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生
(湖北文理學(xué)院 文學(xué)院,湖北 襄陽 441053)
自2006年2月18日(農(nóng)歷正月二十一日)襄陽舉辦首屆“穿天節(jié)”活動以來,至2013年的3月2日(農(nóng)歷正月二十一),襄陽的“穿天節(jié)”活動已經(jīng)舉辦了8屆??梢哉f,“穿天節(jié)”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襄陽本土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據(jù)此很多襄陽人認(rèn)為,“穿天節(jié)”就是襄陽獨有的一個民俗節(jié)日,但實際情況是不是如此呢?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很有必要對“穿天節(jié)”的相關(guān)史料做一考鏡源流式的梳理,以達(dá)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就筆者所掌握的資料,現(xiàn)存最早,也是明確記載“穿天節(jié)”與襄陽有關(guān)聯(lián)的是莊綽的《雞肋編》?!峨u肋編》卷上有云:
襄陽正月二十一日,謂之“穿天節(jié)”,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會漢水之濱,傾城自萬山。泛彩舟而下,婦女于灘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絲貫懸插于首,以為得子之祥。
以上記載,明確告訴了“穿天節(jié)”發(fā)生地域:襄陽萬山、漢江灘;時間:正月二十一日;活動形式:移會(相當(dāng)于廟會)、泛彩舟、尋有孔的小白石;活動緣由:紀(jì)念鄭交甫解佩事。并且還專門強調(diào)尋找到有孔的小白石之后,要用彩色的絲線穿起來,然后“插于首”,代表著求子祈福的寓意。
那么莊綽又是何許人也?《雞肋編》所記載的確切嗎?
莊綽,字季裕,自署清源人。據(jù)錢見狀、王兆鵬在 《宋詩人莊綽、郭印、林季仲和曹勛生卒年考辨》一文中的考辨可知,莊綽生于元豐元年。據(jù)蕭魯陽先生的考訂,卒年約在紹興十三年至十九年之間。由此可知,莊綽生活與兩宋之間。其在《雞肋編》中的“襄陽尹氏”條記載“余攝尉襄陽,嘗得尹孝子母墓志于臥佛僧舍。”[1]另據(jù)“杜預(yù)條”記載“余嘗守官襄陽,求峴山之碑”可知其曾任職于襄陽。
在《雞肋篇》中,還有關(guān)于襄陽政事及民風(fēng)、民俗的許多記載,如:
杜預(yù)好后世名,刻石為二碑,紀(jì)其勛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為陵谷乎?”余嘗守官襄陽,求峴山之碑,久已無見;而萬山之下,漢水故道去鄧城數(shù)十里,屢已遷徙,石沉土下,那有出期?二碑之設(shè)亦徒勞耳!今州城在峴、萬兩山之間,劉景升墓在城中,蓋非古所治也。峴山在東,上有羊叔子廟。萬山在西,元凱祠在焉。去三顧門四里,山下乃王粲井。石闌有古篆刻,今移在州宅后圃。過山十余里,即隆中孔明故居之地,亦有祠。其前小山名作樂,相傳躬耕歌《梁甫吟》于此。萬山又名小峴,或曰西峴。故子美詩云:“應(yīng)同王粲宅,留井峴山前?!泵虾迫辉狲P林關(guān)外,后人遷其墓碑于谷隱寺中,遂失冢所在。習(xí)池在鳳林寺山,北岸為漢江所嚙,甚邇。數(shù)十年后,當(dāng)不復(fù)見矣。
在上文中,記載了襄陽城的位置“在峴、萬之間”;劉表墓的位置以及峴山、萬山羊祜祠、三顧門、王粲井、古隆中、孟浩然墓、谷隱寺、鳳林山等等,雖然有的不是那么詳細(xì),但卻可以看出其對襄陽一些政事、民風(fēng)、民俗是很熟悉的。如果沒有在襄陽生活過,且不親自踏勘,是不可能如此了解的。如果說上述論述還僅僅是莊綽自己的說法,那么在《兩宋名賢小集》中僧人饒節(jié)寫給莊綽的詩《送莊季裕宣教》就可作為旁證,證明莊綽對襄陽的熟悉。其詩云:
莊侯目如巖下電,墮淚碑旁始相見。松間經(jīng)行倚松語,袖有普賢真行愿。
春風(fēng)昨夜忽言別,楚兒把耒耕殘雪。野人無以贈吾行,山杏溪桃為君說。
饒節(jié),著名侍僧,江西詩派的重要詩人。詩中尊稱莊綽為“莊侯”,透露出他與莊綽關(guān)系要好。眾所周知 “墮淚碑”在湖北襄陽峴山。所以從“墮淚碑旁始相見”可知饒節(jié)在襄陽游歷時和莊綽相遇。詩題中稱莊綽為宣教,可知莊綽在襄陽或擔(dān)任“宣教”一職。
從上述記載可知,莊綽曾供職于襄陽,并且在襄陽游覽山水、探訪古籍。其在《雞肋編》中所記的和襄陽相關(guān)的民風(fēng)政事、民俗古籍的記載皆莊綽目睹親見,絕非一般口傳耳聞。
在莊綽之前,北宋范仲淹曾在給晏殊的《獻(xiàn)百花洲圖上陳州晏相公》詩中有“彩絲穿石節(jié),羅襪踏青期”的句子,并且在此句后特作夾注云:
襄鄧間舊俗,正月二十二,士女游河,取小石中通者,用彩絲穿之,帶以為祥。
在此記載中,“小石中通者”即為莊綽《雞肋編》中“小白石有孔可穿者”;“用彩絲穿之,帶以為祥”即為《雞肋編》中“以色絲貫懸插于首,以為得子之祥。”“士女游河”即為《雞肋編》中“郡中移會漢水之濱,傾城自萬山。泛彩舟而下,婦女于灘中”。所不同的是,在莊綽的《雞肋編》中,此風(fēng)俗的日期是正月二十一,而在此詩中,此節(jié)日的日期是正月二十二。
據(jù)范仲淹年譜的考證,此詩作于慶歷六年(1046年)范仲淹以給事中知鄧州期間。當(dāng)時,他粘修百花洲,重修覽秀亭,創(chuàng)建書院。此時襄陽知州乃是他和晏殊共同舉薦的好友王洙。襄陽鄧州相鄰,且為老友主政,故而范仲淹對襄陽自是青睞有加,對襄陽的民風(fēng)民俗亦了如指掌。所以其在將百花洲修好之后給好友晏殊的詩中對百花洲的描繪以及贊譽中提到襄陽“穿石節(jié)”是非常可信的。
金代詩人李俊民在其《莊靖集》卷六“弄珠灘”中征引《襄沔記》云:
歲以正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謂之天地穿日,移市于城北津弄珠灘。
《襄沔記》據(jù)《直齋書錄解題》云:
《襄沔記》三卷,唐吳從政撰。刪《荊楚歲時記》、《荊州記》、《南雍州記》等,集成此書,其記襄漢事跡祥矣。
唐代人吳從政刪改了《荊楚歲時記》、《荊州記》、《南雍州記》等書編輯而成《襄沔記》。在其中詳細(xì)記載了襄陽漢江一代的很多事情。由此可知,在唐代時襄陽已經(jīng)盛行在正月的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移市弄珠灘”。此“移市”和后來的廟會差不多,既然性質(zhì)相當(dāng)于廟會,那么參加的人數(shù)以及熱鬧繁華的程度是可以想象的,具有節(jié)日聚會的性質(zhì),并且還有專門的名稱即“天穿日”、“地穿日”。
葛勝仲,字魯卿,和莊綽同時代。他曾寫過《驀山溪·天穿節(jié)和朱刑掾》二首。其一云:
望云門外。油壁如流水。空巷逐朱幡,步春風(fēng)、香河七里。冶容炫服,摸石道宜男,穿翠靄,度飛橋,影在清漪里。 秦頭楚尾。千古風(fēng)流地。試問漢江邊,有解珮、行云舊事。主人是客,一笑強頒春,燒燈后,賞花前,遙憶年年醉。
其二云:
春風(fēng)野外。卵色天如水。魚戲舞綃紋,似出聽、新聲北里。追風(fēng)駿足,千騎卷高岡,一箭過,萬人呼,雁落寒空里。 天穿過了,此日名穿地。橫石俯清波,競追隨、新年樂事。誰憐老子,使得暫遨游,爭捧手,乍憑肩,夾道游人醉。
在此兩首詞中,我們看到,朱幡、香河、炫服、飛橋、香車、飛馬、尋竅石、賞花燈、萬人空巷、十里漢江等等。一幅幅生動壯麗、聲勢浩大的優(yōu)美畫卷,團(tuán)花錦簇般的勾描了“天穿節(jié)”、“地穿節(jié)”,襄陽人歡聚、嬉戲的壯觀畫面,場面是熱鬧非凡的,氣場是壯觀的。
葛勝仲曾經(jīng)在鄧州就職,且《驀山溪·天穿節(jié)和朱刑掾》二首就寫于其在鄧州就職期間。鄧州據(jù)襄陽不過百里,所以往來游歷并不是件難事,故而其對“天穿節(jié)”、“地穿節(jié)”的盛況描繪生動逼真,活靈活現(xiàn),也是可信的。
兩首詞中間,對“天穿節(jié)”、 “地穿節(jié)”的描繪和吳從政的《襄沔記》中的記載是相吻合的。《襄沔記》中“移市于城北津弄珠灘”和詞中對“天穿節(jié)”和“地穿節(jié)”的節(jié)日盛況的描繪也是合拍的?!懊酪四小本浜颓f綽《雞肋編》中“婦女于灘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絲貫之,懸插于首,以為得子之祥”相印證。這都證明了穿天節(jié)在襄陽的繁榮狀況及繁盛程度。
據(jù)筆者掌握的資料,現(xiàn)存最早記載“天穿節(jié)”的資料是東晉王嘉撰的《拾遺記》。其言:
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系煎餅置屋上,曰補天穿。
據(jù)此可知,在東晉時已有“補天穿”的習(xí)俗,時間是正月二十日。
宋人李覯曾有詩《正月二十日俗號天穿日以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感而為詩:
媧皇沒有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間閑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
詩中描述的“天穿節(jié)”的日期以及以煎餅置屋頂?shù)牧?xí)俗和《拾遺記》中所記載描述的相同,說明“天穿節(jié)”最遲自東晉以來,就已經(jīng)在流傳。其主要的做法就是做一個煎餅,然后用紅絲線系掛放置于屋頂,以此來紀(jì)念女媧娘娘煉石補天的巨大功績。
明確記載“天穿節(jié)”的日期為正月二十日的還有陜西省在乾隆年間修的《富平縣志》、《臨潼縣志》、《同州府志》、《蒲城縣志》,光緒年間修的《高陵縣志》[2]46,51;山西省在康熙年間修的《解州志》、同治年間修的《陽城縣志》、光緒年間修的《河津縣志》[2]689,703;河南省在嘉慶年間修的《澠池縣志》、光緒年間修的《重修靈寶縣志》[2]269,279等。
以上的記載說明“天穿節(jié)”的日期是正月二十日。但也有記載說“天穿節(jié)”的日期是正月二十一的,如前文的《襄沔記》、葛勝仲的詩文中和光緒年間修的陜西《渭南縣志》[2]45的記載。還有記載說“天穿節(jié)”的日期是正月二十三日。如明正德年間修的《朝邑縣志》卷一《風(fēng)俗》云:“二十三日置煎餅屋上補天,是日仍不得食米?!盵3]清代道光年間修的《咸陽縣志》[2]11記載也為正月二十三日。
上述所引地方志基本都是在北方,說明“天穿節(jié)”在北方的流行,那么在南方呢?根據(jù)廣東增城在嘉慶年間修的《增城縣志》卷一《風(fēng)俗》記載:“十九、二十兩日為天機癩敗,掛蒜以辟惡,又作馎饦禱神,曰補天穿。”[4]江西瑞金在道光年間修的《寧都直隸州志·風(fēng)俗志》記載瑞金縣元夕:“后五日名天穿日,作米糕糖食,曰補天穿?!盵5]
從以上的記載可知,“天穿節(jié)”不僅在北方流行,在南方的一些地區(qū)也流行。日期有正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或二十三日三種。
那么“天穿節(jié)”在襄陽怎么就變成了“穿天節(jié)”呢?怎么就由北方的以“煎餅補天”變成了“摸石求子”呢?
從地理位置講,襄陽地處漢江流域的中游,上游穿行于蜿蜒曲折的秦嶺和大巴山。在遠(yuǎn)古時期,不管是秦嶺,還是大巴山,火山運動都非常的強烈?;鹕絿姲l(fā)產(chǎn)生了大量的巖漿中,巖漿中的石英(二氧化硅),又經(jīng)過幾億年的滄海桑田,產(chǎn)生了石英變質(zhì)巖的白石頭。這些白石頭中,有的含有雜質(zhì),那么經(jīng)過漢江上游1000多公里的狹窄河道產(chǎn)生的流量巨大的水力的沖刷,到中游亦即襄陽段,就會出現(xiàn)許多帶有自然孔洞的白石子。這樣的自然條件自然而然就成為“摸石”習(xí)俗得以產(chǎn)生的便利條件之一。
漢江襄陽段還有美麗的愛情神話傳說——漢江女神,即鄭交甫遇漢水女神的故事。而鄭交甫遇到漢水女神的地點就在《襄沔記》中的“城北津弄珠灘”,也即《雞肋編》中的“漢水之濱”。
浪漫的神話傳說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于是一個原本與女媧補天相關(guān)的“天穿節(jié)”在漢江流域的中游——襄陽,就逐漸演變成一個與愛情有關(guān)的摸石求子的“穿天節(jié)”了。
很明顯,“穿天節(jié)”是受到“天穿節(jié)”影響的,這從和莊綽同時代的葛勝仲的詞里可以看出。在葛勝仲的詞里,仍然是叫“天穿”、“地穿”的,并且也提到了“摸石道宜男”、“解珮”、“漢江邊”等,還有盛大的節(jié)日場面的描繪,說明在莊綽的同時代,“天穿節(jié)”在襄陽的流行,只不過莊綽在《雞肋編》中將這個節(jié)日具體化、明確化。這個具體化包括時間的具體化和名稱的具體化:時間就是正月的二十一日,名稱就是“穿天節(jié)”。當(dāng)然這個名稱的確立還是和襄陽流傳的漢水女神的浪漫愛情故事有關(guān)。因為在漢江女神的故事中,故事的男女主人公鄭交甫和美麗的漢江女神最后一起羽化升天,即“穿天”。于是“天穿節(jié)”在浪漫的莊綽的筆下,也就記成了“穿天節(jié)”。其包含的寓意也就由“天穿節(jié)”的女媧補天演變成了鄭交甫與漢水女神邂逅定情的“穿天節(jié)”,即定情、求子、祈福的內(nèi)涵。至于將時間定在正月二十一日,則是因為這一天是鄭交甫遇到漢水女神的日子,所以在襄陽,“穿天節(jié)”的日期既不是二十日,也不是二十三日,而只能是充滿著浪漫與渴望的“二十一日”。
參考文獻(xiàn):
[1] (宋) 莊綽.雞肋編[M].蕭魯陽,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7.
[2] 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匯編[M].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89.
[3]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中國地方志叢刊本[M].臺灣:成文出版社,1985,1990.
[5] 江西省志編輯室.江西地方志風(fēng)俗志文輯錄[M].南昌:江西省志編輯室,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