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維峰 宋知
心田,原名張健,別號繼田居士。1963年生于江蘇高淳,就讀于南京藝術學院,師從國畫大師陳大羽先生,2003年在北京舉辦了個人畫展,同年受邀為人民大會堂北京廳、北宴會廳和釣魚臺國賓館作畫,其作品現(xiàn)已被毛主席紀念堂、中南海、天安門、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全國人大、政協(xié),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眾多海內外博物館和著名人士收藏。現(xiàn)為中國藝術家協(xié)會書畫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徐悲鴻藝術研究會研究員、江蘇教育學院教授。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江蘇電視臺及《中華兒女》《人物》《藝術研究》《書畫名家》等媒體先后對他做過專題專訪。2012年開始游歷四大佛山拜佛,多次閉關抄經至今,《心田抄經悟道》先后被中國網、光明網、中國青年網、臺灣網、中國佛教網、峨眉山佛教網、山西佛教網、九華山佛教網、普陀山佛教網、新華網、東方在線等二十多家網絡轉載。
心生百法 ?田長萬物
新年伊始,在峨眉山報國寺內,蓮燈朵朵,紫煙裊裊,瑞香縷縷,梵唄聲聲,一派祥和。2015年元月1日上午10時,云開霧散,天賜祥瑞。峨眉山市宗教局、峨眉山宗教協(xié)會相關領導,報國寺住持昌明法師、香港福慧精舍常慈法師及諸高僧大德,著名書畫藝術家心田居士、書畫鑒賞收藏家陳福清及200余信眾共同出席菩提心·翰墨情——2015心田佛教書畫藝術展。心田所抄《普賢菩薩行愿品》《金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多部經書及近百幅禪畫精品與觀眾見面。
峨眉山報國寺住持昌明法師說:“中國文人畫從唐代王維始將禪意入畫,至元四家及明末清初石濤、八大,達至高峰。書法自盛唐懷素狂草之‘禪為書之體,書為禪之用’,直至北宋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禪意、禪境莫不貫穿其中。在中華文明史上,禪與書畫藝術確有不解之緣,且相得益彰。心田由國畫到抄經,再由抄經入禪畫,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心田的畫里見心見性,他畫的山林、水波、輕舟、入定的老僧,都似禪定。筆墨間可以感受到他內心的靜氣?!?/p>
“這次書畫展,一是心田抄經的一個總結,再一個就是經過三年的抄經修行,心田重新起筆,將禪意入畫,其作品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敝麜嬍詹罔b賞家陳力安告訴記者。
的確,欣賞心田的禪畫,平湖靜波,遠山近石,薄霧輕煙,幾株瘦硬的干枝,疏疏落落,野渡無人,閑云野鶴。清空明潔、纖塵不染,虛虛實實,清幽淡遠,與其說他表現(xiàn)的是畫境,不如說是心境的再造。蒼茫的遠山有咫尺干里之勢;縹緲的浮云給人虛空似是無中有之覺。以心靈俯仰的眼睛攝取自然,意境的深邃超越了時空的局限。賞他的畫作,空到極處,仿佛徜佯在“淵默無聲”的想象里,沉醉在“洪鐘未擊”的瞬間觀照中。簡率寫意的畫風,他追求一種超脫、出塵的禪心、禪趣。在動靜、虛實處理上別有獨到之處。這種平淡天真筆墨給人一種以素凈至美的藝術意念,也給他們的山水畫帶來相當濃厚的禪味。
心田出身書香門第,書畫世家。父親張道勝先生是金陵一帶有名的書畫家,還未畫案高,心田便站在畫案邊,看父親揮墨潑毫。耳濡目染,極具天賦的他逐步走上了習書摹畫之路。心田是他從事書畫藝術創(chuàng)作后為自己取的筆名,有“心生百法,田長萬物”之意。心田乃中國著名國畫大師陳大羽的高徒,受過黃養(yǎng)輝、亞明、宋文治等老先生的熏陶與教誨,十年前,他畫的雞便在畫界赫赫有名。
“金雞報曉、雞鳴富貴,雞是吉祥的化身。雞具備文、武、勇、仁、信五德精神,畫雞不只是對動物的單純描繪,而是將動物擬人化,賦予它們生命的力量。這種吉祥文化在中國有很高的地位,它在精神上能夠起到振奮人心的作用,可以產生一種凝聚力。”心田筆下的雞,可謂是朝氣蓬勃、憨態(tài)可掬、神情稚嫩、悠閑自在。寥寥數(shù)筆,一只雄雞躍然于紙上,栩栩如生,風格迥然。畫品如人品,心田強調畫的精神,他將這種精神狀態(tài)解釋為人性化和生命力。心田認為,應當在作品中通過對動物的刻畫來表達出人性的東西,這才是藝術家所追求的。多年來,心田不爭虛名,不貪功利,靜心創(chuàng)作,潛心追求藝術的真諦,成就卓著。觀其畫作,無論是人物、花鳥,還是山水,都清新?lián)浔?,禪意十足。作品一向給人以大氣磅礴、簡約凝練、幽靜淡雅之感,他善于通過水墨渲染這種最簡單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他的畫悠遠空靈,又隱隱透著古意,自有一股超然之氣。為了提升自己的書畫藝術,三年前,心田潛心抄經,在佛學中參悟修行。
由于印刷術尚未發(fā)明,佛教最初傳入中國,佛經的弘布流通只得靠紙墨抄繕,佛教即與中國書法結下不解之緣。昌明法師告訴記者,自古以來寫經功德殊勝?!督饎偨洝吩疲骸叭魪陀腥寺劥私浀?,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法華經·法師品》中說道:“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yǎng)而供養(yǎng)之?!薄斗殴獍闳艚洝贰惰べ煹卣摗芬嘣疲骸皶鴮憽辈粌H于“十法行”中居首位,而且行此十法能遠離魔害,得天龍護衛(wèi),不久當?shù)闷刑帷?/p>
心田藝術館位于京郊順義一個安靜的農莊內,透過畫案前的窗戶,可以看見院落里蔬菜園中勃勃生長的各種植物,秋陽下,紅的辣椒,紫的茄子,藤蔓上高高懸掛的綠色絲瓜,遠望,恰如一幀色彩絢麗的寫意水墨畫。心田便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展筆揮毫,抄寫下一卷卷雋永沉靜的經文。
心如明鏡 廣種佛田
歷代書法名家,幾無不曾寫過相關佛教的經典或碑文書帖。如王羲之曾書《遺教經》,張旭寫過《心經》,柳公權亦書有《心經》《金剛經》和《清凈經》,蘇軾所寫更多,有《心經》《華嚴經》等經、序十余種傳世。
“書法不同于一般寫字,從磨墨、執(zhí)筆到下筆,都必須專注,不可輕忽。因此,在文字書寫當中,即可收攝精神,達到一個靜穆的境界,身心安泰舒暢。所以,書法更是一種修行方法?!毙奶镎f。自潛心書經后,“心如明鏡,廣種佛田”的體悟又融入其名。
的確,佛教與書法的結合,自然豐富了書法創(chuàng)作的題材;當書者在抄經的同時,佛教的思想亦必無形中滲入書者八識田中,進而影響書法的意境。歷代書法的作品,都是世人臨摹學習的典范,其受佛法影響的創(chuàng)作,也是一代代傳承不息。所以有人說:若將佛教書法的部份拿掉,中國書法史將失去一半的光彩??梢姺鸾逃绊憰ǖ呢暙I是不容置疑的。
書家好佛,佛家好書。歷代僧侶擅長書法者多不勝數(shù)。智永禪師曾居住永欣寺抄經達三十年之久,創(chuàng)作真草“千字文”被后代書法家奉為典范。且智永禪師發(fā)明“永字八法”能通一切字,是書法家必由之徑。唐朝懷仁法師所集王羲之的行書《大唐三藏圣教序》成為行書之范本。釋懷素的狂草,明憨山大師,清初八大山人、石濤,直至近代虛云老和尚、弘一大師等,皆有書法傳世,為眾所知。
“書寫佛經,是一個不斷揣摩的過程,首先要領悟出字內字外的運筆方法,巧妙運用筆畫變化,落筆縱橫,揮毫自如,筆筆欲飛,字字欲仙?!?/p>
心田抄錄經書時,一只狼毫在握,輕蘸濃墨,便可在宣紙上一筆寫下六百余小楷而不換墨。書寫飽滿工整,耗墨還不會很多,手腕所凝之力,全傾注入筆鋒,絕非一朝一夕所致。這是心田數(shù)十年筆墨浸潤所得,心田的忘年交好友、中國著名書畫家、美術教育家、金石篆刻家黃養(yǎng)輝大師(徐悲鴻的高徒)90高齡時曾給予心田高度的評價:其書追弘一禪意之境界,畫學八大筆墨之神韻,屬食古能化者。
機緣巧合間,他的作品被五臺山方丈所見,當時,心田經卷中所蘊涵的氣息當即吸引了這位閱盡千帆的八十多歲老方丈。方丈當即托人帶話給心田,期待心田上五臺山一敘。心田前往五臺山拜謁,受到老方丈隆重相迎的禮遇。心田與方丈相談甚歡,在古柏青松間,聽著鐘聲木魚,他在五臺山住了幾夜,再回到案幾前書錄經書,胸中又多了朗朗古意與禪思。他也比其他時候更清楚地知道,拜訪名剎古寺,與大德高僧深談,對于自己心性的修煉與筆墨蘊意會有多么大的裨益。于是,心田便也有了其后的計劃,他要訪遍中國古寺山川。從五臺山歸來,他又專程去青海塔爾寺拜望賽赤活佛,賽赤活佛看到心田的經文非常震撼,欣然在心田手抄的《金剛經》《藥師經》《心經》上題詞。其后,卡索活佛又專程前往北京,與心田徹夜深談,在與佛學大師的交流中,心田的感悟益深。
澤雨無偏 心田受潤
2014年初,報國寺住持昌明法師看到心田的經書后,便提議讓他到峨眉山閉關抄寫《普賢菩薩行愿品》。后應峨眉山佛教協(xié)會之約,心田在報國寺閉關15天,潛心抄寫《普賢菩薩行愿品》,于農歷九月十九日報國寺請經圓滿。
書畫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門藝術,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后,因為佛經的翻譯與流傳,藝術家們將佛法的意境融入中國繪畫、書法里,開創(chuàng)出更具內涵的道貌風格。當佛教與書法藝術結合之后,佛法的傳播更為普遍;書法家們受到佛教的影響,常以佛教為題材來豐富書法的內容,這使書法藝術更增意趣與內涵。
“佛法融入書法里面,能達到最高的境界。所以表達出來技法完全是心法,通靈、純凈、圓潤、飽滿,寫完之后就是一種很和諧的狀態(tài)。書法和佛法一樣,其最高境界也是一個“定”字。定乃是書法和佛法的相通之處。練習書法有助于入定,也只有入定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書法作品?!?/p>
書家和佛家所持的“定”點不同,從狹義上講,書家的“定”點先由整個作品的布局到單獨的文字,再從單獨的文字到一撇一捺的點畫。從廣義上講,“入定”就是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和對社會生活的體驗基礎上如癡如醉地沉浸在鉆研寫法,取得由量變到質變而引起的頓悟。佛家的“入定”是為了排除妄念;而書家的“入定”,則是為了高度集中思想,憑借對現(xiàn)實世界、人情物理的形象思維,產生頓悟,使書法創(chuàng)作活動達到入妙境地。
“將佛法蘊涵于書法之中,更顯出書法的價值。對于佛法的弘傳與書法藝術的發(fā)展,都具有正面的影響。因為書法之所以被認定為藝術的表現(xiàn),除涵蓋從點、線、面于筆墨運行或濃、淡、干、濕、白的五墨表情,或逆、澀、回、暢的停留技法外,更呈現(xiàn)出作者心境寄寓的生命關注與思想人格?!?/p>
書法家本身若曾涉獵佛法,其佛學體驗必將投射于書法中。一代宗師弘一法師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真正地融通了書法和佛法,以書習佛,以佛習書,最終進入了一個“人書俱老”的佳境。弘一法師以佛教的語言表達了書法的真諦,他說:“文字之相,本不可得。以分別心,云何測度!若風畫空,無有能所。如是了知,斯為智者?!狈鸾讨^“諸法無相”,此偈說“文字之相,本不可得”;佛教謂有“分別心”就會產生“妄念”,不能獲得真理,此偈說“以分別心,云何測度(評價書法作品的優(yōu)劣)”;佛教謂修行至“空”的境界便無“能所”之區(qū)分,“能”即“所”,“所”即“能”;此偈說書法的極致境界乃是“若風畫空,無有能所”,此時筆如“風”,紙如“空”,心無“能所”。書法已融入禪心妙境之中,妙絕古今;其寄情于物外也,渾然忘我;其游藝于超俗也,怡然自得。以佛法超然的意境,付予書法脫俗的雅趣,則佛法、書法將相得益彰,隨手隱見莫測如青蓮花開向筆端,綿延不絕。
“可見,書理與佛理頗有相通之處,正是這種相通才導致現(xiàn)實層面上的書佛交往,書家好佛,佛家好書,書佛因此形成了密切的關系,中國書法中也因此融進了佛教的因素和血液?!?/p>
觀心田抄經繪畫,落筆輕觸,俗氣皆無。飄飄若飛云之映素月,灑灑似赤兔之跨陰山。行草均秀健清新,用筆方圓相兼、縱橫奇正,似散而不散、疏朗有致,實為書林一絕。水墨淺淡相宜,線條簡練,觀水底翔魚,看空中飛鳥,聽耳邊清風,望夜空朗月,踏滿地閑花,紛繁復雜的世界,在他的筆下卻變得清澈澄明。
“性海澄渟平少浪,心田灑掃凈無塵?!贝蟪私浬铣Uf“心外無法”、“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你能夠回歸自性、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什么都明白了。對于佛法、對于書畫藝術這何嘗不是他童真入道、精嚴修持所得的筆墨顯化,禪心自如,慈海藝航的真情流露呢?。ū疚臅嬜髌肪杀本┬奶锼囆g館提供)
責任編輯 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