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甲才
(華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廣東廣州,510631)
語言接觸視角下方言研究的新思路
——評《漢語方言接觸視角下的四川客家方言研究》
甘甲才
(華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廣東廣州,510631)
漢語方言研究多以單點方言調查為主,在此基礎上,把處于不同地域的同一方言進行對比,除了可發(fā)現(xiàn)其差異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差異的過程及原因。不同方言(語言)接觸而相互影響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而探求其相互影響的語言內部和外部因素及規(guī)律,則有深遠的理論意義?!稘h語方言接觸視角下的四川客家方言研究》一書在這方面作了非常有意義的嘗試,可視為漢語方言研究的一條新路子。
方言;四川客家話;研究思路
漢語方言研究的歷史,專業(yè)學者多已了解,不待贅言。古代的情況不說,“從2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漢語方言調查之風可謂盛極一時”[1];50、60年代,政府主導下的方言普查,其規(guī)模之大是史無前例的;70年代以來,方言調查報告和研究論著論文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至今,全國漢語方言的情況已被大致調查清楚,完成于2008年的《漢語方言地圖集》,調查地點共930個,遍及全國(包括港澳臺)各地,東南部地區(qū)達到一縣一點,描寫和展示了漢語方言中重要語言現(xiàn)象的共時差異和地理分布狀況。
漢語方言調查是方言研究的基礎,功不可抹。然而,語言的共時研究離不開其歷時研究,如何把兩者結合起來,運用各種理論和方法,描寫出語言(方言)的發(fā)展過程,回答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應該引起方言研究者的重視。研究的途徑之一就是通過方言接觸的歷時情況及現(xiàn)狀,探求其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稘h語方言接觸視角下的四川方言研究》[2]一書在此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成效。
中國漢語方言復雜,調查難度很大。前面說過,上世紀50、60年代,國內進行了規(guī)模浩大的方言普查,目的是配合政府提出的三大語文運動,即漢語規(guī)范化、文字改革和推廣普通話,推普尤其重要。雖然僅僅是調查,但對中國整個方言研究來說貢獻是很大的。不過到今天,如果專業(yè)學者的研究還只是滿足于共時的描寫的話,則多少有點遺憾。
那時的調查是運動式的,“由于強調面廣而無暇深入,無暇過細審訂,也由于調查人員水平不一,難免使調查成果參差不齊?!盵3]后來,研究隊伍加強,專業(yè)水平提高,調查的成果依舊有“難免”的成份。一直到后來幾十年,方言調查始終以單點方言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廣東,或者更具體地說就是現(xiàn)在的梅州地區(qū),是客家話的大本營。客家人進入四川也就是近幾百年間的事,在四川的客家人只是少數(shù)。最早注意到四川客家話的學者是董同龢,中國第一篇客家方言調查報告也就是他于1948年寫的《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图以掃M入四川后,必然與當?shù)氐奈髂瞎僭捊佑|,由于受語言內部與外部諸多因素的影響,幾百年來四川客家話也必然產(chǎn)生變異?!稘h語方言接觸視角下的四川方言研究》的作者通過方言調查材料分析,比較相互接觸的兩種方言后,看到四川客家方言在近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始終面臨著傳承與演變兩個問題。在傳承方面,四川客家方言頑強地保留了客家方言的基本特點,比如“大、柱、皮、鼻、餈、斜、扶、袋、墜、白、讀”這些字,在四川各地的客家方言中都讀為送氣聲母,這便是傳承了古全濁聲母字不論平仄,逢今塞音、塞擦音仍讀為送氣清音的語音特點,具有閩粵贛客家方言的共性;另一方面,四川客家方言在發(fā)展過程中,由于長期跟祖籍方言缺乏對話,沒有母體的制約,唯有跟四川官話越來越深刻的接觸,四川客家方言在各地都是被四川官話汪洋大海般地包圍著的,這種狀況決定了四川客家方言的弱勢地位,也決定了它必將接受四川官話的影響以適應新的生活和交際的需要[4]。
方言接觸研究如果只是作共時的對比,也就只停留在接觸的結果上。其實更令人感興趣也更有意義的,是語言接觸的過程,演變的過程,演變的因素以至于演變的規(guī)律?!稘h語方言接觸視角下的四川方言研究》一書語料詳備,內容豐富,本人以為最精彩的卻是該書的第六章——《方言接觸與四川客家方言的發(fā)展演變》。在長近90頁的篇幅里,首先是從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總結了四川客家話演變的特點;第二是指出四川客家方言的演變方式;第三是探索了四川客家方言傳承與演變的規(guī)律;第四是研究四川客家方言發(fā)展演變的原因,包括了語言演變的內因,以及影響語言變化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社會文化及心理方面等外部因素;最后一節(jié)是討論四川客家方言與四川官話接觸的其他問題,如客家方言的反滲透問題、四川客家方言的前途問題等等。
如此全面詳細地去研究四川客家方言是前所未見的,更令人興奮的是,我們看到的不是語料的堆砌,而是有理有據(jù)、有橫有縱的分析??图曳窖匝芯繉<尹S雪貞先生在該書的序言中說到“本書的作者花了這么大的精力對當前的四川客家方言進行調查、研究,確實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梢韵胍姡龠^若干年,四川的客家方言定有新的變化,到那時,今天所記錄的四川客家方言,將對于我們研究客家方言、研究各地瀕危方言具有重要意義,對研究語言的演變有重大意義?!秉S先生的話是從搶救瀕危方言的角度來說的,而從語言發(fā)展的方向看,對今后的語言教學、語言政策的制定等來說也是有重要意義的。這也是社會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需要解決的問題。要改變?yōu)檎{查而調查的方言研究路子,方言的接觸研究可以是一個突破口。
一般的方言調查,語音基于《方言調查字表》,詞匯也有詞表作依據(jù)。這是最基本最通行的做法,這本書的研究要取得方言語料肯定也離不開這個調查。可是,這個項目還有一個特色是研究者作了一項《四川客家人使用客家方言情況調查問卷》,并把這個調查問卷作為附錄放在書后。調查共30個選擇問題,可以從社會生活的角度了解被調查人的方言使用情況及語言態(tài)度等,是社會語言學的一種常見手段,也是值得方言研究者予以重視的方法。
四川客家人,其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明清入川的客家人中,來源也比較復雜??图胰巳氪〞r間,入戶數(shù)量,來源地等,有史書、地方志和家譜等歷史材料記載。如崔榮昌在他的專著中曾引用過60部客家族譜數(shù)據(jù)[5],《成都東山客家人氏族志》中輯錄了34部成都客家人族譜[6],兩者的數(shù)據(jù)都證明四川客家人入川時間比較集中在康熙末年,因而也說明了四川客家方言是在康熙末年到乾隆中期的100多年間逐步形成的。
如何用現(xiàn)在的方言材料來證實史料記載的情況?《漢語方言接觸視角下的四川方言研究》一書所做的工作是令人稱贊的。從史料可以得知,四川客家人來源于閩粵贛三省交界地,根據(jù)以上崔榮昌引的60部家譜材料,四川客家人中來自廣東的超過三分之二。廣東客家人主要分布于粵東和粵北。《漢語方言接觸視角下的四川方言研究》通過語言特點的分析,又細分并確認川西成都、川東南內江隆昌、川西南西昌黃聯(lián)幾個地點的客家話與粵東的客家話有很親近的親緣關系,而儀隴客家方言則與粵北客家方言有很親近的親緣關系。這些都是通過語音、詞匯和語法三個要素的比較去論證的,非常具有說服力。如得出以上結論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比較了數(shù)十個方言點聲調格局中的調類、調型和調值等。以現(xiàn)有的方言語料與史料相互印證,結論自然有說服力。
客家話在四川形成多個方言島,在強勢方言的包圍中,與時俱進的結果可能是一些方言島將消失,而雙言現(xiàn)象也許是一個過渡階段。對于雙言的研究,一方面是搶救瀕危方言,另一方面則有利于方言傳承與演變的研究。《漢語方言接觸視角下的四川方言研究》的作者在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四川客家人的雙言現(xiàn)象有以下三種表現(xiàn):第一,根據(jù)交際對象自由靈活使用客家話和四川官話;第二,在使用客家方言的過程中插入四川官話;第三,客家話跟四川官話直接對話。這樣的現(xiàn)象發(fā)展下去會怎么樣呢?對弱勢方言的存在、演變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通過現(xiàn)狀的研究,認識將會越來越清晰。
方言的演變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主要是取決于社會的人文環(huán)境,包括經(jīng)濟、教育、文化傳播等等。不同方言由于來自于同一語言母體,相互影響相對比較容易,但是受影響的程度又因為種種原因而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因此,融合演變中的方言其內部還會有一定差異,也就是共時的差異,這是需要關注的。有的方言島雖然存在雙語雙言的情況,但是他們之間的影響并不大。如非洲毛里求斯,那里的華人中絕大部分是廣東客家人移民,他們現(xiàn)在所說的客家話所受當?shù)卣Z言的影響甚微,與他們家鄉(xiāng)的客家話比較起來,他們傳承得更好一些,家鄉(xiāng)因為受普通話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變化更多一些。這也是雙言研究中值得關注的。
方言研究中個人調查的力量不可忽視,歷史上有影響的方言著作多是個人成果。如近代有趙元任的《鐘祥方言記》(1939)和《中山方言》(1948)、羅常培的《廈門音系》(1931)和《臨川音系》(1941)、王力的《兩粵音說》(1928)和《博白方音》(1932)、岑麒祥的《廣州音系概述》(1946),還有前面提到的董同龢的《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1948)等等。后來也有不少學者充分注意到四川客家方言,如宋伶俐、樸正俸的《成都客家方言島詞匯使用現(xiàn)狀調查——以“華陽涼水井客家話”為例》[7],王春玲的《四川客家方言與文化傳承現(xiàn)狀調查——以四川儀隴縣客家族群為例》[8]等。當然,有些方言著作是集體合作成果的體現(xiàn),如《粵北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9]、《客贛方言調查報告》[10]等,就是作者分頭赴各方言點作調查,回來后整理匯集語料而成。但是,《漢語方言接觸視角下的四川方言研究》一書的團隊及做法是不一樣的。
從研究成員的結構上看,除了方言專業(yè)學者外,還有漢語史專業(yè)和文字學專業(yè)等方面的學者,使這個合作項目在歷時研究方面有較強的學術支持力度。根據(jù)現(xiàn)有家譜一類的材料可知,四川的客家人大部分來自廣東的梅縣和五華,因而書中著力比較四川客家方言與梅縣五華的客家方言(當然也還涉及到廣東其他地區(qū)的客家方言),該書作者之一就是至今仍在廣東梅州高校工作的五華籍學者。這種跨省區(qū)、跨專業(yè)的合作,其結果絕對不是簡單的1+1=2,而是1+1>2,甚至大于3、4……
梅州等市縣是純客地區(qū),廣東還有許多地方也是多方言雜處的,如中山市,客家話只屬一個方言島,使用者不到3萬人??图胰诉M入中山的時間跟進入四川也差不多,與四川客家話不同的是,包圍中山客家話的是粵方言,所以其演變結果就不一樣,但是里面有沒有共同的演變規(guī)律呢?這就需要舉多地多人之力進一步研究。記得本人在博士論文開題時,就有老師提出:只做中山一地,是不是小了?應該把全省各地都聯(lián)系起來做才有意義。筆者當時回答說,如果有可能,就不僅是全省了,福建、江西、四川、臺灣、甚至海外都應該結合起來,但那是多么龐大的一個工程啊,本人一篇論文如何能勝任?不過,這是一個方向,是一個理想。如今,《漢語方言接觸視角下的四川客家方言研究》這本60萬字的專著邁出了實現(xiàn)理想的第一步,因為他們有團隊。
本人15年前做中山客家話研究的博士論文時,也思考過以上談到的這些問題。在論文中,嘗試引入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比較中山客家話與梅縣客家話的異同,意欲尋求中山客家話變異的原因及過程,思路跟這本《漢語方言接觸視角下的四川客家方言研究》是一致的。當博士論文成書[11]時,詹伯慧先生為拙著寫了一篇序言,題為《一部填補空白的客家方言著作》。初看題目,大吃一驚,自以為“填補空白”實為過譽之詞?,F(xiàn)在看到手頭上這本《漢語方言接觸視角下的四川方言研究》,方悟出“空白”之義。我現(xiàn)在的理解是,即在我之前沒有人系統(tǒng)地做過中山客家話的研究,而我的論文算是第一部,也就應該是個“空白”。可是,“空白”并不只有一個,在我“填補空白”的時候,留下了更多的“空白”,如今,這些“空白”正被學者們一個一個地去填補,可喜。
[1][3] 詹伯慧. 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34,37.
[2][4] 蘭玉英等. 漢語方言接觸視角下的四川客家方言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5.
[5] 崔榮昌. 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163-168.
[6] 劉義章,陳世松. 成都東山客家氏族志[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7] 宋伶俐,樸正俸.成都客家方言島詞匯使用現(xiàn)狀調查——以“華陽涼水井客家話”為例[J]. 暨南學報,2010,(01):127-132.
[8] 王春玲.四川客家方言與文化傳承現(xiàn)狀調查——以四川儀隴縣客家族群為例[J]. 貴州社會科學, 2015,(04):84-87.
[9] 詹伯慧,張日昇. 粵北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
[10] 李如龍,張雙慶. 客贛方言調查報告[M].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
[11] 甘甲才. 中山客家話研究[M]. 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微風)
A New Method of Dialect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ontact——Taking Maoming,Guangdong as an Example
GAN JIA-cai
(The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China,510631)
Chinese dialect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an individual dialect in a specifi c geographic region, which means investigating a same dialect in different geographic regions may not only reveal the differentiation, but more importantly, the underlying causes for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differentiation. It is a well-known fact that the contacts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dialects) will result in their inter-infl uence.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inter-infl uence of different languages (dialects) and the patterns of mutual infl uences between languages (dialects) carries a far-reaching signifi cance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e book A Research on the Sichuan Hakka Dialects: a Language Contact Perspective has done a very meaningful experiment in this fi eld of research,which has suggested a new direction for studying the Chinese dialects.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signifi cance of this type of research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book.
dialect;Sichuan Hakkadialect;research method
H07
A
2095-932x(2015)05-0055-04
2015-09-17
甘甲才(1957-),男,廣東廣州人,文學博士,華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