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印度教育家克里希那穆提解放心靈的教育思想對于當前我國的教育改革、學校教育建設及學生培養(yǎng)都有著極強的現(xiàn)實借鑒意義。本文從學校建設、班級管理和課程設置三個方面對克里希那穆提解放心靈教育思想在實踐中的展開進行審視與思考,希望能夠為我國教育工作者帶去理論上的便利和實踐上的啟迪。
關鍵詞:解放心靈的教育;克里希那穆提;教育思想
一、學校建設中“悠閑”而神圣氛圍的培育
在解放心靈教育的開展中,之所以要首先提及學校“悠閑”而神圣氛圍的培育,正是基于克里希那穆提關于學校性質(zhì)的論述。因為在他看來,學校應該是一個“悠閑”的場所,學校應該成為學生的家,那么,怎么樣培育這樣一種“悠閑”而神圣的氛圍就成為擺在學校建設方面的首要問題。在克里希那穆提的橡樹林學校的教育實踐中,他多次強調(diào)學?!坝崎e”而神圣氛圍培育的重要性,“學校從根本上說應是一個閑暇的場所。閑暇不是隨便,不是放松和娛樂,而是從職業(yè)和壓力中解脫。只有在閑暇中,學習才是可能的,學生才能從中觀察、探索和發(fā)現(xiàn)新事物?!睘榇?,他所指導的橡樹林學校被安排在一個擁有寬闊草坪和橘子樹的寧靜山谷中。同時,為了使學生對這種氛圍感受更加直接。他強調(diào)將這種“悠閑”而神圣的氛圍滲透到班級的方方面面。他說,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如果學生發(fā)生品行不端行為然后我們才去做出回應,標志著我們是失敗的。而“我們的任務就是在這種行為發(fā)生之前阻止它”。而這,恰恰需要在學校甚至班級中創(chuàng)設一種神圣的氛圍。這是“一種特殊、有序、清晰的氛圍”,并且“在這種氛圍的環(huán)境中,用一切方式去關心學生,然后學生將會立刻意識到并用相應的行為進行回應。學生的態(tài)度就像英國諺語所言,有些事就是不應該做”。總之,可以這樣說,克里希那穆提“解放心靈的教育”實踐的開展離不開學?!坝崎e”而神圣氛圍的培育,這也是克里希那穆提教育思想的獨特之處。
二、班級學生管理中“原因—成效”原則的運用
在闡述自己“解放心靈的教育”這一思想時,克里希那穆提常常把教師作為極其關鍵的角色。在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思想中,教師承擔著交流知識和培育一代新人的雙重角色。與大多數(shù)教育者在對待學生管理上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克里希那穆提認為“獎賞和懲罰對于行為塑造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都是有害的”。因為禁止了對學生的獎賞和懲罰,初任教師面對學生的過錯往往會感到手足無措??死锵D悄绿釋Υ讼蚪處熃ㄗh一種“原因—成效”原則,在這一原則下,學生的行為產(chǎn)生的結果可能對他未來的選擇產(chǎn)生影響。隨著在班級學生管理中這一有別于獎懲的“原因—成效”原則被闡述,克里希那穆提橡樹林學校的教師對這一原則在不同情境中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例如,當學生因為在木制走廊奔跑而發(fā)出較大響聲時,教師不是運用譴責、提醒以及延遲畢業(yè)等手段進行處理,而是運用“原因—成效”原則——“讓學生回到他開始跑動的那個地方,用行走的方式重新走一遍?!?/p>
三、文化學習中多彩課程的設置
克里希那穆提強調(diào)學習并不僅是為了進行純學術的智力訓練,而且要通過開展“活生生的,適合每個聽眾的具體的課程”來使學校里的所有學習者——教師和學生共同獲得心靈上的綻放。在克里希那穆提所指導的橡樹林學校中,學校的課程開設可謂豐富多彩。“基本的學術課程仍是完整的,又增加了科學實驗,并且我們配備了專業(yè)的老師來充分運用這些儀器和設備。瑜伽、木工、音樂、戲劇以及法語課等對于渴望學習的學生都變成了可能。藝術課包括從窯場帶來的制陶老師、砂輪以及釉料。對于學生在保齡球、插花、工藝雕塑等方面的表現(xiàn)令人對他們的獨創(chuàng)性和聰明才智感到驚訝?!笨傊?,隨著這些多彩課程的開設,學習者在理智、情感和身體上獲得了完全的和諧,心靈的綻放由此自然地到來。
綜上所述,我們對克里希那穆提解放心靈教育進行了實踐審視。其“解放心靈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學校教育建設和學生培養(yǎng)都有著極強的現(xiàn)實借鑒意義。面對當前我們學校教育中發(fā)生的種種怪現(xiàn)象,結合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我們不禁會問:我們的學校能不能成為一個“悠閑”而神圣的場所,讓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沒有恐懼,可以敞開心靈去吸納整合并獲得智慧?我們的教師和學生能不能建立一種真正平等的關系,在學校完全的和諧中共同成長和學習?毫無疑問,借鑒克里希那穆提“解放心靈的教育”,我們可以得出肯定的回答。他的這一教育思想為我們解決當前的教育問題提供了一種有益的思路和參考。
參考文獻:
[1][印度]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靈[M].張春城,唐超權,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2][印度]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學習[M].張南星,譯.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李輝,1986年出生,男,山西交城人,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外國教育史。
編輯 栗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