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怡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上海 200234)
簡論韓少功《日夜書》的悲劇意蘊
金怡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上海 200234)
韓少功在花甲之年重新回歸知青題材,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日夜書》,書中塑造了諸多知青形象和知青子女形象。不管是知青下放時代的艱辛悲苦,還是知青返城后的平庸悲涼,抑或是知青子女的脆弱悲哀,不同歷史階段的人物命運都呈現(xiàn)出豐贍沉郁的悲劇意蘊。《日夜書》將觀照視閾延伸至知青子女一代,拓展和深化了知青題材寫作。作者圓融通達的人生觀,使悲劇意蘊更沉郁深邃。
《日夜書》;知青;知青子女;悲劇
韓少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發(fā)表《月蘭》、《西望茅草地》、《飛過藍天》等反思小說,以知青視角審視專制極權(quán)運動對人們身心的戕害。八十年代中期韓少功高舉尋根文學的大纛,呼吁重新尋找定位民族之根,探尋民族寶貴的精神資源。到九十年代末《馬橋詞典》和新世紀初《暗示》的問世,皆以文體實驗的形式,在思想探尋的路上執(zhí)著前行。二〇一三年,有過六年知青經(jīng)歷的韓少功在花甲之年重新回歸知青題材,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日夜書》。
《日夜書》以主人公陶小布的視角,講述了當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中的知青經(jīng)歷和回城后的知青與子女的生活,刻畫了眾多的知青與知青子女形象,如:陶小布、郭又軍、小安子、馬濤、馬楠、郭丹丹、馬笑月等,這些人物在不同的階段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性格和命運。在物質(zhì)極端匱乏的環(huán)境里又適逢政治運動頻繁的時代氛圍,下鄉(xiāng)知青們的生活不免彌漫著悲劇氣息。返城后的知青們本以為結(jié)束了“文革”、結(jié)束了知青生涯,就可以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然而,他們?nèi)皂毭鎸吁喽恋哪ルy和悲哀。生活在新時期的知青子女們也有無法排遣的悲苦,人們深陷于一幕幕悲劇里難以自拔?!度找箷返拿媸勒亲屇切┏翝摰谋楦〕龅乇恚宫F(xiàn)其中豐贍沉郁的悲劇意蘊。如今,“‘文革’已經(jīng)結(jié)束三十年了,已經(jīng)退到可供人們清晰觀察的恰當距離了”[1]P145。作者在花甲之年回顧曾親身經(jīng)歷的那場浩浩蕩蕩的政治運動,沒有激烈的控訴,沒有癡迷的緬懷,而是站在生命的高度觀照苦難,以沉靜平和的心態(tài)遠距離凝望,呈現(xiàn)出作家圓融通達的人生態(tài)度。
一
新中國歷史上歷時十年、涉及近兩千萬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左右了一代人的命運。“那是一個理想被萬眾高歌的時代,是理想被體制化的強權(quán)推行天下武裝億萬群眾的時代。但那些光彩奪目的理想之果,無一不能被人們品嘗出虛偽和專制的苦澀?!保?]P299陶小布本來符合繼續(xù)升學的條件,可以留在城里,但學校已是人去樓空完全沒有讀書的氛圍,于是陶小布放棄了升學機會主動跟隨郭又軍下鄉(xiāng),來到白馬湖落戶。差不多同時期來到白馬湖的知青,還有馬濤、馬楠、大甲、小安子等,這些知青們聽從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的號召,紛紛融入時代大流,遠離了自己熟悉的親友和生活環(huán)境,離開城市來到陌生的農(nóng)村,落戶白馬湖的知青們由此開始了長達數(shù)年的悲苦生活。
在政治運動頻繁開展的極權(quán)時代,白馬湖茶場新上任的楊場長刑訊手段繁多奇怪,諸如“翻身探海”、“猴子獻桃”[3]P45之類,使得批斗會上多了許多鬼哭狼嚎。大甲拿了印有毛主席照片的舊報紙擦畫筆,立即被楊場長污蔑為仇恨毛主席的資產(chǎn)階級狗崽子,差點被吊上梁批斗。楊場長自己則被小安子揭發(fā)使用漆了“毛澤東思想萬歲”字樣的搪瓷臉盆洗腳,因而惶恐不已,以致此后每天夜晚都發(fā)出驚恐瘆人的慘叫。下放到白馬湖的知青們,統(tǒng)一被安排在山坡上簡陋的兩排土平房里。這個條件艱苦的白馬湖,與陶小布曾日夜憧憬的遠方簡直是天壤之別,這里沒有想象中的手風琴、篝火和帳篷,這里甚至都沒有像他想象的頂天立地的犧牲。迎接知青們的是咸菜冷飯、臭泥水、被積雪壓塌的帳頂,是空腹的抗議、沉重的勞動、頻繁的批判會。白馬湖的糧食按計劃分配,沉重的勞動使人們終日食不果腹,只能配以野菜和紅薯充饑。在如此極端窘困的環(huán)境里,生存成了人們的第一要務(wù)。某天,陶小布和大甲進行了一次出格的打賭,陶小布為了贏得能給他帶來享受的五十斤飯票,竟然吃了死人骨頭。作者雖以戲謔的口吻講述這段故事,然而其中暗含的批判還是不言自明,身處文明社會的人竟然為了果腹而吃死人骨頭,這已喪失了為人最基本的尊嚴。小安子和大甲用無名野尸的頭制作骷髏標本,僅僅是他們想打發(fā)無聊,這種荒唐行徑本身即折射出特定時代氛圍對人的行為和思想的扭曲。正所謂“對人類命運的不合理性沒有一點感覺,也就沒有悲劇”[4]P217,作者是出于對知青一代人命運的審視與思考,才會在十多年后重新回歸知青題材寫作,重新回顧下放時期知青們的生活。于是陶小布啃尸、小安子與大甲制作骷髏標本、陶小布與大甲夜行去山里買竹子遭遇雷擊差點喪命等,如此踐踏人類文明底線的荒唐行徑和艱苦悲慘的生活,在多年以后的作者筆下,并沒有疾言厲色的批判和聲淚俱下的控訴,反倒是在回顧中多了些同情和悲憫。
二
《日夜書》將敘述視角延伸至知青返城后的生活,深入描寫知青返城后的世相。陸續(xù)返城的知青們,遠離了吃不飽、睡不夠、蚊子多的白馬湖,但是他們并沒有過上陽光明媚的理想生活,而是繼續(xù)在現(xiàn)實的泥沼中掙扎,顯得庸碌而悲涼。
郭又軍回城遭遇下崗后,干過擺攤、拉貨、做裝修、收醫(yī)療垃圾等雜活,生活還是入不敷出。郭又軍曾極力張羅知青聚會,喜歡給人介紹朋友,愛講些無聊的笑話,力圖維系知青之間的情誼。郭又軍努力營造的融洽氛圍之下是其生活的捉襟見肘、窮困潦倒和長此以往的身心壓抑。郭又軍在妻子出國后獨自撫養(yǎng)女兒,后來患上了癌癥,于是在這個“無論哪一頭都超出了他的支付能力”[3]P72的時代,他最終選擇了上吊自殺,結(jié)束了悲哀的一生。郭又軍的妻子小安子一心幻想著自己“抱一支吉他,穿一條黑色長裙,在全世界到處流浪,去尋找高高大山那邊我的愛人”[3]P63。返城后的小安子無法忍受圍著鍋臺轉(zhuǎn)的瑣碎生活,她的心需要動感和燃燒,于是她不斷地更換男朋友,又不停地在異國他鄉(xiāng)漂泊流浪。最后當小安子再次回到家鄉(xiāng)時,她卻已經(jīng)不再適應(yīng)家鄉(xiāng)的一切了,她去了非洲,成了一名真正的流浪者。
陶小布與其他返城知青相比算幸運的,他讀了大學,當上了副教授,后出任環(huán)保廳廳長。陶小布任環(huán)保廳廳長期間恪盡職守,為節(jié)省開支推行公車制度改革卻慘遭失敗,陶小布試圖將投機鉆營的副廳長陸學文調(diào)離,卻得不到上級領(lǐng)導(dǎo)的支持。陶小布的公正強硬使他不斷面臨恐嚇威脅,陸學文積極拉攏賄賂陶小布的親戚,從內(nèi)外兩面對陶小布夾擊,陶小布最終在上級授意后自愿離職,遠離了官場是非之地。然而,像陶小布這般在其位謀其政之人,最終的結(jié)局卻是被逼出局,官場亂象可見一斑,陶小布的仕途悲劇也就不可避免。
馬濤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他始終以思想者自居,早先在知青中就頗具影響力。馬濤曾成立地下組織,后被捕入獄。平反出獄后的馬濤并沒有積極反思這場浩劫的意義,更沒有清醒的自我認識,面對記者他以三反分子的功臣自居,以民間思想家自稱,但是他骨子里仍保存著“文革”的余緒,思維里仍是極權(quán)時代的固定模式。返城后的馬濤性格暴戾,他六年的鐵窗經(jīng)歷吸引記者慕名來訪,只因他過分敏感記者的言辭便粗暴地將對方趕出家門。研究生沒讀完的馬濤,即與老教授因觀點分歧鬧翻并差點退學。馬濤總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怒斥一切與他觀點不合的人。馬濤與第二任妻子出國,將女兒獨自留在國內(nèi)不管不顧。剛到國外的馬濤因為沒有受到盛情招待而困惑不解,為自己得到的救濟房比鄰居小而惱怒,之后又為某次會議上,自己被位于所列舉的中國民間思想家末尾而大光其火。馬濤在國外的生活并沒有其預(yù)想的光鮮亮麗,反而顯得落魄不堪。馬濤回國名義上是參加研討會,實則是為治療肺癌尋訪中醫(yī)。馬濤一邊鄙夷國內(nèi)的各種亂象,另一邊又心安理得地享受陶小布的“公款消費”。馬濤一直以為自己是拯救民眾的思想家,其實不過是搬弄一些大術(shù)語、新名詞的“人云亦云照搬教條的‘書袋子’”[5]P290。他一直以心懷天下的理想者自居,其實不過是自私性格與極權(quán)政治結(jié)合的悲劇人物,之后也只能繼續(xù)郁悶不平地抱病客居異國。
上吊自殺的郭又軍、漂泊流浪的小安子、被逼賦閑的陶小布、客居異國的馬濤、童心未泯的大甲、終身不育的馬楠、孤僻單身的蔡海倫等,他們返城后的生活無一不是沉重灰暗的,即使偶有亮色也隨即消褪,終究露出悲哀的底色。這個涉及各行各業(yè)的返城知青群體,也是整個社會群體的縮影。這些人物的悲劇命運體現(xiàn)著作者深刻的悲劇意識,“正是悲劇意識,使人們發(fā)現(xiàn)和理解人類生存的本質(zhì)和現(xiàn)實境遇,能夠?qū)θ?、人生和世界作出思考,對人生的價值、意義提出創(chuàng)造性的解答”[6]P11。作者雖然沒有提供解決悲劇的確切途徑,但是,作者揭示出了悲劇,也即是為尋找解脫點燃希望之光。
三
在新時期出生的知青子女們,按理說是生活在遠離了難熬的饑餓和無休止的體力勞動的世界,然而她們并沒有從此過上幸??鞓返纳睿齻兊纳畈⒉蝗鄙賾n慮和煩惱。郭又軍和小安子的女兒郭丹丹,從小缺乏母愛,父親對她十分溺愛。郭丹丹有著驚人的食量和沒完沒了的食譜,她因為父親無法完全給她提供美食、高價耐克鞋而不滿。郭丹丹常對父親沒大沒小地呼來喝去,她小小年紀便常出入歌廳,一次酒后偷學開車釀成事故,導(dǎo)致欠下三萬元賠款。郭丹丹生活在一個快樂成本節(jié)節(jié)攀高的物質(zhì)化社會,而父親又無法完全滿足她的所有需求,于是她絲毫感覺不到生活的幸福。郭丹丹正要步入歧路時,父親郭又軍以結(jié)束生命的代價才喚醒了岔路口上的她。
馬濤和前妻生的女兒馬笑月,遭遇父母離婚又與繼母不和,父親和繼母出國后將笑月留給姑媽,她高考失利也無緣到向往的電視臺工作,夜晚在河邊哭泣時被人輪奸。此后笑月去北漂又染上毒癮,最后槍殺姑父失敗后失足跌入懸崖,她在花季年華匆匆結(jié)束了短暫的生命。笑月從小被父親拋棄以致缺乏家庭溫暖,之后在三個姑媽家輪流生活,三個家庭不同的教育和生活方式,造成她混亂的價值觀,此后生活中接連遭受挫折導(dǎo)致了她性格的扭曲,最終使她步入了人生歧途。笑月用槍指著陶小布說:“告訴你,你們也是一些人渣,只是運氣太好了。你們沒有餓得眼珠子發(fā)綠,所以你們躲過了殺人,用不著去超市偷面包,不會在夜店里被人扇耳光。你們沒有被高利貸老板派人用板刀追殺,所以你們躲過了販毒。你們有爹,有媽,有朋友,一路春風一路笑,也沒遇上殺人不眨眼的高考?!保?]P324-325曾經(jīng)被知青們視為苦難而抱怨不休的知青經(jīng)歷,在笑月眼里卻是一路春風,而她自己這一代人反而生活得最艱難。笑月的心里有太多的憋屈和憤怒,她在“自殺沖動前的那一番控訴,雖然混亂,過于尖刻,但在我看來其絕望感驚心動魄,值得世人同情和警醒”[7]P79。笑月小時候也曾天真單純地種太陽盼望太陽樹發(fā)芽生長,但她在成長路上卻一路坎坷,遭遇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多種傷害,迫使她一步步滑向死亡的深淵,最終她結(jié)束了自己流星般的人生。笑月的悲劇因此超越了個人層面,具有了社會廣度的意義。
郭丹丹和馬笑月身為知青子女一代人,并沒有因為遠離“文革”而生活得幸??鞓罚喾此齻冊诂F(xiàn)代社會中同樣面臨著煩惱和痛苦,甚至于她們與父輩一樣在悲劇中輾轉(zhuǎn)。本應(yīng)是未來希望的知青子女一代人,卻也深陷悲劇泥淖,從而使悲劇意蘊更顯深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后中國文壇上涌現(xiàn)了諸多知青題材的作品,但是其主人公常僅限于知青這一代群體。《日夜書》將對知青群體的關(guān)注視野拓寬至知青子女一代,這便有別于一般的知青題材小說,顯示出了該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同時,對知青子女一代人的關(guān)注,為知青題材寫作的延續(xù)和深化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方向,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當下社會現(xiàn)實的回應(yīng)與思考。
四
韓少功的人生經(jīng)歷異常豐富,早先在湖南省汨羅縣度過六年的知青歲月,這成為他重要的生活經(jīng)歷和精神資源。在“反思”文學浪潮中韓少功已有諸多力作呈現(xiàn),八十年代中期他身為“尋根”文學運動的急先鋒和主將。一九八六年后韓少功屢次出國訪問,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碰撞中,使他心中產(chǎn)生“誠摯、詫異、震動以至于某種強烈的文化自尊”[8]P12。一九八八年韓少功舉家遷往海南,籌辦《海南紀實》雜志,一度使雜志發(fā)行量超過百萬份,之后又大刀闊斧地改版《天涯》雜志。二〇〇〇年韓少功遷回湖南省汨羅市八景鄉(xiāng),從此開始了半年鄉(xiāng)村半年城市的“雙棲”生活??v觀韓少功的履歷,如此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使作家擁有更多的感受與體悟。不管是迎難而上還是功成身退,不管是褒揚贊譽還是誣陷詆毀,不管是積極入世還是隱匿出世,他始終堅持自己的人生哲學,顯得淡定從容。時隔多年之后,勘破世事沉浮的作家在《日夜書》中再次回歸知青題材,行文間處處流露出通達的人生智慧。
年屆花甲的作者回顧了知青經(jīng)歷、返城知青的生活和知青子女的現(xiàn)狀,洞悉了三個時間階段的人物命運,使《日夜書》整體格調(diào)呈現(xiàn)出悲劇氣息。然而,作者并非一味的消極悲觀,而是著眼于人生高度的觀照,是歷經(jīng)歲月淘洗的體悟與洞見,表現(xiàn)出其圓融通達的人生觀。《日夜書》中以不少篇幅闡述了人生哲理,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生命的思考。關(guān)于出生、死亡和身體的消亡,作者分別如下看待:
出生前也是死亡,是不存在,是無。既然人們不曾懼怕生前的黑暗,那么為何要懼怕死后的黑暗?[3]P225
你來自黑暗,又歸于黑暗,經(jīng)歷了一次短暫的蘇醒。你將回到父親和母親那里,回到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那里,回到已故的所有親人那里,與他們團聚,不再分離。你是不是有一種歸家的歡欣?[3]P225
我們還是高高興興地接受獨幕劇吧,接受身體的熄滅吧?!瓭B漏會使我們身體成為大地的一部分。蒸發(fā)會使我們身體成為天空的一部分。我們飄散于是成為大雁長鳴的一部分。我們腐爛發(fā)臭于是成為花瓣上一顆露珠,或泥土中一顆新芽。[3]P226
作者將出生看作是億萬年沉睡間的偶然蘇醒,是幽深黑暗里的一次閃光,因此死亡本身不可怕,只是另一種回歸,人死后就重新回到親人身邊,和分離的親人再次團聚。身體的消亡也并不值得恐懼,因為身體熄滅便融入了天地宇宙,獲得了另一種新生。作者以歷史的、輪回的眼光看待生死,因此出生與死亡不是絕然對立的,并且兩者間相互融通滲透。作者以哲學的高度觀照人生,顯示出圓融通達的人生觀。人生在世,生死為大,所有大事在人生的長度里都顯得渺小,所有苦也都能看淡。在如今的作者看來,當年的知青經(jīng)歷的確悲苦,卻不全然只剩抱怨;知青返城后的生活的確悲涼,卻不必一味苛責;知青子女的未來的確堪憂,卻也不是全無希望?!度找箷芳日故究嚯y,也審視苦難;既描述悲劇,也超越了悲劇,呈現(xiàn)出獨特深邃的悲劇意蘊。
作者在花甲之際,通過長篇小說《日夜書》描寫了下鄉(xiāng)知青、返城知青和知青子女三個階段人物的生活,回顧了知青一代人在泥濘中走過的痕跡,正視知青一代人的經(jīng)歷和命運,關(guān)注知青子女的生活現(xiàn)狀,呈現(xiàn)出一幅客觀完整的知青與知青子女群像,書中的人物無不散發(fā)出濃郁的悲劇意蘊。然而,這種悲劇不是涕淚橫流的博取同情,也不是捶胸頓足的指責咒罵,而是一種客觀冷靜的悲憫、一種圓融通達的人生喟嘆。當往事一幕幕在腦海中浮現(xiàn)時,作者不禁反復(fù)感嘆:“人生是一部對于當事人來說延時開播的電影。與其說我眼下正在走向未來,不如說一卷長長的電影膠片正抵達于我,讓我一格一格地嚴格就范,出演各種已知的結(jié)果?!保?]P268作者立足于人生高度的悲劇意蘊已力透紙背。
[1]韓少功.“文革“為何結(jié)束?[J].開放時代,2006,(01): 145.
[2]韓少功.完美的假定[A].韓少功.韓少功作品精選[C].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
[3]韓少功.日夜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
[4]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5]韓少功.進步的回退[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6]尹鴻.悲劇意識與悲劇藝術(shù)[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7]韓少功,劉復(fù)生.幾個50后的中國故事——關(guān)于《日夜書》的對話[J].南方文壇,2013,(06):79.
[8]廖述務(wù)編.韓少功研究資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On the Tragic Implication in Han Shaogong’s The Book of Day and Night
JIN Yi
Han Shaogong returned to the theme of educated youth on his sixtieth.He wrote The Book of Day and Night.It portrays many characters about the Educated Youth and their children.Their life in the countryside is hard and painful.And their life ismediocre and dismal after returning to city.The fates of the character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re full of tragic implication.In The Book of Day and Night,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which is extended to the children of educated youth.It expands and deepens the writing of the theme of educated youth.Author’s perfectly fused philosophymakes the tragic implication more profound.
The Book of Day and Night;The Educated Youth;The children of the Educated Youth;tragedy
I207.42
A
1009-5152(2015)03-0023-04
2015—04—20
金怡(1987— ),女,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