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梅 王孝杰
(1.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湖北 十堰 442000;2.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191)
藝術(shù)家、自由人和生態(tài)主義實踐者
——薇拉·凱瑟作品中波希米亞人形象
陳梅1王孝杰2
(1.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湖北 十堰 442000;2.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191)
薇拉·凱瑟是20世紀上半葉美國著名的女作家,她從各個層面描寫了19世紀末美國中西部開拓者生活。拓荒者之一波希米亞人多次出現(xiàn)在凱瑟創(chuàng)作生涯的重要作品中,意義非凡。在成長生活中凱瑟結(jié)識了大量波西米亞人,積累了寫作素材。她熱情謳歌了波西米亞人頑強不屈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樂觀向上的開朗性格、高尚的情操和美好心靈。波西米亞人是藝術(shù)家,是自由人,是生態(tài)主義實踐者,在美國的土地上生活,實現(xiàn)自己的美國夢。
薇拉·凱瑟;波希米亞人;藝術(shù)家;自由人;生態(tài)主義實踐者
薇拉·凱瑟(1873—1947)是20世紀上半葉美國著名女作家,一生著述頗豐,取得了非凡的文學造詣和成就,被著名評論家麥·蓋斯馬爾稱為“物質(zhì)文明過程中的精神美的捍衛(wèi)者”。她去世以后,作品越來越受到西方評論界的重視,許多評論家甚至她將推崇為美國立國以來一名最偉大的女 作家。國內(nèi)文學評論界已經(jīng)從多個角度分析研究了薇拉·凱瑟的作品,幾乎同時認為她的作品承載著19世紀末期美國中西部開拓者的沉甸甸的文化信息??v觀凱瑟作品,波西米亞人多次出現(xiàn)其中,作為單個的波西米亞人曾受到評論家關(guān)注,但是,作為凱瑟作品中整體的波西米亞人形象并沒有受到重視。本文企圖拾遺補缺,從作品中提取出波西米亞人進行分析,將這些珍珠用絲線串起來做成一副項鏈,在充分占有文本的基礎(chǔ)上揭示凱瑟的波西米亞情結(jié),折射出美國20世紀歐洲移民的生活狀態(tài)和奮斗歷程。
波西米亞人有兩個含義:第一含義波西米亞人是用來指以前波西米亞王國的居民,該王國目前位于捷克共和國境內(nèi)。這是民族性或者是地理意義上的波西米亞人。第二含義波西米亞人出現(xiàn)在19世紀初的法國。原意是法國人對居住在捷克西部地區(qū)的吉普賽人的稱呼,19世紀以后該詞語與居住在巴黎拉丁地區(qū)的藝術(shù)、學術(shù)社群關(guān)聯(lián),喻指那些貧窮落魄,不滿中產(chǎn)階級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上豪放不羈、與世俗宣戰(zhàn)的文人和藝術(shù)家們。這是文學性意義上的波西米亞人。本文所討論波西米亞人是它的第一個含義,也就是說來自波西米亞地區(qū)的人,他們因為各種原因移民到了美國開始新生活。
凱瑟的作品塑造了大量的波西米亞人。他們或是以個人形式出現(xiàn),或是以家庭形式出現(xiàn),有時甚而是以團體形式出現(xiàn),影響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為作品盡心盡力。那些眾多的波西米亞人小角色姑且不說,很多就是她作品中的重要人物或者主人公,例如《彼得》(1892)中的主人公彼得,《波西米亞女郎》(1912)中的女主人公克拉拉,《啊,拓荒者!》(1913)中的重要人物瑪麗亞,《我的安東尼亞》(1918)中的主人公安東尼亞和《鄰居羅西基》(1930)中的主人公羅西基等等。這些波西米亞人如同珍珠一樣散落在凱瑟作品中扮演著他們的角色,熠熠生輝,為作品增光添彩。
上面所列舉到的包含波西米亞人的作品在凱瑟創(chuàng)作生涯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彼得》是凱瑟的處女作短篇小說;1912年凱瑟發(fā)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亞歷山大橋》,同年中篇小說《波西米亞女郎》問世;《啊,拓荒者!》是美國中西部邊疆開拓史的高度濃縮,是凱瑟最有特色的一部代表作,它的發(fā)表使凱瑟躋身為美國優(yōu)秀作家行列;《我的安東尼亞》被美國作家威勒德·索普認為:“這是她最出色的一本小說,也是美國文學作品中一部經(jīng)典性著作?!眲P瑟本人也認為它是她一生中所取得的最大成就,非常喜歡。[1]《鄰居羅西基》則是反映凱瑟思想的著名短篇小說??梢哉f,波西米亞人形象與凱瑟的成功密不可分。縱觀凱瑟作品,波西米亞人是藝術(shù)家,是自由人,是生態(tài)主義實踐者,在美國的土地上生活,實現(xiàn)自己的美國夢。
獨立后的美國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社會發(fā)展急需大量的勞動力,熱烈歡迎移民。19世紀二三十年代歐洲移民大量涌入美國,特別是1848年歐洲革命之后,移民浪潮呈遞增態(tài)勢。1860到1890年間,移民總數(shù)多達1000萬,頂峰是1882年,移民人數(shù)接近80萬,主要是東歐、南歐人[2]。大量波西米亞人涌入美國,在這個富饒的大地上耕耘新的人生之路。在美國“波西米亞報紙上描繪西部從事農(nóng)業(yè)而發(fā)家致富的捷克人的報道”[3]309吸引著眾多波西米亞人來到西部開拓。
凱瑟對波西米亞人的了解主要源于她的生活背景。九歲時凱瑟隨父母遷居中西部的內(nèi)布拉斯加州韋伯斯特鎮(zhèn)生活直至大學畢業(yè)。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也居住在這里,其中就有大量的波西米亞人。與其他移民相比,波西米亞人隨遇而安,親和力強,熱愛音樂和舞蹈。這使得凱瑟更容易接近他們,與他們建立友誼,受到他們的熏染。《我的安東尼亞》中的主人公安東尼亞的原型就是凱瑟生活中的一位波西米亞朋友,女孩安妮·塞狄勒克。凱瑟從小置身于波西米亞人之中,目睹他們在艱難困苦中開拓新生活,見證他們對大自然尤其是土地的深情和眷戀,了解他們思念故土的鄉(xiāng)愁。這些都留給她深刻和難忘的印象,成為她創(chuàng)作的豐富源泉。
1906年凱瑟結(jié)識了當時第一流的“鄉(xiāng)土文學”女作家薩拉·奧恩·朱維特,朱維特的友誼和忠告對凱瑟的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朱維特在1908年12月寫給凱瑟的一封信中建議到:“你必須找到你自己寧靜的生活中心,并從此出發(fā),寫出包括城市、鄉(xiāng)村,包括整個波西米亞的,面對整個社會、整個世界的作品。簡言之,你應(yīng)該進入人的心靈?!盵4]這里,“波西米亞”被單獨作為重點進行了強調(diào),由此可見朱維特深知凱瑟對波西米亞的熟悉和熱愛程度,鼓勵她在這方面施展才華,將其作為特色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事實證明,凱瑟正是這樣做的,在后來的作品中塑造了眾多非凡的波西米亞人形象。
(一)藝術(shù)家
波希比亞人酷愛音樂?!侗说谩分械闹魅斯说谩ど5氯R克是一位落魄的藝術(shù)家,過去是布拉格一家大劇院的二席提琴手,如今在內(nèi)布拉斯加西南部最荒涼的地方安家落戶。日子過得緊巴,“說實在的,也只有兩樣東西他不肯典當:煙斗和小提琴。他整天恍恍惚惚,好逸惡勞,只喜歡拉小提琴,不喜歡干農(nóng)活”[3]367。但是為了生計,他不得不干活,在辛苦勞作一天之余,拉小提琴是他最大的享受。甚至在干活的時候,當年劇院的繁盛和一幕幕歌劇幫助他度過難捱的分分秒秒。通過彼得的回憶,我們得知布拉格劇院的輝煌和波西米亞人對音樂的熱愛。一家之主兒子安東尼等著錢用要賣掉彼得的小提琴,這使彼得非??只?,“‘不要賣吧,安東尼,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別賣了,等我死了你再賣吧’”[3]367。但是獨斷專行的兒子那聽得進父親的哀求,依然決定要賣琴??蓱z的彼得絕望了,深夜就著房間微弱的火光,“他把琴夾在布滿皺紋的下巴下面,灰白的頭發(fā)披在提琴上,開始拉《福哉瑪利亞》”[5]369。當殘酷的現(xiàn)實和他的藝術(shù)不可調(diào)解時,他選擇了藝術(shù),折斷小提琴,開槍自殺。在彼得看來,沒有小提琴,生活就沒有意義。即便是死,也要帶上心愛的小提琴,在另一個空間繼續(xù)在音樂的世界里翱翔?!恫ㄎ髅讈喤伞返呐魅斯死浅O矏垡魳罚璩煤芎?,鋼琴也彈得行云流水。她的父親喬·瓦弗里卡也酷愛音樂,吹拉彈唱樣樣在行。喬在鎮(zhèn)上開了酒吧,尼爾斯回憶到:“‘當時,我正值青春年少,而瓦弗里卡的酒吧充滿著歡樂;他拉小提琴,我吹長笛,克拉拉彈鋼琴,約翰娜唱波西米亞民歌?!盵3]155雖然日子清苦,但是波西米亞人對音樂的熱愛使他們樂觀豁達,也帶給周圍的人快樂?!多従恿_西基》的主人公羅西基“對音樂很喜歡,孩子般地喜愛舞臺布景、道具服裝和那些色彩,他還喜歡舞蹈”[3]308。生活在紐約期間,他常去看歌劇。
波希比亞人是舞者。他們擅長跳舞,隨便一個什么節(jié)拍,他們都能合上去,跳出花樣。他們?nèi)魏螘r候任何地點只要有興致就可以舞蹈,不受地點和樂曲的約束。《啊,拓荒者!》中的瑪麗亞“可以整天干活,整夜參加波西米亞人的婚禮,跳一晚上的舞”[3]53?!恫ㄎ髅讈喤伞分械目死璧杆礁叱?,曾經(jīng)常和尼爾斯穿著溜冰鞋在廣場上跳舞稱為大家注目的焦點。在谷倉落成慶典上,她和父親合跳了波西米亞舞,舞步輕盈流暢,博得眾人喝彩。
波希比亞人將生活當作藝術(shù)經(jīng)營。小時候漂亮的瑪麗亞的穿著儼然一個藝術(shù)品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這個城里孩子卻穿著當時稱為‘凱特·格林阿威’式樣的衣服。她那紅色的羊絨外衣,腰部往下都是褶子,幾乎拖到地上。這身打扮,加上那寬邊帽,使她看上去像個精致的小婦人”[3]9。她坦然地接受著鄉(xiāng)下孩子們的羨慕,任他們自由地觀賞。小瑪麗亞的藝術(shù)品形象深深地烙在埃米爾的腦海里,成為影響他一生的記憶。波西米亞人在生活中的小點心上也傾注了熱情,讓做和吃的過程都成為藝術(shù)鑒賞旅行。亞歷山德拉說:“波西米亞人會做的面包花樣肯定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人都多。有一次在教堂的晚宴上,希勒老太太告訴我她會做七種面包,可瑪麗亞能做出成打的花樣來?!盵3]84瑪麗亞根據(jù)原料加上來自生活中的想象,將面包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美味,令食者閉上眼睛用心去感受那一層一層的香甜和酥口,回味無窮。在三個國家大都市生活過的羅西基如今在鄉(xiāng)下讓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充滿愛的氣息。他總是想著法子讓家人愉快。在一個天旱絕收熱氣襲人令人絕望的國慶日,他和兒子們在飲馬池泡水嬉戲,讓妻子做一頓大餐,忘掉痛苦享受生活。如自己妻子所說“你們爸爸就是[自得其樂]。鄰居各個垂頭喪氣,耷拉著腦袋。我們雖然窮,卻知足常樂,那些人愁眉苦臉也不解決問題”[3]316。羅西基利用自己的裁縫手藝為家人縫制各種舒適的衣服,他那敏捷靈巧的雙手打制了家俱并為孩子們制作結(jié)實耐看的生活必需物品。
生活就是藝術(shù)。波西米亞人用心調(diào)制出各種各樣的藝術(shù)品,展示著生活的內(nèi)涵,甜蜜與苦澀,快樂與痛苦,成功與失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二)自由人
波西米亞人崇尚個性自由。他們不過多地受規(guī)矩羈絆,按著自己的方式生活,享受那種自由和灑脫。《啊,拓荒者!》中凱瑟多次描寫波西米亞人豪放的舉止,在酒吧“三個大個子的波西米亞人正在喝著一種帶桂皮油味兒的白酒。據(jù)說是為了更有效地防寒,每次從瓶里吸一口就咂一下嘴。他們滔滔不絕的話壓過了那里所有的嘈雜聲,熱氣騰騰的店里充滿了他們的高談闊論”[3]10。他們大口喝酒,高聲長談,身體和精神上的疲倦得以放松,第二天又可以精力充沛地大干一場。《波西米亞女郎》中的克拉拉生性自由,無所畏懼地與他人交往,與女孩和男孩都建立了友誼。成為奧拉夫的妻子后她并不拘泥于大家庭里的規(guī)矩,依然按照自己的性格行事,成為公婆挑剔的對象。她渴望自由,因為自由可以消除一切怨恨。
波西米亞人勇于追求愛情自由。為了愛情,他們可以放棄一切?!栋?,拓荒者!》中的瑪麗亞和《波西米亞女郎》中的克拉拉就是最好的例證?,旣悂喪鶜q那年邂逅波西米亞小伙子弗蘭克·沙巴塔,兩人一見鐘情,私定終身。十八歲時瑪麗亞結(jié)束修道院的學習,不顧家人強烈反對,與弗蘭克私奔。獲得家人原諒后,他們在亞歷山德拉那里購買了地,與她成為鄰居友好地生活著?;楹蟮娜兆託w于平寂,瑪麗亞逐漸發(fā)現(xiàn)他們彼此并不適合對方。慢慢地優(yōu)雅體貼的埃米爾一點點進入她的心房。與她和弗蘭克閃電般愛情不同,瑪麗亞和埃米爾的情感是建立在共同體驗共同話語的基礎(chǔ)上的,彼此理解、欣賞和愛慕對方。鑒于瑪麗亞的已婚身份,他們遵循著社會的習俗,更多地是浸潤在相互思念和愛戀之中。弗蘭克的小氣、粗魯和嫉妒也一步步將瑪麗亞推向埃米爾,愛情隨著時間的打磨越來越持久,越來越醇厚。阿梅代的猝死使埃米爾和瑪麗亞幡然醒悟,他們不能再這樣任憑命運擺布,毅然決然地走在一起,陶醉在刻骨銘心的愛情之中。盡管在愛情的高潮時刻他們遭遇了死亡,但是為愛情自由所付出的代價得到了回報,譜寫出一曲愛情絕唱。
《波西米亞女郎》中克拉拉的第一段婚姻同樣不幸福,她迫于世俗對女孩的壓力匆忙嫁給比自己大很多的奧拉夫,夫妻二人卻在各自的軌道上行駛,永不相交。奧拉夫盡量不惹妻子生氣,因為一吵架她就回父親那里,奧拉夫擔心會丟掉大批波西米亞人的選票。尼爾斯的回鄉(xiāng)勾起往日美好的回憶,她如同從沉睡中醒來,開始渴望著改變,年輕時候的夢想和倔強再次充斥著她的身體。面對克拉拉的婚姻狀況,尼爾斯批評到:“你會失去你的民族特性,丟掉你的全部自我。你已經(jīng)失去夠多的了。”[3]174克拉拉最終拋棄了約束,為了愛情自由從家鄉(xiāng)逃走,和尼爾斯一起在卑爾根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我的安東尼亞》中的安東尼亞開始為了愛情輕易付出,上當被拋棄,有了私生女。后來她遇到波西米亞小伙庫扎克,她正視自己的身份和出境,經(jīng)過考量之后勇敢地接受了庫扎克的感情,擁有了自己的愛情。他們平靜幸福地生活著,擁有著眾多的孩子。他們白手起家,通過艱苦努力最終建起了寬敞農(nóng)舍,并擁有了兩座果園,過著殷實的生活。果園和孩子是安東尼亞成功的象征。
(三)生態(tài)主義實踐者
生態(tài)文學或稱生態(tài)批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xiàn)并迅速從90年代起成為文學研究的顯學。生態(tài)文學是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利益為最高價值的文學,它以生態(tài)整體主義或生態(tài)整體觀作為指導考察自然與人的關(guān)系。生態(tài)文學是考察和表現(xiàn)自然與人的關(guān)系的文學,它特別重視人對自然的責任與義務(wù),急切地呼吁保護自然萬物和維護生態(tài)平衡,熱情贊美為生態(tài)整體利益而做出的自我犧牲。布伊爾突出強調(diào)生態(tài)文學應(yīng)當把人類對自然的責任作為文本的主要倫理取向[5]8。生態(tài)文藝學者魯樞元指出:“精神生態(tài)是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一個重要方面,人類的精神是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個重要變量。人類精神與自然精神的協(xié)調(diào)一致,是生態(tài)烏托邦的境界。”[6]
波西米亞人的行為也明確反映出生態(tài)思想?!栋。鼗恼?!》中瑪麗亞非常熱愛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粗话C谞柹錃⒌囊傍?,瑪麗亞淚水盈眶,一向?qū)ΠC谞枩厝崛缢乃齾柭曋肛熕辉撃敲醋觥,旣悂喴驗橄矚g果園才買了那塊地。很多時間里她就在果園,要么在樹蔭下做針線活,要么聞著樹葉和果子的清香沉思,要么刈草,要么采摘果實。瑪麗亞精心呵護,料理好果園,任其充分展示出果園應(yīng)有的魅力,成為花草樹木,昆蟲魚蝦鳥類的天堂。丈夫的狹隘和怨恨令他們夫妻之間能夠分享的東西越來越少。很多時候她在果園里漫步與樹木交流著看法和心情?,旣悂喺f:“在傳教士到來之前,波西米亞人是信奉拜樹教的。”“我喜歡樹,一直認為它們比別的東西更能隨遇而安。每當我坐在這里,就感到這顆樹好像能猜透我的心思;每當我回來坐到這里時,無需什么提醒,我就能續(xù)著原來的思想往下想。”[3]66瑪麗亞與果園之間建立起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果園感知著她對大自然的無限依戀,分享著她對生活的想法,見證著她與埃米爾之間真摯愛情的發(fā)展和演變,甚至他們的愛情絕唱也在果園上演。當她香消玉損時,瑪麗亞和愛人埃米爾與果園融為一體。
《我的安東尼亞》中的安東尼亞是大地母親的化身,飽經(jīng)風霜卻始終充滿活力。她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土地之中,收獲了豐碩的果園,成群的雞鴨牛羊。安東尼亞說:“我喜歡住在每一堆谷物、每一顆樹我都熟悉,每一寸土地都是親切友好的地方。我要生活在這里,死在這里?!盵7]她像慈母一樣熱愛著故土的一草一木。她愛它們,就好比它們是人一樣。它們在她心里就像孩子一樣。在《我的安東尼亞》第三部分,安東尼亞成長為廣闊世界里這個田園中的大地女神。隨著安東尼亞的成熟,她和她腳下的土地匯合在一起,“女人和土地終于都接下累累碩果,這是因為安東尼亞把自然的生機和文明的歷程結(jié)合起來,無論是在她自己的生活里還是在土地的生命中都是這樣”[8]。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更強調(diào)女人在自然與文化之間所占據(jù)的橋梁般的位置[9]。安東尼亞對草原的認同,對土地的依戀,和自然環(huán)境的結(jié)合無不體現(xiàn)出她的生態(tài)主義的實踐行為。
《鄰居羅西基》中的羅西基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生態(tài)主義實踐者。他遠離繁華都市生活,扎根廣闊無垠的西部邊疆,淡漠名利、處變不驚,過著田園牧歌式的鄉(xiāng)村生活,體現(xiàn)著人內(nèi)心的自我和諧。他對妻子關(guān)愛有加,“他們曾在艱難的歲月里同舟共濟,和睦相處,對人生的看法是一致的。不論大事小事,他們不用商討就能達成協(xié)議。他們很少商討,甚至也不用捷克話商量,仿佛他們都想到一起去了”[3]307,達到兩性和諧。對家人悉心照料,尤其是對大兒媳婦非波西米亞人波莉的特殊關(guān)照透出他的細心和體貼,創(chuàng)造出溫馨和美的家庭關(guān)系。羅西基真心對待對他人,鄰里關(guān)系和睦,甚至與美國本土醫(yī)生埃德·博雷成了忘年交。羅西基親切友好,“好像具有一種愛的特殊天賦,就像有些人天生具備了鑒賞音樂的耳朵和辨別色彩的眼睛。這種愛是恬靜的,不強加于人的”[3]322。羅西基與自然融為一體。他熱愛自己的土地,精心侍弄,直到生命最后時刻。他埋葬在離家不遠的墓地,這是一小片青草萋萋、微風吹拂的地方,頭頂蒼穹,面對田野,開闊自由,正如他一生所追求的那樣。
波西米亞人對周圍的一切生命都給予足夠的尊重,其中折射出深層生態(tài)學的基本標準之一:每一種生命形式都有生存與繁榮的權(quán)利[10]。羅西基、安東尼亞和瑪麗是自然環(huán)境的體驗者,履行著生態(tài)責任用行動證明自己是生態(tài)系統(tǒng)整體利益的捍衛(wèi)者,凱瑟的生態(tài)思想在他們身上也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
波西米亞人以其顯著的民族特性行走于眾多作家的作品之中,薇拉·凱瑟用飽含深情的筆觸濃墨重彩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波西米亞人形象,他們來自不同的波西米亞家庭,形成共同的波西米亞群體。他們是藝術(shù)家,用音樂和舞蹈裝點人生,生活中處處凸顯出藝術(shù)天賦。他們是自由人,崇尚個性發(fā)展,追求理想愛情。他們是生態(tài)主義實踐者,用實際行動履行著生態(tài)責任,成為生態(tài)系統(tǒng)整體利益的捍衛(wèi)者。薇拉·凱瑟熱情謳歌了她所熟悉的波西米亞移民生活,為世界文學畫卷增添一幅幅人物畫,生動而逼真,耐人尋味。
[1]威勒德·索普.二十世紀美國文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58.
[2]陸月娟.19世紀上半期歐洲人向美國移民的歷史分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3):126-130.
[3]朱炯強.薇拉·凱瑟精選集[C].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4]朱炯強.薇拉·凱瑟精選集·序[C].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5]王諾.歐美生態(tài)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魯樞元.生態(tài)文藝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350-365.
[7]薇拉·凱瑟(周薇林譯).我的安東尼亞[M].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371.
[8]Randall III, John H,“The World of Nature”in Harold Bloom ed[A].Major Literary Characters:My Antonia[C].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91:77.
[9]Ynestra King,“The Ecology of Feminism and the Feminism of Ecology”in Judith Plant ed., Healing the Wounds:The Promise of Ecofeminism[M].Philadelphia,PA:New Society Publishers,1989:22.
[10]George Sessions,ed.Deep Ecolog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Boston:Shambhala,1995:26.
(責任編校:張京華)
I712.074
A
1673-2219(2015)02-0065-04
2014-12-30
陳梅(1974-),女,湖北鄖縣人,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外語系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王孝杰(1960-),男,黑龍江雞西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