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站成,吳鳳英,吳 健,朱莉莉
(河南科技大學 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3)
?
柴油機燃用柴油/正丁醇混合燃料的經(jīng)濟性與排放特性
王站成,吳鳳英,吳 健,朱莉莉
(河南科技大學 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3)
針對日益嚴峻的能源及環(huán)境污染問題,通過發(fā)動機臺架試驗,在一臺增壓電控高壓共軌柴油機上,研究了正丁醇體積摻混比分別為0%、5%、10%、15%和20%的柴油/正丁醇混合燃料對柴油機經(jīng)濟性和排放特性的影響。研究結(jié)果表明:當轉(zhuǎn)速為2 000 r/min時,相同負荷下油耗率隨著正丁醇摻混比的增加而增加;轉(zhuǎn)速為3 200 r/min時,正丁醇體積摻混比為5%時的燃油消耗率最低,當體積摻混比大于5%時,相同負荷下油耗率隨著正丁醇體積摻混比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轉(zhuǎn)速下,排氣溫度隨著正丁醇體積摻混比的增加而降低;當正丁醇體積摻混比小于15%時,隨著正丁醇體積摻混比的增加,HC排放明顯降低,CO排放在大負荷時降低、中小負荷時增加,但NOX排放量在高速及大負荷時增加,低速小負荷時略有降低。
柴油/正丁醇混合燃料;柴油機;負荷特性;排放特性
目前,柴油機在機動車中的應用比率逐年呈指數(shù)增長趨勢[1],而機動車尾氣排放已成為城市面臨的主要污染問題,柴油車的氮氧化合物(NOX)和顆粒物(PM)排放量較高,因此,高效清潔燃燒以及替代燃料的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而使用含氧燃料或含氧添加劑與柴油混合,被認為是降低柴油機排放的有效措施。國內(nèi)外研究比較多的醇類替代燃料主要有甲醇和乙醇,丁醇是新近興起研究的新型替代燃料之一。正丁醇作為丁醇的同分異構(gòu)體之一,與甲醇、乙醇相比,其最大的優(yōu)點是親水性差,能夠與汽油、柴油高比例混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用作生物燃料替代物或傳統(tǒng)石油燃料的助溶劑,以增加乙醇等與汽油、柴油的混合比例[2-3]。正丁醇可以從生物質(zhì)制取,屬于含氧燃料,十六烷值比柴油低,這些特性表明,柴油摻混正丁醇有利于改善柴油機的性能[4-7]。國內(nèi)外對柴油摻混正丁醇對發(fā)動機性能的影響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獻[8]在試驗臺架上研究了丁醇比例對重型柴油機燃燒和排放的影響規(guī)律。文獻[9]對正丁醇/柴油不同比例摻混的混合燃料及純柴油在固定轉(zhuǎn)速、不同負荷下排放情況進行了研究。文獻[10-11]在柴油乘用車中研究了丁醇和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燒及排放特性。文獻[12]研究了柴油中摻燒大比例丁醇(丁醇體積分數(shù)為40%)對柴油機燃燒和排放性能的影響。文獻[13]對正丁醇/生物柴油雙燃料高預混壓燃(HPCC)作了試驗研究。文獻[14]研究了正丁醇及其同分異構(gòu)體對柴油機低溫燃燒性能的影響。這些研究表明:在柴油中摻混一定比例正丁醇,在保證較高的經(jīng)濟性和動力性下,可以有效降低排放,在發(fā)動機上有較好的應用前景,但在增壓電控高壓共軌柴油機上的研究鮮有報道。因此,本文通過臺架試驗,研究了不同摻混比的正丁醇/柴油混合燃料對高壓共軌柴油機性能的影響。
本次試驗在發(fā)動機臺架上進行,所用柴油機為一臺四缸增壓電控高壓共軌柴油機,其壓縮比為16.7,額定功率為110 kW,額定轉(zhuǎn)速為4 000 r/min,最大轉(zhuǎn)矩為310 N·m。試驗中使用的主要設(shè)備有湘儀FC2000發(fā)動機測控系統(tǒng)、GW250電渦流測功機、湘儀FC2210Z智能油耗儀和Horiba MEXA-7100D排放設(shè)備等。表1為試驗用燃料的主要物理化學特性參數(shù)。正丁醇體積分數(shù)分別為0%、10%、15%和20%的柴油/正丁醇滋合燃料,分別記為D100、B5、B10、B15和B20。
表1 柴油與正丁醇的部分物理化學特性參數(shù)
2.1 負荷特性
圖1為發(fā)動機轉(zhuǎn)速分別為2 000 r/min和3 200 r/min時,燃油消耗率隨轉(zhuǎn)矩的變化曲線。由圖1可看出:各種燃油的燃油消耗率隨著轉(zhuǎn)矩的變化總體趨勢基本相同。燃油消耗率曲線在負荷增加時先下降,下降到最低點后,隨著負荷的進一步增大,燃油消耗率有所上升,且轉(zhuǎn)速越高上升越明顯,但曲線整體變化較為平坦。這主要是由于在轉(zhuǎn)速不變時,機械損失變化不大,而平均有效壓力隨負荷增大而增大,因此機械效率隨負荷增大上升很快。因此,燃油消耗率一開始隨負荷增加下降很快,到某一負荷時達到最低。而在大負荷時,過量空氣系數(shù)變小,混合氣形成與燃燒開始惡化,燃油消耗率有所上升,而試驗所用柴油機為廢氣渦輪增壓柴油機,負荷增大時排氣能量增大,從而提高了進氣密度,又使過量空氣系數(shù)提高。所以在大負荷時,燃油消耗率曲線雖有所增加,但較為平坦。而圖1b在大負荷時燃油消耗率上升幅度較圖1a的大,這主要是由于轉(zhuǎn)速升高后平均機械損失增大,使得燃油消耗率上升較快。
圖1 燃油消耗率隨轉(zhuǎn)矩的變化
由圖1a可看出:當轉(zhuǎn)速為2 000 r/min時,油耗率隨著正丁醇摻混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B15和B20的燃油消耗率變化不大,而在大負荷時變化較小。由圖1b可看出:當轉(zhuǎn)速為3 200 r/min時,B5的燃油消耗率最低,其他燃料在小負荷下的油耗率隨著正丁醇摻混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在較大負荷時,除B5外,各種燃料的消耗率相差不大。這主要是由于柴油的十六烷值及低熱值比正丁醇的高,因此油耗率相對較低。而當混合比例為5%時,在高轉(zhuǎn)速下油耗低,這主要是因為在高轉(zhuǎn)速下,缸內(nèi)溫度高,正丁醇摻混比小,汽化潛熱作用不明顯,但由于正丁醇的運動黏度比柴油的運動黏度小,在柴油中加入少量的正丁醇可以優(yōu)化霧化效果,使混合燃料與周圍氣體的混合更好,提高了燃燒性能,降低了油耗。
圖2是發(fā)動機轉(zhuǎn)速分別為2 000 r/min和3 200 r/min時,燃燒不同燃料時排氣溫度隨轉(zhuǎn)矩的變化曲線。由圖2可知:排氣溫度隨負荷的增大不斷升高,且在大負荷下轉(zhuǎn)速越高,排氣溫度越高,這主要是由于每循環(huán)供油量隨負荷及轉(zhuǎn)速增大而增大。當轉(zhuǎn)速為2 000 r/min時,排氣溫度隨著正丁醇摻混比例的增加而降低,當轉(zhuǎn)速為3 200 r/min時,各種燃料的排氣溫度在相同的工況下相差不大。這主要是由于正丁醇十六烷值低使滯燃期延長,著火推遲,同時正丁醇汽化潛熱較大、熱值較低,兩者綜合作用導致缸內(nèi)溫度降低,所以排氣溫度隨著正丁醇摻混比例的增加而降低;但當轉(zhuǎn)速較高時,使得燃燒時間變短,而混合燃料中含有氧,又有利于提高燃燒效率,所以高轉(zhuǎn)速時各種混合燃料的排氣溫度在相同工況下相差不大。
2.2 排放特性
圖3~圖5為各混合燃料在發(fā)動機轉(zhuǎn)速分別為2 000 r/min和3 200 r/min時的HC、CO、NOX排放量(體積分數(shù))曲線。
圖2 排氣溫度隨轉(zhuǎn)矩的變化
不同混合燃料HC排放量隨發(fā)動機負荷的變化如圖3所示。由圖3可看出:隨著負荷的增大,混合燃料HC排放量均明顯降低。這主要是由于柴油機排氣中的HC是由發(fā)動機未燃盡的燃料分解而產(chǎn)生的氣體,在小負荷時,循環(huán)噴油量少,燃燒室內(nèi)溫度和壓力低,超稀混合氣增加,局部熄火造成的HC排放量增加;而高負荷下,噴油量大,混合氣局部熄火的情況改善,所以HC排放量很低[15]。隨著摻混比的增加,HC排放量先降低;當正丁醇體積摻混比超過15%后,HC排放量開始增大,如B5和B10混合燃料的HC排放量明顯比D100低,B15混合燃料的HC排放量與D100的相差不大,但B20混合燃料的HC排放明顯比D100的HC排放量要高。這主要是由于正丁醇的運動黏度比柴油的運動黏度小,在柴油中加入少量的正丁醇可以優(yōu)化霧化效果,使得混合燃料與周圍氣體的混合更好;且正丁醇屬于含氧燃料,使燃燒更充分,提高了發(fā)動機的燃燒效率,同時降低了柴油燃燒過程中因缺氧而形成的HC排放,使HC排放量降低[16]。但是正丁醇的汽化潛熱較柴油大,同時正丁醇的十六烷值較低,使著火延遲期延長,燃燒速度減慢,火焰溫度降低,噴霧過稀區(qū)增多,所以體積摻混比超過15%時,HC排放量增加。在轉(zhuǎn)速為3 200 r/min時,各混合燃料HC排放量的變化沒有在2 000 r/min負荷特性下的大,這主要是由于轉(zhuǎn)速提高后,缸內(nèi)溫度升高,使得HC排放量隨摻混比例的變化沒有2 000 r/min時那么敏感。
圖3 各種燃料的HC排放量
不同混合燃料CO排放量隨發(fā)動機負荷的變化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隨著正丁醇比例的增大,CO排放量在中小負荷時增加,大負荷時降低。對比圖4a和圖4b可看出:柴油機轉(zhuǎn)速越低這種變化越明顯。這是由于CO是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產(chǎn)物,即當溫度能夠使混合氣發(fā)生低溫和藍焰反應,但沒有熱焰反應發(fā)生時,會導致CO不能得到繼續(xù)氧化而生成。因此,在氧氣充足且混合氣均勻時,CO生成主要是由于缸內(nèi)較低的燃燒溫度影響了其進一步氧化,在中小負荷及低轉(zhuǎn)速下,缸內(nèi)溫度相對較低;而正丁醇汽化潛熱較柴油的高,混合燃料中乙醇的蒸發(fā)需要吸收大量的熱量,進一步降低了缸內(nèi)溫度,從而引起燃燒過程中淬熄層增多,影響了CO的進一步氧化,導致CO排放量增加。而在大負荷時,缸內(nèi)溫度較高,正丁醇汽化潛熱對缸內(nèi)溫度的影響減小,由于混合燃料中含有氧,在發(fā)動機氣缸內(nèi)氧氣不足的情況下可以起到補充氧含量的作用,從而改善了發(fā)動機的燃燒狀況,使燃燒更完善,所以發(fā)動機燃燒混合燃料時,CO排放量比燃燒純柴油低。而在高轉(zhuǎn)速下,在大負荷下CO排放量隨正丁醇比例的增加降低不如在低轉(zhuǎn)速下明顯(見圖4b),這主要是因為高轉(zhuǎn)速下各種混合燃料的排氣溫度在相同負荷下相差不大,且當轉(zhuǎn)速較高時燃燒時間相對變短。
圖4 各種燃料的CO排放量
不同混合燃料NOX排放量隨發(fā)動機負荷的變化如圖5所示。由圖5可以看出:發(fā)動機燃燒同種燃料的NOX排放量隨著發(fā)動機負荷的增大而增大。這是因為NOX主要是在高溫、富氧以及足夠的持續(xù)時間條件下產(chǎn)生的。在相同轉(zhuǎn)速下,隨著發(fā)動機負荷的逐漸增大,氣缸內(nèi)的平均有效壓力逐漸增大,最高燃燒溫度逐漸升高,因此,發(fā)動機的NOX排放量逐漸增大。如圖5a所示,轉(zhuǎn)速為2 000 r/min、體積摻混比小于20%時,中小負荷下NOX排放量隨混合燃料中正丁醇比例的增大而減少;在大負荷時,NOX排放量隨正丁醇比例的增大而增加。這是因為在低速中小負荷時,缸內(nèi)溫度相對較低,一方面,正丁醇的熱值低、汽化潛熱較高,導致缸內(nèi)溫度降低,不利于NOX生成,使其排放量減少;另一方面,混合燃料含氧使燃燒更完善,從某種程度會導致NOX排放升高,但在低速小負荷時前者起主導作用,所以NOX排放量降低[17]。在大負荷時,缸內(nèi)溫度較高,且混合燃料含氧使燃燒更完善,溫度更高,正丁醇汽化潛熱使缸內(nèi)溫度的減小作用相對降低,進而使NOX排放量增加。如圖5b所示,當轉(zhuǎn)速為3 200 r/min時,NOX排放量隨正丁醇比例的增大而增加,且負荷越大這種影響越明顯,這主要是因為轉(zhuǎn)速增加,發(fā)動機缸內(nèi)溫度升高。且由圖2可知:在該轉(zhuǎn)速下各種混合燃料的排氣溫度在相同負荷下相差不大,所以混合燃料中的含氧量成為主要影響因素。因此,NOX排放量隨正丁醇比例的增大而增加,且負荷越大影響越明顯。
圖5 各種燃料的NOX排放量
(1)在相同的轉(zhuǎn)速下,柴油機燃用柴油/正丁醇混合燃料的油耗率隨著正丁醇體積摻混比的增加而增加,在小負荷時更明顯;但在高轉(zhuǎn)速下,體積摻混比為5%可以有效降低燃油消耗率。當轉(zhuǎn)速為2 000 r/min時,排氣溫度隨著正丁醇體積摻混比的增加而降低。當轉(zhuǎn)速為3 200 r/min時,各種燃料的排氣溫度在相同負荷下相差不大。
(2)在相同的轉(zhuǎn)速下,柴油機燃用柴油/正丁醇混合燃料,當正丁醇體積摻混比小于15%時,隨著正丁醇體積摻混比的增加,HC排放量明顯降低,CO排放量在大負荷時降低、中小負荷時增加。但是,NOX排放量在高速或大負荷時增加,低速小負荷時略有降低。
[1] 王建昕,傅立新,黎維彬.汽車排氣污染治理及催化轉(zhuǎn)化器[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2000:57-86.
[2] 李會芬,余紅東,黃錦成.以醇類為助溶劑的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試驗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2):282-285.
[3] 劉學軍,馬婕,樸香蘭,等.叔丁醇共溶劑用于制備生物柴油的研究[J].化學工程,2008,36(1):41-43.
[4] Li T,Suzuki M,Ogawa H.Characteristics of Smokelesslow Temperature Diesel Combustion in Various Fuel-airmixing and Expansion of Operating Load Range[C]//SAE Paper.2009.
[5] 何建宏,袁曉東,郭和軍,等.新型含氧混合燃料對柴油機燃燒和排放的影響[J].車用發(fā)動機,2008(2):88-91.
[6] 張全長,堯命發(fā),鄭尊清,等.正丁醇對柴油機低溫燃燒和排放的影響[J].燃燒科學與技術(shù),2010,16(4):364-368.
[7] 堯命發(fā),王滸,鄭尊清,等.多次噴射和正丁醇含氧添加劑對柴油機性能和排放影響的實驗研究[C]//中國內(nèi)燃機學會燃燒節(jié)能凈化分會.2009.
[8] Yao M F,Wang H,Zheng Z Q,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f n-butanol Additive and Multi-injection on HD Diesel Engine Performance and Emissions[J].Fuel,2010,89(9):2191-2201.
[9] Doan O.The Influence of n-butanol/Diesel Fuel Blends Utilization on a Small Diesel Engine Performance and Emissions[J].Fuelm,2011,90(7):2467-2472.
[10] Miloslaw J K.Exhaust Emissions From a Diesel Passenger Car Fuelled With a Diesel Fuel-Butanol Blends[C]//SAE Paper.2011.
[11] Scott A M,Richard W C,Steven S M,et a1.Drive Cycle Analysis of Butanol/Diesel Blends in a Light-Duty Vehicle[C]//SAE Paper.2008.
[12] 周庭波.丁醇柴油混合燃料燃燒和排放性能的試驗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
[13] 谷靜波.正丁醇/生物柴油雙燃料高預混壓燃(HPCC)的試驗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2.
[14] 黎長樂.正丁醇及其同分異構(gòu)體對柴油機低溫燃燒影響的試驗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2.
[15] 陳昊,張春化,邊耀璋,等.直噴式柴油機燃用生物柴油的性能與排放[J].長安大學學報,2007,27(5):98-102.
[16] 孫志強,段俊法,楊振中.二甲醚均質(zhì)充量與柴油噴射復合燃燒方式的發(fā)動機性能[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4(1):25-28.
[17] Brian E H,John B H.Effects of Oxygenated Fuels on DI Diesel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C]//SAE Paper.2001.
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092300410125);河南省重點攻關(guān)基金項目(092102210013)
王站成(1976-),男,河南輝縣人,實驗師,碩士,主要從事柴油機共軌燃油噴射方面的研究.
2014-06-07
1672-6871(2015)03-0023-05
TK411.7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