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中國文明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對文字的重視。一方面,文字記錄的歷史從古至今綿延不絕;另一方面,就是中國人歷代對于文字之美的重視和創(chuàng)造。從殷墟甲骨文字開始,先民便有意無意在創(chuàng)造文字之美。先秦青銅禮器、樂器、兵器、權量等大量鑄銘鑿刻的文字代表著當時文字之美的極致。秦漢時期更是文字使用、創(chuàng)造的高峰,對于文字的設計和美化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此后,六朝爛漫天成、隋唐謹嚴莊重、宋元玉潤精工、明清借古開新,一至于近現(xiàn)代,才智之士殫精竭慮,不斷豐富漢字之美。而今天,我們?nèi)绻M惶角О倌晡淖种溃∽V是一個濃縮的精華。
明清,是中國印學全面復興的時期。對文字的考求逐漸向先秦兩漢復歸,印材也由原來的青銅、玉石、金銀、象牙等拓展到易于受刀的青田石、壽山石。文人擺脫對工匠的依賴,逐步參與印章的篆書和刻制,遂給印章這一“雕蟲小技”注入一股清新、典雅的氣息,令其頓然庭廡特大。
明代文彭、何震領銜的印學復興,是以文字的回歸作為前提的。彼時印章已經(jīng)走入一個鄙俗、匠氣而了無生機的死胡同。文、何振起衰風,影響所及被于一時。這批印人以其博雅之學養(yǎng)和不茍同流俗之意志,把先秦、兩漢、六朝、隋唐文字廣采博收,納入方寸之間,排兵布陣,生面別開。更在刀法上銳意求索,推動印章藝術邁向新境。至皖派鄧石如、浙派丁敬出,則印章藝術更臻妙境,不但文字方面視野更趨寬博,運用、變化更趨自由,刀法亦更趨完善,鑄印之蒼茫老辣、玉印之豐腴挺括;將軍印之渾樸大氣、小璽印之古雅精致;急救印之率真天成、官印之堂皇正大,驅刀若筆,或切或沖,或敲或鑿,俱以一刀揮運而出。先秦兩漢乃至于隋唐時期,工匠制作純以為實用憑信之印章,歷經(jīng)歲月剝蝕、磨泐、擠壓、朽壞,給原本工整的印面留下豐富的印記,這些印記增加了文字之美。鑄印文字筆畫之并筆、粘連、曲扭、銹蝕,若維納斯之斷臂,固非原貌而更增天趣。人力更兼天然,遂成為不可無一,不可有二之藝術品。后世印人受其啟發(fā)而變化創(chuàng)造,正是借古開新之所本也。
明清流派印積層發(fā)展數(shù)百年而不絕,今天一些篆刻家,仍然沒有停下腳步。隨著近年大量出土文物,給印人取法創(chuàng)造了更加廣闊的領域。他們從磚瓦、碑版、青銅、石刻中更求新途。不斷豐富印學之規(guī)模,提升其境界。
刻印,最重要的是文字功夫。是一門精深博大的學問,不可以技術技能視之。歷代印人之大者,無不是先有文字之精深造詣,然后于方寸間敏求精進,垂范后昆。若趙之謙之于漢闕銘、權量;若吳昌碩之于石鼓文和磚瓦文字;若齊白石之于大三公、天發(fā)神讖和磚文等俱為典型。今天一般印人,不在文字上下功夫,專門從模擬前人或者僅僅從刀法上孜孜以求,乃是本末倒置。文字功夫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漢字造字規(guī)律——六書的諳熟,另外就是對書法的筆法、行氣、章法的了解和積累。有這兩方面的準備,奏刀治印即成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一冊印譜在手,燦若星辰之歷代印章,從遠古至于今日,凝聚了我們民族在文字上的大智慧。古代璽印,可以看出時代的風神狀貌,如果我們竟可以步入其中,做一個內(nèi)行人而領略印章之美,那印章主人之地位、時代、印章之功用、雅鄭似乎透過歷史的塵沙而曝露在我們面前。明清以來的名家印,我們又可以領略有著豐厚積淀之印人,如何沖破歷史之慣性,跳出時代的局限,以其極具個性之創(chuàng)造彪炳千秋,其人之性情、學養(yǎng)、天分、胸襟、格局纖悉無遺就凝固在那一方印蛻。小小方寸之間,果然可以容納天地之大,可以安放一顆躁動的靈魂。如此“雕蟲小技”,何可等閑視之?
責任編輯 張向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