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東蘭民歌生存現(xiàn)狀調查報告

2015-04-17 22:02李林原向一優(yōu)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廣西南寧530006
關鍵詞:田野調查生存現(xiàn)狀

李林原,向一優(yōu)(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廣西南寧530006)

廣西東蘭縣是壯族的聚居地(其中壯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5%),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其歌詠文化在整個壯族都具有代表性,而且直到現(xiàn)在仍然保持完好,人們仍能夠坦然地歌唱,歌圩依舊定期舉行,與當今民族文藝普遍衰落的總體態(tài)勢不同,因此,我們選取東蘭民歌作為研究調查對象,有其代表性和獨特性。筆者在導師的帶領下從2013年12月起,多次實地考察和采集東蘭民歌生存狀況相關信息,包括民歌的日常狀態(tài)和歌圩狀況。田野工作中我們通過各種調查手段,包括采訪、參與、觀察、記錄、錄音、錄像、照相等,搜集了可貴的第一手資料,對東蘭民歌的歷史、現(xiàn)狀有了體驗式的認識。其中包括20余小時的視頻資料,10余小時的錄音資料,1 000多張圖片資料及文字資料。通過實地考察和對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對東蘭歌詠文化的傳承現(xiàn)狀與變遷有了深切的體會,以下是調查所得的基本情況。

東蘭民歌生存現(xiàn)狀調查報告

李林原,向一優(yōu)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廣西南寧530006)

摘要:隨著現(xiàn)代化和城市化的逐步推進,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滲透,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歌謠正逐步走向衰歇,而廣西東蘭民歌卻不同于當前民間文藝陷入危機的總體態(tài)勢,田野調查發(fā)現(xiàn),東蘭民歌依舊風行,形成了外地人眼中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主要表現(xiàn)在時間上幾乎日日有民歌,空間上存在寬廣且穩(wěn)固的傳承場域,傳承方式上呈現(xiàn)出傳統(tǒng)傳承與現(xiàn)代媒介傳承多元渾融狀態(tài)。

關鍵詞:東蘭民歌;生存現(xiàn)狀;田野調查

向一優(yōu)(1987-),男,湖北恩施人,廣西民族大學文藝學碩士研究生。

廣西東蘭縣是壯族的聚居地(其中壯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5%),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其歌詠文化在整個壯族都具有代表性,而且直到現(xiàn)在仍然保持完好,人們仍能夠坦然地歌唱,歌圩依舊定期舉行,與當今民族文藝普遍衰落的總體態(tài)勢不同,因此,我們選取東蘭民歌作為研究調查對象,有其代表性和獨特性。筆者在導師的帶領下從2013年12月起,多次實地考察和采集東蘭民歌生存狀況相關信息,包括民歌的日常狀態(tài)和歌圩狀況。田野工作中我們通過各種調查手段,包括采訪、參與、觀察、記錄、錄音、錄像、照相等,搜集了可貴的第一手資料,對東蘭民歌的歷史、現(xiàn)狀有了體驗式的認識。其中包括20余小時的視頻資料,10余小時的錄音資料,1 000多張圖片資料及文字資料。通過實地考察和對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對東蘭歌詠文化的傳承現(xiàn)狀與變遷有了深切的體會,以下是調查所得的基本情況。

一、東蘭民歌基本概況

廣西東蘭蘊藏著相當豐富的民歌資源,東蘭人民喜歡唱民歌,愛唱民歌,歌謠是他們表情達意的方式,千百年來,傳唱不衰。然而作為一種口頭文學,東蘭民歌可考的文獻資料極其有限,據(jù)當?shù)匚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的資料,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東蘭民歌的一些基本概況。東蘭壯族山歌結構有以下兩種格式:長排結構和勒腳結構。長排結構是東蘭壯族村寨最主要流行的山歌曲調之一,主要流行在東蘭、長江、隘洞、坡拉、切學、金谷、長樂等紅水河沿岸的壯族村寨,在逢年過節(jié)、逢迎喜事、男女戀情時,有以山歌恭賀、以山歌會友、以山歌傳情的習俗。這種民歌有七言、五言、長短句,每首的句數(shù)多少不等,不受行數(shù)限制,意完歌即止,近似漢歌的自由詩,它不像勒腳結構那樣回環(huán)反復,而像馬腸一樣順道直下,沒有迂回拐彎,故亦俗稱為“馬腸歌”。勒腳結構主要流行在中和、蘭木、江平、太平、三石一帶的壯族村寨,也是東蘭壯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山歌。其形式多樣,有五言八行,五言十二行、七言八行,七言十二行等。[1]東蘭民歌的內容豐富多彩,壯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都在民歌中有生動細膩的表現(xiàn):歷史歌謠、韋拔群山歌、婚嫁歌、祝壽歌、喻物歌、謎語歌、盤歌、連情歌、恩愛歌等。千百年來,它們交織融化在東蘭人的文化血脈里,訴說著這個族群的歷史、現(xiàn)在與未來。

二、東蘭民歌的良性生存狀況

(一)日日有歌:流淌在時間里的東蘭民歌

平常日子里,每天下午兩三點以后,三五成群的人們便自由地聚集在縣城的革命烈士陵園及拔群廣場上唱起了山歌,周圍還圍著一群聽山歌的人。唱歌的絕大部分是老人,年齡在60到80歲之間,他們大多數(shù)是農民,也有退休的員工。間或有一些在縣城打工的年輕人,他們也是東蘭民歌的愛好者。下午三點以后的廣場開始熱鬧起來,一直持續(xù)到夜里十點左右。圩日對歌的習俗在東蘭至今仍然保留著,每逢圩日,唱歌的人數(shù)從下午2點后開始逐漸增多,至少有二十幾處對歌點,當然總少不了喜愛民歌的聽眾圍觀。

相對于圩日的小型歌圩而言,東蘭固定的節(jié)慶歌圩可謂盛大歌會。在東蘭,一年下來有幾個節(jié)日是固定不變的歌圩節(jié)——元宵節(jié)、三月三、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九月九重陽節(jié)。在這幾個盛大的節(jié)日里,人們興高采烈地聚集在縣城的拔群廣場上,用歌聲來慶祝節(jié)日。從時間上看,節(jié)日歌圩開始的時間比平日里和圩日小歌圩開始的時間要早結束的要晚,中午十二點就有身影在廣場上徘徊尋覓歌友,歌唱一直持續(xù)到深夜,通宵狂歡對歌也并不鮮見;從人群結構上看:有縣城的居民,更多是來自周邊鄉(xiāng)鎮(zhèn)的民眾,還有來自兄弟縣城(金城江、鳳山、巴馬等)的歌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當天匯聚廣場的歌手有數(shù)百人之多。盡管在平日的唱歌場合較少見到年輕人的身影,但到了重大的節(jié)日歌圩,年輕的歌手就不少了,他們有的是在本地謀生的年輕人,有的是在外地或外省打工的年輕人,趁著節(jié)假日返還歌場,東蘭民歌的魅力和年輕歌者所懷有的長久的歌唱熱情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廣場上流連的人不一定是會唱歌的,事實上,愛聽、會聽山歌的人遠遠多于會唱山歌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固定節(jié)日歌圩外,現(xiàn)今的農村喜事場合也仍然離不開民歌。東蘭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主任及廣西歌王韋榮生介紹了這些年山歌在農村喜事場合中的情況:在農村,家里有喜事請人唱歌的現(xiàn)象一直都有,現(xiàn)在也還普遍存在,比如哪家有人結婚啦,進新房啦,或者小孩滿月都要請歌手來熱鬧一下。“我家(美逢村)侄子今年結婚,起碼請了20對歌手,就連男女雙方要八字也有兩對歌手。碰上結婚,歌手常常是要唱通宵的,很熱鬧的。請歌手是要付給酬金的,主要是看請的歌手是不是當?shù)氐?,名氣不同,出的價格也不太一樣,一般是三五百元一天?!?/p>

綜上所述,在今天的東蘭無論是在縣城還是在農村,無論是在公共場合的廣場還是在匯聚親朋的私人客廳,無論是平常的日子,還是歲時節(jié)日,民歌鑲嵌于東蘭人的生活中,一年四季,幾乎日日皆有民歌,人們生活在民歌的海洋里。

(二)東蘭民歌傳承場域的轉移和擴張

“傳統(tǒng)壯族山歌歌唱的活動場所也就是勞動場所、祭祀場所、節(jié)日聚會場所等等壯族民俗生產生活的場所。人們的歌唱活動不像現(xiàn)代人一樣單純只為娛樂,而是帶有極強的功利目的?!保?]隨著社會文化生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東蘭民歌的宗教儀式功能、倚歌擇配功能、歷史傳播功能、教化等功能的逐漸失落,東蘭民歌的生存空間也隨之發(fā)生了變遷,原有壯族傳統(tǒng)歌詠場所規(guī)??s小,而新的傳承場域也應運而生。

首先,東蘭革命烈士陵園及拔群廣場,成了東蘭民歌展演、傳承的重要場所;以前演唱、傳承民歌多在村莊,隨著外出打工的增多,村莊的傳承和演唱民歌的功能有所減弱,但位于縣城的東蘭革命烈士陵園及拔群廣場卻無意中接過了展演和傳承民歌的重要任務。烈士陵園里的水泥石階、涼亭、石凳、水泥地板、樹蔭,拔群廣場周邊的碑林、石凳,以及相對僻靜的環(huán)境,為人們演唱民歌、學唱民歌提供了一個寬廣且穩(wěn)固的傳承場所。

第二,政府歌賽為東蘭民歌開拓了更為寬廣的傳承空間;在日漸高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呼吁聲中,當?shù)卣捌湮幕块T對東蘭民歌保護極為重視,官方定期或不定期舉辦的各種規(guī)模歌賽,設置各種榮譽和獎項激發(fā)人們對自身民族文化的熱愛與參與,官方賽歌場所日益成為歌者參與對歌活動的重要場合。政府通常能夠利用其行政資源,邀請各地包括歌手在內的各方面人員、人才來參加,其影響范圍更大,同時也加強了各方面文化的交流;東蘭民歌因政府的參與與扶持,得以拓寬其傳播途徑。今年(2014年)的“三月三”歌圩節(jié)上,筆者全程觀摩了東蘭縣隘洞鎮(zhèn)六通村舉辦的“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活動暨‘三月三’山歌會”,地點在六通村的希望小學,據(jù)隘洞鎮(zhèn)文化站牙站長介紹說,此次活動是縣里舉辦的,參賽的歌手是隘洞鎮(zhèn)的六個村村里踴躍報名或者是推舉出來的,他們年紀平均在35歲,要能根據(jù)給定的主題現(xiàn)場編歌,歌賽中就涉及了“城鄉(xiāng)清潔工程”的主題。官方舉辦的歌賽往往更能吸引年輕人參與進來。

第三、電視媒體舞臺的全新傳承場域的開發(fā);廣西那坡黑衣壯民歌因為南寧國際民歌節(jié)而一炮走紅,陜北民歌因為阿寶參加星光大道而唱響大江南北,迅猛發(fā)達的現(xiàn)代化傳播媒介的觸角遍及全球,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獨特文化搭乘著現(xiàn)代科技的快車逐漸樹立起自己的文化品牌。東蘭民歌也不甘落后,在各方的努力下,東蘭文化館于2008年率團參加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東蘭壯鄉(xiāng)美”的節(jié)目錄制,借助強大的電視媒體,第一次將東蘭民歌豐富的歌種與獨具魅力的民俗展現(xiàn)在全國觀眾面前,令人耳目一新。東蘭民歌能否順應時代的變遷,適應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拓寬其傳承空間,讓我們拭目以待。

(三)東蘭民歌當代傳承方式多元化

東蘭民歌的傳統(tǒng)傳承方式主要有三種:師徒傳承、親子傳承和自然傳承。目前這三種傳承方式還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81歲的歌王韋秀蘭老奶奶告訴我們,現(xiàn)今的師徒傳承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拜師學藝,而是有心好學的學歌者主動請教歌王歌師或其他歌手,而歌王歌師也會熱心的提點后學者。親子傳承更是鮮見了,采訪了一些上年紀的歌者,問及是否將民歌傳教于子孫后代時,歌者們紛紛表示,并不強求子女兒孫學習民歌,主要看他們自己的興趣。所謂自然傳承,筆者姑且稱之為“自在式”傳承,指的是在日常或者節(jié)慶、歌圩的場合各種有意或無意的耳濡目染而練就的唱歌本領。目前的東蘭民歌生活中,這種傳承方式還比較常見,在拔群廣場上、在節(jié)慶聚集的歌者周圍都有一群山歌愛好者,他們常常是這種“自在式”傳承的主體。

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變化帶來壯族民歌歌詠文化的變遷,一些新的傳承方式的出現(xiàn)和推廣恰恰顯示出東蘭民歌自身強大的適應性和生命力。這些新的傳承方式主要包括主題式傳承、教育傳承和電子數(shù)字媒介傳承。主題式傳承指政府舉辦的各類規(guī)定了歌唱內容的各種規(guī)模的賽事,雖說會給歌手帶來一定的限制,但未嘗不是一種挑戰(zhàn)和新的傳播途徑。另外,通過舉辦各種比賽,能發(fā)現(xiàn)更多年輕的人才,加以培養(yǎng),使東蘭民歌得以薪火相傳。教育傳承主要是指政府聯(lián)合學校教育部門為傳承民族文化培育年青一代的接班人,1999年東蘭縣就采取了鄉(xiāng)土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據(jù)韋榮生主任介紹,前兩年(2012年)在東蘭縣勞動小學試點,實施山歌進校園活動,以簡單易上口的武篆民謠(武篆是東蘭屬地名)教學,由學校的音樂老師譜曲,“民歌進校園”已成為當?shù)匚幕块T長期堅持的工作策略;所謂電子數(shù)字媒介傳承,指依賴現(xiàn)代傳媒科技手段,將民歌的傳播傳承納入時代的軌跡,以民歌光碟和網(wǎng)絡山歌傳播為主。目前東蘭出現(xiàn)了山歌光盤的制作、銷售和傳播?!叭藗兺ㄟ^拍照、錄音和錄像,再利用電腦的藝術設計,把演唱場景變成了永久的記憶,使人們不必親臨現(xiàn)場就能獲得信息,目睹現(xiàn)場。山歌光碟的出現(xiàn),使人們不再受時間和空間以及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也無須歌師歌手與聽眾面對面,人們可以反復地聆聽、欣賞,從中感受到山歌的魅力。”[3]商家利用電子媒介把山歌包裝成有形、有影、有聲、有文(漢歌碟會配有字幕,壯歌碟很少能配上字幕)的歌碟,并使其傳之后代而存續(xù)。光碟的出現(xiàn)是社會進步的產物,也是山歌文化傳承的一種重要方式和渠道。

東蘭山歌文化要想在經(jīng)濟日益全球化的時代下生存,它傳統(tǒng)的傳承模式必須做出一些自主或被動的調適。網(wǎng)絡傳播成為典型的新型傳承模式。在調研中,一位退休的中學老師,也是一名民歌愛好者,她告訴我們東蘭的民歌愛好者們建有自己的QQ群,大家在網(wǎng)絡上對歌,有時也會通過網(wǎng)絡,從虛擬走到現(xiàn)實中,舉辦各種歌會。網(wǎng)絡民歌的傳播傳承具有“自在式”等傳統(tǒng)傳承方式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網(wǎng)絡山歌文化的傳播者并無年齡職業(yè)身份學歷的限制,參與的人群越廣泛,傳播的范圍就也普泛。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對東蘭民歌網(wǎng)絡傳播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

綜上所述,東蘭民歌當代的生存狀況處于一種穩(wěn)態(tài)延續(xù)的良性傳承之中?;厮?0世紀80年代至今這段漫長的時光里東蘭山歌的傳唱狀況,從一些年邁的歌手那里得知東蘭山歌一直在唱,用東蘭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韋榮生主任的話說:“沒什么變化,跟十年前差不多,只是越唱越豐富而已。”

三、結語

傳承時間的延續(xù)性和傳承空間的穩(wěn)固性使東蘭民歌傳統(tǒng)得以良好地循環(huán)運轉,傳承方式的多元并存為其傳播拓展了廣闊空間。東蘭壯族山歌一方面受到政府關注和重視,一方面其傳承主體積極順應時代的潮流和民歌文化變遷的規(guī)律,主動地傳揚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全面了解和描述東蘭民歌生存現(xiàn)狀的基礎上,將其作為當下本土有活力的壯族民歌個案研究,進一步探究其在當代語境下得以良好傳承的外在因素和內在驅動力,可為破解民歌發(fā)展的困境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東蘭縣文體局.文化館編?。▋炔抠Y料).

[2]李璐.從歌詠場所的現(xiàn)代變遷探尋壯族傳統(tǒng)歌詠文化的延續(xù)動力[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 2008.

[3]陸斐.靖西壯族歌詠文化的傳承及其當代嬗變[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 2008: 32 .

(責任編輯:梁念瓊liangnq123@163.com)

Donglan Folk Survival Status Report

LI Lin-yuan, XIANG Yi-you
(College of Literature,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and the permeability, the traditional minority songs are gradually declining, while Guangxi Donglan folk song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folk art in crisis. Through field survey,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Donglan folk song remains popular, forming a unique cultural landscape,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on day to day folk songs, inheritance field wide and stable space, and the multiple fusion stat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heritage and modern media heritage in the way of inheritance.

Key words:Donglan folk; survival status; field investigation

作者簡介:李林原(1985-),女,廣西金秀人,廣西民族大學文藝學碩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廣西民族大學2013年研究生田野調查立項資助(gxun-dc201320)

收稿日期:2015-02-19

中圖分類號:J64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18X(2015)05-0021-04

猜你喜歡
田野調查生存現(xiàn)狀
閩北方言生存現(xiàn)狀調查
基于城市盲人組織生存現(xiàn)狀調研的大學生紀錄片創(chuàng)作
人格權平等的法人類學關懷
東臺市古樹名木調查報告
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與反思
簡論區(qū)域民族音樂田野調查研究方法
淺析湖南花鼓戲的生存現(xiàn)狀
虎牙藏族民歌生存現(xiàn)狀調查報告
《親愛的》對當下社會問題的悲情反思
洱源縣鳳翔村留守兒童生活教育現(xiàn)狀調查報告
广饶县| 屏边| 樟树市| 云龙县| 当雄县| 丹棱县| 泰安市| 绍兴县| 平凉市| 井冈山市| 盐亭县| 汾阳市| 临武县| 汤原县| 原阳县| 清远市| 新蔡县| 大渡口区| 巫山县| 封丘县| 新郑市| 徐汇区| 西乌| 田阳县| 靖安县| 广南县| 兴宁市| 宁都县| 肃北| 平阳县| 正宁县| 阿鲁科尔沁旗| 平安县| 牡丹江市| 怀远县| 嵊泗县| 临桂县| 扶沟县| 安国市| 宁陕县| 仙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