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悅,王東昕,齊恩林
(河北醫(yī)科大學附屬哈勵遜國際和平醫(yī)院:1.CT室;2.超聲科,河北衡水053000)
頭頸部血管的狹窄或閉塞,可引起相應供血區(qū)的臨床癥狀,甚至致命卒中,良好的側支循環(huán)可有效補充血供,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脊髓前動脈(anteriorspinalartery,ASA)作為側支循環(huán)在多篇文獻中有過報道,但圖像資料匱乏,現(xiàn)報道1例多層螺旋CT診斷脊髓前動脈側支循環(huán)形成,并結合文獻進行討論。
患者,男,22歲,發(fā)熱、頭痛、頭暈5d,言語不利1d于2013年9月22日入院。無高血壓、高血脂病史,有吸煙、飲酒史。體檢:左側鼻唇溝淺,伸舌左偏,四肢肌張力正常,肌力5級。腦電圖顯示:廣泛異常腦電圖。頭顱磁共振成像(MRI):右側額頂葉及左側額、枕葉及兩側大腦半球腦溝內多發(fā)異常信號,考慮炎性病變。頸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因患者不能配合顯影不清。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血生化、凝血、肝功、腎功、血脂指標正常;血沉1mm/h;艾滋病抗體陰性;梅毒密螺旋體特異抗體陰性;抗心磷脂抗體陰性;風濕免疫:補體C3 0.60g/L(參考值0.79~1.52g/L)、補體C4 0.12g/L(參考值0.16~0.38g/L);免疫球蛋白正常;甲功正常;腦脊液生化正常;腦脊液常規(guī):多核細胞比率(體液)50.00%(參考值15.00%~45.00%),其余正常;潘氏實驗陰性;腦脊液細胞學:激活淋巴細胞6個,激活單核細胞1個,非特異性腦膜反應。臨床診斷:中樞神經系統(tǒng)血管炎,給予激素并抗炎、抗病毒治療。10月12日復查頭顱 MRI及 MRA:右側額頂葉、左側額頂枕葉異常信號,與2013年9月22日拍片比較,病灶范圍縮小,強化減輕;兩側頸內動脈遠端明顯不規(guī)則變細、狹窄,基底動脈粗大,兩側后交通動脈粗大明顯。患者住院22d后,病情好轉出院。
患者于2014年1月14日復查,無明顯不適,檢查CT血管造影術(CTA)顯示:兩頸內動脈C5段閉塞;左側椎動脈V4段重度狹窄,右側椎動脈V4段閉塞,周圍側支血管團形成,前交通動脈及兩側后交通動脈通暢,ASA迂曲、增粗,椎動脈頸1、7前根動脈增粗,兩側咽升動脈及左側枕動脈與椎動脈形成 側支,見圖1。
圖1 患者CTA檢查結果及VR重建
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炎、煙霧病、先天性纖維肌結構不良,甚至外傷均可導致血管的狹窄、閉塞,引起相應供血區(qū)的臨床癥狀,甚至致命性卒中。是明啟等[1]曾報道1例雙側頸內動脈閉塞致急性雙側大腦大面積梗死于第34天死亡。Berne等[2]報道了8 292例椎動脈損傷的患者中,有3例患者因雙側椎動脈閉塞死亡。若血管慢性狹窄或閉塞,則可通過有效的側支循環(huán)改善血供,患者臨床癥狀不一定明顯。故頭部血管狹窄或閉塞后,是否有有效的側支循環(huán)對患者有重要影響。通常影響側支形成的原因有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的狹窄程度及Hcy水平。而頸內動脈狹窄后,是否合并椎動脈狹窄也是影響側支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3]。
ASA起自兩側椎動脈V4段末段,在延髓腹側合成一干,沿脊髓前正中裂下行,沿途接收椎動脈、勁升動脈、肋間動脈、腰動脈等的節(jié)段動脈。解剖學上可有變異,有雙根單干型、雙根吻合型、單根型及雙根不吻合型。ASA在頸胸段可有狹窄或中斷,這不僅與個體發(fā)育有關,也與起自節(jié)段動脈(如椎動脈)的根動脈有關系。跟動脈是維系ASA和椎動脈的橋梁,根動脈在胚胎時期有31對,到了成人可僅剩幾根,個體差異較大,ASA、椎動脈及前根動脈可以形成一個閉合的循環(huán)[4]。本例患者的左右兩側ASA自椎動脈發(fā)出匯為1支后,又分為2支血管迂曲向下,再匯為1支,并未完全走行于前正中溝內,并可見左右各兩條粗大的脊髓前根動脈??紤]是在先天變異的基礎上,由于血流量增加,血管代償性粗大。另脊髓前動脈開放,而常見的二級側支眼動脈及軟腦膜動脈未見,可能與個體差異有關。
由于顱內血管發(fā)育存在個體差異,側支在正常情況下,可休眠,亦可開放。當某支血管逐漸狹窄時,這些側支血管可由休眠變?yōu)殚_放,可由開放變?yōu)榇执螅嗫呻S血流壓力改變,逆流而行,例如眼動脈。但ASA血流方向復雜。ASA、雙側椎動脈及數(shù)目不定的前根動脈可以形成一個或多個閉合的循環(huán),其血流方向取決于血液的壓力梯度和血管的發(fā)育程度。故單憑DSA可見頸段脊髓前動脈向上供血,不能稱之為逆流,亦不能判定為側支循環(huán),還要結合后循環(huán)缺血程度。
國內外多篇文獻曾報道過ASA側支形成,但可參考的圖像較少。國內段鴻洲等[5]報道1例雙側椎動脈V4段閉塞ASA代償向基底動脈供血,可見DSA清楚顯示ASA向上供血。筆者使用GE公司64排螺旋CT,經過小劑量多次同層面測量頸3~4間頸內動脈造影劑峰值,確定掃描時間,再行頭頸部CTA掃描,發(fā)現(xiàn)ASA顯影甚少,可能與頸段ASA血管直徑約0.200~0.500mm,而CT重建最薄層厚卻是0.625mm,從而不易顯示有關,也可能與ASA血流動力學復雜,不能準確把握其峰值有關。同時楊華等[6]認為,椎動脈血流動力學對頸段ASA的顯示影響顯著,頸段ASA CTA應適當增大對比劑劑量并延遲掃描。故對于一些年紀大、循環(huán)慢同時懷疑顱內血管狹窄程度較重的患者,適當延遲掃描,以期充分顯示側支循環(huán),有助診斷。
ASA不僅可以作為側支循環(huán)向顱內供血,同時其閉塞可引起脊髓前動脈綜合征,相信隨著影像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可以對ASA會有更深入了解。
[1]是明啟,邵春香,黃寶和.雙側頸內動脈閉塞致急性雙側大腦梗死1例報告[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3,26(5):374.
[2]Berne JD,Norwood SH.Blunt vertebral artery injuries in the era of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ic screening:incidence and outcomes from 8292patients[J].J Trauma,2009(67):1333-1338.
[3]羅國君,杜玲,王云甫,等.頸動脈狹窄或閉塞后側支循環(huán)影響因素的探討[J].重慶醫(yī)學,2009,38(20):2613-2615.
[4]談嘉祺,陳林,郝引,等.頸段脊髓前根動脈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評價[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4,11(4):91-92.
[5]段鴻洲,莫大鵬,張揚,等.雙側椎動脈V4段閉塞脊髓前動脈代償向基底動脈供血一例[J/CD].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5(6):1860-1861.
[6]楊華,鄒利光,梁開運,等.頸段脊髓前動脈64層CT血管成像[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1,27(9):1808-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