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晴
★教育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拓展——基于社會化理論視角的分析
張晴
【摘要】當前國際國內意識形態(tài)較量深刻而復雜,加之我國社會轉型及市場化、網絡化、商品化潮流推動,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意識與行為觀念正發(fā)生著顯著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直面現實環(huán)境影響的挑戰(zhàn),尋求理論與實踐上的雙重拓展,開創(chuàng)出適應時代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的開創(chuàng),一是要拓展理論基礎,將理論視野移向以綜合性、現實性和總體性為特征的更為廣闊的社會學學科視野中;二是要拓展實踐形式,將學生的培養(yǎng)訓練定位于以專業(yè)性、方法性和可操作性見長的社會工作實務體系之中。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拓展;實踐拓展
Expansion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當前,在市場經濟和商品意識的不斷沖擊下,我國青年一代的思想和價值觀念變化趨向值得格外關注,特別是擔負著民族振興和國家建設重任的大學生群體,加強其思想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教育已顯得越來越迫切、越來越重要。面對一些學生出現的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1]高校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并進行有效的實踐拓展可謂是當務之急。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形勢及其實踐反思
為了培養(yǎng)造就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提供有力的人才資源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直面國際和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對現行的理論與實踐進行及時認真的反思,以與時俱進、敢作敢為的膽識與氣魄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真正將青年一代的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落到實處。
(一)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背景
1.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復雜的國際背景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發(fā)展的持續(xù)推進,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有機會踏入以往被視為象牙之塔的大學殿堂,然而,數以千萬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卻因時代環(huán)境和國際背景的復雜化而成為一個問題。總的來看,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國際背景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全球化時代文化多元化與人們思想觀念的深刻變遷;二是國際關系深刻調整過程中民族國家意識凸顯、國際政治意識形態(tài)較量趨緊。
全球化的重要表現之一即為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又加深了文化和思想觀念的多元化,而文化與思想觀念的多元化最鮮明的表現就在于青年學生的思想意識與行為觀念的變化。近些年來,面對以各種形式包裝和強力傳播的西方文化,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深受其影響。與此同時,由于國際關系與秩序調整而引發(fā)的大國之間戰(zhàn)略與力量博弈的影響,國際政治意識形態(tài)較量日益趨緊,明爭與暗斗,滲透與反滲透的角逐可謂異常激烈。正如有學者所說的,“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獲得了新的表現形式,從政治層面走向社會層面,手段不斷翻新,而且越來越隱蔽化,越來越具有欺騙性”。[2]在這樣的形勢下,除了習得基本的社會規(guī)范、技能與道德操持之外,確保青年一代在政治上正確、思想觀念和行動上與政府保持一致,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政治任務。
2.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的國內環(huán)境與背景
中國改革與對外開放的近三十多年,既是全球化浪潮持續(xù)洶涌激蕩、西方社會思想文化匯同其“物質文明”向中國“井噴”式傳播的特定歷史期,也是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社會急劇轉型的重要歷史期??梢哉f,以往三十多年的發(fā)展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環(huán)境與面貌,同時也給今天的發(fā)展設定了新的環(huán)境與背景。就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面臨的新的國內環(huán)境與背景至少有比較關鍵的四個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眾化。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的一個最為直接的后果,就是高校在校大學生數量出現了劇增,這就意味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象也出現了劇增,在高校師資資源相對穩(wěn)定的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可想而知。
第二,社會快速發(fā)展與急劇轉型。社會學研究認為,一個社會在快速發(fā)展和轉型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大量的社會失范與社會越軌現象,這種情況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與心理認知,進而會加大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第三,市場化、商品化潮流的沖擊。市場化、商品化潮流對人們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對待金錢與利益的態(tài)度上,對與經濟上還未獨立但消費需求、消費意識相對超前的大學生群體而言,金錢與利益對他們的意義不言而喻,因而對其造成的思想和觀念沖擊無疑是巨大的,這種情形同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挑戰(zhàn)。
第四,網絡等新媒體工具的普及利用。進入21世紀特別是最近幾年,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各種新媒介技術得到最為快速的發(fā)展,借助于電腦和手機等工具,諸如微博、微信等各類社交平臺和傳播工具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得到極度熱捧。然而,受前述幾方面的綜合影響,加之互聯網本身的匿名性、虛擬性、跨時空性等特點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被網絡和新媒體技術所“捆綁”,思想觀念和日常行動都深受影響,甚至使得一些大學生走上了越軌犯罪之路。與大眾傳媒的娛樂化甚至低俗化相應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導的神圣和崇高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更難以體現,[3]這又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
(二)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實踐反思
高校思想政治理教育面臨的整體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為了創(chuàng)新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狀況,針對存在問題進行反思已經顯得十分重要。
1.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諸因素的綜合影響。我國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發(fā)展中國家,也是長期遭受西方國家價值和文化滲透的主要國家,因而一直有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在培養(yǎng)大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4]就近幾十年來實踐來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兩大塊組成:一是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傳授思想政治理論體系及社會道德規(guī)范等知識,這一工作任務主要由各高校下屬的馬列部、思政部、馬克思主義學院等相關的二級機構承擔;二是學生管理工作者通過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在學生中進行的日常實踐性道德與規(guī)范教育,這一工作任務主要由高校輔導員、班主任及團委學工干部等隊伍承擔。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逐漸形成的,且在培養(yǎng)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從目前運行的實際狀況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理論認知滯后、高層重視和基層實踐錯位、教育途徑單一和教育內容過于老化等諸多問題,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狀況無疑影響到工作的實效性,也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研究者和實踐拓展提出了反思任務。
2.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反思
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的。”[5]我國正處于社會急劇轉型的現實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同樣,處于這種環(huán)境氛圍中的大學生在身心、思想、學習、實踐等方方面面也產生了更為豐富而多元化的需求。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數千萬處于社會環(huán)境與各種復雜關系中的年青大學生群體,我們必須要站在時代及其自身需要變遷的角度作出反思: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究竟該是怎樣的?在國家主義和個人主義之間要不要求得一種理論和實踐上的平衡、能否平衡?其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究竟該包括哪些?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政治法律知識教育、社會道德規(guī)范教育及生活與生命教育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可否全部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其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究竟該走怎樣的發(fā)展路徑? 面對新技術新環(huán)境和新形勢,如何解決越來越多的教育對象的多元化需求進而滿足想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目標?
二、社會化理論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梳理
基于前述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反思,筆者有意從學科交叉的社會化理論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理論拓展,力圖在構建價值取向合理、目標訴求務實、實踐操作簡便易行的工作框架方面作出探索。從社會化理論視角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有兩個緊密關聯的維度,一是社會學理論(包括社會化)視角,該視角偏于理論認知上的反思與重構;二是社會工作專業(yè)理論視角,該視角長于理論與實踐的對接運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過程與成效。
(一)社會化理論概述
社會化一詞最早于19世紀末在西方學者的研究中出現,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前,社會化主要的關注點是少年兒童的成長,即少年兒童由一個“自然人”或“生物人”轉變?yōu)椤吧鐣恕钡倪^程。這種狹義上的社會化內涵界定自上世紀中期以后逐步向廣義擴展,即認為社會化不僅是一個“生物人”轉變?yōu)椤吧鐣恕钡倪^程,而且是一個人內化社會價值標準與規(guī)范、學習各種角色與技能、進而適應社會生活的全過程。由此,社會化概念與“學無止境”“終身學習”開始了對接,社會化理論也從而成為對現行“終身學習觀”進行解釋的一個重要視角。
1.社會化理論的基本假設
社會化是微觀社會學領域一個具有很強解釋力的理論視角,其之所以為人們普遍理解和接受,源于它三個方面的假設:首先,個體生命具有時空維度上的有限性。作為在人類社會整體運行發(fā)展某一時空節(jié)點上出現的個體,他的生命的圓滿和日常生活應對必須要以習得人類社會業(yè)已創(chuàng)造或標識出來的價值規(guī)范為前提;其次,人類具有群居生活的本能??梢哉f,正是因為個體生命具有有限性,當面對無限的宇宙和宏大社會結構體時,個體為求得物質意義上的存在必須要尋求足夠強大的依靠力量,因而群居性自然就以一種類似于“本能”的特征出現;再次,人類個體具備超強的思維與學習能力。從進化論意義上理解,這是人類在長期的歷史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優(yōu)勢,當然也與人類個體較長的“依賴生活期”相一致。以上假設歸根到底只在于揭示一個事實:個體社會化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有特定的條件與環(huán)境的。
2.個體社會化的條件與環(huán)境
個體社會化既有語言、思維、學習認知等內在條件限制,也有包括家庭、學校、社區(qū)、同齡群體、工作單位、大眾傳媒等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無論從內在的條件還是外在的環(huán)境看,個體社會化的影響因素都是非常復雜的。就外在的個體社會化環(huán)境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大學生社會化的一種具體形式,它是在個體社會化的特定時間段和特定場域內實施的,這就決定了這一社會化形式既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個體面臨的問題,也不能解決個體面臨的所有問題,換句話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考慮到教育對象自身的條件和可能受影響的其它環(huán)境因素。如果只是將學生置于高校這一封閉的環(huán)境系統中進行教育,輕視或排除了其它現實的和潛在的環(huán)境因素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會出現與初衷不符甚至相背離的結果。
(二)社會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關聯性分析
1.政治社會化視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社會化是指培養(yǎng)和塑造符合特定社會政治秩序和要求的社會公民的過程,也是個體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發(fā)生、發(fā)展和成熟的過程。在我國,高校因為擔負著青年人政治思想、政治理念和政治規(guī)范形成的重要使命,因而向來是至為重要的政治社會化場所。以政治社會化視野觀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將青年學生的政治社會化作為優(yōu)先問題加以解決。一般而言,高校大學生群體正處于“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盛年時期,他們懷有對國家、民族發(fā)展的熱切期待,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面對這樣的群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引導其以積極的姿態(tài)與恰當的方式參與政治活動,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行為,達到維護既定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目的。
2.道德社會化視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社會化,簡單說就是個體將道德準則和規(guī)范加以內化,形成自身道德行為的過程。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是其主要的關注點。道德認知重在強調個體對社會生活中的是非、善惡、美丑等行為準則及其意義的認識與判斷;道德情感是個體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去評價他人或自身的言行思想時產生的內在體驗,即通常所說的良心、榮譽感、幸福感等所蘊之意;道德行為則是指個體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種行為,它是個體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外在的行為呈現,具有可觀察性和可預知性。
在當前中國社會轉型加速發(fā)展,網絡社會崛起的新社會形態(tài)重塑過程中,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體系正在發(fā)生變化,以高校大學生群體為代表的年輕一代,道德層面上也正發(fā)生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資源和力量,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位一體”的道德架構中推進學生的道德社會化,這一任務已經顯得十分急迫而重要。
3.職業(yè)社會化視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職業(yè)社會化,指的是社會成員按照需要選擇職業(yè),掌握從事特定的職業(yè)知識和技能的過程。通常認為,職業(yè)單位是個體進行職業(yè)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個人在職業(yè)單位中學習職業(yè)技能、遵守職業(yè)規(guī)范,扮演社會角色,并形成個人在特定職業(yè)領域內的能力、品質與氣質。然而時過境遷,在社會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就業(yè)壓力劇增的今天,高校對大學生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與指導越來越提前了。由于大眾傳媒對大學生職業(yè)化引導的偏差、父母輩落后的價值觀念以及社會彌漫著的功利主義氛圍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使得大學生職業(yè)社會化出現了諸多困惑與不良影響。從社會學中社會化理論的角度講,大學生職業(yè)社會化最關鍵的目標是職業(yè)素質和就業(yè)觀念的培養(yǎng),這些目標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都有獲得實現的條件,因而,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已經難以回避學生的職業(yè)社會化這一主題。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拓展路徑思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拓展
在網絡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思維觀念和思想狀態(tài)等方面均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接受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廣泛。相較于一對多的說理灌輸型、榜樣示范型甚至權威壓制型教育模式,新時期的年輕人更愿意接受平等交流型、參與互動型以及圖文并茂、形式多樣的新型教育方式。因此,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單純依靠課堂和理論說教已難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拓展已成為當務之急。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個體化內涵拓展
中國歷來是一個以集體主義文化發(fā)達而著稱的國度,數千年延續(xù)下來的完善而復雜的家庭、家族制度塑造著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習慣,以致于人們從小就懂得舍棄個性、拋開自我,認為服從和維護集體是再正當不過的事情。這使得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很少給教育對象留有自我選擇、自我判別的空間,一直以來,在各類考試制度指揮下為全社會所接受的唯知識教育便是真實寫照。學生只管按照考試的要求、老師和學生的要求去學,不用問為什么。很顯然,這種單純的知識教育是一種工具化教育,其雖然在以往的歷史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從現在的教育發(fā)展實際看,它實際上是與個體豐富而多元的生存發(fā)展需要存有矛盾的。
當教育理論家杜威說出“教育即生活”時,越來越多的人對教育的本質內涵達成了共識——求真、求善、求美。換句話說,只有當教育同時擁有知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這樣三位一體的內涵時,才是完整的,才具備對個體需求真正能帶來滿足的條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而且必須要走向理論拓展,從以往知識教育的狹隘桎梏中解脫出來,唯有如此,才能將更多的目光投向學生的日常生活與生命價值提升中去。如果說高校當前的專業(yè)教育主要是保證知識獲得的知識教育的話,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要擔負起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的使命來,因為這樣的教育才是為了生命主體的自由和幸福所進行的教育,才是更貼近教育本質的教育。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內涵拓展
從個體社會化視角觀察,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來只側重于政治社會化和道德社會化兩個方面,近年來隨著就業(yè)壓力加大和學生需求的變化,高校逐漸對學生的職業(yè)社會化加強了重視。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論,高校大學生群體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行為規(guī)范與習慣等都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原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追求與期待。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現在大學生雖然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平等觀念、民主法制觀念以及維權意識,但由于成長的環(huán)境和閱歷限制,他們其實缺乏與社會的實際接觸,缺乏對我國國情的深刻認知與了解,因而也缺乏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諸如利他主義精神、敬業(yè)奉獻精神、慈善公益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等現代社會要求的文明品質,都需要通過豐富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訓練和督促實踐。在此意義上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內涵還可以繼續(xù)拓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拓展
如果說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拓展主要要在社會學理論視角汲取靈感的話,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拓展則要在社會工作專業(yè)方法與技能方面尋求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工作都以“人”為核心,都是通過“教育與服務”來實現人與人、人與自身、人與社會的和諧與發(fā)展。社會工作在其長期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工作方法,其中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qū)工作被認為是經典的社會工作方法。[6]這些專業(yè)的、科學的、有技巧的助人服務活動可以彌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的不足,而社會工作專業(yè)中接納、案主自決、賦權等價值原則正好可彌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理念上的缺陷。因此,社會工作專業(yè)方法運用對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無疑具有指導意義,它有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性、持久性,甚而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個全新的實踐視角。
1.個案工作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運用
社會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幫助人解決思想障礙、心理困難、學習困難和生活困難等職能,二者在一些方面具有很好的契合性、相通性。社會個案工作以專業(yè)知識和技巧為基礎,了解個人內在心理和外在環(huán)境等各種造成問題的可能原因,注重個人的獨特性,強調案主的參與和自覺,[7]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思想政治教育對個人需求的忽視,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中差別化教育不足的問題。
我們知道,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行政班為單位實施課堂教育,而在1999年擴招之后很多院校因師資缺乏出現了以年級、學院或學院聯合來進行授課的情況,這樣的課堂教育必然會忽視學生差異和不同需求。即便教師考慮到這種教育的弊端,也往往以為心有余而力不足聽之任之。個案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三大直接方法之一,其重要特點就在于強調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直接的溝通交流,且主張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不同專業(yè)知識對服務對象開展工作,協助其解決受困擾的問題。毫無疑問,個案工作在差別化解決學生問題方面比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要有效得多。
此外,個案工作還強調“人在情境中”,即強調將案主的心理狀態(tài)、心理過程、出現的問題與他生活的環(huán)境(包括家庭環(huán)境、社區(qū)環(huán)境及外圍大的社會環(huán)境)結合起來。從個體成長與周圍環(huán)境互動的角度去詮釋和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應該說,這樣的策略與思路是更為符合當前大學生心理與精神發(fā)展需求的。
2.小組工作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運用
小組工作是社會工作專業(yè)服務領域另一重要的工作方法,它不同于個案工作以個人為服務對象,而是將服務對象擴大到多人組成的團體或小組,利用小組活動為其成員提供社會服務的工作方法。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小組工作活動有著很便利的條件,一是大學校園內各種各樣的社團、不同專業(yè)的班級、不同年級和性別的學生寢室等都可以成為小組活動的載體;二是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決定了這一群體易受朋輩的影響,他(她)們在意或重視室友、同學的看法和選擇,學習模仿和適應習得性都很強,因而非常有利于通過小組活動開展實現教育目標。
顯然,學生以興趣愛好為意愿,以親身參與和表達為特點的小組工教育模式是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所無法比擬的。只有在豐富多彩、新奇有趣的小組活動過程中,才有條件實現小組成員不同的角色扮演,而只有在角色扮演中,個體才能表現出態(tài)度與行為變化,并獲得情感支持與道德感化的經驗。這種兼具教育性和娛樂性的小組社會工作方法運用,既能起到關系整合功能,也能起到個別化的行為與心理治理功能,更能促進學生的社會行動能力提升。此外,在這種寓教于樂的教育形式中,學生的心理疏導、職業(yè)指導、人際交往訓練、公民意識、責任感和團結協作精神培養(yǎng)等,均可通過活動設計體現于其中。當然,這種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教育方式,它必須要依靠具備社會工作專業(yè)理念、知識和技能的社會工作者來實施,否則非專業(yè)教師的操作可能會導致放任自流,難以達到對學生問題預防、改變的效果。
(三)人本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選擇
人本化的關鍵在于“本”字,即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的發(fā)展和需求為根本,一切都服務于人的發(fā)展,依靠人的發(fā)展。同時,以人為本還意味著要充分尊重人的個性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把人看作現實中的、社會關系中的人,而不是孤立的、理想狀態(tài)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終選擇是人本化,就是主張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別的什么教育,歸根結底都要服務于人,為了人的幸福和發(fā)展。之所以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回歸人本,這與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長期以來存在著對個體實際欲求的忽視有關。以此,基于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來過于強調社會本位而忽視對人性充分關注的現實,我們提出人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是要將社會發(fā)展的訴求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關注其社會價值、致力于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同時,更多地肯定人的價值、尊嚴和人生意義,克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只見社會不見人的價值錯位。[8]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關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與政治認知、道德與人格發(fā)展、心理與行動能力等重大議題。作為對國家富強與民族振興承擔著極為重要使命的大學生群體,高校對其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必須因應形勢的變化,在繼承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擯棄陳舊教學思路和做法的同時,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的開創(chuàng),一是要拓展理論基礎,將理論視野移向以綜合性、現實性和總體性為特征的更為廣闊的社會學學科視野中;二是要拓展實踐形式,將學生的培養(yǎng)訓練定位于以專業(yè)性、方法性和可操作性見長的社會工作實務體系之中。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N]. 人民日報, 2004-10-15:1
[2]王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p15
[3]鐘一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策略抉擇[J].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p57
[4]楊亞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反思與重構——基于政治社會化的視角[J].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p9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p544
[6]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p171
[7]宋林飛、朱力.社會工作概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p89
[8]劉小戈、李德龍.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機制建構[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3年第10期,p274
[責任編輯:王鶴艷]
【中圖分類號】G6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824(2015)03-0091-07
作者簡介:張晴,安陽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河南安陽,郵編:455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拓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4-gh-155。)
Zhang Qing
【Abstract】The consciousness of ideology and behavior of the student are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s because of the profound and complex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ideology, and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marketing, networking and commercialization, etc.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face the reality by expanding both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education in order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itu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accomplish two tasks: the first is to exp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heory with a comprehensive, realistic and total vision in sociology; the second is to expand the forms of practice or training, being professional, full of methods, and operability.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ory expansion;practice expa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