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明
(六盤水師范學院歷史與社會文化科學系,貴州 六盤水 553004)
西南“三線”建設人物研究述評
孟凡明
(六盤水師范學院歷史與社會文化科學系,貴州 六盤水 553004)
西南“三線”建設是全國“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學界研究成果豐富,內(nèi)容涉及“三線”建設的所有層面,但對“三線”人物的研究卻非常薄弱。本文主要論述國內(nèi)外對“三線”研究的現(xiàn)狀、“三線”建設人物研究概況,探討“三線”人物史研究的意義。
西南“三線”建設人物研究
1964年到 1980年的“三線”建設,時間長達16年,號稱中國工業(yè)建設史上一次“規(guī)??涨啊钡奈鞑块_發(fā)。西南“三線”建設之中,四川是全國“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排在第一位,貴州是“三線”建設在西南地區(qū)的重點。當前,三線建設研究可謂方興未艾。
(一)國外研究現(xiàn)狀
目前,海外研究專著并不多見,有影響的是日本神奈川大學吳曉林《毛澤東時代的工業(yè)化戰(zhàn)略:中國三線建設的政治經(jīng)濟學》,該書強調(diào)了“三線建設”為經(jīng)濟發(fā)展的觀點。
論文方面,代表性學術成果有密西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貝雷·納頓的《三線:中國內(nèi)陸地區(qū)的國防工業(yè)化》,對“三線”建設的起源、發(fā)展和影響進行了論述,內(nèi)容簡略,且存在部分誤解。日本最具代表的學者是東京大學的丸川知雄,在《中國的三線建設》以及《再論三線建設》等文章中,從經(jīng)濟學視角評價“三線”建設取得的成效。
(二)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國內(nèi)關于三線建設的研究始于 20世紀80年代,有大量著作相繼問世,取得了可喜成就,研究水平逐步向更加深入的方向發(fā)展。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四部,其一,陳東林《三線建設——備戰(zhàn)時期的西部開發(fā)》,是新中國第一部研究“三線”建設的專著,填補了該領域研究空白。其二,何郝炬等主編的《三線建設與西部大開發(fā)》,以上兩部著作分別論述了“三線”建設的決策、實施、成就、失誤、與西部大開發(fā)的對比、借鑒等。其三,林凌、李樹桂的《中國三線生產(chǎn)布局問題研究》,主要研究“三線”生產(chǎn)布局問題。其四,李彩華《三線建設研究》,是一部比較系統(tǒng)研究“三線”建設的力作。建國后經(jīng)濟研究專門領域,比如“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史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經(jīng)濟史研究”等研究中,對“三線”建設及其后期調(diào)整改造的內(nèi)容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獵。
論文方面,對“三線”建設的研究幾乎涉及了所有內(nèi)容。重點研究領域有七項,“三線”建設的起因、成就、評述、調(diào)整、改造、經(jīng)驗教訓、與西部大開發(fā)的關系、與領導人的關系等。代表作有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耿曙的《“三線”建設始末:大陸西部大開發(fā)的前驅(qū)》,認為“三線”建設并非只應對外來的威脅,在國防戰(zhàn)備與平衡區(qū)域經(jīng)濟方面同等重要。此外,國家主導是“三線”建設最重大的特點。陳東林《硝煙彌漫的西部開發(fā)——60年代三線建設決策始末》,詳細論述了三線建設決策形成的全過程。李彩華《三線建設研究述評》,簡要介紹了“三線”建設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出版研究資料方面的進展,評述了“三線”建設研究中的戰(zhàn)略決策、歷史評價、調(diào)整改造等具有學術意義的思想,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幾點思考。王庭科《三線建設與西部大開發(fā)》,認為“三線”建設是西部大開發(fā)的前驅(qū)先路,為西部大開發(fā)提供可資借鑒的經(jīng)驗和教訓。
“三線”建設人物研究領域,對中央層面探討較多,主要集中在一些人物傳記和對歷史事件的回顧中,例如《毛澤東傳(1949—1976)》《彭德懷在三線》《程子華回憶錄》《錢敏談西南三線建設》《共和國要事口述史》等。
(一)西南“三線建設”高層人物研究
著作方面,王春才《彭德懷在三線》(再版時更名為《元帥的最后歲月——彭德懷在大西南》),第一次以翔實的材料,全面生動記述了彭德懷自 1965年 11月 30日到達成都西南三線建委,直到1966年12月27日遭林彪、“四人幫”迫害,被非法綁架回京這段時間內(nèi)工作和生活的整個過程。紀念文章也以紀念彭德懷在“三線”的文章居多。主要有:(1)沈國凡《彭德懷在西南“三線”》,記敘了彭德懷1966年視察成昆鐵路樂山段、蘭尖火山鐵礦、獅子山鐵礦、攀枝花鋼鐵基地的見聞。(2)曉農(nóng)《彭德懷在西南三線》,描寫了彭德懷毅然受命和四巡三線的故事。(3)倪良端《彭德懷“三線”視察在宜賓》,講述了他緬懷趙一曼烈士、關懷工人和老紅軍的故事。(4)陳為《彭德懷要求為在三線建設中犧牲的同志立碑》,記敘了彭德懷要求為在成昆鐵路中犧牲的戰(zhàn)士和民工立碑,紀念長眠在險山惡水間英雄的靈魂。(5)談樂炎《彭德懷三線建設蒼涼歲月》,描述 1959年廬山會議后彭德懷罷官去職,6年后,毛澤東與其談話讓他去支援西南“三線”建設,然而并沒有得到重用,而是在內(nèi)部監(jiān)控下度過滄桑歲月,凸顯英雄末路的身影。還有電影文學劇本,白宏《彭德懷在三線》,影片以樸實、真誠、傳統(tǒng)的筆觸,通過彭德懷內(nèi)心情緒的大跌宕、大變化,展示其樸實、偉大的人格力量。
其次是紀念鄧小平的文章,比如(1)王春才《鄧小平在三線軼事》,回顧?quán)囆∑?965年11月視察貴州、四川和1980年 7月視察成飛公司三件往事。(2)羅月林、劉鳳健《論鄧小平對三線建設的重大貢獻》,講述鄧小平參與“三線”建設的醞釀與決策、組織“三線”建設的部署與實施、領導“三線”建設的調(diào)整與改造的史實。
其他則是三線建設高層領導的回憶性文章,例如,錢敏《西南三線建設回憶》,以及程中原、夏杏珍(整理)、錢敏(口述)的《我親身經(jīng)歷的西南三線建設》,均為西南三線建設高層回憶當年三線建設的情況。
(二)西南“三線”建設普通人物研究
當年參與“三線”建設的普通人物眾多,然而,對這一群體的研究卻非常薄弱。目前所見研究成果寥寥無幾。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當推上海大學歷史系徐有威教授進行的“上海小三線建設”口述史料的采訪、征集和研究工作。他從社會學的角度進行研究,《皖南山溝中的性和婚姻——以上海皖南小三線八五鋼廠為例》一文指出,當年上海支援“小三線”建設的職工大多身處深山,幾乎與外界隔絕,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七萬余名職工及其家屬卻與安徽當?shù)禺a(chǎn)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成為研究移民史和地方史的一個切入點。《從檔案和口述史料看小三線職工的生活——上海小三線系列研究之一》一文,則是從后方商品供應、職工與當?shù)鼐用窠涣鳒贤ǖ确矫孀隽诉M一步剖析。繼而,在《小三線建設終結(jié)之初探——上海小三線系列研究之二》一文中,探討了上海小三線建設撤回的原因及其必要性。其他也有一些相關論文,如《研究三線建設時期的移民史》《三線社區(qū)言語交流》《三線人身份認同》《三線企業(yè)社會群體》,等等。
此外,在一些文學影視作品和回憶錄中也記錄了那段刻骨銘心的青春歲月。
文學作品和回憶性文章。王春才主編《中國大三線報告文學叢書》,采取“三線人”寫“三線”的方式,是第一部以文學的形式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三線”建設的歷史背景、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及其光輝業(yè)績和“三線”精神的作品。還有回憶性文集《三線建設鑄豐碑》,該書展現(xiàn)了三線建設的輝煌成就,謳歌了三線精神。賈秦英在其自傳體小說《悠悠歲月》中記錄了當年自己參加“三線”建設的工作經(jīng)歷。用散文的筆觸,描寫了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以及共和國建設的一段歷史記憶。
其他以“三線”學兵身份回憶三線建設的文章較多。比如李鵬民《難以忘懷的三線情結(jié)》,雷雁《當“三線”學兵的日子》,疏影《三線我們的青春歲月》,徐廣整理的《三線學兵的故事》等。此外,還有講述內(nèi)遷人員的“三線”歲月、老三屆學員的“三線”生活、書寫“小三線”軍工建設的熱情、文革時期的“三線”、“三線”子弟的“三線”見聞、他者眼中的“三線”人、對“三線”人身體狀況的調(diào)查等文章。
影視作品方面,例如(1)香港鳳凰衛(wèi)視整理、編輯、錄制了 10集記錄片《三線往事》,保存了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追憶和再現(xiàn)了當年“三線建設”的歷史;(2)《青紅》是一部反映上海人支援“三線建設”的電影。
歷史上的西南開發(fā),從兩漢時期的“經(jīng)略西南”到清軍入主中原后沿襲傳統(tǒng)的“守中治邊”“守在四夷”的治國方略,相比而言,“三線”建設是對西南地區(qū)工業(yè)、能源、交通、通訊、科研、教育等領域進行的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最全面、最深刻地改造。
當年三線建設者們在“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的大時代背景下,帶著老三樣,《毛主席語錄》、四卷本《毛澤東選集》和相關的生活物件,跋山涉水,不遠萬里來到荒涼的“三線”工地,用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譜寫了共和國歷史上宏偉壯麗的詩篇,為共和國的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人民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叭€”建設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史研究領域的重大課題,可以豐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內(nèi)容。當今,我們不僅要保護好“三線”建設遺址,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做準備,更重要的是銘記“三線”歷史,傳承三線精神。
【責任編輯:王 妍】
K27
A
1673-7725(2015)04-0220-03
2015-03-15
本文是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從高中歷史教學反觀新課程背景下師范生培養(yǎng)問題的研究”(項目編號:13QN03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孟凡明(1977-),男,湖北襄陽人,講師,主要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