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初級中學 游曉宏
E時代信息技術助推教學“大變身”
◎福建省龍巖初級中學 游曉宏
本文結合校園信息化建設,以及信息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思考信息化環(huán)境下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推進教學改革,革新教學模式,轉變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共享;培訓;應用;提升
在信息時代,網(wǎng)絡成為工作及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網(wǎng)絡中蘊含著龐大的知識庫,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和學習方式日趨多樣化。建設信息化校園,要盡可能利用信息技術的力量拓寬教學資源,增強課堂教學高效性。幫助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獲得最大的收獲,是校園信息技術應用的主要目的。校園信息技術的應用,帶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教學方式改變,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與思考的問題。
目前,學校積極推進校園信息化工程,用信息技術和手段實施教育教學管理,要求全體老師充分掌握信息技術,并大力探索、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推進班班通條件下課堂教學改革,構建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新模式。新型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做好三個環(huán)節(jié):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和課后反思。(1)教學設計:對教師教學設計的要求更加嚴格,設計的過程既要考慮到教師、學生、技術、媒體,又要考慮知識內容等多種因素。多數(shù)教師缺少教學設計的理念,教學設計的過程僅僅是一種形式,只注重課堂教學的設計,忽視了課前準備的過程和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基本都是圍繞課堂教學內容來實施,很少照顧到學生的預習和知識鞏固與延伸,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課外時間學習。利用常規(guī)的網(wǎng)絡通訊工具,比如QQ空間、微信群或網(wǎng)絡學習空間,將預習要求、教學設計、重點難點、教學資源、知識拓展等內容上傳到空間(絕不僅僅是文字教材的復制品),方便學生預習,讓學生在課前知道如何預習和自主學習,對于課堂教學效果很有幫助。(2)課堂教學: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具前瞻性,尤其是理念更要適度超前。課堂教學仍然是信息技術應用的主戰(zhàn)場,應該盡可能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真正發(fā)揮作用。課堂上學生相互交流學習體會、每個學生都呈現(xiàn)自己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收獲,教師解難答疑。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是主動參與,教師只是這一過程的參與者和指導者,這真正體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這種課堂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要比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好得多,三維目標的達成也會很輕松。(3)課后反思:教師的教學反思、學生學習體會,知識鞏固與拓展延伸,以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在教師或學生的空間,師生可以互訪,并可以實時交流溝通。通過家長QQ群、學生微信群和網(wǎng)絡通信工具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知識拓展與延伸,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參與,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新型教學模式往往具有較強操作性。其中有些是教師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做的,而有些內容是經(jīng)過教師理念的轉變很快就能夠實現(xiàn)的。只要積累了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豐富經(jīng)驗,不斷實踐和摸索,就能真正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新模式。
隨著學校信息化環(huán)境不斷完善,我校軟件建設的重點逐漸從外購轉入自主開發(fā)。目前我們學校已建成校本教學資源平臺,教師們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探索中,積極參與校本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我們的校本資源也越來越豐富,并在校際間相互交流,實現(xiàn)教學資源共享。一方面,學校引入在線教學資源平臺“中考資源網(wǎng)”“中學學科網(wǎng)”“數(shù)學中國網(wǎng)”等教學網(wǎng)站,讓教師們上網(wǎng)查找、下載資料,將在線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充實到學校資源平臺,全體教師資源共享,交流提高。另一方面,學校建立優(yōu)質資源生成的良性機制。學校安裝錄播教室,對教師的上課情況進行錄制,教師可以通過看自己教學的視頻,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教研組還可以通過觀看進行教研交流。通過現(xiàn)代教育技術示范課、優(yōu)質課和公開課等曬課活動,使學校資源平臺共建共享,教師在開發(fā)、使用這些教學資源的過程中交流共享,提高了教師的實際應用能力,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水平。教師通過集體電子備課,把設計好的電子教案上傳到學校資源平臺共享,以后老師需要用的時可直接下載,稍做調整就可以使用了,大大節(jié)省了重新設計的時間,釋放出更多的時間用于資料的收集與整合,交流心得,探討問題,同時也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教研與網(wǎng)絡教研的互補,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在教育信息化時代,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是關系到信息化教學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為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學校一方面要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積極組織、鼓勵各學科骨干教師參加各級信息技術培訓,通過專家引領、技術示范,骨干教師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體驗到使用信息化教學的好處。學校發(fā)揮這些骨干教師的示范帶頭作用,對各學科教師進行二級培訓。另一方面,學校把教師信息化教學納入學校的校本培訓計劃,學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教研組教師的資源優(yōu)勢,在全體教師中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校本培訓,具體有以下幾點做法:1.集中培訓:在多功能教室或計算機專用教室集中授課;2.自主學習:把課程的教學過程錄成視頻放在校園資源平臺上,教師在辦公室或家里通過電腦或手機下載自學;3.個別輔導:教師在辦公電腦上操作有疑問的,請信息技術專業(yè)教師到場隨時隨地用“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個別輔導;4.運用驅動:通過加強培訓,教師會使用教學工具及常用教學軟件,會制作微視頻補充和拓展教學資源,養(yǎng)成使用“班班通”進行信息化教學的習慣,這樣教師在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
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驅動學校課堂教學活動的變革,學校開展的導學式課堂逐步顯示它的魅力。具體做法是:首先,樹立正確的信息技術應用觀。現(xiàn)代信息技術是方法和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應用主要是為了優(yōu)化教學過程,而知識的建構、教學效率的提高才是信息技術應用的最終目的。其次,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處理“數(shù)字化”資源。每位教師要收集整合信息資源,把導學教案“數(shù)字化”,按照“直觀、形象、啟迪、省時”等原則,將信息資源、技術手段、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在授課前制作的導學案,包含預習重點、問題引領、方法提示等,學生預習有了方向和方法,課堂教學就變得更加得心應手。再次,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信息技術把學校的教學帶入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它改變了教師的授課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拓展了人們的交流空間。學校將老師的導學教案發(fā)布在校園資源平臺上,或者放在家長群中,通過網(wǎng)絡讓學生“帶回家”,學生和家長可以隨時掌握導學內容,還可以在線與老師交流,為新課教學做好準備。
推進教育信息化,我們應以信息技術環(huán)境優(yōu)化為基礎,以校本教學資源平臺建設為核心,以信息技術培訓和應用為驅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共享教學資源,提升教師素養(yǎng),進一步促進教學活動的變革,讓學生更好地、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E時代,教育工作者搭乘信息技術這輛快車,在教學改革的路上前行。
(責任編輯:鄒開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