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經(jīng)流離之苦的激昂歌唱——淺析艾青早期創(chuàng)作
劉曉玉
(貴州師范大學 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摘要]艾青的詩歌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艾青早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同他的動蕩生活緊密相連。早期的牢獄之災是他進入創(chuàng)作的契機,此后在動蕩的歲月和抗日戰(zhàn)火中,他激昂歌唱;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使艾青詩歌將個人命運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難中,呈現(xiàn)憂郁、激憤的創(chuàng)作風格。
[關鍵詞]艾青;詩歌;顛沛流離;創(chuàng)作
[收稿日期]2015-06-02
[作者簡介]劉曉玉(1990-),女,河南洛陽人,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5.04.080
被譽為“中國詩壇泰斗”、“吹蘆笛的詩人”的艾青,是一個有獨特個性的詩人,他擁有熱情深沉、蓋世絕倫的才情,在新詩創(chuàng)作與理論上有巨大建樹,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艾青一生的經(jīng)歷可謂波瀾起伏、歷盡滄桑。童年時期的寄養(yǎng),造成他與親生父母間的隔閡。以后到法國留學,度過物質貧乏而精神充裕的三年,為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貒笥纸?jīng)歷了三年牢獄之災,期間還飽受病痛的折磨,面對生活希望的破滅,他開始了對文學的探究。此后,他經(jīng)歷了戰(zhàn)亂時代,開始了顛沛流離、四處漂泊的艱難生活?!拔母铩睍r期,他又遭遇不白之冤,度過艱苦生活20年之久。詩人的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這不一樣的人生也注定艾青詩歌的特別,甚至影響著艾青詩歌在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
一、文學創(chuàng)作的契機
1932年的2月,艾青結束了在法國的留學,黯然回國。5月抵達上海,與力楊,江豐等人在法租界內(nèi),參加、組建把藝術深入群眾為宗旨的“春地藝術社”,并且受到熱烈的反響。然而好景不長,7月12日遭到巡捕房的搜查,將艾青和其他十二個美術青年逮捕。經(jīng)過多方的斡旋也沒有將艾青解救出來,于是艾青開始了長達三年的監(jiān)獄生活。
監(jiān)獄的生活是痛苦的,當時正值上??崾?,艾青所在的號子陰暗、潮濕、狹窄。因為關著24個犯人,十二人睡鋪上,十二人睡在地上,視表現(xiàn)變動,眾人一個動作只能睡到天亮,尤其是沒有放風制度,屋內(nèi)臭氣熏天。但是對于嗜書如命的艾青,最難過的是整天枯坐,無書可讀,亦無事可做,旁邊人的無知和不理解更加劇了艾青心目當中的寂寞感。更加具有威脅性的還是艾青的肺病,獄方只是把他單獨隔離開,并不給治療,跟讓其等死沒什么兩樣。處于昏睡當中的艾青再次的體驗到了“死”,他感覺這次恐怕是出不去了,他遺憾的不是生命結束得如此之快,而是命運沒有給他留下多少的寫作時間,哪怕只是寫一寫自己。此時知音永訣、無人援助,讓艾青覺得不如死了好!人一旦不再害怕恐懼,將身上心里的擔子卸下,就會感覺解脫。如果不是李又然的鼎力相助,不知道艾青是否能夠挺過來,而更加堅定艾青活下去的動力則是他的詩作的發(fā)表。人在生病的時候,想的更多的應該還是回憶往事,往事又最能使人產(chǎn)生想寫點什么的欲望。艾青說:“我自然而然的接近了詩,只要有紙和筆就隨時可以留下自己的思想感情……決定我從繪畫轉變到詩,使母雞下起鴨蛋的關鍵,是監(jiān)獄生活?!盵1]此時悲慘、無自由的監(jiān)獄生活,讓艾青猶如困斗之獸一樣,急需發(fā)泄,尤其是摸黑趴在床上寫作,恍如一場噩夢。這種情緒的延伸,很容易使他回憶起故鄉(xiāng)斗牛的場面來,在這里,視死如兒戲,然而這種刺激逼人的斗牛場面對此時的艾青來講卻是很需要的,可以在文字里宣泄自己的情緒。因此,他的筆不由得變得尖銳起來:“酒,酒,酒/我們要喝。/油燈像野火一樣,映出/牛的血,血染屠夫的手臂,……”(《透明的夜》)。[2]對“死”有一種特殊的嗜好,他把自己的病稱作是“肺結核的暖花房”,把露珠想象成“亡人額上的圣水”。人在病中會顯的尤其脆弱,與人交談的欲望也會愈加強烈,無形當中法國的舊事和回憶成為艾青傾訴的對象,也讓艾青對監(jiān)獄的反感和憤恨得到了釋放。因此在三年的監(jiān)獄生活中艾青創(chuàng)作大量的詩歌,從《蘆笛》開始,到《馬賽》和《巴黎》、《陽光在遠處》、《鐵窗》……甚至感人至深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也成形于此時。加上李又然的鼎力相助把這些詩歌發(fā)表出來,更加激發(fā)艾青的創(chuàng)作熱情。在這些詩歌當中,無論是懷念也好,怨恨也罷,都是基于監(jiān)獄的痛苦而延伸出來的情緒,艾青在晦澀的表達自己的感情。因此,三年的監(jiān)獄生活不僅促使艾青由繪畫走向詩歌創(chuàng)作,并且形成了艾青早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峰。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艾青的深陷囹圄,使其在身心上遭受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和折磨,可也正是這么一段與眾不同的遭遇才促使艾青能夠真正的走進詩歌的創(chuàng)作,并且取得巨大的成就。
二、動蕩歲月的歷練
艾青出身于封建的地主家庭,從小時候克父母的傳言到寄居在保姆家中長大,甚至到后來的法國留學、監(jiān)獄生活都為艾青不一樣的人生添上傳奇的一筆。在艾青經(jīng)歷了三年痛苦的牢獄之災之后,回到家鄉(xiāng)面對的是人們的質疑和鄙視以及嘲笑,還有父母包辦的婚姻,然而討厭封建制度的艾青也不得不接受這一切。
婚后的艾青開始往返于常州、上海和杭州,一方面為了生計,另一方面為了逃離那令人窒息的家族生活 。1935年年底與表妹張竹如完婚,1936年開始到常州女子師范執(zhí)教,但是好景不長,只在女師工作了一個學期。1936年夏,攜妻子到上海謀生。在上海的艾青,開始受到胡風、茅盾的注意,艾青的詩作開始陸續(xù)得到發(fā)表,因此開始逐漸的聲名顯赫。特別是對何其芳的《畫夢錄》的淋漓盡致地挖苦,更顯示出此時艾青身上的高傲,可以說這一時期艾青的生活是瀟灑自如的。在這期間艾青發(fā)表《窗》、《小黑手》、《馬槽》、《晨歌》,甚至還開始籌劃出版《大堰河——我的保姆》詩集。然而,由于家庭中對于金錢的需要,所以艾青不得不放棄在上海的創(chuàng)作高峰,于1936年6月末到杭州謀生計。由于戰(zhàn)火的迫近和不穩(wěn)定的生活,艾青在杭州的7月到10月是處于無詩的狀態(tài)的,面對大部分知識分子的大遷徙,艾青一直盤桓在杭州到十一月份,在此期間深深的體會到民族危難面前知識分子們的煩躁和無奈。艾青此時雖然只是剛剛開始接觸到上海的大文壇,但是已經(jīng)占有一席之地了。個體的生活是離不開大的社會背景的,艾青由出獄到1936年底都是在為了生計奔波,對于詩歌的熱愛也只能等填飽了肚子再說,但是艾青的這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對他自己卻是財富,是歷練。正因為有了這一段的奔波和苦難生活,才讓艾青對于安定生活和寫作環(huán)境更加渴望,才讓艾青看到更多不同地方、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為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留下太多的素材,激發(fā)更多的創(chuàng)作激情。艾青認為:“最偉大的詩人,永遠是他所生活的時代的最忠實的代言人;最高的藝術品,永遠是產(chǎn)生它的時代的情感、風尚、趣味等等之最真實的記錄?!盵3]150越是艱苦的生活,越能夠激發(fā)艾青的創(chuàng)作熱情,這一段的艱苦歲月是艾青創(chuàng)作的基石。
三、戰(zhàn)火中的激昂歌唱
1937年的杭州已經(jīng)四面楚歌沒有辦法再呆下去了,在艾青生平的第一次逃難過程中,親眼看見了在戰(zhàn)爭的鐵蹄之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民族的危難以及悲哀,這時艾青骨子里面的那種憂郁性格和對土地的深沉的眷戀就越發(fā)的凸顯了。艾青一行人到達武漢已經(jīng)是隆冬季節(jié)了,武漢三鎮(zhèn)人滿為患,住宿極其困難,每天面對山河破碎、有家難回的境況,讓艾青感到透骨的悲涼。再加上吵雜的環(huán)境和艱難住宿條件,使艾青的寫作環(huán)境更加的惡劣,也使其更加的暴躁。“這不是艾青一個人的遭遇,是中國作家在那個動蕩年代的心緒與境遇的某種縮影?;蛘哒f,它實際上勾勒一代特殊的命運?!盵3]130轉眼間,到了12月28日,艾青的心情猶如這大雪紛飛的天氣一樣,蕭瑟、寒冷。再加上看到南京遭到屠殺的消息,讓這位愛國人士徒增悲涼,于是用筆寫下傳世之作《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這首詩歌當中有流離失所、不知去向的中國農(nóng)夫,有“蓬頭垢面”的少婦,在這其中除了愛情和憂國傷民的情緒之外,全是他發(fā)出的離亂之感和難言的喟嘆。
1938年1月27日,艾青夫婦與蕭紅、蕭軍、聶紺弩、端木蕻良等人,一起前往臨汾。當火車進入河南澠池境內(nèi),艾青看到雖然寒風凜冽、河川冰凍,但是仍然有不少農(nóng)夫從一眼眼窯洞中出來,扛著農(nóng)具在蜿蜒的山道上艱難的前行。端木蕻良的一句“北方是悲哀的”。讓艾青頓時心生一種悲愴之感,這時天生的憂郁也被喚醒了。于是一路上艾青隨手畫下路邊的補衣婦、乞丐等,這些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素材,于是有了《補衣婦》,詩的筆調近于白描,簡單卻深刻,艾青總是“以一個畫家來表明一個感受和觀念”,[4]詩歌描寫近似于繪畫。幾年之后再次與乞丐重逢,這次的乞丐不同于當年大婚時來吃酒的乞丐,這時的乞丐是木訥的,悲哀的,此時的艾青再也不是一個歷史的旁觀者,而是變成了一個人格上的“乞丐”。在臨汾的校園生活中,受到當時熱血學生的鼓舞,1938年4月艾青用他那富有坦誠抒情的個性寫下長詩《向太陽》,這首詩歌成為抗戰(zhàn)詩的優(yōu)秀詩篇。這些詩歌傾注了詩人對于中國農(nóng)民的深厚感情,飽含著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對生活在最底層的貧苦人民的關懷。從臨汾回到武漢以后,就開始了再次的逃難生活,先是退到湖南衡山,再到桂林,意味著艾青的第一次創(chuàng)作高峰的最后一個階段開始了。艾青強烈的寫作欲望和當時的國家局勢是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艾青把自己看成是沖鋒陷陣的一員,在看到傷員在昏迷的狀態(tài)仍然喊著快給他子彈,大受震撼下,于是有了《吹號者》。在戰(zhàn)爭中不免接觸的就是死,于是當艾青認識到時,開始關注“死”,因此他做起了關于死的文章,創(chuàng)作了長詩《他死在第二次》,卻沒想到遭到嚴厲的批判。艾青的內(nèi)心是孤獨的,除了寫作沒有什么是可以讓他得到安慰的。1938年11月 17日,艾青寫下著名的短詩《我愛這土地》,寫出他對土地、家鄉(xiāng)、窮苦人的同情。
從牢獄之災到因戰(zhàn)火而顛沛流離的生活,讓艾青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寫作,一方面讓其經(jīng)歷了心理上的折磨和身體上的痛苦,另一方面也磨練了艾青的意志,使其在戰(zhàn)火中得到歷練,變得成熟。艾青是一個高產(chǎn)的作家,所有的靈感都來源于生活的經(jīng)驗。他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詩歌,更多的則是堅韌的品質和愛國的精神。
(責任編輯遠揚)
[參考文獻]
[1]艾青. 艾青論創(chuàng)作[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 22.
[2]葉櫓. 艾青詩歌欣賞[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 75.
[3]程光煒. 艾青傳[M]. 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9: 130-150.
[4]張敏. 淺談艾青新時期詩歌成就[J]. 滁州師專學報,2002(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