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利
摘 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在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提問不但要推動課堂教學的開展,更要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對新課程理念下化學課堂教學提問有效性進行思考,旨在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達到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
關(guān)鍵詞:新課程理念;化學;提問;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常用且實用的教學方法。但在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提問的目標得到改變,要求教師對其進行有效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基于此,本文對新課程理念下關(guān)于化學課堂教學提問有效性進行思考,以期能夠為相關(guān)人士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推動高中化學教學的發(fā)展,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效果。
一、新課程理念下化學課堂教學提問必須有良好的教學氛圍
從本質(zhì)上說,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提問是一種互動交流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引起學生的思考,在提問與解答的過程中推動教學的發(fā)展,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但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提問的實踐情況來看,學生的思維并不活躍,參與度不夠高,往往是教師自問自答,根本無法發(fā)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和真實效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師沒有營造合適的教學氛圍。具體地說,大部分教師對課堂紀律的要求較為嚴格,并不允許課堂出現(xiàn)任何騷動,一味地追求嚴謹?shù)慕虒W氛圍,并無限擴大自己師者的威嚴。
在這種背景下,學生通常會感到壓抑和緊張,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和約束,導致學生不愿意主動回答教師的提問,不愿意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
因此,教師要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首先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保持課堂的活力,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诖?,學生才能更自由地思考,更無拘無束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最終發(fā)揮出課堂提問的效力。
二、新課程理念下化學課堂教學提問必須具有深度
在傳統(tǒng)的高中化學課堂中,教師只是將課堂提問當作是推動教學發(fā)展的工具,沒有將其應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能力。
如,在《氧化還原反應》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同學們,什么是氧化還原反應?生活中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有哪些?”這樣的提問相對淺顯,因為教師的目的就是利用提問推動教學發(fā)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得到答案。
但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不但要利用課堂提問推動教學發(fā)展,更應該達到啟發(fā)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目的。此時,教師的提問可以是:“同學們,氧化還原反應是一種什么樣的反應,在反應過程中有什么樣的化學現(xiàn)象,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相比之下,后面的提問明顯更具有深度。在提問的指導下,學生能夠有目的、有針對地進行探究和思考,或者通過實驗的方式得到想要的答案。
在此過程中,課堂提問的效力得到發(fā)揮,教師利用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摸索,使學生的學習擁有明確的方向,不但完成了相應的教學任務,也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學生獲得的認知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化學課堂提問應該搭配有效的評價
課堂提問從本質(zhì)上說是一種互動交流的形式。這種交流并不僅僅是指教師的提問以及學生的回答。教師要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就必須使互動交流的過程更加完整,必須要搭配有效的評價。
一方面,教師的評價是對學生回答的一種判斷,學生回答的錯與對都要由教師給出答案,只有通過評價才算是完整的課堂提問。另一方面,教師需要通過有效的評價給予學生精神上的鼓勵,引導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更主動積極地回答問題。
如,在教學中,教師詢問學生:“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潔凈的水。”部分學生結(jié)合化學理論回答通過設備的過濾可以得到潔凈的水。此時,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肯定,并引導學生思考過濾的方法,正式進入課堂。
但是,部分學生提道:“在生活中可以買到潔凈的水?!边@樣的答案頓時引起其余學生的大笑,使課堂秩序顯得混亂,此時教師的評價顯得十分重要。教師應該肯定學生的答案,并重新控制課堂紀律,教師的評價可以是:“回答的正確,你的答案很創(chuàng)新,但與我們的課堂并不相關(guān),大家應該學習他的創(chuàng)新意識,但現(xiàn)在我們要先回到課堂。”
這樣的評價對學生進行了肯定,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也重新控制了課堂秩序。由此可以看出,有效的評價能使課堂提問的效果得到升華。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把握新課程理念,對課堂提問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推動教學發(fā)展,促進學生進步。
參考文獻:
[1]王維鈥.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有效提問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2]賀煒.化學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2007.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