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武
(武漢大學(xu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2)
荀子重相論釋義
李加武
(武漢大學(xu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2)
由于宰相在官僚系統(tǒng)中處于百官之首的地位,所以擇相成為關(guān)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它不僅關(guān)系到君主個人的榮辱存亡,更關(guān)系到黎民百姓的現(xiàn)實福祉。因此,荀子對宰相自身的素質(zh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強調(diào)其在“行”上的能力,也十分注重其在“知”上的功夫,除此之外,他非常重視宰相的道德修養(yǎng),要求宰相能夠做到仁且知。同時,荀子要求君主在選拔宰相時要抱著求賢若渴的態(tài)度,公正不偏私,在任用時要給予其充分的信任與權(quán)力。
荀子;相;君
君權(quán)與相權(quán)的合作與斗爭一直是伴隨著古代中國政治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對于具有強烈現(xiàn)實主義色彩和淑世意識的先秦儒家來說,如何合理地確立宰相的地位與作用、妥善處理君相關(guān)系,不僅關(guān)系到君主個人的榮辱存亡,更關(guān)系到黎民百姓的現(xiàn)實福祉,因此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作為先秦儒家殿軍人物的荀子,已充分認識到宰相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對宰相的地位、職責與選拔標準予以了全面的討論,形成了深刻而有系統(tǒng)性的重相思想,代表了先秦儒家在這一問題上的認識水平和理論高度,因此,有必要單獨提出并予以詳細地論述。
對于實行君主制度的古代中國來說,取得政權(quán)的方式無疑只有兩種,即世襲和革命。于前者而言,君主世襲制度雖然可以保證政權(quán)轉(zhuǎn)移過程的平穩(wěn)性,防止社會因之陷入無休止的混亂與爭奪,但是卻無法保證嗣君的賢德。也就是說,“德”與“位”可能無法像理想中的情況那樣,完美的結(jié)合于君主一身。在君權(quán)既定的情況下,為了彌補君主在德行上的欠缺,就必須任用有德慧智術(shù)的賢才,這樣既能維護君主作為天下象征的至高尊嚴,防止社會因之陷入無休止的分裂與混亂,又能發(fā)揮賢才在經(jīng)邦治世方面的才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現(xiàn)實的福祉。而任賢使能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對作為臣屬代表的宰相的選擇上,這是因為宰相在官僚系統(tǒng)中占據(jù)著獨一無二的地位:“相者,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以飾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勞,論其慶賞,歲終奉其成功以效于君”(《王霸》)。正是由于宰相的特殊地位,所以荀子才說:“故能當一人而天下取,失當一人而社稷?!?《王霸》)。擇相已經(jīng)成為關(guān)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在位者不可不慎。
于后者而言,既然取得政權(quán)的方式是革命,那么,這樣的政權(quán)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非理性的?!熬魍ㄟ^‘武器的批判’獲得政權(quán),其他人自然沒有資格在這一層面上說三道四。如果要討論的話,也只能是如何幫助君主更好地守住這‘馬上’得來的‘天下’”。[1]189因此,“典型的儒生,卻無一例外地將自己的最高理想定位在入閣拜相上。儒術(shù)無能于奪取天下,卻有助于治理天下?!盵1]189對于君主來說,也有任用賢才的需要。君主雖然是國家權(quán)力的中心,然而若僅憑其一人來管理國家事務(wù),“非特事有所難,勢亦有所不可”[2]72,《王霸》篇說:
今以一人兼聽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使人為之也。大有天下,小有一國,必自為之然后可,則勞苦秏顇莫甚焉,如是,則雖臧獲不肯與天子易埶業(yè)。以是縣天下,一四海,何故必自為之?為之者,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說也。[3]213
荀子認為,若凡事都由君主親力親為,這樣不僅使得君主自身“勞苦秏顇莫甚”,而且也未必真能治理好國家。為了達到“以一人兼聽天下”和“日有余而治不足”的治理效果,君主就必須“使人為之”,即與賢人共治之,而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選賢任相。若能選擇合理的人才擔任宰相之職,并給予其充分的信任與權(quán)力,君主就能“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否則就會陷入“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的窘境。所以,荀子將選賢任相看作君主應(yīng)當履行的最重要職責,“君者,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炤之,以觀其盛者也”(《王霸》)。同時,這也成為區(qū)分“明主”和“闇主”的依據(jù),“故明主急得其人,而闇主急得其埶?!?/p>
相,副也、貳也,它作為君主最高級別同時也是最重要的輔佐者和助手,本身的賢愚臧否不僅關(guān)系到社稷的盛衰,同時也關(guān)系到君主的存亡。荀子在《解蔽》中以史為鑒,指出: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紂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觀,而不知關(guān)龍逢,以惑其心而亂其行;桀蔽于妲己、飛廉,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亂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賢良退處而隱逃,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虛宗廟之國也。桀死于亭山,紂縣于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諫,此蔽塞之禍也。成湯監(jiān)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文王監(jiān)于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3]389
他以夏桀殷紂為例,指出桀紂師心自專、任用小人,致使朝綱紊亂、百姓怨誹、賢良退隱,最終落得個身死國亡的下場,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不知道選用良相輔佐自己。有鑒于夏桀殷紂的下場,成湯與文王謹慎為國,選賢任相,受天九有,成就治道,“生則天下歌,死則四????!币虼耍瑢τ诰鱽碚f,要達到仁智且不蔽的根本途徑就是選賢任相并倚重之,遠者如成王之于周公,無所往而不聽,近者如桓公之于管仲,無所往而不用即是其例。
另外,荀子處于由七雄爭霸到秦朝建立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正是中國走向大一統(tǒng)帝國的前夕,諸侯國之間的競爭已達白熱化,合縱連橫逡巡往復(fù),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也時常爆發(fā)。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各諸侯國爭相延攬人才,以增強自身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上的實力,這也是荀子十分重視尚賢使能的現(xiàn)實原因,所以他說:“請問為政?曰: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王制》)。而尚賢使能的措施最終體現(xiàn)在擇相上,乃在于宰相是百官之首,故不得不予以重視。
眾所周知,荀子思想的核心是禮學(xué),正如王先謙所說:“荀子論學(xué)論治,皆以禮為宗,反復(fù)推詳,務(wù)明其旨趣,為千古修道立教所莫能外。”[3]1在社會政治領(lǐng)域,荀子主張“以禮明分”,即根據(jù)禮的精神與原則明確社會的分工與等級,進而形成和諧有序的社會秩序。正是在這一思想背景下,荀子主張以“禮”劃分“主相臣下百吏”各自的職分,同時要求他們“各謹其所聞,不務(wù)聽其所不聞;各謹其所見,不務(wù)視其所不見”(《王霸》),在他的設(shè)想下,只要社會成員都能做到“敬分安制”,那么國家就能達到治理的狀態(tài)。而在禮分原則下,宰相的職責又是什么呢?
對此,荀子提出“主道知人,臣道知事”的施政原則。荀子理想中的政治模式是君主根據(jù)不同社會成員的才性與智能,合理安排他們的職位,明確他們的責任,使他們各司其職、各得其所,因此君主的責任是“知人”。同時,荀子進一步指出:“主道知人”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對宰相的選擇上,所以他說君主只需“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就夠了,剩下的具體事務(wù)應(yīng)該交給宰相處理?!斑@樣的職責劃分,不僅有現(xiàn)代君主立憲制中‘虛君’的意味,更是將實際政治事務(wù)的治理權(quán)牢牢掌控在相的手中?!盵4]在“主道知人,臣道知事”的政治原則下,宰相所知的又是哪些具體事務(wù)呢?《王霸》篇說:
相者,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以飾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勞,論其慶賞,歲終奉其成功以效于君。當則可,不當則廢。[3]224
在荀子看來,宰相的職責是審查并甄別百官才能的優(yōu)劣,考察校理百事的得失,明確各級政府機關(guān)的職責與權(quán)力,仔細斟酌百官的業(yè)績,并給予相應(yīng)的賞賜,等到歲末的時候,再向君主匯報各級政府機關(guān)在這一年工作的得失。對于百官有司,稱職的就加以留用,不稱職的就予以廢置。荀子不僅強調(diào)宰相在“行”上的能力,也十分注重其在“知”上的功夫,在他看來,“行而不知”或“知而不行”都失之偏頗,“知行合一”才是理想的狀態(tài)。那么,宰相應(yīng)該知道哪些東西呢?《君道》篇說:
知隆禮義之為尊君也,知好士之為美名也,知愛民之為安國也,知有常法之為一俗也,知尚賢使能之為長功也,知務(wù)本禁末之為多材也,知無與下爭小利之為便于事也,知明制度、權(quán)物稱用之為不泥也,是卿相輔佐之材也。[3]245
荀子認為,宰相應(yīng)該知道推崇禮義就是尊君,禮賢下士就是己之美名,愛護百姓就是安定國家,事有常軌就是齊一風(fēng)俗,尚賢使能就是助長功業(yè),重農(nóng)抑商就是增加財富,不與民爭利是為了便宜行事,明確制度、權(quán)量物宜是為了不拘泥、不固執(zhí)。只有意識到了以上八項,做事才有所本。可見,荀子十分重視對宰相的認識水平和大局觀念的考察。荀子不僅非常重視宰相在“知”“行”方面的能力,同時他也十分看重宰相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并要求宰相能夠以自己的德行對君主施加影響,《臣道》篇說:
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國賊者: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調(diào)君而補之,次忠也;以是諫非而怒之,下忠也;不卹君之榮辱,不卹國之臧否,偷合茍容,以之持祿養(yǎng)交而已耳,國賊也。若周公之于成王也,可謂大忠矣;若管仲之于桓公,可謂次忠矣;若子胥之于夫差,可謂下忠矣;若曹觸龍之于紂者,可謂國賊矣。[3]254—255
荀子理想中的宰相是周公,同時,他也比較推崇管仲。在荀子看來,周公對于成王是大忠的代表,原因在于他能“以德覆君”,即以自己的德行涵化其君;管仲對于桓公是次忠的代表,原因在于他能“以德調(diào)君”,即以自己的德行輔成其君。另外,荀子尤其重視宰相的尚賢使能,并對其予以特別強調(diào)?!稄妵菲涊d了荀子與齊相之間的一段對話:
今相國上則得專主,下則得專國,相國之于勝人之埶,亶有之矣。然則胡不驅(qū)此勝人之埶赴勝人之道,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讬王焉,與之參國政,正是非?如是,則國孰敢不為義矣?君臣上下,貴賤長少,至于庶人,莫不為義,則天下孰不欲合義矣?賢士愿相國之朝,能士愿相國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齊為歸,是一天下也。[3]295—296
荀子認為宰相的特殊地位決定了他在任用賢才方面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即他位居人臣之極,在上得到君主的倚重,在下可以專主國政。如果宰相能充分利用自身的這一優(yōu)勢,任用仁厚明通的君子,與他們一起參理國政、正定是非,那么,全國上下都會趨身赴義。君臣上下貴賤長少以至于庶人都甘愿為義,那么這樣的國家就是一個有義的國度,而天下人哪有不欲與有義之國相結(jié)合的呢?如此,賢能之士都愿意到這樣的朝廷為官,普通百姓都愿意到這樣的國度生活,勢將使天下歸于一統(tǒng)。
荀子指出,君主任用宰相乃出于“欲強而惡弱,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治國馭民,調(diào)壹上下”“內(nèi)以固城,外以拒難”的治理效果。然而怎樣才能達到上述目標呢?這勢必對宰相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君道》篇指出,宰相“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寶也,王霸之佐也。”在這里,荀子提出考察宰相自身能力的兩條最重要標準,既仁且知。仁,泛指宰相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知,泛指宰相的實際行政能力。只有在以上兩方面都具備很高的水準才能成為合格的宰相,才能稱為“人主之寶”“王霸之佐”。同時,荀子也提出君主在選拔與任用宰相時應(yīng)該遵循的原則:“不急得,不知;得而不用,不仁?!本髟谶x拔宰相時,要充分認識到賢才的重要性,要抱著求賢若渴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使賢才歸附。在得到賢才以后,要給予其充分的權(quán)力與信任,不要“使賢者為之,則與不肖者規(guī)之;使知者慮之,則與愚者論之;使修士行之,則與污邪之人疑之”。如果是那樣的話,賢才就會處處受到掣肘,無法發(fā)揮其應(yīng)有的作用,而君主“欲安”“欲強”“欲榮”的初衷也就無法達成。同時,荀子指出,君主在選拔宰相時要做到公正不偏私?!锻醢浴菲f:
人主欲得善射,射遠中微者,縣貴爵重賞以招致之,內(nèi)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隱遠人,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雖圣人不能易也。欲得善馭速致遠者,一日而千里,縣貴爵重賞以招致之,內(nèi)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隱遠人,能致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雖圣人不能易也。欲治國馭民,調(diào)壹上下,將內(nèi)以固城,外以拒難,治則制人,人不能制也,亂則危辱滅亡可立而待也。然而求卿相輔佐,則獨不若是其公也,案唯便嬖親比己者之用也,豈不過甚矣哉![3]241-242
荀子以選拔射手和馭者為例,君主為了得到技藝高超的射手和馭者,就必須以候選者的技能為唯一的選拔標準,既不能偏向于子弟,也不能遮蔽遠方的賢者。同理,人主在選拔宰相時,也應(yīng)該秉持公正的態(tài)度,不應(yīng)偏向于左右親近的人。荀子特別指出,自古以來多有因為選任宰相不公、任用親近導(dǎo)致國家覆亡的事例,“故有社稷者,莫不欲強,俄則弱矣;莫不欲安,俄則危矣;莫不欲存,俄則亡矣。古有萬國,今有十數(shù)焉,是無他故,莫不失之是也?!彼麨檫x用人才貴公不貴親尋找歷史的根據(jù),指出“文王非無貴戚也,非無子弟也,非無便嬖也,倜然乃舉太公于州人而用之,豈私之也哉”,即文王在選撥卿相時不偏私、不貴親,起用身為布衣的太公,最終成就“舉天下之大道,立天下之大功”的偉業(yè)。因此,人君“欲白貴名,以惠天下”,那么他在選撥宰相時就必須以公不以私。
以上分別從重相的原因、相的職責以及選相的標準與原則三個方面分析了荀子的重相思想,足見荀子的這一思想有著深刻的理論性與系統(tǒng)性。通過分析,我們認識到荀子之所以十分重視宰相的作用是與他的尚賢思想完全一致的。正因為他清楚意識到賢才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才要求將他們選拔到官僚機構(gòu)中最重要的位置上,并予以充分的信任與權(quán)力。無論是荀子的尚賢思想,還是他的重相思想,都向我們透露出其理論系統(tǒng)中強烈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和政治取向,而這一切都充分反映了先秦儒家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和救世情懷。另外,荀子在注重考察宰相行政能力的同時,又十分重視宰相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仁且知的用人標準。這與當下我們正在積極倡導(dǎo)的以德養(yǎng)廉的理念若合符節(jié),“養(yǎng)廉雖然受到社會政治體制、法制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與領(lǐng)導(dǎo)干部政德修養(yǎng)密切相關(guān)?!盵5]事實表明,領(lǐng)導(dǎo)干部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越高,他們服務(wù)民眾的宗旨意識就越牢固,對社會和人民就越有利。領(lǐng)導(dǎo)干部的道德水平和為政的清廉指數(shù)是成正比例的。[5]足見荀子在兩千多年以前提出的選相用相標準,對于我國當前的政治實踐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 韓德民.荀子與儒家的社會理想[M].濟南:齊魯書社,2001.
[2] 陳登元.荀子哲學(xué)[M].上海:上海書店,2014.
[3] 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4] 蔣瑞.荀子君相觀[D].南京:南京大學(xué)歷史系,2011.
[5] 夏云強,鄒蘭香.《大學(xué)》政德修養(yǎng)思想與當代領(lǐng)導(dǎo)干部的以德養(yǎng)廉[J].湖南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3(6):82-86.
Interpretation of Xunzi’s Views of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Chancellor
LI Jiawu
(Center for Stud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Because chancellor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bureaucracy, the choice of chancellor counts greatly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It's not only for the interest of the monarch, but also for the best interest of working people. Xunzi not only highlighted chancellor's ability to act,but also highlighted chancellor's ability to know. In addition,Xunzi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elf-cultivation of chancellor, asking chancellor to perform benevolence and wisdom. In the meantime, Xunzi also asked the monarch to perform impartially and seek talent with eagerness when appointing the chancellor, and give him enough trust and authority.
Xunzi;chancellor;monarch
責任編輯:黃聲波
2015-01-13
國家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基金重大項目“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中國哲學(xué)新發(fā)現(xiàn)綜合研究”(11ZD086)
李加武(1985-),男,安徽舒城人,武漢大學(xué)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先秦儒家哲學(xué)。
10.3969/j.issn.1674-117X.2015.06.010
B222.6
A
1674-117X(2015)06-00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