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5日,何振梁先生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前來憑吊的各界人士如云,現(xiàn)場花圈挽聯(lián)無數(shù)。是的,何先生對于中國體育事業(yè)、對于奧林匹克運動的發(fā)展,以及中外體育文化交流,特別是對奧林匹克教育的促進和發(fā)展,有著重要貢獻。有幸的是,《體育教學》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曾得到過何老的支持和指正。近十年來正是緣于此,雜志在推動奧林匹克教育活動中,做著力所能及的工作。
那是十年前的事了。2005年,《體育教學》出版發(fā)行第100期,為了讓《體育教學》百期慶典活動辦得熱烈而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編輯部特地登門拜訪了何老。記得那是2004年的冬天,在當時還是北京體育大學科研處處長、現(xiàn)為首都體育學院副校長王凱珍教授的介紹下,首都體育學院院長、《體育教學》主編李鴻江教授和《體育教學》編輯部主任王子樸教授帶著雜志前往位于體育館東路國家體育總局的居民小區(qū)何先生家。何先生和夫人梁先生十分熱情,房間不是十分寬敞和豪華,但一種深邃的書香之氣沁人心脾。簡單寒暄介紹完畢,何先生便認真研讀起期刊,夫人梁先生添茶倒水完畢后,很自然地、和諧地依坐在何先生身邊,似乎也在默默陪讀著。那一幕,那一刻,多年相濡以沫的默契、恩愛一覽無遺。接著,何先生便問了問諸如期刊的定位、讀者群體,甚至發(fā)行量等很專業(yè)、很到位的問題,然后直接問編輯部有什么要求。當李鴻江主編提出請何老題詞時,沒想到他一口答應,而且說,難得有這樣一本真正意義上為體育教師服務的專業(yè)期刊,你們?yōu)橹袊w育教育事業(yè)做了很多工作,我支持。說完便伏案提筆,題詞:“寓教于體,以體促教?!?/p>
以當時何老76歲的高齡,我們是不敢奢望老人家能親臨《體育教學》百期慶典現(xiàn)場的。但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在慶典活動的前一天,何先生恰來首都體育學院開會,與會期間,專程提出到我們會場看看。在會場不僅和兩位陪同院長合影,還特意表達了對第二天與會代表、廣大一線體育教師的問候,實在讓我們驚喜有加。通過此次與何老的緣分,在北京奧運周期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之時,作為業(yè)界唯一的一本專門面向一線中小學體育教育的期刊,也為宣傳、傳播奧林匹克教育活動做了大量工作,并在北京奧運會后榮獲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奧林匹克教育工作突出貢獻獎”榮譽稱號。
何振梁先生的一生和奧林匹克運動是分不開的,當后人更多的追憶起他對于北京奧運會的成功申辦乃至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發(fā)展而做出的貢獻時,我們卻更多地聯(lián)想到他對于奧林匹克教育精神實質(zhì)的傳播。歷屆奧運會似乎都給后人留下一個永恒的標志性模式,北京奧運會選擇了“教育模式”,而且這一模式的踐行得到了國際奧委會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作為首次舉辦奧運會的中國很快抓住了奧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即教育理念,使得這一理念并沒有隨著北京奧運會的結(jié)束而結(jié)束,而作為一種文化遺產(chǎn)繼續(xù)傳承著。僅從這一點上說,何先生功不可沒。
何先生作為奧林匹克精神的傳播者,對奧林匹克,對體育運動以及二者的融合有著深刻的認識,如同何先生多年來堅持的“沒有體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而沒有教育的體育是要走向歧途的”理念一樣,也暗含了當年何老為《體育教學》題的那個“八字方針”。
何先生走了,但他的種種奧林匹克教育、“寓教于體,以體促教”理念沒有就此停止,而是繼續(xù)推動著體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何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