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剛凌
薛剛凌: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
首先,社會的問題在哪里,這是認識社會法建設問題的導向。目前,社會法可能主要傾向于彌補市場經(jīng)濟競爭帶來的弱勢群體的問題,解決市場經(jīng)濟本身不能解決的一些外部問題。實際上,中國社會轉(zhuǎn)型中還有一個特別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從一個倫理社會走向現(xiàn)代社會。傳統(tǒng)倫理社會的秩序被打破,比如,社會道德體系滑坡問題,道德對人沒有約束力量,如果只有法律沒有道德體系支持的話,社會運轉(zhuǎn)將付出更大的代價。所以,社會法建設除了彌補市場經(jīng)濟的殘酷競爭,比如勞動者的保護、維護相對的公平性外,還要關注社會自身建設,包括整體的倫理道德建設,關注社會轉(zhuǎn)型中自身的一些問題。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家國一體,它是一種同心圓的結(jié)構(gòu)?,F(xiàn)在,社會要自治,社會和政府的關系必須要有準確的認識,就是怎么樣能讓社會自身機制最大化。社會法的作用不只是政府監(jiān)管,更要考慮政府如何與社會合作?,F(xiàn)在的社會法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社會法,就是行政社會法的問題,研究政府怎么來管社會。政府管社會,一是提供公共服務,一是社會監(jiān)管,若只包含這兩塊,社會法與政府公共行政法很難區(qū)別。
除社會監(jiān)管與公共服務以外,社會法要考慮政府怎么和社會合作。社會自治在中國有傳統(tǒng),是社會轉(zhuǎn)型中必須考慮的內(nèi)容。中國是從一種倫理社會轉(zhuǎn)型為一種多元的趨利益化的社會,斷裂感遠比西方大,西方隨著社會發(fā)展其道德體系是一體化的,中國卻是分裂的。這是中國特有的問題。社會制度建設再完備沒有道德也不行。要強調(diào)社會權利,另一方面也要強調(diào)社會義務。對弱勢群體而言,要強化權利,但是對于比較強勢的可能要特別強調(diào)他們的義務。當前,社會自治缺乏動力機制。比如,在中國,慈善總是和利益掛鉤,沒有不求任何回報的真正的奉獻。中國人搞慈善,總是帶有很多的功利性。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的話,用社會資源來做慈善就面臨著很大的風險。
社會法在注重政府監(jiān)管的同時,更重要的還要考慮怎么真正讓社會走向成熟,讓個體真正地負責任,這也是社會法建設要努力的方向。否則,很多制度運行的基礎條件不具備。
目前,主體法最弱。所謂主體法,包括倫理道德體系建設,是一項政府工程。道德體系的重構(gòu),傳統(tǒng)倫理道德有的是不能用的,比如無條件的效忠就與法治精神背離。道德不只有倫理道德,它是和法治相匹配的。道德究竟是什么,比如說尊重個體、平等精神、客觀理性、有擔當?shù)取?/p>
主體法是對個人、對社會自治組織的。目前,社會自治法的一些基本東西仍缺失,要梳理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培養(yǎng)社會自身的動力發(fā)展機制。若沒有這些,那就是行政法,不是社會法。比如民辦的非企業(yè)醫(yī)院、學校,主體是不清楚的,發(fā)展不起來。民辦教育發(fā)展不起來,需要組織法給它一個地位、一個身份、一個名分,讓它能夠去從事相關的活動。
行為法相對較好,但是政府的責任并不清楚。這里面有價值導向和利益機制如何處理的問題。如婦女權益保障法,目前更多的是一種價值導向,保護婦女權益,真正運行起來依靠的還是利益機制,但是立法的時候卻是價值導向,這導致嚴重的不匹配。實際運行中,這也有可能引發(fā)、助長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傾向。婦女權益保障主要是制度保障,生育保障、弱勢群體離婚保障、放假制度,這三個制度就夠了,都是比較實在的。還要看到,目前好多制度僅僅是用來宣傳的,就是說應該怎么著,不是靠利益導向,最終的實施效果可能正好相反。
執(zhí)法主體尚不明確。國外的執(zhí)法主體有兩種,一是專門來執(zhí)法,另一種是司法部門。我們的監(jiān)管是不到位的,責任基本沒有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