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互文性角度談旅游文本翻譯
范海遐
(福建對外經(jīng)濟(jì)貿(mào)易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外語系,福建 福州350016)
摘要:互文性強(qiáng)調(diào)某一文本與其他相關(guān)文本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是理解一切文本的前提。將這一概念應(yīng)用于旅游文本翻譯中。分析旅游文本中的互文現(xiàn)象,漢語旅游文本及其相對應(yīng)的翻譯,探討互文性在旅游文本翻譯中的運作機(jī)制,為旅游文本的翻譯提供新的思路。
關(guān)鍵詞:旅游文本;翻譯;互文性
作者簡介:范海遐,碩士,講師,福建對外經(jīng)濟(jì)貿(mào)易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外語系。研究方向:應(yīng)用語言學(xué)。
文章編號:1672-6758(2015)02-0095-4
中圖分類號:H315.9
一引言
旅游文本翻譯的目的是對外宣傳以便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或是為了更好地為海外游客服務(wù),使海外游客既能欣賞到中國的大好河山,又能體會到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但是,目前很多旅游文本的翻譯存在不少問題。為了更好地為我國的旅游業(yè)服務(wù),從互文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如何從譯者,讀者(海外游客),原旅游文本,譯文的角度出發(fā),以提高旅游文本翻譯的質(zhì)量。
二互文性概述
互文性又稱為文本間性,是在西方結(jié)構(gòu)主義和后結(jié)構(gòu)主義思潮中產(chǎn)生的一種文本理論?;ノ男?intertextuality)一詞源自拉丁語intertexto, 意為交織相融?!盎ノ男浴痹谖膶W(xué)理論中是一個專門的術(shù)語。任何文本,從表面上看似乎自成一體,與其他文本并無聯(lián)系,但實際上一個文本與其他文本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的,總是相互指涉。探討互文性總是離不開法國符號學(xué)家朱利婭·克里斯蒂瓦,因為她最先在1969年出版的《符號學(xué)》中首次對這一術(shù)語進(jìn)行了詳細(xì)描述。據(jù)其觀點“任何文本都是由馬賽克式的引文拼嵌而成,每個文本都是對其它文本的吸收(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osaic of citations, 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other texts.)。”[1]對于互文性這一概念,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文學(xué)語境中探討過,并得出以下結(jié)論:“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個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種多少能辯認(rèn)的形式存在著其他文本?!魏挝谋径际沁^去引文的一個新織體?!盵2]
互文性作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研究者了解文本翻譯的流程,翻譯過程中譯者、讀者的交互,以及從語言、符號、文化及文學(xué)的互動角度來闡釋某一文本。從互文性角度看,文本被定義為一種語言跨越的手段,它重新分配了語言的次序,從而把直接交流信息的言語和其他已有或現(xiàn)有的表述聯(lián)系起來。也就是說文本之間相互參照,相互釋義,與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相結(jié)合,從而產(chǎn)生新的意義。
在翻譯當(dāng)中,要考慮三層互文關(guān)系。第一層是“共時互文關(guān)系”(synchronic intertextuality),即原文本和譯文本之間的翻譯互文關(guān)系。第二層是“歷時互文關(guān)系”(diachronic intertextuality),指原文本賴以生成的文化文本的規(guī)范和資源及其操作機(jī)制,以及相應(yīng)的譯文本在其文化和語言中潛在的可以依賴的文化資源和語言資源及其操作機(jī)制。第三層是“轉(zhuǎn)換性互文關(guān)系”(transitional intertextuality),是建立在翻譯轉(zhuǎn)換本身上,即體現(xiàn)在原文中的互文因素是否有必要或是否可能全部轉(zhuǎn)移到譯文本中去。[3]
三旅游文本的特點
21世紀(jì)的中國旅游業(yè)迅猛發(fā)展,但是旅游業(yè)還遠(yuǎn)遠(yuǎn)落后于發(fā)達(dá)國家。對海外市場的拓展,外語特別是英語是不二法寶。目前發(fā)達(dá)國家旅游者三分之二的人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英語網(wǎng)上旅游,而中國還沒有完備的英文網(wǎng)上旅游全程服務(wù)的企業(yè)。即使有些企業(yè)有,規(guī)模也很有限,而且英文文本可讀性( readability) 很差。[4]根據(jù)世界旅游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的預(yù)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到時將會有1.37億人次來中國參觀,訪問和游覽。英漢兩種語言差別非常大,從語音,文字到句法結(jié)構(gòu),句法關(guān)聯(lián),思維認(rèn)知,語言審美都有非常深刻的差異。
由于旅游文本作為應(yīng)用型文本有其自身的特點,怎樣將龐大的中國旅游文化資源以高質(zhì)量的水準(zhǔn)翻譯成外語,尤其是英語,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難免在對旅游文本進(jìn)行翻譯時作出翻譯策略的選擇。但是在旅游文本中經(jīng)??梢姴簧俜g錯誤。比如“某森林公園中心景區(qū)導(dǎo)覽圖”被翻譯為guide map of the central scenic spot at ____ Forest Park,其中“導(dǎo)覽圖”被翻譯為guide map,我們注意到“世界地圖”的英語翻譯為world map,“城市地圖”為city map,“公路圖”為 road map,“氣象圖”為weather map。在這些“圖”中,map前面的定語都是map所指示的內(nèi)容。“導(dǎo)覽圖”其所指示的其實是公園的示意圖,因此“導(dǎo)覽圖”可以翻譯為park map。另外為了方便旅游者閱讀,標(biāo)識翻譯應(yīng)該盡可能地清晰簡潔明了,“某森林公園中心景區(qū)導(dǎo)覽圖”可以改譯為:Map of Central ____Park. 在進(jìn)入景區(qū)前通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標(biāo)識:“進(jìn)入景區(qū)必須購票,一人一票”,被翻譯為:tickets need to be purchased before the sightseeing and one tickets for each tourist. 可以看出原譯語言冗長,況且在指示語境中,應(yīng)該盡量用主動語態(tài)。詞句被動語態(tài)過長,不利于旅游者閱讀??梢愿淖g為比較簡單明了的英文:All visitors must have a ticket. 在旅游景點有不少翻譯詞不達(dá)意,有的讓人莫名其妙,有的讓人捧腹大笑。比如:“禁止攀爬“被譯為:Prohibit crawling, “小心滑倒”被譯為:slip carefully。這樣的錯誤不是少數(shù)。翻譯者完全沒有在翻譯旅游文本時從原文本,譯文本,以及讀者(旅游者)的角度出發(fā)。陳剛教授對旅游翻譯作出了如下界定:旅游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社會,跨時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際活動。同其他類型的翻譯相比,它在跨文化,跨心理交際特點上表現(xiàn)得更為直接、更為突出、更為典型、更為全面。[5]
由于旅游文本的特殊性,對旅游文本翻譯要從譯者、讀者、原文本、源語文化之間的交互,相互指涉出發(fā)。為此我們從互文性的角度出發(fā),總結(jié)出以下幾種常見的旅游文本翻譯方法。
四旅游文本翻譯的互文性視角
旅游文本中常見的幾種互文關(guān)系有:引用(citations and quotations),即直接引用其它文本;使用典故(allusion),也即在旅游文本中使用出自其它名著、歷史故事、神話、童話、民間傳說、宗教故事等之中的形象; 使用仿擬(parody),也就是故意模仿現(xiàn)有的語言表達(dá)形式,比如耳熟能詳?shù)闹V語、俗話、成語、名詩、名歌等。
1.替換法。
旅游文本中,特別是景點介紹的文本中有不少涉及到中國文化意象的表達(dá)。由于自然環(huán)境、倫理取向以及圖騰等諸多因素的不同,每個文化背后都隱含著不同的文化意象。在翻譯文化意象的過程中文化缺失是譯者之憾。如何盡力保留源語文化特色,又讓旅游者在心理上能接受,盡量讓旅游者能體會到異國文化。這就要求譯者從兩方面考慮。其一找出源語文本中的 文化意象與譯入語文本的互文聯(lián)系;其二要考慮譯文讀者在接觸到譯文時能產(chǎn)生的互文聯(lián)系,力求讓旅游者既能欣賞中國的大好河山又能體會到中國文化意象。因此,我們可以在譯入語文化中找到文化意象類似的詞語直接替換源語中的詞語。
比如在許多景點都有四季常青的松樹。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松樹、竹子和梅花并稱為"歲寒三友"。松樹的樹齡可達(dá)上千年,因此,在我國松樹象征著長壽。為老人祝壽常有“壽比南山不老松”的壽聯(lián)。此外,松樹一年四季常青,就算在嚴(yán)冬之時也迎風(fēng)雪傲然挺立于絕巖峰頂。因此,松樹象征著堅毅、頑強(qiáng)、高潔,以及剛正不阿的品格和高尚情操。黃山的迎客松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印象。在英語教學(xué)中用英文pine與中文的松樹相對等。對于初學(xué)者來說,這無可厚非。但是,英文pine并沒有松樹在漢語文化中的那種文化意象。在英文里單詞pine表達(dá)的只是一種常青樹,提供優(yōu)質(zhì)木材。在英文里有一種樹的文化意象與漢語中的松樹相似,那就是英文中“森林之王”——橡樹(oak)。橡樹生長于英美等國,樹齡可達(dá)200至400年的一種巨樹,因而在英美文化中有“森林之王”(the monarch of the forest)的美譽,成為剛健的象征。因而,在英語里有“a heart of oak”的表達(dá),其意思就是“剛強(qiáng)勇敢的人,果斷的人"。由此可見,漢語中的松樹的文化意向與英文中的oak而不是pine所隱含的文化意向相類似。在旅游文本翻譯時,譯者需要從讀者(聽者)角度出發(fā),在一定條件下松樹可譯為oak,讓讀者(聽者)再現(xiàn)相同語境文化意象。
2. 套用法。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人類都有著同樣的需求。因而人類在文化層面有著許多共同點,這就為互文符號的移植提供了可能性。在旅游文本翻譯時處理可移植的互文符號,通??捎弥弊g,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修辭和句式特點。比如一些公示語在相同的語境要表達(dá)相似的目的,完全可以套用。這樣可以適應(yīng)國際化市場的需要,對公示語的翻譯要符合規(guī)范和標(biāo)準(zhǔn)。因此在進(jìn)行公示語漢英翻譯時必須盡量采用漢英兩種文化在相同場合使用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語。例如在公共交通方面,現(xiàn)在很多城市都實現(xiàn)了公交車無人售票,前門上車,后門下車?!昂箝T下車”在英語國家的說法是Please exit via rear door。公交車上基本上都設(shè)有老弱病殘孕專座,即“愛心專座”。海外公車會有Priority Seating或者Please offer seat forward of this sign to the elderly and handicapped的標(biāo)志。類似的公共標(biāo)識有:“當(dāng)心觸電”— Danger! High Voltage; “擔(dān)心碰頭”—Mind Your Head; “緊急時擊碎玻璃”—Break Glass in Emergency,等等。對于禁止性標(biāo)志,比如“請勿……”“禁止……”一般都可以直接翻譯為 Do Not..., No..., 或者 ...Forbidden, ... Prohibited, 比如“請勿亂扔廢棄物” —No Littering, “嚴(yán)禁攜帶易燃易爆等危險品進(jìn)站” — Dangerous Articles Probibited,“禁止擺賣”—Vendors Prohibited,或者No Hawking。上文我們討論的森林公園景區(qū)翻譯也屬于直接套用法。
3.加注法。
不同國家民族由于地理環(huán)境、生活方式、歷史、宗教、政治制度和價值觀等方方面面都有著不同的互文符號。在翻譯過程中可能會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從而使目的語讀者無法理解或產(chǎn)生誤解。因此,譯者要從原文本(此處指漢語旅游文本),譯文本(此處指英語),讀者(此處指以英語為母語游客或潛在游客)角度出發(fā),在翻譯時有必要對這種不可移植的互文符號進(jìn)行補(bǔ)償說明??刹捎梦耐饧幼⒌姆g技巧。比如“衣冠?!钡姆g?!冬F(xiàn)代漢浯詞典》(2002年增補(bǔ)版)中指出衣冠冢也叫衣冠墓,只埋著死者的衣物等遺物的墳?zāi)埂?jù)傳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陵園的黃帝陵可能就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衣冠冢。據(jù)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黃帝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黃龍帶走了黃帝,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于橋山,起冢為陵??磥?,衣冠冢應(yīng)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如大禹的衣冠冢就在紹興大禹陵。中國權(quán)威的《英漢大詞典》《新英漢詞典》(世紀(jì)版)將衣冠冢相對應(yīng)的英文列為cenotaph.但是cenotaph這個詞在英文詞典里并不是指衣冠冢。在英英詞典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麥克米倫高階英語了詞典》)的英文解釋是:a large structure built to remind people of soldiers, sailors etc who died in wars。這樣看來cenotaph有點像漢語里指的英雄紀(jì)念碑。由cenotaph的詞源分析ceno指empty, taph指tomb,即指空墓。由此可見cenotaph與衣冠冢有相似之處即墓中沒有死者的尸體。但是兩者在文化內(nèi)涵、葬物以及象征意義方面并不完全相等,不能移植。所以,用文外加注的方法,讓讀者體會原文本的文化內(nèi)涵,“衣冠?!笨梢宰g為: a hat-and-clothes tomb—a tomb containing hat, clothes, or other personal effects of the deceased, whose remains are either missing or buried elsewhere. 比如,孫中山先生的衣冠冢,可以翻譯為 a tomb containing the peronal effects of Dr.Sun Yat-sen. 桃花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含義。文學(xué)中經(jīng)常以桃樹或者桃花比喻漂亮的女子。有唐代詩人崔護(hù)的《題都城南莊》描寫桃花與女子的佳作: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詞語有“桃腮杏眼”,如果只翻譯為peach-like cheeks and almond-shaped eye,從旅游者的角度考慮不太妥,可以加上the beauty of a women。在漢語中桃花源比喻一種理想境界,是東晉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提出的一個理想社會。有人將“桃花源”以及“世外桃源”直接翻譯為Utopia,其實,陶淵明的“桃花源”和英國人莫爾的“烏托邦”并非完全一樣,不能移植。翻譯時不能丟掉“桃花”意象,不能失去文化內(nèi)涵。因此,“桃花源”可以翻譯為:the Land of Peach Blossoms—a fictitious land of peace,away from the turmoil of the world。由此可見對于不能移植的互文符號在翻譯時要采取一定的技巧,要從原文本、譯文本、讀者等互文角度出發(fā)。
4.縮略法。
旅游文本中含有許多地理、歷史、文化、社會信息,這些信息是源語文化獨有的。對于源語文化的讀者來說是熟悉的,但是其在譯語文化中卻找不到對應(yīng)的說法,而且此類信息對于譯文讀者來說是無關(guān)緊要的。如果硬要翻譯出來,會讓譯文讀者覺得不知所云,影響有效的交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考慮縮減這些信息。比如這樣一句話出現(xiàn)在某地的介紹中:“某某縣城為國家級文明縣城,省級衛(wèi)生縣城。”其中“文明縣城”和“衛(wèi)生縣城”這兩項榮譽稱號是中國特有的城市評比稱號。中國讀者看到馬上就會覺得這個縣城比較干凈、衛(wèi)生、文明。但是對于外國游客來說如果全部信息都翻譯出來,就會是the civilized county of state level and the hygine county of provincial level. 這樣翻譯對于外國游客來說是無法理解這兩個稱號所包含的互文信息,即它們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我們翻譯時,可以適當(dāng)給予縮減,翻譯為:The county town has won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designations for its good administration and clean environment.
另外在不少車站,碼頭上有“小心扒手”,商店中有“商品售出,不退不換”以及有“違者罰款”等,這樣的信息對譯文讀者有負(fù)面影響,不利于改革開放,翻譯時可以略去不譯。
五結(jié)語
綜上可見,在進(jìn)行旅游文本翻譯時,可以從互文性角度來處理漢語旅游文本和英語文本之間關(guān)系。漢語旅游文本在翻譯成英語時,要考慮原文本,譯文本,以及譯文讀者之間的互文關(guān)系,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比如替換法,套用法,加注法或者縮略法,以便更好地為旅游服務(wù)。
參考文獻(xiàn)
[1]Hatim, Basil and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90:125.
[2]王一川.語言烏托邦[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222.
[3]王宏印. 文學(xué)翻譯批評論稿(第二版)[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0:127-128.
[4]金惠康. 跨文化旅游翻譯探討[J]. 上海翻譯,2007(1): 31-34.
[5]陳剛. 旅游翻譯與涉外導(dǎo)游 [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59.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
Fan Haixi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Fuji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 College,Fuzhou, Fujian 350016,China)
Abstract:Intertextuality emphas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e text and the other relevant texts , taking this as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all texts.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is employed to tourism text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the intertextual phenomenon in tourism text and the translation of some tourism tex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ourism text translation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a new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 text translation.
Key words: tourism text; translation; intertextuality
Class No.:H315.9Document Mark:A
(責(zé)任編輯:蔡雪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