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芹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9)
·語言文字·
再論《切韻》唇音字的開合口
劉 芹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9)
對于《切韻》唇音字的開合口問題,學界一派主張不分開合、一派主張分開合。本文通過對《切韻》唇音字開合口問題研究現(xiàn)狀進行梳理,就黃易青先生、阮廷賢先生、儲泰松先生的文章提出質(zhì)疑,認為在各類證據(jù)尚不充分的情形下,對《切韻》唇音字的開合問題宜持保守態(tài)度,以不分開合為宜。
《切韻》;唇音字;開合口
一般而言反切上字定被切字的聲母,反切下字定被切字的韻母,包括等、開合、四聲,但唇音字例外。也就是說,反切時,唇音字作為被切字,其與非唇音切下字在韻母的開合問題上會表現(xiàn)出一些不一致;反之,唇音字作為切下字,其與非唇音被切字在韻母開合問題上也會出現(xiàn)一些不一致?;诖?,學者們對唇音字是否分開合的問題表示了疑惑。
一直以來,對《切韻》唇音字的開合問題學界爭議頗多。一派主張《切韻》唇音字不分開合,如王靜如先生(1941)就有“古唇音必似合而開,似開而合,蓋非此不足以釋開合不兼,《切韻》反切混淆,以及宋圖作開而諧聲入合之理”[1]的論述。此后董同龢先生(1948)《上古音韻表稿》中又指出:“唇音字的開合在中古已經(jīng)是個不能確定的問題。因為反切在這一方面的表現(xiàn)竟有雜亂無章的地方,并且韻圖的措施又不能相互一致。”[2]李榮先生(1956)根據(jù)唇音字沒有開合對立、唇音字可以拿開口字或合口字作切下字、開口合口字可以拿唇音字作切下字,得出“唇音字無所謂開合”[3]的結(jié)論。邵榮芬先生(1982)統(tǒng)計了《廣韻》唇音字所用開口和合口切下字的次數(shù),以及開口和合口字所用唇音切下字的次數(shù),并結(jié)合李榮先生《王三》關(guān)于這兩類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證明了《切韻》唇音字不分開合,同時以《切韻》前后五家重要反切唇音不分開合的實例說明了唇音不分開合是中古漢語各方言的共同特點的觀點[4](筆者2012對顏師古《漢書注》音系韻類開合口問題進行過考察[5],亦可為邵先生提供補證材料)。李方桂先生(1982)也認為“唇音字的開合問題在切韻時代很混亂,因此有人說唇音字里不分開合。這句話大體是對的”[6]。
另一派意見主張《切韻》唇音字分開合,周祖謨(1940)《陳澧切韻考辨誤》一文中針對陳氏所稱用字偶疏例考辨時言及“古人于唇音字開合口之性質(zhì)分辨不甚精微,開合之分雖在u(或w)介音之有無,然唇音合口u介音受唇音聲母之影響,其合口之性質(zhì)即不若牙音舌音者之顯著矣”[7]。言下之意,唇音字是分開合的,只不過因為唇音聲母的影響干擾了對一些合口唇音的認識。葛毅卿先生在其遺著《隋唐音研究》中講《切韻》唇音字開合問題一節(jié)時以《韻鏡》唇音字有開有合、《切韻》殘卷唇音字反切有開有合證明《切韻》唇音字分開合[8]。新近又有黃易青先生《從宋跋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看唇音字的開合》[9],阮廷賢、儲泰松兩位先生《唇音分開合試證》[10],兩文皆從不同視角對《切韻》唇音開合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最終得出《切韻》唇音分開合的結(jié)論。
筆者近日對《切韻》唇音開合問題也作了頗多思考,對主張《切韻》唇音分開合一派意見進行了深入推敲與斟酌。誠然,各位前賢論據(jù)鑿鑿、材料充分、認證嚴謹、推理嚴密。筆者仍覺可商榷之處眾多,已成文(2015)[11]。因為疑點不一,故再擬小文以談幾點看法,向方家求教。
黃易青先生在其論文中首先考察唇音字與其切下字的開合情況,而字的開合又明確以《韻鏡》《七音略》的開合、重輕為標準。這里就存在一個問題,《韻鏡》唇音字列開列合的韻系分布并不存在對立關(guān)系,此前葛毅卿先生就對《韻鏡》唇音字開合分布作過考察,并根據(jù)等韻關(guān)系進行了分類。而根據(jù)我們對《韻鏡》唇音字分布進行全面考察,結(jié)合《韻鏡》校證分析,肯定了葛先生所列大致可信。只不過這樣的分置并不能說明唇音字分開合,至少唇音字的表現(xiàn)與舌齒音字、喉牙音字在《韻鏡》韻系開合分布上未見表現(xiàn)一致。所以企圖以《韻鏡》唇音字列開列合的分布格局證明《切韻》唇音字分開合的證據(jù)看起來并不充分,我們認為《韻鏡》唇音字這種錯綜分布的開合現(xiàn)象有現(xiàn)實的語音基礎(chǔ),具體詳劉芹(2015)[11]。
黃易青先生考察的唇音字在《韻鏡》中要么列入開口要么列入合口,唇音被切字與切下字開合關(guān)系一致的占極高比例并不足為怪,就像我們說的,《韻鏡》唇音字分布有現(xiàn)實語音基礎(chǔ),從音理上都能找到合適的解釋。至于黃文提到的四組混切,1、3兩組看作反切時代到韻圖時代字音開合變化未嘗不可,只是這兩組還有區(qū)別。1組涉及兩個韻系歌、寒,這兩個韻系都是到了《廣韻》分化出合口韻戈、桓來的,所以此前以戈切歌、以桓切寒并不為混切。3組是梗攝庚韻,從音理上講,梗攝諸韻主元音為前低元音,韻尾為舌根音[],唇音在主元音和韻尾共同作用下難以產(chǎn)生過渡性合口音[u],所以會出現(xiàn)一些從《韻鏡》看來開合混切的情況。第2組宕攝陽韻、唐韻亦應(yīng)從音理上去分析,宕攝各韻主元音開口度大,而唇音在開口度大的元音前不易產(chǎn)生過渡性合口音。第4組與喉牙音混切的情形,本文第三部分將有詳細論述。
當然,黃先生的材料都是確切的,而且根據(jù)《韻鏡》開合分布考察反切開合關(guān)系也是自然的。只是這里似乎已預(yù)設(shè)了一個前提,也即唇音字分開合,且以《韻鏡》作為標準,凡是與《韻鏡》開合分布不一致的反切即定為混切。然后在這個前提下統(tǒng)計開合一致、開合不一致的數(shù)據(jù),明確唇音字是分開合的。說到底,《韻鏡》唇音字是分開合的。而關(guān)于這點,我們一開始就已提出并表示贊同。
黃易青、阮廷賢、儲泰松三位先生都對這一問題有所涉及。這里我們重點就阮廷賢、儲泰松兩位先生的《唇音分開合試證》一文提出疑議。兩位先生通過考察唇音、舌齒音、牙喉音三組聲類開合混切的情況,發(fā)現(xiàn)唇音與舌齒音無開合混切、唇音與牙喉音開合混切、牙喉音與舌齒音開合混切,得出唇音與牙喉音開合混切現(xiàn)象是由牙喉音引起,非為唇音不分開合所致的結(jié)論,進而證明中古漢語唇音字是分開合的觀點。誠然,唇音與舌齒音之間的開合混切如兩位先生所指2例“撰士免,隨婢”外,別無它例。況且后一例切上字又為合口字,唇音與舌齒音之間開合關(guān)系截然分明。唇音與牙喉音、牙喉音與舌齒音的開合關(guān)系就不如唇音與舌齒音之間的關(guān)系分明了,確如兩位先生所指,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牙喉音,而這并不能成為唇音不分開合的證據(jù)。我們可以說,牙喉音聲母上古漢語開合兩套的來源成就了其不同于舌齒音聲母與唇音之間的開合關(guān)系,即正是因為上古漢語牙喉音聲母具有開合兩套聲母,在與唇音開合關(guān)系上常常糾纏。這種糾纏表現(xiàn)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同一個唇音字既可以做牙喉音開口字切下字,又可以做牙喉音合口字切下字
《王三》:(開)豸/宅買、解/加買、厓見/牛買、蟹/鞵買(合)柺/孤買
此類字例尚有賣、沒、筆、板、八、萬、盲、孟、迸①。
此類牙喉音與唇音的開合混切現(xiàn)象,若依兩位先生所言《切韻》系統(tǒng)里,一些喉牙音字,介音[u]屬于聲母,另一些喉牙音字介音[u]屬于韻母,那么這樣含糊其辭的解說對于諸如“胡”、“古”之類的切上字又該如何歸類呢?《王三》(開)僴/胡板、黠/胡八、行/胡孟(合)幻/胡辦、橫/胡盲、蝗/胡孟,《廣韻》(開)蟹/胡買、黠/胡八(合)嚄/胡伯?!锻跞?開)誡/古拜、芥/古邁、/古八、更/古孟、格/古陌(合)卦/古賣,《廣韻》(開)更/古孟、格/古伯(合)卦/古賣、虢/古伯??梢姡瑔栴}絕非介音[u]或?qū)俾暷富驅(qū)夙嵞竷煽傻臓顟B(tài)能解決的。
(二)用牙喉音開口字切的唇音字可切牙喉音合口字,反之亦然
《王三》:買/莫解(開),(合)柺/孤買
《王三》:變/彼眷(合),(開)彥/魚變
《廣韻》:變/彼眷(合),(開)彥/魚變
如果依照兩位先生的說法唇音字分開合,上例買、變皆當歸屬開口字,買做牙喉音合口字的切下字,固然可以理解為切上字牙喉音聲母含[u]所致,變的切下字“眷”按照兩位先生的理論,喉牙音介音[u]屬于聲母。而此字上古時期除李方桂先生構(gòu)擬kw聲母形式外,高本漢、王力兩位先生介音[u]屬于韻母,鄭張尚芳、潘悟云、白一平三位先生在漢語內(nèi)部證據(jù)、外部語言比較基礎(chǔ)上為此字構(gòu)擬圓唇韻母??梢?,“眷”喉牙音介音[u]是否屬于聲母不但上古時期、及至《切韻》時代尚且不能定論。以牙喉音介音[u]聲母、韻母兩屬說并未見能解釋清牙喉音開合口字與唇音字之間錯綜的關(guān)系。
固然,牙喉音聲母上古時期存有開合兩套聲母,但這并不意味著《切韻》時期兩套牙喉音聲母的區(qū)別通過介音[u]兩屬來表現(xiàn),在切韻音系構(gòu)擬上沒有一家構(gòu)擬對此有所體現(xiàn)。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承認中古時期合口來源之一是上古的圓唇牙喉音聲母,[u]介音屬聲母說在《切韻》時代似乎很難立穩(wěn)腳跟。誠如兩位先生文中提到牙喉音與舌齒音存在開合混切現(xiàn)象,具體言之有兩種情況:
1.牙喉音合口字做舌齒音開口字的切下字
《王三》:骍/息營,《廣韻》:骍/息營
按照兩位先生的說法,牙喉音切下字介音[u]屬聲母,故切出開口的舌齒音字。不過,《王三》、《廣韻》尚有傾/去營、瓊/渠營、縈/於營,而傾、瓊、縈皆為舌齒音合口字,即便切上字為牙喉音,可能含有介音[u],亦不能否定下字“營”介音[u]不屬韻母。牙喉音介音[u]兩屬說參差齟齬可見一斑。
2.舌齒音開口字做牙喉音合口字的切下字
此類里又可據(jù)切上字細分兩小類,第一類切上字為牙喉音合口字,第二類切上字獨韻(遇攝魚模兩韻字)。
《王三》:為/薳支,往/王兩……荒/呼浪,鎣/烏定……
《廣韻》:為/薳支,往/于兩……荒/呼浪,鎣/烏定……
舌齒音開口字做牙喉音合口字的切下字是有原因的,這類切上字或為合口字或為獨韻魚模韻字。可見,牙喉音與舌齒音開合混切是有條件的。試圖將牙喉音與舌齒音開合接觸看作牙喉音[u]介音兩屬所致結(jié)果是值得商榷的。
綜上對牙喉音與唇音、舌齒音開合混切關(guān)系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在于牙喉音聲母上古開合兩套來源致其既與唇音開合糾纏、又與舌齒音開合糾纏。但這并不意味著唇音與牙喉音開合混切問題皆出于牙喉音,唇音自身開合不分才是主要導(dǎo)火索,正是因為唇音本不分開合,《王三》、《廣韻》才會出現(xiàn)如此錯綜的混切關(guān)系,而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又恰是牙喉音[u]介音兩屬所不能解釋的。
另外,唇音字與牙喉音開合口字、舌齒音開合口字相互混切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唇音與牙喉音關(guān)系密切,唇音字在切下字的選擇上傾向于選擇牙喉音開合口字,尤其合口字更明顯,較之唇音字選用舌齒音合口切下字,《廣韻》比率高過53:3,反之牙喉音開合口字更傾向于選用唇音切下字,同樣合口字的表現(xiàn)更明顯,較之舌齒音開合口字選用唇音切下字,《王三》比率達81:14。具體詳表1、表2。
表1
表2
牙喉音與唇音這種密切的關(guān)系特別表現(xiàn)在合口字上說明牙喉音上古有開合兩套不同來源,至于中古其與唇音不分開合又相重疊,故此表現(xiàn)出如此繁復(fù)的開合混切來。承認唇音分開合,總上討論諸例即使借助牙喉音[u]介音兩屬亦難理清開合混切關(guān)系,況且這種兩屬更有許多情況下的矛盾沖突存在。故此,保守言之,《切韻》唇音不分開合,同時又可開可合。
通過對《切韻》唇音字開合問題研究現(xiàn)狀梳理,重點就黃易青先生,阮廷賢、儲泰松先生文章所及些許疑點,以向方家們求教。我們主張在各類證據(jù)尚不充分的情形下,對《切韻》唇音字的開合問題宜持保守態(tài)度,暫從王靜如先生一派意見,認為《切韻》唇音字不分開合。
注釋:
① 此處所列系《王三》、《廣韻》牙喉音皆存在開合混切字例,《王三》、《廣韻》單獨存在牙喉音開合混切字例未列。
[1] 王靜如. 論開合口[J].燕京學報,1941(29):183.
[2] 董同龢. 上古音韻表稿[C].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48(第18本):64.
[3] 李榮. 切韻音系[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
[4] 邵榮芬.切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5] 劉芹.顏師古《漢書注》音系韻類開合口和重紐研究[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11).
[6]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17.
[7] 周祖謨.陳澧切韻考辨[C]//問學集(下).北京:中華書局,1981:541.
[8] 葛毅卿.隋唐音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9] 黃易青.從宋跋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看唇音字的開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1(2).
[10] 阮廷賢、儲泰松.唇音分開合試證[J].古漢語研究,2012(3).
[11] 劉芹.也談《切韻》唇音字的開合口——兼與葛毅卿先生商榷[J].古漢語研究,2015(2).
[責任編輯 李秀燕]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Opening-Closing Mouth of Labial Words inQieYun
LIU Qin
(CollegeofGuangling,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9,China)
About the problem of opening-closing mouth of labial words inQieYun,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opinions in academia. One school claims that we should not differentiate opening from closing mouth of labial words inQieYunwhile the other stands on a different ground.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problem of opening-closing mouth of labial words inQieYun, this thesis questions the articles of Mr. Huang Yiqing, Mr. Ruan Tingxian and Mr. Chu Taisong. As we don’t have sufficient evidence, we should keep a conservative attitude to the problem of opening-closing mouth of labial words inQieYun. And we’d better not differentiate opening from closing mouth of labial words inQieYun.
QieYun; labial words; opening or closing mouth
2014-06-12
揚州大學人文社科基金項目(xjj2013-58)。
劉芹(1979—),女,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漢語音韻學、歷史語言學研究。
H113
A
1672-8505(2015)05-0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