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鶴云
[摘要] 目的 探討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局部腦血流異常與認知功能障礙的關系。 方法 選擇本院收治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30例為對照組,采用簡易智能狀況量表(MMSE)、畫鐘表測驗(CDT)、Fild物體記憶測驗(FOM)評定兩組認知功能;全部對象行多層螺旋CT腦灌注成像,采用感興趣區(qū)(ROI)方法觀察大腦各部位局部腦血流量(rCBF),并進行組間比較,分析患者各項認知功能評分與rCBF的關系。 結果 研究組MMSE、CDT、FOM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額葉、顳葉、頂葉、丘腦、小腦、腦干rCBF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枕葉、基底節(jié)rCBF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MMSE評分與顳葉、頂葉rCBF呈正相關(r=0.472、0.358,P<0.05),CDT評分與額葉、頂葉rCBF呈正相關(r=0.349、0.451,P<0.05);FOM評分與顳葉、頂葉rCBF呈正相關(r=0.317、0.325,P<0.05)。 結論 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程度與rCBF相關,可見相關區(qū)域rCBF減少可能是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臨床應及早干預。
[關鍵詞] 慢性腦供血不足;認知功能障礙;腦血流量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1(a)-0012-03
腦供血不足是指各種原因?qū)е麓竽X出現(xiàn)慢性的、廣泛的供血不足,引發(fā)腦部缺血缺氧而出現(xiàn)一系列腦部功能障礙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是臨床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多見于老年人群[1]。研究顯示,慢性腦供血不足可能是血管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發(fā)病基礎之一,長期腦供血不足狀態(tài)可使腦組織發(fā)生慢性缺血,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損傷,導致認知功能下降,進而發(fā)展為癡呆[2-3]。本文選擇本院收治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檢查評估其認知功能及腦局部血流情況,分析認知功能障礙與局部血流異常的關系,為臨床干預提供思路。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診斷均符合李建章[4]提出的慢性腦供血不足診斷標準:患者有頭重、頭暈等自覺癥狀,有支持動脈硬化的癥狀和體征(如高血壓、眼底動脈硬化等),無大腦局灶性損害特征,無血管性器質(zhì)性改變;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頭暈、頭痛等自覺癥狀,排除腦血管狹窄、閉塞者。全部30例患者中,男18,女12例,年齡50~76歲,平均(63.5±2.8)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及以上11例;選擇同期體檢健康者(>50歲)3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50~75歲,平均(62.3±3.9)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7例,高中及以上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認知功能檢測 全部患者入組后均采用簡易智能狀況量表(MMSE)[5]、畫鐘表測驗(CDT)[6]、Fild物體記憶測驗(FOM)[7]評定認知功能。
1.2.2 腦血流量檢測 采用GE Lightspeed 64層螺旋CT,首先以聽眥線為基準行CT平掃,掃描層厚5 mm,層間距5 mm;然后行CT灌注掃描,采用優(yōu)維顯為對比劑(300 mg/ml)50 ml經(jīng)手背靜脈注射,同時行動態(tài)掃描(50 s),掃描參數(shù)為120 kV,80 mA,矩陣512×512,動態(tài)掃描數(shù)據(jù)輸入GE ADW4.5工作站,得腦灌注參數(shù)圖。取基底節(jié)層面、放射冠區(qū)層面、腦橋?qū)用孀鳛楦信d趣區(qū)(ROI),手繪感興趣,采用鏡像方法測定額葉、顳葉、頂葉、枕葉、丘腦、小腦、腦干、基底節(jié)區(qū)局部腦血流量(rCBF)。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相關認知功能(MMSE、CDT、FOM)評分以及rCBF情況,并分析認知功能評分與rCBF的相關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認知功能評分的比較
研究組MMSE、CDT、FOM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認知功能評分的比較(分,x±s)
2.2 兩組rCBF的比較
研究組額葉、顳葉、頂葉、丘腦、小腦、腦干rCBF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枕葉、基底節(jié)rCBF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2.3 腦供血不足患者認知功能與rCBF的關系
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MMSE評分與顳葉、頂葉rCBF呈正相關(r=0.472、0.358,P<0.05),CDT評分與額葉、頂葉rCBF呈正相關(r=0.349、0.451,P<0.05);FOM評分與顳葉、頂葉rCBF呈正相關(r=0.317、0.325,P<0.05)。
3 討論
慢性腦供血不足最早由日本醫(yī)學家提出,是指各種原因?qū)е麓竽X出現(xiàn)慢性的、廣泛的供血不足,引發(fā)腦部缺血缺氧而出現(xiàn)一系列腦部功能障礙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8]。慢性腦供血不足發(fā)病率高,據(jù)統(tǒng)計2/3的中老年人群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腦供血不足,屬中老年人群多發(fā)病。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腦供血不足可能是血管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發(fā)病基礎之一,長期腦供血不足狀態(tài)可使腦組織發(fā)生慢性缺血,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損傷,導致認知功能下降[9]。本文研究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認知功能MMSE、CDT、FOM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情況。有研究顯示,慢性腦供血不足引起認知功能損害病理基礎主要有腦部能量代謝障礙、蛋白合成異常、神經(jīng)遞質(zhì)改變、蛋白損害、神經(jīng)元缺陷等[10],因此對慢性腦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引起阿爾茨海默病和腦梗死的發(fā)生,早期發(fā)現(xiàn)腦供血不足并進行及時干預對改善患者晚期認知障礙有重要作用。
萬鴻平等[7]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大腦半球血流減少,并且以額葉、顳葉、頂葉血流減低程度最為明顯,丘腦血流減低也較為明顯。本文研究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額葉、顳葉、頂葉、丘腦、小腦、腦干rCBF明顯低于對照組,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相關性分析顯示MMSE評分與顳葉、頂葉rCBF相關,說明顳葉、頂葉血流減少可能是導致患者定向、計算、語言等功能減低的重要因素;CDT評分與額葉、頂葉rCBF相關,說明額葉、頂葉血流減少可能導致患者出現(xiàn)執(zhí)行功能與視空間功能障礙;FOM評分與顳葉、頂葉rCBF相關,說明顳葉、頂葉血流減少還能導致患者出現(xiàn)記憶、學習、命名等功能障礙。
綜上所述,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并且認知功能障礙程度與rCBF相關,可見相關區(qū)域rCBF減少可能是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張偉,高坤,李璽琳.老年慢性腦供血不足認知障礙的研究[J].神經(jīng)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11,11(2):158-160.
[2] 郭詠梅,支惠萍,方正龍.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認知功能衰退與IL-1β蛋白及腦血流的關系[J].神經(jīng)病學與神經(jīng)康復學雜志,2008,5(1):1-3.
[3] 呂翠,高波,姜鴻萍,等.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與腦血流的相關性分析[J].河南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2(3):1-3.
[4] 李建章.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腦血流——與《中國后循環(huán)缺血專家共識》商榷[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0,13(21):1-3.
[5] 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編輯委員會.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177-179.
[6] 湯慈美.神經(jīng)心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8.
[7] 萬鴻平,章軍建,汪長銀.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的認知功能與腦血流變化[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7,16(1):26-27.
[8] 張偉,高坤,李璽琳.老年慢性腦供血不足認知障礙的研究[J].神經(jīng)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11,11(2):158-160.
[9] Favero-Filho LA,Borges AA,Grassl C,et al.Hyperthermia induced after recirculation triggers chronic neurodegeneration in the penumbra zone of focal ischemia in the rat brain[J].Braz J Med Biol Res,2008,41(11):1029-1030.
[10] 王安平,龔守會,李曉輝,等.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認知功能評定[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0):2337-2338.
(收稿日期:2014-09-24 本文編輯:李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