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熱播劇《大清鹽商》,讓讀者對每餐必食的鹽有了新的認識。鮮為人知,或者說一直被大家忽視的史實是,鹽曾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影響極深?!把S子孫”,中國人這一特定稱謂的出現(xiàn),便因為鹽而起,對鹽的爭奪戰(zhàn),導致炎黃合并。在炎黃合一的基礎(chǔ)上,才逐漸形成了“華夏民族”,進而有了“中國”。
炎帝和黃帝本是兩個原始部落首領(lǐng)。據(jù)《史記·五帝本紀》,他們是在“阪泉之戰(zhàn)”之后才合整合到一起的。接下來,黃帝與炎帝聯(lián)手,通過“涿鹿之戰(zhàn)”,打敗了東夷九黎族首領(lǐng)蚩尤。從此中國土地上的大小部落走向聯(lián)合統(tǒng)一。
為什么會暴發(fā)阪泉之戰(zhàn)、涿鹿之戰(zhàn)?《史記》給出的理由,是炎帝欺負四鄰諸侯、蚩尤作亂不聽話所致。實際上,絕非如此簡單,兩場戰(zhàn)爭都是因鹽百起,乃“鹽的爭奪戰(zhàn)”!
這一觀點的產(chǎn)生,因交戰(zhàn)地點而來?!摆嫒焙汀颁寐埂钡降自谀??大陸教科書上認為在河北境內(nèi),范文瀾著撰的《中國通史》亦持此觀點。但史學界不少權(quán)威學者并不以為然,民國史學家錢穆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早在1940年代,錢穆通過考證,在其名著《國史大綱》一書中提出:“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澤,一名涿澤,則即涿鹿”。
解縣鹽池是中國最早發(fā)現(xiàn)并利用的自然鹽之一,簡稱“解池”,又叫“河東鹽池”。在隨后出版的《中國文化史導論》中,錢穆進一步提出,解縣鹽池“成為古代中國中原各部族共同爭奪的一個目標。因此,占到鹽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領(lǐng)袖之資格?!?/p>
而直接提出阪泉之戰(zhàn)和涿鹿之戰(zhàn)是“鹽之戰(zhàn)”觀點的,則是另一民國史學家張其昀。張其昀在其1981年于臺灣出版的《中華五千年史》中稱,“黃帝克炎帝于阪泉,擒蚩尤于涿鹿,兩者實為一事”,而“炎、黃血戰(zhàn),實為食鹽而起”。
“鹽之戰(zhàn)”觀點,雖尚有疑問,但已為中國鹽業(yè)史研究學者所認可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