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廣西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廣西南寧530004)
“技術壟斷”的困境及其應對途徑探究
張毅
(廣西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廣西南寧530004)
摘要:技術壟斷是后工業(yè)時代人類遇到的新難題,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其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類對技術的依賴不斷加深,逐漸淪落成為了技術統(tǒng)治下的奴隸。在這種情景下,人類有必要重新反思技術與文化的關系,并嘗試從技術人性化、技術生態(tài)化、技術民主化以及技術和人文的融合發(fā)展等角度探討應對技術壟斷困境的新途徑。
關鍵詞:技術壟斷;困境;應對途徑
“技術壟斷”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媒介思想家和批評家尼爾·波斯曼(Neil Postman,1931-2003)提出來的,在其著作《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一書中,他首創(chuàng)了“Technopoly”一詞來代指技術壟斷,并給人們描繪了這樣一個時代:各種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們身邊的信息泛濫成災、人類的傳統(tǒng)文化逐漸走向沒落,人類正在面臨失去傳統(tǒng)文化和駕馭技術能力的危險。
“技術壟斷”本身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波斯曼這里的“技術壟斷”概念是這一經濟學術語在技術領域里的延伸,是經濟學概念尤其是“壟斷”概念的延伸。在波斯曼看來,在科學技術發(fā)達的后工業(yè)時代,機器或技術(包括語言、統(tǒng)計學等隱形技術)等的無序和過度發(fā)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由此也導致了技術地位的不斷躍升、傳統(tǒng)文化的大量流失以及道德的逐步淪喪等異化現(xiàn)象。波斯曼認為,這種技術對文化造成的控制和影響,就是“技術壟斷”。
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進入到了大科學、高技術時代,科學技術已成為人類社會的主流文化形態(tài),它們給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人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技術困境。在這種技術高歌猛進的勢頭和人類實用主義的取向下,科學技術的工具性逐漸凸顯,工具理性開始成為人類思維的主要方式,人類陷入了自身造就的技術壟斷的困境之中??茖W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得技術獲得了無可比擬的尊嚴和地位,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類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技術力量的統(tǒng)治,對技術的依賴不斷加深,逐漸淪落成了技術統(tǒng)治下的奴隸。正如波斯曼自己說,“任何技術都能夠代替我們思考問題,這就是技術壟斷論的基本原理之一?!保?]同時,技術的發(fā)展也帶來了信息的泛濫,甚至幾近失控到了人類不能掌握的地步,這樣的信息已經成為一種“混亂之源”,在這種情景下,人類文化毫無意識地被自我消耗,科學技術產生的信息“垃圾”政治反噬著人類自身。再次,語言、數(shù)字、測驗、統(tǒng)計學等那些不易被人察覺的隱形“技術手段”帶有意識形態(tài)偏向,也可以對人類文化造成壟斷。
技術壟斷現(xiàn)象的負面效應給人類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在如何消解和應對“技術壟斷”困境上,波斯曼本人曾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并提出了要通過“愛心斗士”和“人文教育”這兩個途徑來應對技術壟斷現(xiàn)象。事實上,他的方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還需要重新反思人與技術相處的合理性,從多個角度探尋應對“技術壟斷”現(xiàn)象的新途徑。
(一)技術人性化
技術作為人類活動的產物,其發(fā)展和應用的目的毫無疑問都是將人類的生產和發(fā)展作為出發(fā)點的,不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程度有多高,必須使其有利于人類的終極發(fā)展,也就是說,技術的設計、制造以及應用都要從人類的需求出發(fā),服務于人類的全面發(fā)展,人性必須成為科學技術發(fā)展和應用的主導,這也是技術人性化的基本含義。著名的思想家弗洛姆認為,“是人,而不是技術,必須成為價值的最后根源;一切計劃的標準不是生產的最大限度的發(fā)展,而是人的最理想的發(fā)展?!保?]
提倡技術人性化,需要從兩個方面思考:一方面人性在技術發(fā)展的過程中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另一方面,技術的過度發(fā)展會給人類造成什么后果?在此基礎上考慮人類與技術的關系。人作為技術活動的主導者,科學技術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必須要體現(xiàn)人類的需求,能夠滿足人性的現(xiàn)實需要,要始終把人性的合理發(fā)展作為技術發(fā)展的首要前提。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恢復技術內在固有的人性特質,賦予其應有的人文關懷和價值意義,在不對技術損害的前提下使其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示。具體說來,就是要技術在設計之初就應該將“人性”因素融入設計過程之中,使其在開始時就能體現(xiàn)人類的理性與意志、情感和理想,并有利于人類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美。其次,在技術的制造過程中也要融入人性,使技術能夠符合人性的內在需求,而不是對人類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再次,在技術的應用過程中,要將人性作為技術應用是否可行的重要尺度,把人類的發(fā)展作為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終極目的,技術的合理發(fā)展必須能夠推動人類或人性的協(xié)同進步,使得技術更富有人性,人性也更趨于完美,真正達到人與技術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從而使技術蛻變成為富有人性、可以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的推動力。
(二)技術生態(tài)化
在技術壟斷的情景中,我們還可以嘗試運用生態(tài)學的理論和方法來審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與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看成一個有機體,他們二者緊密聯(lián)系、相互影響??茖W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要與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相適應,也要與當前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相適應,進而以此來指導現(xiàn)在的技術發(fā)展和應用,這也是技術生態(tài)化的主要內涵。
人類社會進入工業(yè)文明以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和刺激下,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影響和控制范圍不斷擴大。與此同時,技術異化和技術壟斷也相應而生,它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深入到人類生活,并對人類的文化和生存環(huán)境造成極大的沖擊和破壞。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已經到了沒有科學技術或不依靠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就無法發(fā)展的境地,最新科學技術被大規(guī)模應用到文化活動當中,它們促使了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但也加速了文化的消逝,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在急速地流失,很多先輩流傳下來的文化在不斷地消亡。在這種情景下,我們有必要認真反思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因為我們的科學技術在推動文化發(fā)展的同時也改變了文化的特點,人類文化的精神意義正在不斷喪失,傳統(tǒng)的價值取向也在不斷弱化,以至于喪失了傳統(tǒng)文化本來應有的特點。現(xiàn)代文化更是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成了商人追求商業(yè)利潤的工具,文化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滲透著利益追求者的商業(yè)氣息,文化只是他們用來達到目的的利用物,而一個文化或文化活動是否能夠帶來商業(yè)利益也成了它們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這些本來是人類“精神食糧”的文化,在這種物化和商業(yè)化的影響下,被一個個抽去了能夠體現(xiàn)自身內涵和魅力的“靈魂”,成了可以被人們輕松消費的“文化產品”或“文化用品”,它們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人類自私的欲望而已。
(三)技術民主化
人類社會經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了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先進的科學技術,這些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信息的泛濫和信息的專制,人們開始想方設法來應對這種紛繁復雜的局面。然而,這些應對方式不僅沒能有效地應對技術壟斷給人類造成的困境,反而成了技術泛濫和專制的保障,進而進一步強化了技術發(fā)展給人類帶來的負面效應。
顯而易見,人類的社會生活被這樣的技術壟斷給控制了,人類的所有活動領域都被技術以一種難以預料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生活在技術專制之中。在這樣的情形下,提倡技術民主化就勢在必行了。我們要在理性的指導下,不斷提倡并擴大公眾在技術設計、制造和應用等過程中的參與力度,使得技術民主化成為應對技術壟斷的有力方式。一般來說,技術民主化可以通過兩個途徑實現(xiàn):一是通過技術設計上的民主化;二是通過技術權力分配上的民主化。第一個途徑提倡在一定的交往和合作原則下,使得技術的各個相關者都能參與到技術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這些相關者包括技術專家、消費者、政府等,他們代表著社會中的各種利益關系,由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技術的重大進步。第二個途徑主要是提高技術各個相關者的主動參與度,賦予并擴大他們的利益,使得他們有機會接近并參與技術設計的過程,從而使得技術的形成和使用能夠體現(xiàn)他們的社會和政治需求。面對技術壟斷造成的人類困境,技術民主化就是一種有效的應對途徑。波斯曼的學生保羅·萊文森(Paul Levinson)就是技術民主化的支持者,他在《軟利器:信息革命的歷史與未來》認為我們當前的公共教育機制就是一種典型的技術民主化機制,并將這種機制看作是“健康政治存在的基石”[3]。
(四)技術與人文的融合發(fā)展
技術和人文的產生和發(fā)展都是在人類社會實踐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它們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為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服務。然而,在技術和人文的發(fā)展過程中,二者之間并不是同步進行,尤其是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進入到全球化、工業(yè)化和信息化的時代,技術和人文之間的隔閡更加嚴重,它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更加突出。在社會科學領域,人文學者和科技工作者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明顯,他們相互之間沒有溝通,或者說因為研究領域的不同而無法交流,溝通不暢使得他們相互之間輕視或敵視著對方,人文學者認為科技工作者在不了解社會現(xiàn)實情況的情形下盲目開展研究,一點也沒有社會責任感;科技工作者則認為人文學者成天空談社會、故弄玄虛,嘲笑他們對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毫無幫助。隨著人類進入技術壟斷時代,技術對人文的優(yōu)勢越來越大,人類的思維方式也開始趨于技術化,從而使得技術和人文之間的障礙更加擴大,它們之間的矛盾已成了人類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這種情景下,人類有必要重新反思技術和人文二者之間的關系,有意識地去促使技術和人文的協(xié)調發(fā)展,加強人文學者和科技工作者之間的交流和理解,有目的性地去促使他們相互了解對方。在現(xiàn)有的教育體制中,就是要盡可能地延遲人文和技術的分科,不要過早地專業(yè)化,同時,也要有意識地努力避免教育的功利化,不要使學生過早地失去他們本身應有的人文涵養(yǎng)和精神特質。如果一味地追求科學技術的進步,盲目追求科學技術帶來的經濟利益,人類將來可能要面臨著被技術反噬的危險。因此,我們要倡導技術與人文的融合發(fā)展,并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使技術和人文之間保持一定的張力,促使人文向科學技術領域滲透,讓科技工作者具有必要的人文知識,人文學者也了解一定的科技信息,從而達到技術和人文的融合發(fā)展,二者共同促進人類的發(fā)展和進步。
技術壟斷是人類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在如何應對技術壟斷困境的這個問題上人類還需要更多的探討,但我們要滿懷信心地相信作為技術和人文創(chuàng)造主體的人類必定可以解決這一難題。正如馬克思曾經預言的一樣:“奴役人的科技必定能被超越,科技終將真正體現(xiàn)人的本質、為人服務、復歸其本有的人性特征,實現(xiàn)科技的人道主義,最終達到人的實現(xiàn)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xiàn)了的人道主義的有機統(tǒng)一?!保?]
參考文獻:
[1]尼爾·波斯曼.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M].何道寬,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30.
[2]埃里希·弗洛姆.希望的革命——通向人性化的技術(1968)[M]//弗洛姆著作精選——人性·社會·拯救.黃頌杰,主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491.
[3]保羅·萊文森.軟利器:信息革命的歷史與未來[M].何道寬,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 10.
[4]陳翠芳.科技異化與科學發(fā)展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196.
(責任編輯:梁念瓊liangnq123@163.com)
A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echnical Monopoly Dilemma
ZHANG Yi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Abstract:Technical monopoly is a human’s new problem in the post-industrial er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has permeated every aspect of human social life, human become to depend on technology day by day and turn to be a slave under the rule of technology. Based on this, 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culture and technology, and try to explore new ways from technical humanization, the ecologicalization of 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democratization, as well as the fusion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human beings.
Key words:Technical Monopoly;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作者簡介:張毅(1986-),男,山西繁峙人,廣西大學助教,碩士,主要從事科技哲學、文化理論和學生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04-13
中圖分類號:G3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18X(2015)05-0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