,而且也與不同時代審美時尚的變化、經(jīng)濟生活的發(fā)展、民族間文化交流同文化心理結構和整個社會精神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研究敦煌婦女首飾步搖,對研究中國古代服飾有著更直接的關系。它也啟示我們如何去尋找那些還被埋藏著的民間風俗,從而對明確敦煌服飾史的發(fā)展、首飾審美藝術的再現(xiàn)以及它們所直接反映的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劉熙.釋名[M].北京:中華書局,1960:74.
[2]王先謙.后漢書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4:1358.
[3]范曄.后漢書:和熹鄧皇后紀[M].北京:中華書局,1965:421.
[4]佚名.周禮:天官:追師[M]//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693.
[5]范曄.后漢書:輿服志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5:3676-3677.
[6]毛詩正義[M]//毛亨,傳.鄭玄,箋.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313.
[7]范曄.后漢書:烏桓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2979.
[8]高承.事物紀原:冠冕首飾部[M].北京:中華書局,1989:142.
[9]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晉詩:卷1[M].北京:中華書局,1963:557.
[10]歐陽詢.藝文類聚:服飾部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5:1223.
[11]顧況.王朗中妓席五詠:箜篌[M]//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詩:卷267.北京:中華書局,1999:2961.
[12]趙崇祚.花間集:卷6[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107.
[13]陳壽.三國志:吳書五:妃嬪傳第五[M].北京:中華書局,1964:1202.
[14]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養(yǎng)人題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32.
[15]李肖冰.中國西域民族服飾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183.
[16]蘇瑩輝.從莫高、榆林二窟供養(yǎng)者像看瓜、沙曹氏的聯(lián)姻外族[G]//敦煌研究院.榆林窟研究論文集:上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235-238.
[17]鄭炳林.張氏曹氏歸義軍政權的胡漢聯(lián)姻[J].中國史研究,2004(1):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