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露
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語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在《論朗讀》中強調指出:“讀的用處最廣大,語文教學上應該重視它。”朗讀的能量到底有多“廣”、有多“大”?本文試就這個問題做一點具體的探討。
一、 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能力
《課標》要求“學會傾聽”?!皟A聽”就是“側著頭聽,形容很注意地聽?!保ā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學生的傾聽能力,對他們目前的學習、以后的發(fā)展都很重要。學生要養(yǎng)成良好的聽力,是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的。學生出聲朗讀,是培養(yǎng)傾聽能力的重要途徑。
從生理學上說,學生在朗讀時,經(jīng)過聲帶振動,聲音從口里出來,同時傳到自己的耳朵里,經(jīng)過耳膜的震動,通過聽覺神經(jīng)傳到大腦的語言聽覺區(qū)。語言聽覺區(qū)經(jīng)過思維判斷自己讀得對不對,好不好。所以說,朗讀的第一個聽眾是學生自己。
語文課堂上,學生聽老師范讀或同學朗讀,在聽的過程中,就會進行辨別、比較和判斷,常此以往,聽覺靈敏了,聽力也隨之提高了。
要通過朗讀有效地提高學生傾聽的能力,老師要做有心人。如,為了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專注力,每次朗讀之前,要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這樣,學生就會排除干擾,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老師提出的那個點上,專注地聽。朗讀之后,老師再按照要求進行評點。這樣,朗讀水平提高了,學生傾聽的水平也隨之提升了。例如——
蘇教版二下《識字6》中有兩個詞語“猴子”“獅子”。這兩個詞語中的“子”讀輕聲,很多學生會讀成“猴ze”“獅ze”。這樣的讀音是不準確的。這種不準確的發(fā)音,既是由于不良朗讀習慣——韻母口型不到位造成的,也是由于學生們不具備良好的傾聽能力,不能分辨“i”和“e”發(fā)音的細微差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特別提醒學生注意看老師的口型,同時注意聽老師的發(fā)音。教師可先讀兩遍,讓同學們注意看,注意聽,再跟讀兩遍。然后,開起“小火車”,讓一列同學一個個讀,其他同學注意聽,讀后評價指導。對個別發(fā)音還是不準的學生,先由“小老師”示范,再由老師指導,讓他傾聽、跟讀,直到發(fā)音到位。這個過程,既是指導正確朗讀發(fā)音、并養(yǎng)成習慣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傾聽能力的過程。
在教學中,教師有時還可以在一個學生讀某一段文字時,選擇恰當?shù)牡胤酵O?,問全班:“誰能接下去讀?”這樣,注意聽的學生受到了表揚,不知讀到哪里的學生也懂得:要注意傾聽別人的朗讀,“聽”也是一種學習,一種良好的習慣。
二、 朗讀,發(fā)展學生的“理解”能力
朱自清先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一半在聲音里頭。他指出,文章要由老師、學生反復讀,只有讓學生反復朗讀,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調動腦中已有的語言背景和經(jīng)驗,進入對文章深層的、整體的把握,才能做到朱熹所說的熟讀精思,從而品析語言文字,理解文章內容。
語言心理學研究指出,朗讀發(fā)展學生的理解能力,是由學生語言理解能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決定的。學生的語言理解,總是通過“語音模仿——語匯積累——語境豐富——形成概念”最終實現(xiàn)理解的。學生在初學語言時,朗讀的聲音對大腦皮層建立聽覺表象的作用尤為重要,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語言。當朗讀的聲音進入大腦后,會產(chǎn)生很強的形象感和畫面感,這又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當語音、語言對應的表象、畫面豐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理解”就產(chǎn)生了。如,學習蘇教版一下《識字2》,在反復朗讀詞串“籃球 足球 排球”后,兒童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詞語既是運動的器具,又是運動,而且這些運動都是“球類運動”。
朗讀發(fā)展學生的理解能力,是在學生朗讀的過程發(fā)生的?!袄首x是把文章念出來,是將訴諸視覺的文字化轉為有聲的語言”,用形象化的口語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語言技巧的運用和語音的多種變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繪聲繪色地表達出來,使字里行間潛在的含義溢于言表,把書面文字難以表達或者根本無法表達的隱情妙趣抒發(fā)出來,這本身就是理解的過程。
三、 朗讀,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勞厄曾說過:“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fā)展思維能力。”就語文課程而言,也需要“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為了強調這一點,《課標》的各個部分先后7次提及。
“思維能力”是指人們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tǒng)化等一系列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并轉化為理性認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觀察學生朗讀的過程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理解詞語、句子的同時,往往會自覺主動運用多種思維能力,將文字轉化成畫面,加以想象、聯(lián)想,對文本的敘事、狀物、喻理以及表情達意進行“內化”,并通過抑揚頓挫、節(jié)奏分明的朗讀表現(xiàn)出來。這個過程,正是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過程。“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笛卡爾)朗讀不僅僅是聲音的技巧,在學生朗讀的同時,思維能力也在抑揚頓挫、高低起伏的過程里漸漸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上《西湖》的第2、3自然段時,教師先讓學生盡情地自由朗讀課文,然后提出“你最想帶領大家欣賞西湖的哪一處美景?用你的朗讀帶大家欣賞這里的美?!币皇て鹎永?,教室里小手如林。學生們都爭先朗讀。有的朗讀“湖面”,介紹自己游玩西湖看到的廣闊和平靜;有的朗讀“樹木織成的綠色鑲邊”,結合自己的裙擺給大家描述了“湖面宛如銀鏡,而且這面銀鏡還有綠色鑲邊”的奇特景色;更多的喜歡朗讀“西湖南北西三面的山巒”,他們用不同輕重、高低的調子讀著,陶醉的表情就好像身臨其境……此刻,西湖的美景已經(jīng)隨著朗讀呈現(xiàn)在學生們的眼前。這正是由于學生通過思維的轉換,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將文字和聲音轉化成了畫面。這既是思維能力運作的結果,也是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過程。
四、 朗讀,發(fā)展學生的“語感”
在《課標》中,無論是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還是在實施建議、評價建議中,都提到了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
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罢Z感”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因素,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語感又是一種經(jīng)驗色彩很濃的能力,其中牽涉到學習經(jīng)驗、生活經(jīng)驗、心理經(jīng)驗、情感經(jīng)驗,包含著理解能力、判斷能力、聯(lián)想能力等諸多因素。對兒童來說尤其如此。例如“一片片黃色的、紅色的葉子飄落下來。”在這一句子中,“一片片”為何要放在最前面,“黃色的、紅色的”為什么要放在后面?對兒童來說,這是難以用邏輯解釋清楚的事情。但是通過朗讀,它會被固化在學生的語言系統(tǒng)中,成為經(jīng)驗,并用于指導和規(guī)范他們今后的表達。
對小學生而言,典范文章作品的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素質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徑。通過課堂上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慢慢掌握文章的語氣、節(jié)奏、句式、格調,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造句,巧妙布局,鮮明情趣等,使課文內容在學生心中“活”起來。當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產(chǎn)生真切敏銳的感受,激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他們也就在朗讀中提高了語言的感受能力,培養(yǎng)了語感。
五、 朗讀,發(fā)展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口語交際能力日益顯得重要?!墩n標》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必備能力。”為此,《課標》特設“口語交際”版塊,每個學段都提出3到6條的具體要求,這很必要。
怎樣才能使“口語交際”收到理想的效果呢?這是我們很多老師感到困惑的問題。這使我們聯(lián)想到兩個信息:
“第五屆全國中小學生聽說讀寫大賽”活動中,組委會負責人介紹: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說”是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口才差”已成中小學生通病。她指出:“說的基礎是讀?!薄袄首x是提高口才的基礎?!?/p>
朗讀有助于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學生朗讀的課文都是精選的文學作品,它們都有著嚴謹?shù)?、?guī)范的語言文字。通過朗讀課文,學生把辨形釋義、正音、識字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在語音、語法等方面規(guī)范著口語,而且能豐富口語的語匯,積累語言材料,掌握各種句式,學會洗練語言,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從而培養(yǎng)正確、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說話習慣。
《課標》在“口語交際”課的具體要求和“口語交際”評價建議的內容中明確指出,“用普通話交談”“態(tài)度自然大方”“表達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每一條也都是學生朗讀的應有之義。顯然,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朗讀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從語言表達這個角度說,朗讀也有利于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正如張中行先生所指出:“你不讀,或讀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達框架茫茫然,拿起筆就難于得心應手。反之,多讀,熟了,筆未著紙,可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早已蜂擁而至,你自然可以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p>
六、 朗讀,發(fā)展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生的審美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在感受美、鑒賞美的活動中對審美對象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聯(lián)想力等心理活動;二是學生在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中形成的各種能力。兩個方面在審美活動中經(jīng)常是同時發(fā)揮作用的。朗讀能使兒童從語言文字中發(fā)現(xiàn)美,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認識的客體上產(chǎn)生審美的共鳴,借想象對美的事物進行再創(chuàng)造,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審美能力。
語文教材中編選的文章,大多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豐富雋永的材料。朗讀這些文章,可以把情緒最廣泛地調動起來,名篇佳作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氣勢美,只有在朗讀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轉、合,只有在朗讀中才能深刻地體會到。朗讀時,不僅文章的內容陶冶著學生的性情,文章的形式也在培養(yǎng)著學生的審美趣味。文中句子的長短、駢散、平仄、音調的高低、語氣的緩急等使文章寓有音樂的美感。這種韻律美在朗讀過程中給學生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七、 朗讀,“熏陶感染”學生的情感
《課標》多次提出“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的要求,可見其重要性。
學生朗讀時,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還原語氣,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活生生的有聲的口頭語言。這個過程,不僅是文字符號變成聲音的過程,而且還是學生個體將文字聯(lián)結著形象、感情……進行具有個性的“創(chuàng)造性理解和表達”的過程。這個過程使他們著迷,也使他們愛上語言,愛上文本。
如,蘇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意蘊豐富,情感真切,表達質樸而詩性,是一篇名家名作。教師就是通過巧妙的師生朗讀呼應,讓學生體會出這篇課文內蘊的真摯情感,感受到看似平淡卻充滿詩意的表達。教師讀“祖父戴一頂大草帽”,學生讀“我戴一頂小草帽”;教師讀“祖父栽花”,學生讀“我就栽花”;教師讀“祖父拔草”,學生讀“我就拔草”;教師讀“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學生讀“我就跟在后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個地溜平……”就在這朗讀“對話”中,學生看到了祖孫的情深、童年的快樂,感受到作者語言的特點。
這樣的朗讀,恰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美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么,而且與作者心相通了,無論興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較大的收獲?!?/p>
應該特別指出:學生在朗讀中體驗情感,這情感不僅是“作者的”,也是學生“自己的”。這兩種情感的創(chuàng)造性融合,激發(fā)了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在朗讀中,他們化身為角色,但是又表達著自己。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激發(fā)了學生對語言作品的喜愛,也激發(fā)著學生對“朗讀”的喜愛。
所以,我們認為:朗讀的過程,不僅是學生與文本、與作者對話的過程,也是學生“整體把握”“熏陶感染”的情感經(jīng)歷。“熏陶感染”學生的不僅僅是語言,還有文本流露出的情感,表達出的“真、善、美”,以及學生主體與之呼應和創(chuàng)生的獨特體驗。這種情感經(jīng)歷是任何其他學習方式不可替代的。
八、 朗讀,開發(fā)大腦潛能、健康學生身心
日本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就好像有規(guī)律的鍛煉能減緩肌肉的衰老一樣,大腦也是需要鍛煉的。
在朗讀時,70%以上的神經(jīng)細胞參與大腦活動,超過默讀和識字,相當于大腦的“熱身體操”。如果長期堅持,反復練習朗讀,能強化兒童的記憶和提高學生注意力,進入興奮的學習狀態(tài),增強學習效果。這種鍛煉活躍了前額大部分的大腦皮層,增加了神經(jīng)元的數(shù)量和神經(jīng)網(wǎng)絡之間的聯(lián)系功能,激活和促進了腦內電化學反應,這就是大腦健康的要素。朗讀是“全腦學習”,有利于開發(fā)大腦潛能。
最新醫(yī)學研究證明:朗讀還是一種有益身心的健身活動。
朗讀健身活動包含有多種健身機理。如:聲波對人體內臟的穿透、震動、按摩、調理作用;肺開合導引氣血循環(huán)的作用;肺反復開合增加肺的張力,增加肺活量的作用。再如,朗讀能引起胸腹之間的橫膈肌上下大幅運動,從而促使肺吐納更多的空氣,這就是腹式呼吸。而平時人們多采用胸式呼吸,這是一種淺表的呼吸方式,橫膈肌運動幅度很小,難免有空氣殘留肺中不能充分排出。朗讀時,尤其是遇到長句子,肺會徹底排空,轉入下一次吸氣動作時就可以吸人更多的新鮮空氣。
朗讀能給人帶來良性心理暗示作用,舒緩壓力。朗讀時橫膈肌動作加大,類似于“深呼吸”,它會向大腦傳遞放松的信號,對于緩解壓力和焦慮很有幫助。另外,朗讀時聲音響亮,身體姿勢也必須自覺主動地挺胸收腹,長此以往,對學生的體態(tài)和自信心培養(yǎng)都是很有好處的。
上述八點,只是從各個不同的視角審視語文朗讀教學的多元功能。實際上,這種種功能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融合、貫穿、體現(xiàn)于語文教學的整體過程之中。
為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yǎng)、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我們必須重視朗讀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