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枝 富
(江蘇省產業(yè)海外發(fā)展和規(guī)劃協(xié)會,南京 210000)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
把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推向新的階段
——紀念司馬遷誕辰2160周年學術會議暨中國史記研究會第十四屆年會評說
朱 枝 富
(江蘇省產業(yè)海外發(fā)展和規(guī)劃協(xié)會,南京 210000)
紀念司馬遷誕辰2160周年學術會議暨中國史記研究會第十四屆年會以“《史記》與人文精神”為主題,于2015年10月24-26日在渭南師范學院召開,安排精細,精彩紛呈,是一次高水平、高質量、高規(guī)格、高成效的非常精彩、特色鮮明的學術盛會,是把國內外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推向新的階段的重要活動。這次學術會議的特色:一是專家云集;二是聚焦“史神”;三是活動豐富;四是“重地”垂范;五是成果豐碩;六是開啟未來。學者們充分領略了渭南師范學院的學術風采,深入探討了史圣精神的豐富內涵,認真交流了學術研討的重要成果,更加明確了史記研究的推進方向。
司馬遷與《史記》;學術研討;中國史記研究會;渭南師范學院;年會評說
2015年10月24—26日,“《史記》與人文精神——紀念司馬遷誕辰2160周年學術會議暨中國史記研究會第十四屆年會”在渭南師范學院隆重舉行?,F就有關情況評說如下:
這次學術會議由中國史記研究會與渭南師范學院聯合主辦,陜西省司馬遷研究會、韓城市司馬遷學會、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協(xié)辦,渭南師范學院人文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學校社會科學處承辦,近150余名海內外學者參加。大家齊聚渭南,開展學術交流,探討《史記》人文精神,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會期3天,其中一天半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半天祭奠司馬遷,1天文化考察。
24日上午,安排3項活動,一是舉行開幕式,二是參觀渭南師院史記研究展覽,三是開展兩場學術訪談。
開幕式非常隆重,渭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新興、渭南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百獻到會祝賀,渭南師范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張金安出席會議并致辭,院長丁德科、紀委書記以及各位副書記、副院長出席,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名譽會長韓兆琦,副會長田志勇、張新科、俞樟華、徐日輝、丁波出席會議,參會的著名學者有: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岳慶平、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黃樸民、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韓兆琦、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楊燕起、內蒙古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可永雪、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袁傳璋。此外,還有韓城市景區(qū)管理委員會主任雷秦以及來自日本、韓國和我國香港、臺灣的著名學者。西北大學名譽校長、清華大學教授張豈之發(fā)來賀電?!度嗣袢請蟆贰豆饷魅請蟆贰蛾兾魅請蟆贰吨袊逃龍蟆?、中新社等多家媒體出席。會議由渭南師范學院副院長李海龍教授主持。
渭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新興首先致辭。在2005年韓城市舉辦紀念司馬遷誕辰2150周年學術活動時,他擔任中共韓城市委書記,現為渭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紀念司馬遷的活動他都趕上了。他首先代表中共渭南市委、渭南市人民政府對遠道而來的嘉賓表示歡迎,認為在司馬遷誕辰2160周年之際,中國史記研究會選擇在司馬遷故里渭南舉辦學術研討活動,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和歷史意義。他強調指出,司馬遷與《史記》及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要更好地發(fā)揮其價值和作用。他對長期以來從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專家學者表示敬意,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渭南師范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張金安致辭。他說,傳承研究《史記》文化,我們不僅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更是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渭南師范學院在司馬遷與《史記》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學術研究成果。他感謝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渭南師范學院建設發(fā)展和開展《史記》研究的學界友人,預祝學術活動圓滿成功。
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張大可致辭。他說,今年的紀念盛會意義重大,是中國史記研究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從2012年以來,中國史記研究會與渭南師范學院的學術團隊合作,編纂出版了《史記論著集成》《史記通解》《史記論叢》(第十二集)。這在全國學術界是一個重大創(chuàng)舉,預示著《史記》研究之樹常青,研究會未來的學術前景更加美好。
而后,舉行了贈書儀式。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向本次大會和中國史記研究會贈送《史記文學研究典籍叢刊》1000冊。由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張新科代表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贈書,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代表中國史記研究會接受。
開幕式結束后,參觀渭南師范學院中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展覽館和河洛文化館。展館全景式展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概貌,匯集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前言;司馬遷生平與《史記》介紹;研究平臺介紹;交流平臺展示;代表人物與團隊介紹;研究成果展示;《史記》文獻展示;研究名家介紹。
接著,是兩場學術訪談活動。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陳曦主持。第一場是紀念司馬遷誕辰2160周年,韓兆琦、岳慶平、丁德科、黃樸民、張新科參與訪談;第二場是慶祝中國史記研究會成立十五周年,張大可、俞樟華、徐日輝、丁波、樸永煥參與訪談,各位學者精見迭出,現場氣氛非?;钴S、熱烈。
在第一場中,主持人問及我們?yōu)槭裁匆o念司馬遷?韓兆琦換了一個說法,用假設的方式巧妙回答了問題。他說假如沒有司馬遷,沒有《史記》,我們的史學、文學將會是什么樣的發(fā)展軌跡?那么,中國的史學史、文學史,乃至思想史,都將呈現出一種不同的面貌。司馬遷為中國史學開創(chuàng)了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其中最為可貴的就是批判精神。這一話題引起了與會學者的深沉思考。岳慶平認為,司馬遷主張的治國理念是德主刑輔、禮法合治,對當今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丁德科認為,司馬遷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禮義一統(tǒng)。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理性并辯證,尚古更崇實是其基本內涵。研究傳承司馬遷的人文精神,是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應有之舉。黃樸民認為,《史記》具有真、善、美的一面,是人們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參考書。張新科教授介紹了《史記》在海外的傳播與研究情況。
在第二場中,五位學者回顧了中國史記研究會成立以來所走過的15年歷程,大家點點滴滴在心頭。張大可著重談及中國史記研究會作出的五大貢獻;徐日輝著重介紹1985年在韓城市召開全國史記研討會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俞樟華主要介紹史記研究會成立以來所開展的工作;丁波介紹了北京史記研究會與中國史記研究會的關系,共同弘揚《史記》傳統(tǒng)文化;韓國東國大學樸永煥教授主要介紹韓國《史記》研究的主要成績。
24日下午,全體人員在霏霏細雨中趕赴韓城,在司馬遷祠廣場舉行隆重的祭奠史圣儀式。祭奠儀式由韓城市司馬遷學會會長孫升主持,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薛引生誦讀了他精心撰寫的祭文《祭奠司馬遷》。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陜西省司馬遷研究會會長張新科、渭南師范學院院長丁德科、韓城市景區(qū)管理委員會主任雷秦分別代表各學會和單位向司馬遷銅像敬獻花籃。全體與祭人員對銅像行鞠躬禮。儀式結束后,專家學者瞻仰了司馬遷祠。
25日上午,會議分四個小組進行交流發(fā)言,每個小組大約有10~15人發(fā)言。我參加的是第四小組,上半場由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楊寧寧主持,下半場由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華寶主持。中場休息時全體與會人員合影留念。小組交流會發(fā)言非常踴躍,本來會議安排是11:20結束,我們小組一直發(fā)言到12:30,大家還意猶未盡。
下午,分三段進行。第一段,是大會主題發(fā)言,由陜西師范大學張新科、中國臺灣清華大學教授林聰舜主持,共5位學者發(fā)言: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凌朝棟、浙江師范大學教授俞樟華、日本愛媛大學教授藤田勝久、海南師范大學教授張興吉、臺灣大學教授李偉泰。他們介紹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其共同的特點是,采用以小見大的研究方法,開掘得比較深,主持人對學者的發(fā)言逐一進行點評,還有學者提出問題由演講者進行回答。
第二段,是大會交流發(fā)言。4個小組組長介紹各自小組討論情況,由李偉泰、丁波主持,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康清蓮、許昌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馬寶記、浙江工商大學教授徐日輝、東南大學教授王華寶分別代表小組發(fā)言。從交流發(fā)言中看出,小組發(fā)言各有特色,有討論,有爭辯,有提問,有建議。
緊接著是工作研討,張大可發(fā)言,暢談中國史記研究會以及北京史記研究會下一階段的工作打算,主要是合力做好《史記疏證》;開啟《史記》疑案研究;明年在重慶召開第十五屆史記研討會。
第三段是舉行大會閉幕式。由渭南師范學院凌朝棟主持。首先由丁德科致辭。受張大可委托,田志勇代表中國史記研究會做總結發(fā)言。他在發(fā)言中強調,這是一次高質量的年會,規(guī)格高、規(guī)模大,會議成果數量多、水平高、質量精,對東道主表示衷心的感謝。而后是康清蓮致“中國史記研究會2016年年會”歡迎詞,就重慶的城市環(huán)境、風物人情和重慶工商大學情況等做了熱情洋溢的介紹,并對與會專家、學者發(fā)出熱忱的邀請。最后,由主持人宣布本次學術會議圓滿閉幕。
晚上觀看由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中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院、社會科學處主辦,莫斯科藝術學院承辦的專場文藝演出,用文藝的形式紀念司馬遷,演唱了由渭南師范學院教授、史記研究專家梁建邦填詞的《司馬子長著華章》,表演了有司馬遷和漢武帝對話,體現兩者精神和氣質的詩朗誦《風追司馬》,合唱了渭南師院校歌《向創(chuàng)幸福的方向前進》等。精彩的演出,時間約80分鐘,受到全體人員熱烈鼓掌和致意。
26日,全體學者赴鴻門宴遺址、古潼關和函谷關進行文化考察,《史記》中記載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曾發(fā)生在這些地方。學者表示,實地的考察使得他們更加深切地理解《史記》,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史記》的人文精神,開闊了眼界,加深了對司馬遷與《史記》中歷史事件的認識。
這次學術會議可謂是一次高水平、高質量、高規(guī)格、高成效的精彩紛呈的學術盛會,具有鮮明的特色和重大的意義,將載入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史冊。
(一)專家云集
這次學術會議有近150名專家學者參加,其中有一生致力于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泰斗、“大腕”,如韓兆琦、張大可、楊燕起、可永雪、袁傳璋等專家;有奮發(fā)有為,成果卓著的知名學者,如張新科、俞樟華教授等;有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著名研究專家,如藤田勝久、樸永煥、李偉泰、林聰舜等先生。據初步統(tǒng)計,出席這次研討會的教授有55名,副教授有26名,兩者約占到會學者的50%以上。如此眾多的教授級學者參會,在歷屆史記學術會議中還是不多見的。其中女性學者54名,也占有相當的比例,這是十分可喜的現象;年輕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也踴躍參會,預示著司馬遷與《史記》的研究后繼有人。
(二)聚焦“史神”
這次學術會議的主題是“《史記》與人文精神”。與會學者圍繞這一主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發(fā)表了不少真知灼見。渭南師范學院丁德科、馬雅琴、梁建邦提交了《論司馬遷精神》的論文,并在專家訪談中作了解說,引起與會學者的共鳴。還有劉麗文《〈史記〉歷史觀中的人文精神》、姚亦登《〈史記〉的人格張力》、李劍清《論司馬遷的人文精神》等,都比較精細地闡述了司馬遷的人文精神,各抒己見,相得益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活動豐富
這次學術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可以說在眾多的學術會議中嘆為觀止。撮其要,大致有6個方面的精彩安排,可圈可點。
一是專家訪談。在兩場學術研討中,運用訪談的方式,向嘉賓提出問題,進行解答。陳曦作為主持人,在會前做了大量的“功課”,對各位嘉賓的史記研究進行了認真的歸納和思考,所提出的問題既貼近主題,又與嘉賓的研究吻合,可謂“量身定做”,與會學者一致“點贊”。這可以說是史記學術會議的一次創(chuàng)舉。
二是祭奠史圣。渭南是司馬遷的故鄉(xiāng),司馬遷是世界文化名人,部分學者前來參加學術會議,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到司馬遷祠去祭拜和瞻仰,也可以說是一次“朝圣”之旅。在會議安排上,把這項活動放到突出的位置,在開幕式后的下午,就作了精心安排。韓城市司馬遷學會顧問薛引生精心撰寫了祭文,共5個部分,96句,388字,并用韓城普通話進行宣讀,抑揚頓挫,余音繞梁,有如洪鐘大呂,余韻悠長。祭文高度概括了司馬遷的歷史功績以及現代祭奠的重大意義,主體內容每段用“偉哉子長”“壯哉子長”“幸哉子長”起句,含義深刻,語言凝練,其核心內容,是無韻離騷,史家絕唱,譽播千年,肇啟新元,給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是主題交流。怎樣開好這樣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學術會議?如何將學者的精彩觀點充分地展示出來?如果讓大家都上臺演講,顯然不切實際;如果只讓少數人講,顯然不能盡善盡美。這次學術會議在主題內容的安排上,也是煞費苦心,采用了三位一體的方法,盡可能讓所有學者的研究觀點都能闡發(fā)出來。先用半天時間,分4個小組,進行小組交流,每個學者的觀點在小組會上表達出來;接著用一個多小時,挑選了5位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在大會上作主題發(fā)言,既有東道主的研究專家,又有資深的研究學者,也有國外、港臺地區(qū)的學者代表,他們從各個不同的方面闡發(fā)研究觀點,深入淺出,聽者心領神會,更有奇招,就是主持人張新科和林聰舜以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幽默的語言對每位學者的發(fā)言進行點評,將發(fā)言的內容畫龍點睛,解剖分析,讓學者領悟其中奧妙;然后再用一個多小時,由各組組長交流小組討論情況,將討論中的生動情況和精彩觀點呈現出來。這樣,通過點、線、面結合,很好地展現了學術會議的精彩觀點。
四是專場演出。這次學術會議在閉幕后安排了專場文藝演出。在學術會議上作如此的精心安排,還是很少見,一方面體現了東道主的高度重視,一方面也提升了這次學術會議的規(guī)格。一個多小時的晚會,由學院藝術團精心準備,既有體現秦東大地的人文特點、先民素養(yǎng),又有紀念司馬遷的特別內容,史記研究專家梁建邦的《司馬子長著華章》的填詞,內容精妙,男女生的演唱,高亢激昂,聽后感到格外震撼;潘濤編排的《風追司馬》,設計了司馬遷完成《史記》后與垂垂老矣的漢武帝相遇,充分體現了司馬遷發(fā)憤著書、據史實錄的偉大精神,也體現了漢武帝建功立業(yè)、遺逸后世的曠世情懷,看后深受啟迪。這豈止是一場歌舞招待晚會?簡直就是司馬遷人文精神的繼續(xù)詮釋和研討!
五是文化考察。歷屆的史記研討會也都安排文化考察,而這次的安排卻讓學者特別期待。雖說是學術會議已經閉幕,而且老天爺又有意考驗,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學者可以選擇是否參加,但是幾乎沒有學者選擇離開,都希望能夠參與考察。這是因為,這次安排的幾個考察景點,鴻門宴、古潼關、函谷關,太具有誘惑力了!學者們曾上百次地翻閱《史記》,《史記》中對這些地方的記載精彩絕倫,如標示歷史轉折的鴻門宴、決定秦國命運的古潼關、函谷關,可就是很少有機會到這些地方去游歷考察。這次終于如愿以償,怎么能錯過這個機會呢?代表們精神飽滿,冒雨前往,也充分展現了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文精神,展現了學者腳踏實地的研究風貌。
(四)“重地”垂范
這次在渭南師范學院召開《史記》學術會議,并不僅僅就是開展學術討論,還安排參觀了渭南師范學院的中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展覽館,充分領略了其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學術風采。這幾年,特別是丁德科擔任院長以來,致力于組織全校精英開展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成績斐然,可以說是異軍突起,涌現了一批史記研究專家,學院也成為全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學術重地。學院重點抓好“四個一”工程,即:“一欄”“一院”“一鑒”“一館”。
“一欄”,《渭南師范學院學報》從1989年開始設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被評為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從2014年開始,又開辟研究??瞥隽舜罅克抉R遷與《史記》研究的精品佳作。
“一院”,成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院,下設9個研究室,成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基礎性、引領性和服務性平臺,形成對司馬遷與《史記》的全方位研究格局。
“一鑒”,從2004年起,編撰出版《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年鑒》,已出版9卷。
“一館”,中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展覽館,全景式展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概貌,多角度展示研究成果,還創(chuàng)建了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網,產生了良好的學術影響。
更可喜的是,他們有一支研究隊伍,已發(fā)表研究論文300多篇,梁建邦、凌朝棟,就是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學術帶頭人,他們具有比較深厚的研究功力,每人都發(fā)表了數十篇研究論文,有不少的論文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好的影響。渭南師范學院的這種所作所為,對全國的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產生了良好的榜樣作用。
(五)成果豐碩
2015年的金秋時節(jié),是豐收的季節(jié),是碩果累累的季節(jié)。中國史記研究會走過15年的歷程,今年是各種研究成果的總盤點。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重要成果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
其一,中國史記研究會堅持每年出版一部《史記論叢》,已出版了12部,發(fā)文總量近900篇,作者近300人,總字數約800多萬字,可以說,《史記論叢》是學者發(fā)表論文的主陣地,也培養(yǎng)了一批年輕的研究人員。
其二,中國史記研究會與渭南師范學院精誠合作,推出了3部精品力作,代表了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時代水平。
一是編撰《史記通解》,全9冊,約450萬字,全書體例包括序論、五體說明、題解、簡注、語譯、集評等六項內容,在眾多的《史記》注譯本中具有獨創(chuàng)性,是《史記》微觀研究的集大成著作。
二是編撰《史記論著集成》,這是在原來出版《史記研究集成》的基礎上擴充而成,全20卷,總字數1200多萬字,涵蓋了司馬遷與《史記》研究自古及今的主要成果,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三是編撰《史記論叢》專輯,全六冊,約400萬字,尤其值得一說的是,其中第六卷《中國史記研究會十五年》匯集了中國史記研究會全體會員的學術成果,是全體會員的心血結晶。這是就總體上而言,就會員個體來說,該書征集到的研究專著約200部,論文約900篇,代表了全體會員的研究水平。在這次研討會上,這些研究成果悉數推出,令全體會員嘆為觀止。
其三,這次學術研討會,所收到的學術論文,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已經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這次學術會議論文,共收集論文79篇,其中紀念和筆談17篇;文本研究14篇;人文精神研討45篇(司馬遷思想研究12篇,人物傳記研究13篇,文化藝術研究8篇,史事研討12篇);學術動態(tài)3篇。在研討會召開前,又收到論文19篇,在會上印發(fā)。這樣,總計為98篇。其中不少論文頗有創(chuàng)建,甚至填補了司馬遷與史記研究中的空白;也有不少論文秉持古為今用的原則,具有較強的現實借鑒意義。
其四,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會會員出版了一批新的研究專著。據《中國史記研究會十五年》統(tǒng)計,會員共發(fā)表專著約250部;發(fā)表論文約600篇。在近三年出版的研究論著中,有張大可《張大可文集》(全10卷,其中《史記》研究7卷),《張大可講史記》《論項羽》《史記全譯》(線裝本),韓兆琦《史記菁華纂述》(線裝本),楊燕起《史記與中國史學》(論文集),袁傳璋《司馬遷與史記論叢》,趙生群《史記》(修訂本),張強《少年版史記》,程世和《司馬遷精神人格論》,池萬興《司馬遷民族思想研究》,朱枝富《司馬遷學術思想大觀》《司馬遷治世思想大論》《司馬遷經濟思想大義》等,可以說是引領時代的研究潮流,代表著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新的學術水平。
(六)開啟未來
這次學術會議,也是一次啟動新的學術研究的誓師會議。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在大會上作出了三項重要決定:
一是編撰完成特大型學術研究集成《史記疏證》,約40卷,2000萬字,在2016年編輯完成,201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一部由張大可領銜擔任主編,集眾多學者智慧的一部劃時代的研究專著,是繼“《史記》三家注”、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而后的具有里程碑性質的集大成著作。該書的出版,將是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界轟動性的一大幸事!
二是啟動司馬遷與《史記》疑案研究。在司馬遷與《史記》研究中,有許多疑案一直困擾著學人,長期沒有結論性意見,以至于影響了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深入。例如,司馬遷的生年,究竟是公元前145年,還是公元前135年?老一輩研究家王國維、郭沫若的爭論延續(xù)至今,各執(zhí)一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公元前145年,但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據張大可歸納,目前共有11大疑案,要逐個進行學術攻關,形成比較一致的意見。這項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但中國史記研究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學術勇氣和探索精神令人敬佩!
三是確定2016年司馬遷與《史記》學術會議的主辦單位和召開地點。經研究決定,2016年的學術會議在重慶舉辦,由中國史記研究會和重慶工商大學聯合主辦。重慶工商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康清蓮在大會閉幕式上致2016年年會歡迎詞。她滿懷熱忱地邀請大家參加重慶年會。她覺得這次研討會舉辦得非常成功,感到了無形的壓力,決心化壓力為動力,辦出一次成功的學術會議。
綜上所述,這次學術會議在渭南師范學院隆重舉辦,充分發(fā)揮司馬遷故里的“地利”優(yōu)勢,安排精細,是一次具有鮮明特色的會議,是一次把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推向新的階段的重要活動。參加會議的學者,充分領略了渭南師范學院的學術風采,深入探討了史圣精神的豐富內涵,認真交流了學術研討的重要成果,更加明確了史記研究的推進方向,收獲甚豐,滿載而歸!
最后,我要說一說自己參加這次學術會議的收獲和感想了。
我既是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一名新兵,也是一名老兵,可以說是“復出”。我從1982年開始研究司馬遷與《史記》,連續(xù)發(fā)表了20多篇研究論文,曾于1985年參加了在陜西省韓城市舉辦的全國司馬遷與《史記》研討會,這次研討會規(guī)模很小,但意義很大,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的首次研討會,對司馬遷與《史記》的研究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后來又參加了中國文獻研究會1986年在南京大學舉辦、陜西師范大學1988年在西安舉辦的全國司馬遷與《史記》研討會;1999年出版了《司馬遷政治思想通論》《司馬遷經濟思想通論》兩部專著。后來由于工作的原因,沒有再參加各種有關的司馬遷與《史記》學術研究活動。
去年底,我開始整理司馬遷與《史記》研究舊作,打算出版紀念文集,又被《史記》深深地吸引了。今年初,我與中國史記研究會聯系上了,張大可先生給予熱情洋溢的鼓勵,說:“學習司馬遷,研究司馬遷,朱枝富同志給我們做出了榜樣。中國史記研究會歡迎朱枝富同志加盟,共襄盛舉。”歡迎我出席今年的學術研究會議,這給我增添了無窮的研究動力。為了紀念司馬遷誕辰2160周年,也作為我60周歲的紀念文集,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司馬遷思想研究叢書》3部專著,作為向中國史記研究會的第十四屆年會的獻禮著作。
我很榮幸地參加了這次學術盛會,并做了認真的準備。今年4月份,我提交了《別開生面,成就卓著——中國史記研究會成立以來司馬遷經濟思想研究評說》的論文,收錄在這次研討會論文集《史記論叢》第十二集上。在會議召開前,我又提交了《司馬遷經濟思想研究的基礎工程——為2015年陜西渭南舉辦紀念司馬遷誕辰2160周年研討會作》的論文,并將我于今年8月份由中國文獻出版社出版的100萬字的《司馬遷思想研究叢書》(全三卷,即《司馬遷學術思想大觀》《司馬遷治世思想大論》《司馬遷經濟思想大義》)的信息帶到研討會上,引起了不少學者的興趣。
研討會3天的活動,我全程參加。在分組討論中,我被分在第四組,我主要介紹了我的研究情況以及一些研究心得。在大會交流時,組長王華寶(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古文獻研究所所長、碩士生導師)在大會交流時說:“來自江蘇發(fā)改委的朱枝富先生,對《史記》研究作出了特殊貢獻,他是國內最早研究《史記》經濟思想的學者之一,他這次提交給我們大會的論著介紹的標題就是《三十年鑄就,百萬字奉獻》,推出了《司馬遷思想研究叢書》。朱枝富先生從事司馬遷研究,不圖名、不為利,完全是憑個人興趣來做,這正說明了《史記》是可以讓人安身立命,是貫通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載體。他從不同的角度推動了《史記》的研究,并開展了向深度、向廣度推進的研究工作?!敝袊酚浹芯繒L張大可在工作研討時,也說:“朱枝富專門研究經濟問題,可以考慮開展近三十年的《史記》研究綜述?!?/p>
在這次學術研討會上,我非常高興,認識了許多老朋友和新朋友,其樂融融。今年,我從4月份進入司馬遷與《史記》研究領域,在出版《司馬遷思想研究叢書》專著時,請張大可、韓兆琦、楊燕起、趙生群、張新科、俞樟華、徐興海先生等7位專家作序,他們給了我充分的肯定和熱情洋溢的鼓勵。5月份,我到北京開會,拜訪了張大可、韓兆琦、楊燕起先生,在7月4日參加北京史記研究會時,見到了俞樟華先生,又認識了田志勇、丁德科、丁波、陳曦、王炳社、凌朝棟、劉德奉、許盤清等先生,這次在渭南會議上再次相逢,也算是老朋友了。
在這次學術會議上,我見到了20多年前已經見過面,但后來一直未謀面的老一輩學者,大有一種喜出望外的感覺。
可永雪先生,1930年出生,內蒙古大學教授,德高望重,我們一起參加了1986、1988年的《史記》研討活動,雖然當時沒有交流,但一看到名字,就能立刻回憶起來,彼此存有一些思念。恰巧,在這次學術會議第二天早上,下雨,我們同坐了一輛校車從飯廳回到住處,我遞上了名片,說:“可老師,我們認識一下?!毕壬⒓磁d奮起來,說:“朱先生,我正要準備今晚拜訪你呢,我已經從會務處了解到你的住宿房間,你住在120房間吧?”隨即,他拿出一張紙,上面有幾個名字,其中在我的名字后面有“120”的字樣。我們真是心有靈犀啊,我也是很想與先生相見??!于是,我們聊了很多,一起合拍了照片,相約前去拜訪和相互贈送研究專著。
袁傳璋,1940年出生,安徽大學教授,資深《史記》研究專家,在1988年全國《史記》研討會上我們相識,也是近30年沒有相見。這次我們見面,一開始都認不出來,后來回憶起來,恍然大悟。先生滿頭白發(fā),精神健朗。他說:“朱先生,我對你很有印象,你當時在鹽城工作,對司馬遷的思想很有研究,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發(fā)表了很多論文?!边@說明,我們都彼此關注過。在考察中,我們同乘一輛車,交流了很多學術研究問題,并合拍了照片,相約再次相聚。
吉春,是陜西韓城人,在1985年全國《史記》研討會上我們見過,后來他撰著了《司馬遷年譜》著作,送了一本給我,很有印象。
梁建邦,1953年出生,在司馬遷與《史記》研究中也是較有名氣,先后擔任過渭南師院中文系、藝術系主任。我一直想與他交流,也是無法聯系。在觀覽渭南師范學院的中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展覽館時,我看到他,依稀想起他在照片上的模樣,覺得很像,就與他打招呼。當他知道我是朱枝富時,非常激動,雙手握住我,說:“這個展覽館就是我參與布置的,當時很想把你的研究事跡放上去,就是無法和你聯系,真是遺憾??!”而后,我們進行了很多交流,也領略了他作為一名學者的風度。
薛引生,是韓城市司馬遷學會顧問,原來是會長,我們素不相識。這次祭奠司馬遷,祭文就是他撰寫的,很有特色;祭奠時也是由他宣讀,聲音洪亮,很有韻味。祭奠儀式一結束,我就和他交流,索要他的祭奠文稿。我們隨即交換了名片,互加了微信,互相聯系了起來,交流一些研究心得。
渭南師范學院的學報編輯部,是我這次去渭南參加學術研討需要拜訪的重要目的地之一。該學報對我的研究十分支持。該學報1989年開始建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專欄,1990年就刊登了我的論文《論司馬遷的經濟管理思想》,是該刊設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以來刊登的第4篇文章,后來陸續(xù)發(fā)表了我的一些研究論文,在《史記論著集成》中,學報篩選了100篇論文編成2卷,其中我的《司馬遷“成一家之言”新論》很榮幸地入選,列于其中的第5篇。今年,該學報刊用了我的《封建社會司馬遷經濟思想研究》《我為司馬遷而歌,我為史記而狂》《北京史記研討會評述》3篇文章,表示由衷的感謝。學報的常務副主編王炳社先生,我們7月份在北京見過,這次加強了交流,合拍了照片,還參觀了他的辦公室。朱正平和詹歆睿兩位編輯,我們有很多的信息交流,這次要見一見,當面做些交流。
在這次研討會上,我還認識了幾位江蘇的學者,也是非常開心的事情。王華寶,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長,碩士生導師。尤東進,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徐同林,南京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徐業(yè)龍,江蘇淮安市淮陰區(qū)政協(xié)的文史委主任。我們進行了比較深入的交流,增進了友誼,觸發(fā)了研究動力。
【責任編輯 朱正平】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Sima Qian and Historical Records to a Higher Level——Comments on the Conference to Commemorate the 2160 Anniversary of theBirth of Sima Qian and the Four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ChinaHistoricalRecordsAssociation
ZHU Zhi-fu
(Jiangsu Industrial Oversea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Society, Nanjing 210000, China)
The conference to commemorate the 2160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Sima Qian and the four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ChinaHistoricalRecordsAssociation was held i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on 24-26 October, 2015. Historical Records and Humanistic Spirit as the subject witnessed the meticulous arrangement and colorful activities in the meeting. It is with the high level, high quality, high standard and high efficiency,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Sima Qian and Historical Records to a higher level home and abroad. The meeting is featured with the great number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home and abroad, focusing on the greatest historian, with plenty of activities in Sima’s hometown to have achieved a lot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Scholars have praised the academic aura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deeply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s of Sima Spirit, and exchanged the academic views, to be definite the future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
Sima Qian and Historical Records; academic research; ChinaHistoricalRecordsAssociatio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comments on the annual meeting
K82
A
1009-5128(2015)23-0042-07
2015-11-07
朱枝富(1955—),男,江蘇東臺人,江蘇省產業(yè)海外發(fā)展和規(guī)劃協(xié)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要從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