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人:沈 潛
紀念翁同龢逝世110周年
【主持人語】2014年是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翁同龢逝世110周年紀念。迄今一百多年來,學界在翁同龢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豐富的研究成果和文獻資料。但平心而論,在泛政治化語境的傳統(tǒng)敘事框架下,歷史人物形象難免類型化、程式化甚至臉譜化。伴隨20世紀80年代研究范式的轉變與研究方法的更新,歷史研究的視角得以延伸,逐漸由政治史向社會史、文化史等研究領域滲透與擴展,研究主題不再單一,而是立足于整體史觀的視野把握,既追尋歷時性的縱向脈絡,也關注共時性的橫向關系,尋求各因素之間的內在互動,并漸成細化和深化的趨勢。作為翁同龢故鄉(xiāng)的文史工作者,理應就地取材,充分挖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史學研究重在材料發(fā)掘,新空間的開拓與新史料的發(fā)掘密切相關。近幾年來,包括翁同龢父親翁心存、嗣子翁曾翰、侄孫翁斌孫、曾孫翁之熹等家族成員的日記陸續(xù)整理出版。這些文獻史料的整理出版,極大地拓展了翁氏研究的史料來源,對研究中國近代史及翁氏家族無疑有著彌足珍貴的學術價值。本期推出的“專家訪談”一文,受訪者張劍先生傾多年之心力,悉心整理、編纂并出版了《翁心存日記》、《翁心存詩文集》等翁氏家族文獻。訪談就《翁心存日記》的整理出版和歷史文獻價值、翁氏家族文化遺產的現(xiàn)代啟示,以及如何借助翁氏文獻資料,拓展研究領域,進一步提升常熟文化影響力和軟實力等問題作了廣泛深入的交流。特別是坐實文獻資料、拓展研究視域的倡議,值得矚目。
作為晚清政治舞臺上的風云人物,翁同龢以帝師之尊、樞臣之重,伴隨近代中國急遽的社會變遷,一生交織了個體生命應時代之感召、由守舊到開新的思想演進脈絡,可以說是一個集內外矛盾于一身的人物,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翁氏一生充滿矛盾的思想演變歷程,素為學界所關注,并就此得出了改革派、保守派的不同看法。沈潛結合翁同龢在同文館風波中的言論舉止,認為在1867年同文館增設天文算學館的爭論中,翁同龢站在守舊派一方,表現(xiàn)出了固守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立場,進而分析了其內在的原因,揭示了個體生命充滿矛盾的心路轉型。作者循其信實的史料敘事脈絡,力圖還原歷史場景與語境,不乏辯正的新意。
翁氏研究的縱深拓展,需要突破以往傳統(tǒng)研究范式的窠臼,注重歷史人物的多重面向和具體細節(jié)。翁同龢不僅是身處宦海浮沉的政治精英,更是充滿書生秉性的文化大家。王忠良坐實翁氏日記、詩文資料,考察了翁同龢的繪畫收藏及其創(chuàng)作理念與實踐,指出其既有以王翚、王原祁為中心的繪畫收藏,也形成了“正統(tǒng)”、“尚古”、“深厚”的繪畫美學觀,并落實于以“藏”養(yǎng)“作”的繪畫實踐,以期擺脫世俗煩惱、凈化心靈。這一研究路徑,有助于對翁同龢立體形象形成更加豐滿、完善的歷史認識。
距2004年舉辦紀念翁同龢逝世100周年學術研討會已有近十年。近十年來,學界圍繞翁同龢研究,依據(jù)新材料、立足新視角、采用新方法,不僅在傳統(tǒng)政治史視角下取得了一些進展,更有在社會文化史領域的拓展,以及文獻資料的整理開掘。孫政的《新視野·新方法·新資料》一文就此作了系統(tǒng)而簡要的梳理總結,并就新的研究愿景給出了不無啟迪的思考。
可以說,翁同龢不僅是有全國影響的歷史人物,也是地方社會的標志性人物。作為孕育于江南區(qū)域社會的代表性士紳,翁同龢及其家族的文化傳承、精神綿延,又不失窺見區(qū)域社會的典型個案意義。我們希望今后的翁氏研究能充分體現(xiàn)交叉互補的立體透視,獲致更為多元并蓄的學術空間。這,也是本期專欄的愿景期待。
欄目主持人:沈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