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新雅街云峰小學 曹淑真
家長會是為了達到更好的合作的效果,學校為教師和家長提供的交流、探討教育的平臺。對于家長會,家長的心情是復雜多樣的,一年級的家長急切地想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了解老師的教育方式。但慢慢的,又怕孩子落后于人而沒面子,最怕的是有“問題”的學生的家長把家長會當成負擔。每一次家長會,班上總有幾個成績較差,學習習慣也不好的孩子家長找各種理由不來。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容易存在這三個問題:一是家長與老師之間缺乏信任。二是家長錯誤地理解了教育,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三是過分溺愛自己的孩子,不能客觀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所以,家長會是每個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必須面對和高度重視的一次家校有效溝通的會議,一次成功有效的家長會,將極大地提高教師的威信,給家長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fā)家長們關注學校教育的熱情。就像我們的教學正經歷新課標理念的積極影響,我們的家長會也必須走出傳統(tǒng)的以學校教育為主導,只重視成績不重視品德的舊的教育模式。力圖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對此我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結合自己的實踐談些體會。
以往的家長會都是班主任的獨角戲,只是站在教師的角度,侃侃而談,基本還是“滿堂灌”,班主任充當“家長的家長”。每次家長聽到基本類同報告式家長會,結果參加家長會的人數一次比一次少。為了開好頭,一年級的第一次家長,我做得充分的準備,站在教師、學生和家長三個角度客觀的分析問題,談了我對各個角色所應承擔的責任。我記得當時談了幾點:
一是我覺得家長和教師應該是平等的朋友關系。因為你們是孩子第一任,也是永遠的老師,我是孩子今年的老師,我們有共同的理念:一切為了孩子,努力把孩子培養(yǎng)成品德高尚,學會學習的人。家長會應該是交流和探討教育的地方,而不是指責誰對教育應該承擔得多,誰應該承擔得少。拉近教師與家長的距離,讓氛圍變得輕松。
二是老師對每個孩子的愛是平等的,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孩子的優(yōu)點。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老師會不會偏心?有沒有責任心、有沒有愛心,把孩子交給老師,能不能放心?特別是天性比較內向、安靜、老實的孩子,父母對他們在學校的擔心最多。我希望我的班級氛圍是和諧的,孩子在輕松、快樂、友好的環(huán)境中長大,人格才健全。
三是用正確的心態(tài)去對待孩子之間的矛盾。孩子在學校,磕磕碰碰是難免的,同學之間的矛盾更是難免的。小獅子之間的打鬧,是為了長大捕獵做準備。孩子之間的矛盾,是為了以后長大處理人際關系做基礎。孩子是很單純的,就算發(fā)生了不愉快,很快就能和好如初。請家長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問題。相聚是一種緣分,大可不必為了一下小事而鬧得不愉快,在以后幾年得相處中留下不便。作為老師,如果有的同學做了錯事,傷害了同學,或弄壞同學的東西,我一定會公平處理,該賠的賠,這也可以教育孩子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進步,離不開孩子的努力,教師的負責,家長的配合。
記得剛畢業(yè)那會兒,聽過一個講座,整個講座給我影響最深的是講授講的一個發(fā)生在她朋友身上的故事:因為孩子太調皮,在學校搗蛋,媽媽被“請”到學校是常有的事。一天,這個媽媽又“被”請過去了,孩子的老師氣急敗壞的對這個媽媽說了這樣一句話:“都不知道你怎么會生出這樣的孩子,還不如生一塊叉燒?!边@個媽媽忍著氣聽完了老師的數落,接孩子回家。出了校門,媽媽生氣地對自己的孩子說:“孩子,你以后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吧!”老師的本意是想把孩子教育好,不然不會那么在意這個孩子的搗蛋。媽媽也意識到孩子違反了校規(guī)班規(guī),影響了教學秩序,但她就受不了老師對自己言語的傷害。可想而知,這次跟家長的交談是失敗的,反而起到更糟糕的作用。
這個故事深深烙在我的腦海里,在我后來的教師生涯中,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因此,每次家長會,我都很用心去準備著。
在確定好家長會的目的和形式之后,我就充分準備前期工作,如整理好學生的作業(yè),展示班上書寫漂亮、正確率高或能及時訂正同學的作業(yè),并肯定家長督促的功勞。最后,展示態(tài)度差,書寫潦草,少做漏做的同學得作業(yè),指出他們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些改進的建議。找出本班存在的差距,家長代表介紹自己的教子經驗,然后設置一些爭議性的問題讓家長互動討論,最后說明我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我重申我的教育目標:“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學習。道德第一,成績第二?!睍?,許多家長肯定我的做法并與我打開心扉,我也不厭其煩地聆聽家長們對于子女“一路成長”的介紹和在家近期表現的“匯報”如此交流就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了。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疑惑、方法在交互中中釋放、碰撞,升華。如此新穎的家長會提供家校德育創(chuàng)造良好氛圍。
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性格和品行的影響是別人無法代替的。所以,德育教學如果只是單靠學校實行,達不到效果。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有必要走向合作,但兩者又是不同的場所,不同的方式,體現不同的規(guī)律和特點。學校側重于傳授文化知識和開展群體性為主的德育教育,家庭德育以親子關系為主線,家長的言行舉止帶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且更加根深蒂固,更直接、更基礎、更有效。意識到這點,在日常教學中,我會布置孩子做家務,尊敬家里的長輩、自己整理書包等的活動,并讓家長拍照,以備在家長會上展示,并大力宣揚。每周的班會課,請一些孩子談談他們在生活中、在路上是怎樣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有時大人圖一時的方便,不走斑馬線,或闖紅燈是,孩子會提醒自己的家長。在家長會上,也展示學生班會課上的精彩一幕,將孩子對家長的影響,和家長對孩子良好的教育這種正能量傳遞給所有的家長。我相信沒有一個家長不在乎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只是原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沒有意識到自己時時刻刻被孩子模仿著。實踐證明,家長觀看了照片之后,對孩子的教育有所改變,更加注意自身的修養(yǎ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