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懸置與漂移:V.S.奈保爾《河灣》的倫理解讀

2015-03-19 06:31:10黃麗菲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15年4期
關(guān)鍵詞:倫理選擇河灣

懸置與漂移:V.S.奈保爾《河灣》的倫理解讀

黃麗菲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摘要:V.S.奈保爾的《河灣》表現(xiàn)了前殖民地國家的人們在新舊秩序交替中的絕望與掙扎,其中主人公薩林姆的生存狀態(tài)充分體現(xiàn)了懸置與漂移的特點。文章運用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進行分析,旨在說明薩林姆的懸置與漂移是其倫理身份的雜糅,以及難以作出倫理選擇與深陷復雜倫理環(huán)境所造成的結(jié)果。在結(jié)合文本闡釋懸置與漂移內(nèi)涵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這種懸置與漂移對作家及其創(chuàng)作的意義。

關(guān)鍵詞:懸置;漂移;倫理身份;倫理選擇

收稿日期:2015-01-07

作者簡介:黃麗菲(1988—),女,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志碼:A

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是著名的印度籍英國作家。其作品大都以二戰(zhàn)后擺脫殖民統(tǒng)治獲得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為背景,深刻反映文化雜糅背景下移民的生存狀況,特別是他們的迷茫、徘徊與掙扎。其代表作《河灣》的主人公薩林姆是從小生活在非洲東海岸的印度移民,非洲東海岸對他來說根本算不上是“地地道道的非洲”[1]11,而是不同族裔雜居之地。在穆斯林氛圍中長大的薩林姆為了逃避家庭和社區(qū),接手納扎努丁在內(nèi)陸河灣小鎮(zhèn)上的店鋪。在河灣小鎮(zhèn)瞬息萬變的時局中,薩林姆深刻地認識到,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前殖民地,在這新舊秩序的更迭中根本無法找到自身定位,不能走出混亂的境地。于是,薩林姆開啟了往返于西方和非洲間的旅程,渴望在無奈而又急切的位移中給自己找到合適的家園與歸屬。他陷入一種懸置與漂移的狀態(tài)。懸置具體表現(xiàn)為薩林姆在面對西方和前殖民地時的猶豫、彷徨和難以抉擇;而漂移則是指薩林姆在西方與前殖民地之間作出選擇后,又時而否定決擇,偏向另一邊的矛盾、糾結(jié)狀態(tài)?!逗訛场飞羁痰貓D解了懸置與漂移的內(nèi)涵,展示了薩林姆處于懸置與漂移中的悲劇命運。

一、懸置狀態(tài):模棱兩可的猶疑

懸置是指不同身份雜糅的人物始終處在一種懸而未決的膠著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由于人物自身難以進行倫理選擇而形成?!逗訛场分械闹魅斯_林姆即是一個典型的“懸置人”。薩林姆是印度裔非洲人,16歲離開學校前他一直都接受英國的殖民教育,持有英國護照。從地緣來看,薩林姆是非洲人;血緣上,他是印度人。西方的文化知識深深滋養(yǎng)了他的身心;思想觀念上,他成為英國宗主國的養(yǎng)子。聶珍釗指出:“就身份而言,身份的主體是人……無論一個人具有什么樣的文化身份,都必須遵守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規(guī)范,做出符合身份的倫理選擇?!盵2]265必須指出的是,薩林姆所承載的不同身份并不是層層疊加在一起,而是雜糅相混的。與這些身份相適應的倫理道德始終處于矛盾與沖突中,導致薩林姆無法對自己的身份進行選擇與確定,不能選擇又使身份更加模糊,使薩林姆更加焦慮與痛苦,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位置和歸屬,從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懸置狀態(tài)。這主要表現(xiàn)為薩林姆在不同時期對前殖民地和西方的向往與質(zhì)疑。

在《河灣》中,薩林姆一開始就懷疑自己的非洲身份和印度身份。他認為自己的出生地不是地道的非洲,“海岸并不能算地地道道的非洲。那是一個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葡萄牙人混雜的地方。這里的居民其實是印度洋人。真正的非洲在我們身后,連綿許多英里的叢林或沙漠把我們和內(nèi)地的非洲人分割開來……按照習俗和思想,我們更接近于印度西北的人,我們的祖籍就在印度西北部。到底是什么時候從那里遷過來的,沒有人能告訴我。所以我們也不算那里人”[1]11。同時他也否定穆斯林傳統(tǒng)與文化習俗,反對像他姐姐那樣按照傳統(tǒng)方式結(jié)婚生子。

在河灣鎮(zhèn),薩林姆同樣無法對前殖民地所賦予自己的身份產(chǎn)生認同。對于像貝扎思這樣的內(nèi)陸非洲人而言,薩林姆是老爺,因為在他們心目中薩林姆是說英語的外國人。薩林姆接受他們的謙卑,默認他們的想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將自己與非洲隔離開來。所以,他不能像費爾迪南那樣把自己定義為非洲的新一代。而同時他又漸漸疏遠跟自己一樣有著亞裔血統(tǒng)的外來人馬赫士和舒芭,因為他認識到看似聰明的馬赫士與舒芭實質(zhì)上與自己家鄉(xiāng)族人一樣只是在狹窄的世界中委瑣度日。“他們和外界完全脫離了聯(lián)系。過去,他們還能借助尊貴的身世背景(被別人以訛傳訛),現(xiàn)在只有孤零零地呆在非洲,沒有任何可以依靠。他們陷入了日漸腐爛敗壞的生活?!盵1]233

另一方面,接受了西方文化洗禮的薩林姆對西方的態(tài)度更加矛盾。當他站在東非海岸打量身邊的人時,發(fā)現(xiàn)這個群體已無比落后,“我發(fā)現(xiàn)我們在非洲已經(jīng)無足輕重,也創(chuàng)造不了什么價值”[1]17。當薩林姆在因達爾的帶領下真正走進新領地的白人中間時,宗主國養(yǎng)子的身份讓他對白人女性耶葦特一見傾心。他即刻捕捉到了她身上最具身份象征意義的特征——白皮膚。“在黑色的褲子襯托下,她的一雙腿顯得如此美麗,如此白皙,耶葦特的手搭在右邊的大腿上,白白的。”[1]128白皮膚不僅是白人社會優(yōu)越感的體現(xiàn),還是西方社會文化傳統(tǒng)的象征。薩林姆對耶葦特的一見傾心實質(zhì)上是他對耶葦特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迷戀,并不是愛情的迸發(fā)。他們的感情無以維系。對耶葦特而言,與薩林姆的偷情是一種異域風情的體驗,即西方人對東方的想象和獵奇。薩林姆在歡愉的同時也深感困惑,覺得“生活被攪亂了,而我居然鎮(zhèn)定自若地把它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來接受,這讓我非常吃驚……我仍然按照海岸家人和鄉(xiāng)親的看法看待這件事,覺得它是狡猾、不光彩的行為,是意志薄弱的結(jié)果”[1]195。

所以,薩林姆無法像因達爾那樣真正投入西方的懷抱。他清醒地看穿西方的殖民騙局——“歐洲人卻能說一套,做一套。他們覺得這樣做是出于歐洲文明的需要,但這樣他們就讓我們吃大虧了。歐洲人和其他人一樣想要黃金和奴隸,同時又給自己臉上貼金,說自己給奴隸帶來了好處”[1]16。最終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耶葦特和雷蒙德所象征的西方?jīng)]有位置。非洲、印度與西方融匯進薩林姆的血脈,他無法放棄一種身份而選擇另一種身份,其一生注定處于多重倫理道德的拉扯與分裂之中。

二、漂移過程:往復循環(huán)的執(zhí)拗

《河灣》所展現(xiàn)的人的另一種生存狀態(tài)是漂移。漂移主要是指人物反復在兩種不同的倫理選擇中游離的狀態(tài),主要受內(nèi)在引力的影響,這種內(nèi)在的引力即是人的倫理選擇。聶珍釗教授強調(diào):“在文學作品中,只要是選擇,必然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擇。只要是兩個及兩個以上的選擇,就必然增加選擇的復雜性和導致選擇結(jié)果的不同。”[2]267在奈保爾的作品中,倫理選擇所導致的人的漂移會形成一種離開與返回的循環(huán),這表現(xiàn)了人物在不斷地界定自己之中飽受不同倫理道德拉扯的折磨。因為雖說選擇可以看作是對倫理身份所造成的倫理沖突的解決,但倫理身份并不會隨著選擇的結(jié)束而被消解,那么沖突也就不會完全消失,自然選擇也會持續(xù)下去,從而形成人的不斷的漂移。薩林姆是典型的處于漂移中的人。前殖民地和西方即是他漂移運動的兩端。這一方面表現(xiàn)在薩林姆與不同背景的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上,另一方面又體現(xiàn)于其實際的位移之中。

懸置造成薩林姆歸屬感缺失的同時,也促使他渴望找到真正的歸屬。離開非洲東海岸是薩林姆尋找自我的開始。在來到河灣以前,通過對比西方人與非洲東海岸的人,薩林姆更加認可自己是“生活在歐洲國旗下的小群體”[1]15。因而導致了他對西方的親近和向西方的靠近。在河灣第二次反叛的動亂之中,作為時局旁觀者的薩林姆只有在白人來臨后才感到了安全:“槍聲繼續(xù)在響。不過還是在遠處。是總統(tǒng)派來的白人在開槍,槍聲好像是在承諾秩序和穩(wěn)定。很奇怪,槍聲竟讓人感到安慰,讓人有一種深夜聽雨的感覺。一切來自外界未知世界的威脅統(tǒng)統(tǒng)都被遏制了?!盵1]80在新領地建立起來后,薩林姆在小鎮(zhèn)與新領地之間的往返中,逐漸疏遠了和他擁有相同身份的馬赫士與舒芭,以及曾和他相依為命的墨迪,而與雷蒙德夫婦越來越親密。當他真正擁有耶葦特的時候,他感到自己發(fā)現(xiàn)了“新的自我”,那種“完全不同于先前心目中的自我”[1]176。薩林姆對耶葦特的占有并不是一種征服,而是一種贏取。贏取耶葦特背后所代表的白人文化的認同。當薩林姆發(fā)現(xiàn)自己不能在河灣找到真正的自我時,他前往了倫敦——真正的西方。

然而,西方同樣不是薩林姆真正的歸屬。前殖民地和西方在賦予薩林姆矛盾的身份的同時,也使他對西方產(chǎn)生了質(zhì)疑。因此,薩林姆在接近西方之后又背離了西方。耶葦特在河灣戰(zhàn)亂前的恐懼以及雷蒙德的失勢,讓薩林姆感到羞恥與恐慌。那種熟悉的不安全感讓他再次審視自己,他“覺得過去的我開始陷入墮落。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乞討和老邁的景象:一個不屬于非洲的人迷失在非洲,失去了支撐自己的力量和目標,連村里來的那些老酒鬼也不如”[1]180。對耶葦特的質(zhì)疑象征著對西方的質(zhì)疑。這種質(zhì)疑伴隨而來的焦慮促使薩林姆意識到自己并不屬于西方,因而他怨恨曾給他帶來希望的耶葦特。小說中他們的關(guān)系以薩林姆對耶葦特近乎虐待的性行為而告終。薩林姆對耶葦特的泄憤實質(zhì)上是對自己找不到歸屬的厭惡與憤恨。他并沒有從中獲得快感,而是在虐待她的同時感到痛苦和空虛。薩林姆意識到“其實我已經(jīng)沒有選擇的余地,過去的家和家鄉(xiāng)幾乎已經(jīng)不復存在,義務幾乎沒有了意義,而且沒有一個安全的家可供我去住”[1]233。再者,當薩林姆真正走進倫敦時,他發(fā)現(xiàn)這里“既不是古老的歐洲,也不是新的歐洲。它委瑣,庸俗,拒人千里之外”[1]235?!八屛也恢约荷碓诤畏健K鼜娖任一貞浥f日的焦慮,又增添了新的焦慮——比如對倫敦,對這個世界的焦慮。”[1]237然而,納扎爾丁慘遭歧視與欺騙的經(jīng)歷,東非姑娘售賣香煙到深夜的艱難場景,以及那些靠騙吃騙喝與做仆人謀生的同胞,讓薩林姆深刻地認識到:在這里——歐洲——曾經(jīng)用語言滋養(yǎng)他們,用知識豐富他們,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現(xiàn)代性和發(fā)展的地方,完全沒有屬于他們的位置。這種絕望的認識讓薩林姆再次返回了河灣。

摒棄了種族文化和出生地文化,尋求西方的認同,卻又無法在西方社會找到自己的歸屬,這種窘迫與尷尬注定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異鄉(xiāng)人。沒有落腳地,只能陷入永無止境的流浪。這種流浪不僅是身體的不斷遷徙,更是自我的進一步迷失。找尋身份,卻又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沒有明確的身份。既可以像此但又不是此,既可以像彼但又不是彼,因而只能沉淪在尋找的焦慮與無根的痛苦中。

三、倫理意義:無根生長的繁茂

人物的懸置與漂移是由特定的倫理環(huán)境造成的。聶珍釗教授強調(diào):“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有其固定的屬于特定歷史的倫理環(huán)境和倫理語境,對文學的理解必須讓文學回歸屬于它的倫理環(huán)境和倫理語境,這是理解文學的一個前提?!盵3]19所以,理解《河灣》中懸置與漂移的倫理意義必然要對不斷變換的倫理環(huán)境和倫理語境進行分析,從而確定環(huán)境對倫理身份的影響?!逗訛场分邪l(fā)生倫理沖突的環(huán)境十分重要。環(huán)境導致沖突的發(fā)生與升華,也影響著人物最終的選擇。對薩林姆而言,最重要的環(huán)境是河灣小鎮(zhèn)。河灣剛擺脫了殖民統(tǒng)治,意味著舊的倫理秩序的結(jié)束。但這片廢墟并沒有建立新的秩序。從整體上看,河灣小鎮(zhèn)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著矛盾與沖突的地方。這里是“非洲中間的歐洲,殖民后的非洲。但這里既不是歐洲也不是非洲”[1]139。這里一方面倡導革命與解放,另一方面又保持殖民時期的傳統(tǒng)——對西方的敬畏;一方面要建設真正的非洲,另一方面又不停照搬歐洲的一切。薩林姆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既保持宗主國養(yǎng)子的身份,又受到印度籍非洲人身份的影響。這兩種身份的沖突在河灣混亂的環(huán)境中日益尖銳,當薩林姆無法解決這些沖突時便選擇了出走。但是無論他走到歐洲,還是返回河灣,都不可能再找到平衡的狀態(tài)。薩林姆不斷地漂移,不斷地游離在兩種身份之間,就像找不到出路的河灣小鎮(zhèn)一樣,只能處于懸置之中。

特定的倫理環(huán)境造就了特定的倫理身份。薩林姆復雜的倫理身份是由前殖民地復雜的環(huán)境所造成的。薩林姆的出生地非洲東海岸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棲息地,這里的居民多是不同國家的移民。每一個族裔都擁有自己的族群和社區(qū),并在自己的社區(qū)內(nèi)保持其特有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從地緣上看,這里的居民屬于非洲人。然而,實際上當?shù)氐木用癜凑兆逡釀澐稚鐓^(qū),遵從本民族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而生活。從血緣上看,他們又被看作阿拉伯人、印度人或者波斯人。另外,長期的殖民統(tǒng)治也促使了該地區(qū)居民備受宗主國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這種影響并沒有隨著殖民統(tǒng)治的結(jié)束而消失,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進一步解構(gòu)了殖民地人民尤其是像薩林姆這樣從小接受西方教育的青年人對自我身份的認識。薩林姆雜糅的身份造就了其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這和來自特立尼達的作家自己也極為相似。

《河灣》中的薩林姆始終沒有結(jié)束不同倫理身份背后的倫理道德的拉扯與撕裂,因而只能處于懸置與漂移中。薩林姆的無解標志著作家自己對選擇的無解。奈保爾是悲觀的,所以他通過薩林姆之口,在小說開篇就說到“世界如其所是。人微不足道,人聽任自己微不足道。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位置”[1]1。但對奈保爾而言,這種懸置與漂移的痛苦和焦慮卻帶來了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動力,如同奧爾罕·帕慕克所說:“離鄉(xiāng)背井助長了他們的想象力,養(yǎng)分的吸取并非通過根部,而是通過無根性……”[4]5特立尼達、印度和英國造就了奈保爾混合的身份。這種復雜的血緣構(gòu)成其獨特的個人體驗,因此他說:“我曾經(jīng)嘗試著在英國從事寫作,大學畢業(yè)后我一直留在這里。然而在我看來我的經(jīng)歷是如此貧乏,對我的作品題材而言也不夠真實。我找不到任何一本與我的成長背景相關(guān)的書。那些希望從事寫作的法國或英國的年輕人可以找到許多模仿題材,而我則一個也沒有?!盵5]266但正是這種沒有傳統(tǒng)的無根性推動了奈保爾走向成功。從懸置與漂移的主題,到雜糅的文體特征,他的創(chuàng)作無一不展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歐美文學的不同面貌。奈保爾的特殊不在于他抒寫了特立尼達、印度或者英國,而在于他將這三者雜糅成一個充斥著陣痛和絕望,飽含著血與淚的世界。無根,并不意味著生命的萎縮,相反就像《河灣》中反復出現(xiàn)的水葫蘆一樣,即便沒有根,卻依然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充滿了勃勃生機。這個意象即是薩林姆命運的象征,同樣也是奈保爾創(chuàng)作的隱喻。

四、結(jié)語

懸置與漂移是薩林姆作為前殖民地人典型的生存狀態(tài),其形成主要是由倫理身份、倫理選擇和倫理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復雜的倫理環(huán)境造就了薩林姆雜糅似的倫理身份,從而他備受不同倫理道德傳統(tǒng)的拉扯而難以進行倫理選擇,陷入懸置的命運。同樣,倫理身份的沖突與矛盾在不同的倫理環(huán)境中逐漸尖銳,迫使薩林姆游離在不同的倫理選擇之間,進入漂移的運動。懸置與漂移構(gòu)成了薩林姆的悲劇命運,卻為薩林姆的創(chuàng)作者奈保爾提供了不竭的創(chuàng)作靈感與動力。

[參考文獻]

[1]奈保爾.河灣[M].方柏林,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2]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shù)語[J].外國文學研究,2010(1):13-22.

[4]奧爾罕·帕慕克.伊斯坦布爾[M].何佩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朱約瑟,傅翔.我們經(jīng)歷了世界與一切: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講演精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趙青

猜你喜歡
倫理選擇河灣
河灣春夕
大地彩畫 古樸村莊 宜良縣河灣村
云南畫報(2020年10期)2020-11-16 00:30:40
項鏈
《歡樂之家》中莉莉的困境、追求和倫理選擇
《人性的污點》中科爾曼?希爾克的倫理選擇和倫理困境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叢林——《大河灣》的后殖民生態(tài)解讀
夏目漱石《心》的文學倫理學研究
西部學刊(2017年3期)2017-04-13 23:12:04
從文學倫理學批評角度解讀凱特·肖邦的《暴風雨》
青年文學家(2017年8期)2017-03-31 09:27:30
試論《海蒂》中兒童的倫理選擇與成長
文學教育(2017年3期)2017-03-23 13:05:37
從文學倫理學視角解讀宋麗伶
四平市| 禹州市| 台中市| 阿拉善左旗| 武汉市| 张家口市| 盐池县| 岳阳县| 建德市| 德钦县| 临澧县| 镇远县| 邯郸市| 新干县| 冕宁县| 蓝田县| 新和县| 邯郸县| 本溪| 霍州市| 斗六市| 日土县| 张家港市| 常德市| 辽阳市| 开化县| 丽水市| 新沂市| 棋牌| 吐鲁番市| 平山县| 平塘县| 宁安市| 宁强县| 台东市| 建湖县| 漳平市| 罗山县| 莱芜市| 铁岭县| 太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