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芳 于志峰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300193)
秦伯未治療血液病之經驗
張海芳 于志峰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300193)
近代名醫(yī)秦伯未采用“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原則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統(tǒng)疾病。治療貧血輕者從肝、心著手,重者則補益中氣或者溫補腎陽;治療發(fā)熱區(qū)分外感與內傷,不妄加發(fā)汗;治療出血則必明病因與臟腑,慎用苦寒之品。強調治療血液病既要掌握共性,又要兼顧其個性。
秦伯未 血液疾病 中醫(yī)藥療法 名醫(yī)經驗
近代名醫(yī)秦伯未中醫(yī)學造詣精湛,對于疑難病癥的治療有獨到之處。血液系統(tǒng)疾病歷來是內科疾病中較為棘手的病種,部分病證兇險,危及生命,部分病證纏綿難愈,頗費周折。秦老不斷摸索,獲得了一些經驗?,F(xiàn)將其診治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經驗淺析如下。
秦老認為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都是相當嚴重的血液系統(tǒng)疾患,中醫(yī)在進行辨證和治療時仍應以表現(xiàn)的癥狀為依據,分析癥狀來探索其病因和傳變。如果表現(xiàn)的癥狀有出入,治療的方法便不同;相反,不同疾病表現(xiàn)為相同性質的癥狀時,治療的法則基本一致。中醫(yī)的“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在這幾種血液病上得到了充分的證實。
他認為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臨床表現(xiàn)各有不同,其中尤以白血病最為復雜,變化也特別多和特別迅速。急性白血病突出的是發(fā)熱、感染和出血,慢性白血病以貧血和肝脾或淋巴結腫大為主;再生障礙性貧血除嚴重的貧血外,也是容易出血和感染;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則以出血為主。總的來看,這三種病有其共同點,即:貧血、出血、發(fā)熱和感染。當前部分貧血或出血的患者因種種原因并未做相關實驗室檢查,往往初診看中醫(yī)時所表現(xiàn)的癥狀就是秦老所指出的上述癥狀,這些癥狀在古代文獻中多歸屬于血證或虛勞等范疇,按照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思路,如果方藥對證,往往效如桴鼓,血止熱清,說明古代醫(yī)家在治療現(xiàn)代血液系統(tǒng)疾患中有豐富的經驗。但是部分患者如白血病患者其發(fā)病多虛實夾雜,且病變兇險,有時單純的中藥制劑并不能取得滿意療效。所以結合當前疾病發(fā)展的形勢,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仍宜先做骨穿,確診后再有針對性的辨證施治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不失為穩(wěn)妥之舉。
貧血的診斷,秦老指出西醫(yī)多根據血液檢查及臨床表現(xiàn),如一般癥狀有面色無華,心悸,氣短,頭痛暈眩,耳鳴,以及體力和腦力疲勞等現(xiàn)象。中醫(yī)則注意到言語低微,自汗盜汗,形寒肢冷,手足心熱,腰膝酸軟,并觀察到脈象多是細弱或浮大,舌質淡紅或淡白等,這些表現(xiàn)多屬于中醫(yī)的血虛。
對于血虛的治療,秦老認為涉及多個內臟,處方有輕重、淺深之別。例如—般所見的頭暈、目眩、面色不華、疲勞、脈細等證,多從肝臟治療,藥用當歸、白芍、阿膠、首烏、菟絲子、沙苑子之類。倘見心悸、健忘、失眠、思想散漫等,多從心臟治療,藥用人參、當歸、棗仁、柏子仁、生地之類。較嚴重的兼見渾身倦怠、懶言少氣、行動喘促、多汗、脈象虛弱濡緩等,多屬于中氣不足,應結合黨參、黃芪、白術、山藥、甘草之類補中益氣。若進一步見到形寒肢冷、性欲減退、夜尿頻數(shù)等證,又應以先天腎臟為主,藥用熟地、山茱萸、肉桂、鹿角膠、補骨脂、紫河車之類。由此可以看出秦老治療血虛證步步為營,井然有序。先從一個臟器開始治療,并將與血液生成有關的臟器按照病變的程度分階段治療。他認為一般的血虛證多先累及肝臟,因肝藏血,體陰而用陽,故首重治肝。既有補肝血的當歸、阿膠、首烏,又有養(yǎng)肝陰的白芍、菟絲子和沙苑子,滋陰補血并重,血有所藏,方可有用。心主血,若血虛累及心臟,則養(yǎng)心補血。尤其妙在人參一味,補氣以生血,在一派陰柔補血藥中加入補氣之品,可使氣血活潑,達到相互滋生的目的。對于較為嚴重的出血,秦老遵循氣血相生以及精血同源的理論,通過補益中氣和溫補腎氣等方藥間接達到生血之效。其明晰的治療思路為中醫(yī)血液病工作者拓展了思維。
秦老認為這幾種血液病的出血包括了中醫(yī)的所有出血證候,有吐血、嘔血、鼻衄、牙衄、舌衄、尿血、便血及婦人崩漏。病因病機方面,有虛火、實熱和氣不攝血,對于內臟的關系也相當廣泛。為此,治療上采用一般的止血藥如仙鶴草、茜草炭、側柏葉、蒲黃炭、地榆、藕節(jié)之外,必須根據出血部位,分別內臟,結合原因治療。例如前人分血上溢為陽絡損傷,血下溢為陰絡損傷,所說陽絡指上中焦的陽臟,陰絡指中下焦的陰臟。雖然不能這樣絕對劃分,但是明確地指出了出血的部位和內臟的關系。因此,用于血液病出血的止血方法,有清肺、補肺、清肝、平肝、清胃、清腸、滋腎等,藥如麥冬、生地、石膏、丹皮、阿膠、連翹、銀花、黃柏、知母之類,均在選用之列。由上可見,秦老治療出血必明臟腑,必及病因,不是一味地根據出血部位而處方用藥。臟腑中多涉及肺、胃、肝、腎等,或清或補,多由病因而定,所用藥物雖屬平常的清熱涼血止血之品,但理清法明,故療效較著。此外,他認為值得注意的是,血液妄行多由火動,故一般止血藥偏于寒涼,但由于血液病的本身往往存在嚴重的血虛陰虧現(xiàn)象,苦寒藥應當慎用,防止正氣敗壞。此點提示對于臨床上某些急功近利、見血止血的醫(yī)家有很好的警示作用。過用苦寒涼血之品雖可一時止血,但由此產生的正氣虧虛以及瘀血阻滯往往又是下一次出血的病因,最終導致反復出血,纏綿難愈。雖然血熱妄行之出血占臨床十之八九,但尚有氣不攝血或陽虛不固所致之出血。秦老博覽群書,臨證經驗豐富,所治患者眾多,他提出選用益氣固攝和引火歸原之藥,如黃芪、黨參、肉桂、龍骨、牡蠣、五味子、升麻、炮姜炭等,亦可取得一定的效果。若非有膽有識之人,很難由此體會。
秦伯未認為這幾種血液病的過程中,常有不規(guī)則發(fā)熱或長期低熱,大概有三種性質:一種是單純的內傷發(fā)熱,由本身引起的虛熱;一種是一時性的外感發(fā)熱,由外邪引起;另一種是在內傷虛熱的基礎上兼有外感,屬于本虛標實。所以使用退熱方法時,應根據不同證候分別用養(yǎng)血清熱、滋陰退蒸、扶正疏邪以及甘溫除熱等,常用藥物如生地、鱉甲、白芍、黃芪、地骨皮、白薇、銀柴胡、青蒿、升麻、薄荷等。他認為治療的過程相當復雜,驗之臨床言之有據。感染和發(fā)熱不僅是血液系統(tǒng)疾病本身所固有的,而且在放化療過程中由于免疫力低下,常常出現(xiàn)。西醫(yī)采用抗生素治療無效時頓覺束手無策。秦老將其分為標實、本虛和本虛標實三證,言簡意賅。治療上即使外感發(fā)熱,也不盲目發(fā)汗退熱,頗得仲景“奪血者無汗”之旨。綜觀其治法,無不配以扶正,分析其藥物絕少苦寒之品,可見秦老施治之謹慎。唯恐進一步傷及正氣,導致病情惡化。
秦老認為這幾種血液病有其共同性的一般證候及其一般治法,當處理這些證候時,還必須注意各個病的特點。例如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最為頑固。雖然用中藥能夠控制發(fā)展或減少輸血,但血象恢復很緩慢。特別是婦女患本病,往往因每次月經來潮量多,使已經收到的效果重復下降。故而掌握患者的月經規(guī)律,在每次月經前采取補氣溫血法,選用黃芪、黨參、山藥、甘草、阿膠、歸身、白芍、炮姜炭、仙鶴草、血余炭、煅龍牡等,再配合西藥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他認為控制一般口、鼻、大小便出血比較容易著手,而控制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皮膚出血點和紫斑,就較為困難。這類皮膚出血在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也有出現(xiàn),雖然用中藥治療亦曾收到滿意的效果,并認識到不能因為出血而用一般的止血劑,但規(guī)律性的認識尚有待進一步探討。此外,有些血液病患者伴有眼底出血,出現(xiàn)視力模糊。這類病例在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兼一派衰弱現(xiàn)象,在白血病特別是急性白血病則常有皮膚出血點及伴隨發(fā)熱。中醫(yī)根據肝開竅于目,給予養(yǎng)肝、清肝,有時亦得到緩解。最嚴重的為腦出血,多發(fā)于血液病晚期,身體已經極度虛弱,加上神昏、高熱和其他部位出血,顯然與中風不同,也不同于溫病的神昏譫語,不是用宣竅清熱所能收效的。
秦老認為在發(fā)熱與感染方面,白血病最為復雜。中醫(yī)的處理就是隨證治療,盡管這些病的預后多不良,但在這一時期解決了問題。如白血病外感常合并肺炎,亦用麻黃、杏仁、石膏、桑皮、知貝母、蘆根;肺炎也能轉變?yōu)榉文摨?,可選用赤芍、敗醬草、丹皮、桃仁、苡仁、冬瓜子、蘆根。白血病中還經常出現(xiàn)口腔咽喉或兩側上顎部分有潰瘍病變,這可能與使用西藥有關,產生所謂二重感染。從中醫(yī)考慮,系屬口疳和口糜,主要是胃陰受傷,虛火上炎,或因腎陰虛而虛火上浮,初步選用石斛、生地、玄參、麥冬,進一步酌加肉桂引火歸原,并配合青黛散外搽,清熱解毒。
通過以上分析,名醫(yī)秦伯未以中醫(yī)學理論為基礎,靈活運用辨證論治原則,針對不同疾病的病變機制和證候特點,抓共性的同時,不忽視各病的不同之處,在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為中醫(yī)藥治療血液病提供了思路與借鑒的經驗。
R259.5
A
1672-397X(2015)07-0019-02
張海芳(1986—),女,醫(yī)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中醫(yī)防治血液病、四診客觀化。
于志峰,副研究員,fengzhiyu86@ hotmail.com
2015-03-10
編輯:傅如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27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