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寶琴 陳 娟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德國哲學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在 1892年的《意義和所指》(On Sense and Reference)一書中用“預設”一詞來解釋語義中的邏輯現(xiàn)象,[1]56-78這個哲學概念在近三十年來的語言學研究中被廣泛關注,成為語言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1983年,萊文森(Stephen.C. Levinson)的《語用學》(Pragmatics)一書中正式確立了預設在語用學研究中的核心地位。[2]167斯舵納克(Stalnaker)提出,語用預設是交際雙方所共有的知識或背景知識,這些知識包括“交際雙方于一般人共有的、與一定的語境相聯(lián)系的知識,在某些特殊語境中只為雙方共有的知識,與一定事理相聯(lián)系的知識?!盵3]471-481
預設理論在近二十年中也被引入英語教學研究中。早期的研究注重在句子或詞匯層面:朱永生、苗興偉探討了語用預設的語篇功能;[4]高彥梅提出,作為讀者,我們要從反方向推斷說話人/作者通過語篇向我們傳遞的信息。[5]語用預設理論本質上是要改變英語教學中只注重語言知識的輸入而忽視語篇、文化及其它社會性信息的輸入與輸出。
而目前的研究,多數(shù)是在理清預設與教學的關系、預設的語篇功能何在等宏觀問題的探討上,對于微觀層面的問題,例如:語用預設與英語教學如何結合、其對于英語教師群體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有何關系、大學生掌握語用預設理論并將之內化后對于其英語閱讀究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等,研究鮮少觸及。本研究將文化預設——非語言性語用預設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與獨立學院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如何有效結合的問題。
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成果,在整合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和培養(yǎng)高級應用型人才方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作為教育界的新興力量,獨立學院必須走出與傳統(tǒng)高校不同的發(fā)展路線。不同于公立大學,學生的學費收入是獨立學院的主要經濟來源,因此保證生源是獨立學院得以生存的頭等大事,而一個大學的生源往往與其就業(yè)率息息相關。然而,隨著大學生就業(yè)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保證就業(yè)率,獨立學院的畢業(yè)生在專業(yè)技能的運用上當仁不讓,但犧牲了原本應花在培養(yǎng)提升人文素養(yǎng)上的時間。大學英語課程,是獨立學院為數(shù)不多的人文教育課程之一,其中文化教育的輸入比例卻不容樂觀。
獨立學院誕生于1999年,大多數(shù)的獨立學院辦學年份都在10-15年間,教師隊伍年輕化。根據(jù)調查統(tǒng)計顯示,2013年獨立學院專任教師中,35歲以下教師所占比重為45.2%,青年教師比例偏高。而以筆者所在的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為例,大學英語教師隊伍中有專職教師21人,其中1人為60后,3人為70后,其余都是80后,也就是說大部分大學英語專職老師的年紀都在30歲左右。此外,由于新世紀初大學擴招,學生數(shù)量多,教師需求量大,因此獨立學院所招聘的教師質量參差不齊,學歷與職稱都不高。我校21名專職大學英語教師隊伍中,1名在讀博士,1名本科生,其余都是碩士研究生;3名助教18名講師,暫時沒有副教授。文化素養(yǎng)需要一定的時間與閱歷來沉淀,年紀輕便意味著人生經歷較少、知識閱歷的積累不足,這必然影響大學英語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質上的深廣度。
中國學生自小承擔著各種考試、升學壓力,為了能考上名牌大學,課外讀物往往就是教輔資料,學生長期缺乏質與量的人文熏陶,人文底蘊自然薄弱。而高校教學改革也并沒有改變高校教學中的應試機制,由于各種評估和考評的影響迫使相當一些學科教學仍然沿襲應試教育的模式,而大學英語教學,尤其是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也不例外。2005年之前,大學英語四級的考分與學位掛鉤,大學英語教學圍繞詞匯、語法、結構等語言知識點開展教學活動。2005年國家取消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及格線,考分也不再與學位掛鉤,然而大學英語四六級成績仍然是畢業(yè)生求職的敲門磚,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仍然致力于幫助學生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和研究生英語考試,教學內容多停留在語言學習層面,并通過題海戰(zhàn)術提高學生的應試水平。因此,學生對大學英語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模糊,多數(shù)學生甚至認為“英語就是背單詞記語法”;另一方面,獨立學院的專職大學英語教師工作量大都在12到16節(jié)左右,教師疲于趕課時和做科研,提升自我人文素養(yǎng)的主動性偏低,必然導致課堂人文內容的輸入量偏低。
閱讀歷來是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途徑,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作用。但技術和媒體發(fā)展顛覆了現(xiàn)代人的閱讀狀態(tài)。反映在大學生的英語閱讀上,有以下兩個突出問題。一是電子化閱讀有量無質。在互聯(lián)網閱讀已成習慣的今天,龐大卻雜亂無序的信息讓受眾應接不暇,對信息多數(shù)是囫圇吞棗也常常過目即忘,無盡無序的網頁窗口切換剝奪了本應用于思考的時間,而單位時間中的海量閱讀也并沒有形成具有較高費效比的信息量攝取。同時,帶有娛樂性和沖擊力的網絡媒體,使得大學生遠離經典,遠離名著。淺閱讀的內容大多是碎片式、跳躍性、不完整的,在閱讀時大多是淺嘗輒止,使得學生閱讀的興趣泛化或情感缺乏,閱讀注意力、思維力、鑒賞力、寫作能力的弱化、退化。二是功利性閱讀目標單一。目前中國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yè)壓力,很多學生從一進入大學就開始忙著考各種專業(yè)證書、考研、考公務員。因此大學生有相當量的閱讀是與考試有關,取向上急功近利,片面狹窄,這與教育所提倡的全面發(fā)展、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是不符的,也絕對不利于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和知識面的拓展?!案┒x,仰而思”,面對目前大學生英語閱讀的兩大問題,若無針對性地加以引導,他們見解與思考力,會如手中的讀物一樣走向輕淺,閱讀的娛樂化和實用主義,最終會泯滅全民族的文化感受力。
從制定“個性化”教學策略以促進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目的出發(fā),本研究提出以下三個方向的可行性措施。
實踐表明,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教育觀念、職業(yè)道德、知識結構等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挖掘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對于獨立學院的教師而言,首先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才能引導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價值觀進行比較,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為他們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在新時期,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教師有很多渠道提升自己的人文知識。例如,定時定量觀看TED演講,關注MOOC接受再教育,利用業(yè)余時間進行跨學科的學習,突破語言教師在知識視野上的障礙,盡可能做到對歷史事件、社會熱點問題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例如大學英語教師講解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程一》第六單元里的文章Sunday in the Park時,文章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文化預設點 the Times?!癗orton was reading the Times Magazine section——He put his Times down carefully on his lap and turned his fine, lean face toward the man——Norton half rose; the Times slid to the ground.”文章出現(xiàn)了三次Times,教師不能簡單地告訴學生這是英國的報紙,中文譯為《泰晤士報》;而應該講解這份報紙的由來、權威性、閱讀人群、政治立場等等,并且?guī)椭鷮W生區(qū)分另一份名字非常相近的美國雜志 TIME(《時代周刊》)。通過對這些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讓學生們認識到具有閱讀《泰晤士報》習慣的Norton是一位非常有文化有教養(yǎng)的人,進而理解他在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其他行為,降低學生的閱讀焦慮情緒。
“外語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篇信息的把握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對語篇的元語用分析能力,對目標語篇進行標示、評述等。這就要求學習者不僅要學會識別用來傳達語用預設的各種觸發(fā)語,還要通過語用預設的分析理解語篇在特定文體、歷史文化語境下所蘊含的意義、了解話語的文體效果或意識形態(tài)意義。因此,關注語篇中的語用預設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元語用意識,幫助學生從較深層次理解預設在建構語篇隱含信息方面的特殊作用,是外語教學中一個不可忽略的任務?!盵6]128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英語學習材料,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知識,提煉文章所體現(xiàn)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人文精神,拓寬學生的人文視野。
外語教學發(fā)展的趨勢就是從語言技能教學轉向內容教學。目前獨立學院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在選材上強調趣味性、信息性、思想性、藝術性和前瞻性。而教材中的課文承載著豐富的人文教育思想,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以我們正在學習的《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第一版)綜合教程1》第一單元《大學生活》(College Life)中的第一篇文章《優(yōu)等生的秘訣》(Secrets of Straight-A Students)為例,文章詳細歸納了一些優(yōu)等生所具備的品質。作為大一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學習的第一篇課文,《優(yōu)等生的秘訣》很好地傳達了該教材編者貫徹人文教育的深刻理念。首先,文章提到“最聰明的學生不見得總能得最高分,懂得如何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對于學生來說更為重要?!?Top grades do not always go to the brightest students. It is far more important for a student to know how to make the most of his or her innate abilities.)[7]248在這里,教師可以輸入西方國家的教育理念、教育體制,尤其是大學教育的整體目標,列舉中國學生所熟知的國外大學校訓、名人軼事等,引導學生先比對中西方教育的不同,由此引出“西方教育關注多元發(fā)展”這一方向,其后的課文理解難度便可大大降低。
在《優(yōu)等生的秘訣》中,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優(yōu)等生之所以成功,父母的功勞至關重要。在教授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提前閱讀“虎媽”蔡美兒的英文原著《The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中文名為《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教授的育兒經》)。具備跨文化背景的耶魯大學法學系教授蔡美兒,是一位來自菲律賓的華裔媽媽,培養(yǎng)了兩位“音樂神童小姐妹”。此書介紹的是她與美國家庭大相徑庭的嚴厲的教育方式,例如不準看電視、不準在別人家留宿、練不好琴就不準吃飯等,甚至有時還罵女兒垃圾,因此獲封“虎媽”稱號;在美國社會出書采用“Tiger”這一選詞也是頗具膽量,因為在西方文化中,老虎還傳遞著“危險”的意義,成長于美國社會的蔡美兒顯然深諳此道,也并不避諱采用這一稱號,畢竟兩個女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她與美國社會提倡的民主自由所相悖的教育方式,是她的“嚴重干涉性”教育模式起了重要的作用。這本書的引導閱讀可以為課堂的閱讀明確方向,并啟發(fā)討論。由此舉一反三,引導學生通過文章前言或首句,相應地去搜尋相關背景知識為閱讀方向和閱讀策略鋪墊,在碰到首字母大寫的單詞,無論是人名、地名、歷史事件或其它專有名詞,都養(yǎng)成習慣地去搜尋相關背景,提升文化輸入的意識,可以幫助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降低陌生感所帶來的排斥感,進而將關注放在閱讀文章的核心信息和學生應有的思考延伸上。
魏瑾、段麗指出:“文學集語言、社會文化、歷史為一體,是人類精神家園中最富魅力、最令人神往的審美領域?!盵8]深入閱讀文學作品,減少“淺表化”閱讀,語言學習者可以多方面從文學作品中受益。
文學作品一直是外語學習課堂理想的閱讀內容,因為其綜合了多種技能,有助于學生進行各層面的學習;有引導的文學熏陶能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針對獨立學院學生英語閱讀習慣、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期待產生的閱讀效能,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主要在于給學生提供理解文本更廣闊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以文化輸入作為消除閱讀障礙的方法,而以延伸閱讀作為文化輸入的契機。在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課堂內外增加經典文學作品的導讀,是改變“英語課堂學語言”的最重要的助力途徑。
首先,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多方面深層了解西方社會文化,“即西方文化中根本性的思想觀點、價值評判、西方人經常使用的視角,以及對這些視角的批評”[9]?!缎率兰o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第一版)綜合教程2》第二單元的主題是“生命的價值”,其中第一篇文章是經典文學作品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節(jié)選。[10]31-36完整閱讀這部作品,學生可以認知美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及其影響下的“自力更生”(independence)。在美國社會,個體主義等于其生死攸關的身份認同。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推薦學生閱讀沃農· 路易·帕靈頓的《美國思想史》以了解美國從1620年到1920年的思想發(fā)展過程和其自由主義的來龍去脈,或是威廉·多諾休的《新自由》以了解美國社會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的關系。這些延伸閱讀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扎根于美國社會并深刻影響美國人行為的價值觀。那么在碰到《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第一版)綜合教程1》的第四單元中的“醫(yī)生的兒子”時,學生自然可以很好地理解“兒子想要擺脫父親的光輝形象、獨立成長”的心態(tài)了。
其次,在充分了解文化背景后,提高思辨能力成為文學作品的另一要務。文學作品在語言、思想和情節(jié)上均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間。《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第一版)綜合教程3》第二單元的文章《你的愛有多深》中作者著重比對了“父母輩”與“年輕一代”的愛情觀。其中提出,“年輕的一代人……急于隨大流,匆忙戀愛,而難以區(qū)分身體的互相吸引與心靈的相投?!盵11]37這在學生中未必能形成普遍的認同。在此,教師可以引入另一部文學作品,美國當代小說家尼古拉斯·斯巴克斯的作品《分手信》,作品中呈現(xiàn)了成長于上世紀80年代的年青士兵,在面對911之后保衛(wèi)國土安全的需求下,選擇延長服役期,在愛國這一“大愛”面前舍棄了“男女之愛”這一小愛。在課前引導學生預習課文時同時推薦閱讀這部作品,學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更快抓住核心信息,進行思辨比對。
鑒于此,選擇經典文學作品作為大學英語閱讀的補充材料并加以方向性的引導,是培養(yǎng)學生課下閱讀習慣,減低排斥感的重要途徑。
網絡時代,由于新媒體、影像技術的發(fā)展,教師的教學手段、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由于大部分學生把英語學習當作“畢業(yè)、升學、出國”的工具,英語教與學都很大程度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面上,大學英語課堂上學到的英語得不到實際的應用,都是“啞巴英語”;由于網絡和媒體的沖擊,人文熏陶在教學中成為硬傷,多年學習后學生依然缺乏應對復雜社會所應具備的深度思考的能力和對文本材料的深層理解能力。
作為目前大學中已為數(shù)不多的基礎課程,大學英語課程應轉向傳輸人文理念,在鞏固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為提升思辨能力和應用能力助力。鑒于大學英語面臨的困境,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顯然,基于獨立學院辦學的目的、獨立學院與母體學校生源的差距與獨立學院學生未來發(fā)展的個性化方向考量,大學英語教學在獨立學院不能朝著取消的方向,而應在實際教學中實質轉變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筆者認為:首先,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甚至跨學科知識,在閱讀教學中能旁征博引,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甚至能對專業(yè)課的學習起到幫助作用;其次,在英語教學中,充分發(fā)揮經典文學作品的作用,閱讀教學時努力幫助學生挖掘文化預設信息,真正把語言與文化有效地結合起來;再次,文化輸入與輸出應成為英語閱讀教學的重點方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淡化語言本身與意義產生的影響,而加強語篇意識與文化意識在閱讀中的作用;最后,教師與學生都要轉變觀念,不能簡單地把英語當作工具、把英語學習停留在應試目的上,而要切實地認識到:大學英語課程在幫助學生提高人文素養(yǎng)、成為全面發(fā)展人才的過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1]Frege,G. On Sense and Reference. In P.T.Geach & M. Black (Eds.). Translation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Gottlob Frege[M].Oxford: Blackwell, 1982.
[2]Levinson, S. Pragmatic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Stalnaker, R. C.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In S.Davis (Ed.).Pragmatics:A Reader[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朱永生,苗興偉,語用預設的語篇功能[J].外國語,1987(3).
[5]高彥梅.語篇預設[J].語言學研究,2004(3).
[6]陳新仁,等.語用學與外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社,2013.
[7]秦秀白,蔣靜儀.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第一版)綜合教程 1[T].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8]魏瑾,段麗.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人文性探討[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2).
[9]賈佳.增強英美文學意識促進英語語言教學[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7(4).
[10]秦秀白,張懷建.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第一版)綜合教程 2[T].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11]秦秀白,張懷建.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第一版)綜合教程 3[T].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