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健
合同標的淺析
傅小健
“標的”為合同之債的核心,是具有法律行為性質(zhì)的特定給付。與法定之債相比較,作為意定之債的合同“標的”呈現(xiàn)任意性、雙向性和拘束性的特征。“標的”蘊含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滿足合同主體之需求、實現(xiàn)雙方交易之利益、反映合同效力性質(zhì)等三方面。完善立法技術、增強實務功能是當前“標的”規(guī)則需要解決的問題。
標的 行為 合同 債法
1.學理考查。關于“標的”學說,大致有四種主張。其一,“行為說”,指債務人的特定行為。其二,“客體說”,認為“標的”即“客體”。其三,“對象說”,即當事人權(quán)利義務指向的對象。其四,“標的”是債務人的人身。筆者認為,“客體”內(nèi)涵較為寬泛,將“標的”作為“對象”看待,尚難揭示其本質(zhì)。把他人的人身作為支配的對象顯然不足取。筆者贊同“行為說”,理由如下:其一,債權(quán)的核心是請求權(quán),即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其二,債的履行就是債務人所為的“給付”[1];其三,“債這種特別的法律關系中,我們支配的就不是一個人,而是對于他人特定行為的支配”[2]。
2.立法考查。早在古羅馬時期,烏爾比安就曾說:“以作為或不作為為標的”,并解釋,“訂約挖一條溝、建造一座房屋、讓渡對某物的單純占有即是以作為為‘標的’‘你不能做阻止我通過你土地的事情’,則是以不作為為標的?!盵3]《法國民法典》規(guī)定:一切契約,均以一方當事人承諾給付某物或者承擔作為或不作為義務為標的。《德國民法典》將合同的“標的”概括為“給付”。[4]《日本民法典》認為“標的”即是特定(種類)物、金錢(通貨)的給付。[5]我國1981年頒布的《經(jīng)濟合同法》從合同的主要條款上,對“標的”外延作出提示性的列舉。[6]1999年出臺的統(tǒng)一《合同法》,依舊如此。[7]
通過考查,筆者認為:合同標的又稱“給付”,是當事人之間相互履行給付義務而實施的特定行為,基本形態(tài)為積極給付、消極給付、混合給付,一般包括交付財產(chǎn)、提供勞務、完成工作、支付金錢等。隨著現(xiàn)代社會服務業(yè)的飛速發(fā)展,“給付”種類呈現(xiàn)急劇增長之勢,“標的”外延將不斷擴張,對其內(nèi)涵也會產(chǎn)生重要影響。
1.任意性。合同貫徹私法自治原則,奉行自主決定,[8]是否給付、給付什么、向誰給付、何時給付以及如何給付等,均由當事人根據(jù)主觀意志約定安排。法律對給付行為的規(guī)定大多也是任意性規(guī)范。但對第三人不得隨意地加“給付”負擔,更不能損害其利益。實施“給付”時,不得違反法律、道德、善良風俗、公共秩序或公共政策。否則,構(gòu)成“標的”不法,導致合同無效。
2.雙項性。在同一合同之債中,從債權(quán)人和債務人的角度分別觀察,當“標的”作為雙方權(quán)利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時,就會產(chǎn)生彼此相對的兩個債權(quán)債務關系,形成數(shù)目為雙項的“標的”。以買賣合同為例,從買受人看,雙方所指“標的”是出賣人向買受人交付財產(chǎn)(貨物);從出賣人看,雙方所指“標的”卻是買受人向出賣人支付金錢。
3.拘束性。當事人通過約定完成意思表示、合同生效后,“標的”在雙方之間形成猶如“法鎖”一般的拘束性,亦即給付行為對當事人具有法律強制性,未經(jīng)雙方合意,任何以單方意思變更、讓與或解除給付義務的,既不成立,也不生效。
秋深了!紅琴愛上了照鏡子,涂口紅,頻率越來越高,每次她都哧哧地笑著。她那件紅襯衫領口的鈕扣永遠敞開著,露出一個三角形的前胸,飽滿豐潤,富有彈性。肌膚白里透紅,能吹彈得出一泓清水來,不用撫摸就能感覺得出那種光滑與嬌嫩。情欲得到了滿足,她的臉上總是浮著幸福的紅暈與一點少婦的光彩。每次回村子里她都會在紅絲帶上打個結(jié),那紅繩子上已密密麻麻地打了不少結(jié)。人都以為自己得到的東西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自己得到的幸福是世界上真正的幸福,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像自己一樣。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錯覺,讓她覺得那個磚瓦廠的老板是天神,而和尚出身的風影則是個不可理喻的怪胎。
1.滿足主體需求目的價值?!皹说摹币?guī)則契合自由、平等、公平、秩序等法的“目的價值”。[9]其一,自由價值涵蓋意志自由和行動自由。當事人奉行意思自治,他人對“給付”不得干預,根源在于“標的”自由。其二,平等價值表現(xiàn)為交換、分配平等。約定的給付權(quán)利義務在雙方均衡分配、對等交換,體現(xiàn)平等價值追求。其三,公平價值表現(xiàn)為合同正義原則?!耙环降慕o付與他方的對待給付之間,應具等值原則”。[10]由于暴利、經(jīng)濟脅迫、不當威壓、非良心性的交易等引起的給付不均衡[11],得撤銷,無效。其四,秩序價值要求人與人之間處于一種相對確定而可預期的狀態(tài)。當事人通過對將來“給付”的行為提前約定,基于合理信賴對未來利益就形成了可以預見的期待。
2.反映雙方交易之利益價值。龐德曾言,利益就是人類社會中個人提出的請求、需求或需要。[12]合同中的交付財產(chǎn)、提供服務、完成工作、支付金錢等行為,都蘊含著各種物質(zhì)利益和精神需求,集中反映了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主張、期望和要求,而對利益價值的追求通過財物與金錢的交易而展開。各國民法典都對“標的”作出了以許可交易者為限或者不是在人類交易范圍之外的規(guī)定。[13]
3.蘊含效力、性質(zhì)之評判價值。“法律所具有的制度和規(guī)范屬性是人類在法律生活領域進行價值評價的必要參照?!盵14]合同效力“反映了法律對當事人之間的合意的評價。”[15]“標的”規(guī)則通過對給付的可能性、確定性、合法性等要件進行考量,對合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效力判斷。王澤鑒先生指出,“債權(quán)之本質(zhì)的內(nèi)容,乃有效的受領債務人的給付?!盵16]合同正是雙方“針對同一標的所達成的一致或合意”。[17]“標的”差異是各種合同性質(zhì)區(qū)別的根源所在。
1.主要問題
⑴對“標的”規(guī)則立法不足。我國現(xiàn)行法律對合同成立所必須具備的“標的”條件,沒有作明確、集中的強制性規(guī)定。合同的效力、履行、終止等方面,也沒有在“給付”上對雙方義務履行予以概括,這種立法技術,不足以凸顯“標的”在合同之債中的核心地位。
⑵對“標的”功能缺乏認識。當事人的“標的”意識不強,對“給付”的概念更加生疏。簽訂合同時,未自覺從相互“給付”把握整個合同的履行過程。因無立法依據(jù),對合同糾紛尚缺乏以“標的”規(guī)則上予以判斷的標準。
2.矯正建議
⑴完善“標的”規(guī)則的立法安排。將“標的”作為合同成立或生效的要件予以明確,并以專節(jié)或?qū)l形式,對其需滿足合法、可能、確定條件的資格作出規(guī)制。從近年來專家起草的民法典建議稿,已突破現(xiàn)有立法模式,凸顯了“標的”規(guī)則的地位。[18]
⑵增強“標的”規(guī)則的實務功能。充分認識“標的”在合同中的實務價值,圍繞“標的”設定權(quán)利義務,以“給付”為中心做出行為安排。把“標的”規(guī)則運用于司法實踐,圍繞“標的”問題進行剖析,對解決合同糾紛另尋蹊徑提供思路。最高法院出臺的《合同法解釋(二)》就是很好的例證[19]。
[1]王利明:《債法總則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第640頁。
[2]薩維尼:《當代羅馬法體系I》,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第262-263頁。
[3]桑德羅·斯奇巴尼:《民法大全選譯IV.⒈債契約之債》,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第3頁。
[4]《德國民法典》第241條。
[5]《日本民法典》第三編第一章第一節(jié)。
[6]《經(jīng)濟合同法》第12條。
[7]《合同法》第12條;胡康生:《合同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09,第27頁。
[8]弗盧梅:《法律行為論》,法律出版社,2013,第1頁。
[9]朱景文:《法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第47頁。
[10]王澤鑒:《債法原理(第一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第74頁。
[11]韓世遠:《合同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11,第39頁。
[12]龐德:《法理學(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7,第18頁。
[13]法國民法典第1128條、菲律賓民法典1347條。
[14]朱景文:《法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第48頁。
[15]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第533頁。
[16]王澤鑒:《債法原理(第一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第9頁。
[17]弗盧梅:《法律行為論》,法律出版社,2013,第720頁。
[18]中國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債法總則編》,法律出版社,2006,第5-9頁,第85-118頁;徐國棟:《綠色民法典第七分編第四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第469-480頁。
[19]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解釋(二)》2009年4月24日。
作者單位:中共西安市新城區(qū)紀委陜西西安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