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夢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5)
《了不起的蓋茨比》誤譯分析
譚 夢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5)
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姚譯本存在著四個方面的不足,即:理解錯誤,措辭不當,邏輯混亂和翻譯腔嚴重。
《了不起的蓋茨比》; 誤譯; 分析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杰出作品。作者用凄婉傷感的筆調(diào)描繪了美國傳統(tǒng)信念淪喪時代“美國夢”的破滅。小說主角蓋茨比為了重獲昔日情人黛西,不惜非法販賣私酒,最終被自己的情人害死。作者用這個愛情悲劇影射了“美國夢”的幻滅。
小說語言凝練,富有抒情氣息,字里行間充滿詩情畫意;感情真摯,用意含蓄深沉;文筆樸實優(yōu)美,再加上豐富的象征手法和高超的敘事技巧,使其成為一部別具風格的經(jīng)典之作。
小說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我國受到了譯者的廣泛關注,據(jù)說已有譯本達40個之多。筆者通過對手頭一些譯本的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姚乃強先生的譯本很好地轉存了原文抒情詩般的行文風格,是所有譯本中最好的一個。然而,小說凝練深沉的文字和意蘊深厚的情感對所有譯者都提出了挑戰(zhàn)。筆者所見到的譯本中,很難找到一個盡如人意的,姚譯本也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在此不揣淺陋,提出自己的看法來,就教于方家。
翻譯中理解的重要性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因理解而產(chǎn)生的翻譯問題卻層出不窮,歷久常新。主要原因不外乎三個方面:忽視語法結構分析,錯誤地理解語言成分之間的關系;忽視語境分析,孤立地翻譯單詞或句子;忽視語言文化背景分析,造成語言和文化脫節(jié)。
例1:because I was privy to the secret griefs of wild,unknown men[1].
因為我能探微索隱,把那些性格捉摸不定、諱莫如深者心頭秘而不宣的哀怨傾吐出來[2]。
從原文來看,“the secret griefs”有介詞短語“of wild,unknown men”修飾,所以傾吐哀怨的是應是來找我的人,而不是我。擬改譯為:
因為我能探微索隱,讓那些性格捉摸不定、諱莫如深者把心頭秘而不宣的哀怨傾吐出來。
例2:I wanted the world to be in uniform and at a sort of moral attention forever;I wanted no more riotous excursions with privileged glimpse into the human heart.Only Gatsby,the man who gives his name to this book,was exempt from my reaction——Gatsby,…[1]
我覺得我想要世界變得全都一個樣,至少都關注道德;我不再想帶著優(yōu)越的目光對人心進行漫無邊際的探索。只有蓋茨比,這個賦予本書書名的人,卻對我的反應不聞不問[2]。
“to be in uniform and at a sort of moral attention forever”是一個隱喻,本義是說要讓世人在道德上保持一致。從文化翻譯的角度來看,這個隱喻應該轉存到譯文中來。
“這個賦予本書書名的人”直譯過來,雖然易懂,但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聽起來別扭。如果轉換一下表達的視角,會自然得多。
“reaction”指前面這句“I wanted no more….”這一段如果改寫一下,應是:
I wanted…into the human heart,except Gatsby’s heart.
由此可見,姚譯把“was exempt from my reaction”譯為“卻對我的反應不聞不問”,是逐字死譯,并沒有理解原文,吃透原文,造成前后兩句缺乏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前言不搭后語,讓讀者不知所云。擬譯為:.
我想要世人都穿上軍裝,在道德方面永遠保持立正姿勢。我不再想帶著優(yōu)越的目光對人心進行漫無邊際的探索。只有蓋茨比,這個本書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人,不在此列(或者:我還是想要對他的內(nèi)心進行探索)。
例3:…she married Tom Buchanan without so much as a shiver,…[1]
……她跟湯姆·布坎南結婚,順當?shù)眠B嗝都沒打一個[2]。
黛西在婚禮前半個小時喝得爛醉,情緒出現(xiàn)變故,不想跟湯姆結婚了。經(jīng)過喬丹等人的安撫,最終同意結婚。上文說,半個小時后,當我們走出房間時,那串珍珠已套在了她的脖子上,這場風波過去了。所以承接這一句,“without so much as a shiver”可直譯為“連抖都沒抖一下”,也可引申為“就跟沒發(fā)生什么事一樣”,姚譯引申為“順當?shù)眠B嗝都沒打一個”,造成語言和文化脫節(jié):一是這個比喻漢語里很少用;二是作者并非強調(diào)“順當”。
利奇(G.Leech)在他的《語義學》(Semantics)一書中將“意義”劃分為七種不同的類型:即概念意義、內(nèi)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和主題意義。情感意義是詞語表達的關于說話人的情感和態(tài)度的意義。傳統(tǒng)上情感意義可分為褒義、貶義和中性義,據(jù)此我們將詞匯也相應地分為褒義詞、貶義詞和中性詞。但這種區(qū)分還不周全,因為還存在多義詞,多義詞的各義項可能既有褒義的,也有貶義的,例如:
我們作為中國人感到無比驕傲!(褒義)
他成績好,但有點驕傲。(貶義)
英語詞匯也存在這種情況,例如:
It is the height of my ambition to serve my country.(褒義)
The reactionary’s chief ambition is to become the emperor.(貶義)
翻譯時要能結合上下文,辨別多義詞的褒貶狀況,作出合乎邏輯的選擇。例如:
They fought with more valor than ever,and fell like mad dogs on us.
他們愈戰(zhàn)愈勇,像瘋狗一樣向我們撲來。
“愈戰(zhàn)愈勇”和“像瘋狗一樣”都是作者對“他們”的情感的表達,但這兩個短語表達的情感是相矛盾的:“愈戰(zhàn)愈勇”表達的是褒義,“像瘋狗一樣”表達的是貶義,如此矛盾的情感意義會讓讀者納悶:作者的立場和態(tài)度到底是怎樣的?根據(jù)謂語部分“fell like mad dogs on us”表達的情感意義,“valor”應取貶義,故前半句可改譯為:他們越來越猖狂了。再如《名利場》中有這樣一句話:Dobbin was the quietest,the clumsiest,and,as it seemed,the dullest of all Dr.Swishtail’s young gentlemen.楊必將中性詞“quietest”譯為貶義詞“最沒口齒”,就是因為與“quietest”并列的形容詞“clumsiest”和“dullest”都是貶義詞,在它們的情感意義映射下,“quietest”也獲得了貶義。這一點按照中國傳統(tǒng)說法來解釋,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姚譯本在措辭時對原作某些詞語情感意義的傳達有待提高,請看:
例4:Now he was a sturdy straw-haired man of thirty with a rather hard mouth and a supercilious manner[1].
現(xiàn)在他已是一個三十歲的中年人了,體魄健壯,稻黃頭發(fā),嘴角略顯得堅毅,態(tài)度傲慢[2]。
例5:a gray,florid man with a hard,empty face—the pioneer debauchee[1].
一個頭發(fā)蒼白、服飾花哨的老頭子,一張外表剛毅、內(nèi)心空虛的面容——一個沉湎酒色的拓荒者,……[2]
例6:…but of this clean,hard,limited person,…[1]
……,而是這個清爽、堅強、不好對付的人[2]。
例7:His parents were shiftless and unsuccessful farm people…[1]
他的父母是終日操勞、一事無成的莊稼人……[2]
例4是小說開頭部分對湯姆的外貌描寫。小說中湯姆是個反面人物,正是他將黛西開車撞死威爾遜太太的事嫁禍于蓋茨比,讓蓋茨比當了替罪羊,導致威爾遜后來槍殺蓋茨比。小說作者站在蓋茨比的立場上,對湯姆這類人是很反感的。譯者應能把握作者的態(tài)度,翻譯時傳譯作者的思想感情?!癶ard”是個多義詞,既含褒義,也含貶義,在此應取貶義“showing no sympathy or affection”.故很多譯本譯為“嘴角邊透出強硬”或“嘴角邊透出狠相”是正確的,它有助于譯文讀者了解湯姆的為人。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相由心生”,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往往不自覺地映現(xiàn)在臉上。同理,“體魄健壯”建議改為“五大三粗”。
例5是對蓋茨比年輕時的恩人科迪的描寫。單從這一句里關鍵的兩個詞“empty”和“debauchee”也可看出,作者對科迪是沒有好感的。因此“hard”應取貶義“冷酷無情”,而不是“剛毅”。
例6是小說的敘述者尼克對女朋友喬丹的評價,多義詞“clean”,“hard”都取褒義,但“l(fā)imited”譯為“不好對付的”,既跟本義毫無關聯(lián),又與“清爽”、“堅強”這樣的褒義詞不融洽。小說中喬丹是一個沒有思想、淺薄無聊的人,因此“l(fā)imited”可引申為“見識有限”或“才智有限”。
例7兩個形容詞“shiftless”和“unsuccessful”分別譯為“終日操勞”、“一事無成”,一褒一貶搭配在一起,不倫不類?!皊hiftless”擬改譯為“碌碌無為”或“得過且過”。
例8:…like the blue honey of the Mediterranean…[1]
……,猶如地中海蔚藍而甜蜜的海水…[2]
常識告訴我們,海水是咸的,不會是甜蜜的?!癶oney”本義是指“蜂蜜”,在此應該引申為“稠密”,而不是“甜蜜”。
總之,譯詞應該結合小說主題、段落主題、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語境來考慮,“風物長宜放眼量”,千萬不能鼠目寸光,見詞就譯。
語言既是思維存在的物質(zhì)形式,也反映思維的內(nèi)容。邏輯是指思維的規(guī)律。所以語言必須符合邏輯。邏輯混亂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事物作出兩個互相否定的論述,或論述不符合生活的真實。翻譯中出現(xiàn)的邏輯混亂是指原文在論述中沒有邏輯問題,但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由于思維欠縝密使譯文不符合邏輯。所以,要做好翻譯,譯者不只要培養(yǎng)出色的雙語能力,還要注意培養(yǎng)邏輯思辨能力。例如,有人將“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聞?!敝械摹靶Α弊g為“l(fā)aughter”就不符合邏輯,因為既然是“丹唇未啟”,這笑就該是“chuckle”了。
例9:Reserving judgments is a matter of infinite hope.I am still a little afraid of missing something if I forget that,as my father snobbishly suggested,and I snobbishly repeat,a sense of the fundamental decencies is parcelled out unequally at birth[1].
不輕率下判斷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現(xiàn)在仍然害怕有所閃失,怕萬一我不慎忘了父親對我的諄諄告誡,忘了那條我勢利地反復誦記的忠告:人的基本道德觀念出生時不是平均的,不可等量齊觀[2]。
這一段上文有這樣一句:“結果,我養(yǎng)成了三緘其口,不妄作判斷的習慣,…”。這顯然與本句譯文相矛盾。另外,本句譯文與下一句譯文“我現(xiàn)在…”缺乏語義上的關聯(lián),來得突兀。造成這種邏輯混亂的原因是譯者對本段第一句話作出了錯誤的理解。
“人的基本道德觀念出生時不是平均的,不可等量齊觀?!边@一句譯文預設著:人在出生時是有基本道德觀念的,這顯然有悖于生活的真實,不符合邏輯。受下文“is parcelled out unequally at birth”制約,“a sense of the fundamental decencies”可引申為“情商”,因為情商如智商一樣,先天是有高低之分的。擬改譯:
保留判斷就保留了無限的希望,而我依然生怕遺漏什么,怕忘記了父親勢利的提醒,還有我勢利的反復回念:人和人之間的情商先天就是不一樣的。
例10:Unlike Gatsby and Tom Buchanan,I had no girl whose disembodied face floated along the dark cornices and blinding signs,…[1]
不像蓋茨比和湯姆·布坎南,我沒有什么情人,也就沒有隱藏不見的面容在幽黑的屋飾和耀眼的招牌上縹緲浮動[2]。
既然是“隱藏不見的面容”,又怎能“縹緲浮動”?據(jù)此可知譯文是不符合邏輯的。實際上,“disembodied face”并非“隱藏不見的面容”,而是“face free from a body or physical form or reality”之意,故擬改譯為:
不像蓋茨比和湯姆·布坎南,我沒有什么情人,也就不會有只見其面、不見其身的姑娘沿著漆黑的屋檐和令人炫目的招牌向我輕盈走來。
翻譯腔是指譯者缺少變通,過多遷就原語的措辭搭配、句法結構、修辭方式等,將原語的表達方式遷移到譯語中,使得譯語不中不洋,別扭古怪,是屬于“死譯”范疇的概念,是我們翻譯過程中應該力求避免的現(xiàn)象,它與魯迅先生提倡的“硬譯”是不同的?!坝沧g”是為了吸取異國語言的長處,可以“逐漸添加了新句法”,終至“同化”而“成為己有”。另外魯迅先生還提出翻譯要“歐化”和“洋氣”的主張,一是為了“益智”,有“異國情調(diào)”;二是為了“輸入新的表現(xiàn)法”,以改進中文的文法。所以,翻譯腔與“硬譯”和“歐化”是完全不同的,譯者不能借“硬譯”和“歐化”之名譯出生硬牽強的作品來,而應努力鉆研原作,在深刻把握原文思想內(nèi)涵的基礎上,利用合理引申、打散重組等技巧,擺脫原文表層結構的束縛,使譯文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
例11:Conduct may be founded on the hard rock or the wet marshes,but after a certain point I don’t care what it’s founded on[1].
人的行為可以建立在堅硬的巖石上,也可能建立在潮濕的沼澤上,但是超越了某一點后,我就不在乎它建立在什么地方了[2]。
柯平教授認為,“比喻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段……在任何情況下,喻義都是應當保證傳譯的東西?!?柯平,1993:139)由此可知,喻義傳譯是隱喻翻譯的關鍵。例如,將“Pando ra’s box”直譯為“潘朵拉的盒子”,漢語讀者是不能理解它的喻義的,增譯它的喻義“喻指給人帶來禍害”,讀者才能明白這個隱喻的內(nèi)在含義。
同理,譯者將本句兩個暗喻直譯出來,沒有譯出它們的喻義,使得寓意含糊,讀者不能理解。這就要求譯者發(fā)揮主體能動性,對隱喻作出引申處理,從“建立在堅硬的巖石上”引申出“牢不可摧”,從“建立在潮濕的沼澤上”引申出“無所依托”。如此,則表意充沛,語義豐滿。故擬譯為:
人的行為可能堅如磐石,牢不可摧,也可能軟如泥沼,無所依托。但是超過了某一程度后,我就不在乎它是堅如磐石,還是軟如泥沼。
例12:I never was any more crazy about him than I was about that man there[1].
我對他的喜歡從來都沒比對這個男人的喜歡多一點[2]。
這句話出自梅特爾,她跟凱瑟琳談到了自己后悔當初不該嫁給威爾遜。譯文直譯了原文比較級結構,帶有明顯的翻譯腔,而且與下文“She pointed suddenly at me,and everyone looked at me accusingly.”語義不連貫?!皀o(或never)more…than”是一個特殊的比較級結構,表示對前后兩項的同時否定。請看下例:
He is no more your friend than I’m your mother.正如我不是你媽媽,他也不是你朋友。
同樣,這句話可以譯為:正如我沒有喜歡過那個男人,我也沒有喜歡過他。
例13:He came alive to me,delivered suddenly from the womb of his purposeless splendor[1].
對我來說他一下變得活靈活現(xiàn)了,仿佛他突然從那毫無目的的恣意揮霍的子宮里分娩了出來[2]。
這句話翻譯的難點在后面的介詞短語部分(from…)。譯文保留了原文的隱喻,但漢語里沒有這個說法,所以寓意模糊,讓讀者不知所云。筆者認為,“his purposeless splendor”這個抽象名詞短語翻譯時應具體化,使其有所指,意義才會明確,另外,“womb”這個隱喻翻譯時應與前面謂語部分“came alive to me”相照應,這樣才不致于突兀。擬改譯:
對我而言,他變得有血有肉了,仿佛突然從無所用心的豪華生活里分娩出來,活生生地出現(xiàn)在我面前。
例14:Amid the welcome confusion of cups and cakes a certain physical decency established itself[1].
忙著接茶杯、送蛋糕亂了一陣子,忙亂之中卻建立了一種有形而體面的格局[2]。
蓋茨比在處心積慮的安排下,終于在尼克家見到了朝思暮想的昔日情人黛西。初次見面,場面頗為尷尬。這時女傭人端茶進來,使氣氛有所改觀,這一句描寫了這一場面。譯文保留了原文的句法結構,缺乏變通,讀起來有明顯的翻譯腔。翻譯時宜作模糊處理:
忙著端茶、送蛋糕招待大家后,場面總算像模像樣了(或者:過得去了)。
例15:…until drowsiness closed down upon some vivid scene with an oblivious embrace[1].
……,直至睡意襲來,讓忘卻的擁抱把他想象中的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場面覆蓋起來[2]。
原文until從句用了一個擬人的修辭格,翻譯時既要保留修辭手段,又要通順流暢。遺憾的是譯者把這個修辭格照搬到漢語里來,成為“讓忘卻的擁抱把…覆蓋起來”。這個搭配語意模糊,讀來生硬別扭。原文中介詞短語“with an oblivious embrace”作方式狀語,翻譯時宜拆開來譯,轉換成漢語的動狀結構“擁著他在不知不覺中…”,這樣譯文就拉通了。擬改譯:
……,直至睡意襲來,擁著他在不知不覺中合上那栩栩如生的幻想場面。
整體來說,姚譯本成功傳譯了原著風格,這是該譯本的主流。但白璧微瑕,也存在一些具體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上數(shù)句的翻譯,僅是一孔之見,誠望得到批評指正。
[1]伍權,賈婷譯注.大學英語經(jīng)典閱讀《了不起的蓋茨比》[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2:1,2,7,40,93,94,104,117,118,120.
[2]了不起的蓋茨比[M].姚乃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3,7,31,32,68,69,74,84,120.
[3]柯平.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39.
[4]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286-307.
Analysis of Mistranslation ofTheGreatGatsby
TAN Meng
(ForeignLanguageCollegeofHunanFirst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205)
The article aims at discussing the weaknesses of the version ofTheGreatGatsbyby Yao Naiqiang:misunderstanding,inappropriate wording,confused logic and serious translationese.
TheGreatGatsby; mistranslation; analysis
2015-06-29
譚 夢,1968年生,男,湖南汩羅人,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H315.9
A
1671-9743(2015)09-0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