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瓊
(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常州213001)
互文性視角下的英語新聞語篇轉述話語的批評性分析
戴麗瓊
(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常州213001)
互文性是語篇的一個重要特征,任何語篇都是對其它語篇的吸收和轉化。新聞語篇中的轉述話語體現(xiàn)了語篇的互文性,轉述話語常被新聞報道者用來表達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批評話語分析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新聞等非文學文本。對新聞語篇中的轉述話語進行批評性話語分析,可以幫助讀者了解新聞報道背后隱含的新聞報道者的真實意圖。
互文性;新聞語篇;轉述話語;批評性分析
“互文性”是結構主義文學理論的一個概念,最初出現(xiàn)在后結構主義文學評論中。互文性是語篇的一個重要特征。文學理論家們認為任何文本都具有互文性,每個文本都是對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轉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文性概念被運用于非文學語篇的批評性分析。新聞語篇中的轉述話語體現(xiàn)了語篇的互文性。轉述話語,即引語,是互文性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引語的轉述形式有兩種,即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在新聞報道時,報道者會借用引語傳遞自己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并對讀者理解新聞報道產生影響。對轉述話語進行批評性話語分析,可以呈現(xiàn)新聞報道背后所隱含的新聞報道者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以及語言對社會事件的介入作用,從而幫助讀者更好地解讀新聞報道。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這一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結構主義文學理論中,由法國文論家朱麗婭·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符號學》一書中首先提出。此后,不少文學理論家也相繼提出了與互文性相關的理論,如:羅蘭·巴特、巴爾特、熱拉爾·熱奈特和米歇爾·里法泰爾等??死锼沟偻拚J為“每個文本都是對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轉化?!保?]即任何語篇的構成都是對其它語篇的吸收、改造和轉換。“任何文本都是一種互文,在一個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種多少能辨認的形式存在著其它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對過去的引文的重新組織”。[2]她認為任何文本都不可能孤立于其它文本而單獨存在,每一個文本都與其它文本相互關聯(lián),并通過吸收、重組等方式與其它文本產生關系。
互文性是語篇的一個重要特征。自20世紀90年代起,一些語言學家開始使用批評性話語分析來解讀非文學語篇中的互文性現(xiàn)象?;ノ男苑治鐾ㄟ^“對現(xiàn)有話語秩序進行生產、再生產和轉換,實現(xiàn)對現(xiàn)有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的生產、再生產和轉換”。[3]在對新聞語篇的分析中,話語轉述是語篇互文性的一個主要內容。新聞報道者通過轉述他人的話語,不僅可以體現(xiàn)出話語發(fā)出者的立場和觀點,還可以傳達報道者本人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對新聞語篇中的轉述話語進行分析,將清晰可見轉述話語的互文性特征。
批評性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由Roger Fowler等語言學家于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話語分析方法,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包括新聞語篇在內的非文學類語篇,其“目的是通過語言分析來揭示文本中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和權力關系以及語言對社會過程的介入作用”[4]。
新聞語篇中存在著許多轉述話語,即引語,而轉述話語是互文性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新聞報道時,報道者會借用引語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并對讀者解讀新聞報道內容產生影響。用批評性話語分析方法來分析新聞語篇中的轉述話語,既包括對語言層面的分析,又包括對社會層面、意識形態(tài)的解讀和闡釋?!芭u性語篇分析通過對大眾語篇多維的分析來揭示意識形態(tài)對語篇生成過程的影響,語篇對意識形態(tài)的反作用,以及兩者是如何源于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又是如何為之服務的”[5]。人們常常認為,新聞報道者通過引用被采訪者的話語是為了加強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但是,事實上,對轉述話語的不同處理方法,可以表現(xiàn)出新聞報道者的意識形態(tài)傾向。
新聞語篇中使用最多的話語轉述方式是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直接引語是指直接引用他人的原話,而間接引語是指間接轉述說話者的話語。無論是直接引語還是間接引語,話語轉述者都可以借用他人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相對直接引語而言,間接引語為轉述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來“介入”到其他人的話語中。本文將從轉述話語的出處、話語的轉述方式和話語的轉述動詞三個方面對新聞語篇中的轉述話語進行批評性分析,意在呈現(xiàn)新聞報道背后隱含的報道者的真實意識形態(tài)。
3.1從轉述話語的出處分析
轉述話語的出處是指轉述話語原話的發(fā)出者是誰。在新聞報道中直接或間接引用他人的話語可以提高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但在使用轉述話語時,“每一個轉述者都會根據各自的交際目的以某種方式介入被轉述者和讀者之間,通過被轉述話語來向讀者施加影響”[6]。在報道中,作者可以引用專家學者的話解讀新聞事件,從而通過其他人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將自己的見解、他人的見解與客觀報道相融合。在報道中,有些引語的出處是明確指出的,有些出處未明確指出,但可以通過上下文判斷出來。我們可以把轉述話語的出處分為三類:直接明確的話語出處、未明確指出的話語出處、和不可直接指出的話語出處。
1)直接明確的話語出處。這是指在轉述話語時,新聞報道者明確指出被轉述話語的具體發(fā)出者。在2014年9月8日一篇題為《China to becom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in 2024:IHS》的英語新聞里,大部分轉述話語都有明確的話語出處。如:
例1:China will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in 2024,as the country's consumer spending is expected to almost quadruple from 2013 to 2024,said IHS Inc.,a global industrial data and analysis company,F(xiàn)riday in London.
例2:“Over the next 10 years,China's economy is expected to re-balance towards more rapid growth in consumption,which will help the structure of the domestic economy as well as growth for the Asia Pacific as a region,”said Rajiv Biswas,chief Asia economist at IHS Inc.
在這兩句中,報道者分別提供了明確的引語出處“said IHS Inc.”和“said Rajiv Biswas”。從兩個明確的話語發(fā)出者口中提出了對中國經濟的預測,從而使讀者確信此報道是客觀、真實的。報道者借用別人的話語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也增加了報道的可信度。
2)未明確指出的話語出處。有些報道作者沒有明確指出話語的發(fā)出者是誰,而是用模糊的表達暗示出話語的大致出處,如A well-informed source said…、It is reported that…。報道者使用這種形式來表達話語出處或許是因為不清楚具體的話語發(fā)出者是誰,或許是因為作者認為沒有必要點明話語的具體發(fā)出者,或者是出于某種需要而采用模糊的方式回避確切的話語出處。例如:
例1:A suspected case of Ebola was discovered and isolated in Italy's central region of Marche on Tuesday,authorities said.(摘自2014年9月10日新聞《Suspected Ebola case reported in Italy》)
例2:Israel has ordered criminal probes into its recent military operation in the Gaza Strip,including an Israeli shelling that killed four Palestinian kids in mid-July,local media said on Wednesday.(摘自2014年9月11日新聞《Israel orders probes into Gaza war》)
上面例句中的轉述話語均采用了指代不明的話語出處。盡管未明確指出話語的發(fā)出者,但依然可以看出引語的大致出處,因此并未影響轉述話語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亦可以達到報道者的預期目的。
3)不可直接指出的話語出處。有時出于某種原因,不可對外公布轉述引語的發(fā)出者,新聞報道者就會采用不指出話語出處的方式,使轉述話語聽起來好像是新聞報道客觀陳述的一部分,從而使讀者將其看做客觀事實,以此影響讀者對事件的看法。例如2014年9月6日一篇名為《DPRK fires 3 short-range projectiles into eastern waters》的報道中,出現(xiàn)了幾處未指明出處的轉述話語。如:
例1:The projectiles,believed to be a new type of DPRK tactical missiles given its range and trajectory,were estimated to have flown about 210 km and have landed in the East Sea.
例2:The launch came after Pyongyang fired one new tactical missile on Monday.Five tactical missiles of the new type with a range of 210-220 km were also launched on Aug.14.
Bell將不可具體說明的話語出處解釋為:“不說明出處可能暗示新聞發(fā)布者的贊成。有些消息來源被視為如此的無可爭辯,以至于使用其信息時他們的名字連提也不提”[7]。這種轉述話語的出處隱蔽性很強,與報道者的話語相融合,有時很難區(qū)分。
需要指出的是,在轉述話語時,報道者會根據自己的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選擇不同形式的引語出處以及話語,報道者有權選擇用誰的話,不用誰的話,對于同一出處的話語,也有權決定用哪一部分,不用哪一部分,這些都會影響讀者對新聞報道的理解。
3.2從話語的轉述方式分析
話語的轉述方式是指新聞報道者在轉述他人話語時所采用的方式,新聞報道中使用最多的話語轉述方式是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Fairclough認為“兩者的最大區(qū)別是:在直接引語中,報道者的聲音和引語的聲音有明顯的區(qū)分;而在間接引語中,兩者的聲音沒有清楚的區(qū)分”[8]。
1)直接引語
Fairclough認為“直接引語可用于以下幾種情況:(1)當轉述話語重要、有戲劇性、精練或者詼諧時;(2)當轉述話語來自權威者時;(3)當轉述者希望與轉述話語相聯(lián)系或拉開距離時;(4)當報道有充足的空間來進行直接轉述時?!保?]要判斷直接引語在語篇中的具體作用,需要讀者根據具體語篇的上下文作出判斷。人們常常認為報道者采用直接引語是通過轉述他人的原話以提高新聞的可信度,但是,報道者有時使用直接引語是為了與引語劃清界限,或者出于不贊成引語的內容,或者是害怕承擔責任。請看2014年9月12日一篇題為《Scottish vote for independence would change political map of remaining UK》的新聞報道中的句子。
例1:Kellner said it was“unknowable”at this point but Cameron might feel it was“the honorable thing”to do to resign from his post.
例2:Kellner,whose YouGov polling organization had conducted the poll,said that there had been a“yes surge”and a“really substantial movement”in support for independence,which pollsters,including his own company had picked up in a series of polls.
在這份報道中,出現(xiàn)了多句直接引語作為轉述話語,對于句子中的一些敏感信息,如例1中的“unknowable”、“the honorable thing”,和例2中的“yes surge”and“really substantial movement”,報道者均采用直接引語,為了表示這些話語不是自己的觀點,而是來自“他人的話語”,顯然作者使用直接引語的目的是想與引用的話語脫離干系。面對蘇格蘭獨立這一敏感報道,報道者不便于直接表明自己的觀點,而是通過新聞采訪對象的原話來表達觀點,這樣可以避免由于主觀評論而招致批評,進而引發(fā)爭議,甚至承擔責任。
2)間接引語
在新聞報道中使用間接引語,可以使轉述者不被察覺地介入到被轉述者的話語中。Fairclough指出“大眾傳播媒體越來越傾向于使用間接引語,從而模糊轉述者話語和被轉述者話語之間的界限,用轉述者的聲音淹沒被轉述者的聲音”[10]。請看下列例句:
例1:A well-informed source told Xinhua in Ankara that Turkish officials have been negotiating with the U.S. on setting up a safe zone along Turkish border with Syria and Iraq in exchange for more cooperation with the U.S. -led coalition against the Islamic State(IS).
例2:Turkish analysts believed the refugee problem that poses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Turkey's security,economy and social fabric are not being handled in a serious manner.
以上例句均出自2014年9月26日的新聞報道《Turkey embraces more refugees with growing concern》,這篇報道中采用了多句間接引語形式的轉述話語。通過間接引語,“報道者很容易做到在引用他人的話語的同時摻入自己的觀點而不被受話人察覺”[11]。間接引語使被轉述者的聲音與轉述者的聲音相融合,并通過此種方式傳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從而影響讀者對所報道事件的看法。
3.3從話語的轉述動詞分析
話語的轉述動詞是指轉述話語時用來連接話語發(fā)出者和引語的動詞。格伊斯按照感情色彩把英語的轉述動詞分為兩類:積極轉述動詞和消極轉述動詞。例如,promise,affirm,vow等為積極轉述動詞,criticize,accuse,condemn等為消極轉述動詞。此外,辛斌把如say,tell,express的轉述動詞歸為中性轉述動詞。轉述動詞的使用可以幫助表達報道者的態(tài)度以及塑造說話者的形象。例如:
例1:Valls vowed to preserve France's social model but pledged to go-ahead"with courage"in implementing "necessary reforms,"mainly a 30-billion-euro(38.79 billion U.S.dollars)cut in labor costs.(積極轉述動詞)
本句來自新聞《French new cabinet wins confidence vote,no absolute mjority》(2014年9月17日)。句中的轉述動詞“vowed”表達了法國總理Manuel Valls重組內閣后,為尋求議會的支持所做出的積極主動的承諾,積極轉述動詞的使用體現(xiàn)出話語發(fā)出者的誠意。
例2:"Each nation must consider what it can bring to the peacekeeping endeavor,"the UN chief said.(中性轉述動詞)
本句選自新聞《UN chief to appoint high-level panel to review UN peacekeeping》(2014年9月27日)。這篇報道的轉述話語均采用中性轉述動詞“said”,表達了報道者傳遞客觀事實的態(tài)度。
例3:He condemned the"barbaric and grotesque" killings of journalists,humanitarian aid workers and other hostages,and the loss of lives of civilians by the murderous extremists in Iraq and Syria.(消極轉述動詞)
本句來自《Palestine refuses further negotiations with Israel;more nations fear extremism》(2014年9月27日)。消極轉述動詞“condemned”表達了報道者對極端主義分子的強烈譴責,轉述動詞的使用幫助報道者表達了態(tài)度。
批評性話語分析常被用來分析非文學語篇的互文性。新聞語篇中存在大量的轉述話語,轉述話語是互文性研究的重要內容,因此新聞語篇是批評性話語分析的主要對象。新聞報道者常借用轉述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并影響讀者對所報道事件的看法。對新聞語篇中的轉述話語進行批評性分析,將幫助讀者了解新聞報道背后所隱含的新聞報道者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本文通過列舉大量最新英語新聞中的句子,分別從轉述話語的出處、話語的轉述方式以及話語的轉述動詞三個方面對新聞語篇中的轉述話語進行批評性話語分析,在呈現(xiàn)轉述話語的互文性特征的同時,也揭示了轉述者與轉述話語之間隱含的關系,進而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和解讀新聞報道以及報道背后的內容。本文僅從批評性話語分析的角度研究了新聞語篇的互文性,今后還會從語用學等角度對互文性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1]Kristeva,J.The Kristeva Reader[M].Toril.Moi(ed.).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62.
[2]Barthes,R.Theory of the text[A]in R.Young(ed.).Untying the Text:A post-structuralist reader[C].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1.
[3]辛斌.語篇互文性的批評性分析[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
[4]辛斌.批評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5]辛斌.語篇互文性的批評性分析[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
[6]辛斌.辛斌語言學選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7]辛斌.辛斌語言學選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8]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Harlow:Longman Group Ltd.,1995.55.
[9]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Harlow:Longman Group Ltd.,1995.56.
[10]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Harlow:Longman Group Ltd.,1995.61.
[11]辛斌.批評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reported speech in English news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
DAI Li-qi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zhou,Jiangsu,China 213001)
Intertextuality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discourse.Any discourse is the result of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other discourses.Reported speech of a news discourse embodies the intertextuality of the discourse and it is often used to deliver the ideology of the news reporter.Th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targeted to non-literary discourses.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reported speech is helpful to reveal the hidden intention of the news reporter behind the news discourse.
intertextuality;news discourse;reported speech;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10.3969/j.issn.2095-7661.2015.01.022】
H315
A
2095-7661(2015)01-0085-04
2014-10-30
戴麗瓊(1972-),女,江蘇常熟人,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功能語言學、話語分析、語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