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在后工業(yè)化進程中看政策終結

2015-02-27 15:20曲縱翔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100872
行政論壇 2015年3期
關鍵詞:公共政策復雜性不確定性

◎曲縱翔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100872)

在后工業(yè)化進程中看政策終結

◎曲縱翔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100872)

人類社會正處在由工業(yè)社會向后工業(yè)社會過渡的關鍵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基本特征是社會的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該特征使得事物的時間性、周期性日益突出。公共政策系統(tǒng)在受到人類認知能力的客觀有限性、政策制定主體的主觀意識以及政策環(huán)境的復雜多變等因素的影響下,政策終結成為了保持整個系統(tǒng)動態(tài)循環(huán)的關鍵節(jié)點。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條件下,政策終結研究朝著實踐層面、個體性層面以及多元化視角層面發(fā)展的過程,既體現(xiàn)出公共政策科學的自我完善,同時也是后工業(yè)化進程中公共管理實踐所帶來的現(xiàn)實要求。

公共政策;政策終結;后工業(yè)化;復雜性;不確定性

在人類逐步由工業(yè)社會向后工業(yè)社會過渡的今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全球化、多元化的浪潮席卷經(jīng)濟、政治、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進而使得人類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復雜與不確定的社會。高度復雜與不確定的環(huán)境促使政策目標也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那些過時、多余、無效的政策產(chǎn)生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而這種變化所要求的政策更新速度的加快,大大縮短了公共政策周期。從政策過程與循環(huán)的視角來看,政策周期的縮短即加快了政策過程的循環(huán)。由此,前后政策循環(huán)間的節(jié)點——政策終結問題的重要性則是不言而喻的。對于這一現(xiàn)實,深刻認識后工業(yè)化進程中高度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的基本特征,進而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處理政策終結問題,對于理順政策過程,消減新舊政策間的矛盾和沖突尤為重要。

一、后工業(yè)時代的基本特征: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世界變得復雜起來,大量不確定的、非線性運作的事物開始出現(xiàn)。20世紀中期以來,協(xié)同學、自組織等理論開始將事物的復雜性作為研究目標。20世紀80年代,復雜科學的概念誕生,人類正式將復雜性、復雜系統(tǒng)等作為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當然,“復雜”是一個相對概念,它是與“簡單”相對應的,事物間的相互比較才能顯現(xiàn)出二者的差別。應當指出,“復雜”僅僅是對事物的量的描述,而我們常用的“復雜性”一詞,是用來表述事物性質的。換句話說,“只有復雜的事物或問題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才傾向于使用復雜性這個概念來描述其所在場域的狀況”[1]。進一步說,“復雜”多用于對某個具體問題的描述,而“復雜性”則在理論上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它反映的是一種認識結果,是包含著某種價值因素的判斷。在此意義上,復雜性這個概念實際上具有認識論的價值內(nèi)涵,是我們對一些認識對象作出判斷的視角。”[1]因此,當我們在研究后工業(yè)化進程中的基本特征時,多采用“復雜性”一詞。

談到不確定性,從決策的角度來講,任何行為主體進行決策時都要面對未來的情形,而人類的認知能力在任何社會發(fā)展階段都是有限的,同時介于資源的有限性,決策無法達到理性上的最佳狀態(tài)。因此,任何個人或組織的行為必須考慮到不確定性這一因素。但是,由于其本身包含著多重角度的含義,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各個學科均有其獨特的視角,對不確定性尚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蘭洛伊斯(Langlois)認為:“不確定性應當歸于人們對信息和知識在認識上的缺乏,同時這種缺乏又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對知識和信息的缺乏;對有關問題基本性質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知識和信息的缺乏。”[2]安東尼·唐斯認為:“不確定就是缺乏有關過去、現(xiàn)在、將來或假想事件的過程的確切知識。就一具體決策而言,不確定性可能在強度、相關性以及可排除性上存在著差異?!保?]從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tǒng)一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不確定性是由于認知能力的限制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事物所具有的無法由人類對其狀態(tài)和產(chǎn)生后果做出長期性理性預判的難以測量的變化性質。當然,前面關于“復雜”和“復雜性”的分析對于“不確定”以及“不確定性”二者同樣適用。

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作為時代的最基本特征,直到20世紀后期人類社會開始由工業(yè)社會向后工業(yè)社會過渡的階段才被逐漸認識。在這樣一個重大的轉型期當中,上述兩個特征在社會隨處可見,其影響也在不斷深化并進一步加強了人類社會的“流動性”。顯而易見的是,我們的生活節(jié)奏在日益加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短暫”且不穩(wěn)定。用個人同社會關系的視角來看,由于復雜性以及不確定性的不斷加深,促使人類走向了“陌生人的社會”。由社會發(fā)展的認識出發(fā),人類處于工業(yè)社會時,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都較低,社會對治理體系及其治理方式的科學性要求也極低。在向后工業(yè)社會發(fā)展的時期,由于工業(yè)社會形成的各種組織、秩序等均無法保持原有的可靠與穩(wěn)定而被不可預測性及各種風險所取代。然而,我們現(xiàn)有的各項制度體系均是建立在低度復雜性和確定性基礎之上,用于應對相對確定的問題。顯然,這種確定性的制度體系在后工業(yè)化進程的治理實踐中顯得力不從心了。例如,恐怖主義、民族分裂、失業(yè)、社會兩極分化、人口結構不協(xié)調等問題,給人們帶來了極其強烈的不安全感。尤其是恐怖主義,高度的不確定性導致即使最發(fā)達國家的安全措施在其面前也顯得脆弱不堪。

二、復雜性條件下的政策終結

(一)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條件下的公共政策系統(tǒng)

如伊斯頓所說:“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統(tǒng)權威性決定的輸出,因此它是對全社會的價值作有權威的分配?!保?]公共政策作為政府進行社會治理的基本工具之一,“其基本功能在于分配公共資源、規(guī)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增進公共利益、促進社會發(fā)展”[5]。因此,公共政策系統(tǒng)的優(yōu)劣以及政策本身的質量已成為衡量現(xiàn)代政府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測量指標之一。然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其應用促使人類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上的變化極速增長,個體以及群體之間的交流日益繁雜。由此,政策系統(tǒng)面對著繁多的無法預知的社會問題或政策問題,其不確定性的特征日益明顯,已經(jīng)無法像過去那樣對其進行長久性的判斷并輸出相應穩(wěn)定的政策了。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待政策系統(tǒng)的這種不確定性,即內(nèi)部不確定性和外部不確定性。公共政策系統(tǒng)的內(nèi)部不確定性,又可分為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陀^來看,科技進步帶來的復雜性和社會經(jīng)濟變量的多樣性,再加之自然災害等因素,使得人們無法通過政策系統(tǒng)對由此形成的領域完全掌控。如凱恩斯所說:“我們不得不承認,如果我們要估計10年以后,一條鐵路、一座銅礦……收益是什么,我們所根據(jù)的知識,實在太少,有時完全沒有?!保?]主觀來看,人作為政策制定的主體,容易受到能力、意識、情緒等主觀因素的影響。進一步說,如果把政策過程看作是利益博弈過程的話,不同利益訴求將造成政策目標的多元化,進而導致政策系統(tǒng)價值取向的不穩(wěn)定與復雜化。

政策系統(tǒng)的外部同樣具有不確定性,這里的外部往往強調的是外部環(huán)境方面。我們知道,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是建立在特定時間、空間條件下的。事物總是不斷變化的,如政治經(jīng)濟的全球化、多元化等,多種因素的高度復雜性與不確定性融合在一起并不斷使政策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這些改變可能使得原先的政策目標逐漸得到解決,政策效用已經(jīng)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并逐漸失去效力。再或者,隨客觀環(huán)境的改變,原有的政策問題已經(jīng)消失,隨之產(chǎn)生了新的政策問題,這種情況下,舊的政策已經(jīng)無法解決新產(chǎn)生的問題了,政策終結的問題自然凸顯了出來。這些無法準確預測的改變都使公共政策系統(tǒng)日漸復雜化,增強了系統(tǒng)的外部不確定性??偟恼f來,公共政策系統(tǒng)受到高度的復雜性以及不確定性的影響,在人類走向后工業(yè)化社會的進程中無法一成不變地運行了。它不再一味地研究確定性較強的社會問題,其輸出成果也日益講求反應的快速及靈活度。不難發(fā)現(xiàn),用高度復雜性以及不確定性的思維來探討公共政策體系的可持續(xù)運行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后工業(yè)化進程中政策終結研究的演進邏輯

我們知道,政策體系需要同外界環(huán)境不斷地互動并進行調試。不管是目標問題、政策資源還是外部環(huán)境等各種要素,均在時刻發(fā)生變化。適時高效地終結那些陳舊政策,無疑將強化新政策對高度復雜且不確定的政策環(huán)境的適應性,從而給政策系統(tǒng)的新陳代謝掃清障礙。倘若我們忽視了政策終結這一問題,就會導致那些無效的、過時的公共政策滯留在政策體系中,和新制定的政策產(chǎn)生不協(xié)調因素,進而引發(fā)多種社會問題,這是我們不愿看到的。

政策科學的研究發(fā)端于20世紀50年代。多數(shù)西方國家在那時正處于深遠的社會變革時期,這一時期給政策科學的建立帶來了契機。首先,美國等西方社會于20世紀初期遭受到人民生活貧困、經(jīng)濟蕭條等社會危機,致使公共問題日漸繁多,這些危機促使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學術界構建公共政策這一學科以做應對。其次,有關信息、系統(tǒng)、控制等管理科學的知識于20世紀20年代以來不斷發(fā)展充實,加上行為科學以及相關的行為主義政治學等理論,這些為人們帶來了諸多新認識,拓寬了視野并給政策科學的建構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美國學者查爾斯·梅莉安于1925年開始倡導將政治行為學引入政治學的研究,而二次大戰(zhàn)時期大批猶太學者及歐洲學者的涌入,又將歐洲崇尚的行為主義方法移植到美國。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的政治學家們都對行為主義十分推崇。值得一提的是,拉斯韋爾的著作《政策科學:范圍和方法的最近發(fā)展》于1951年出版,其標志著現(xiàn)代政策科學的產(chǎn)生。隨后,“公共政策運動”在美國興起并引發(fā)了深遠影響。

在公共政策運動的促動下,現(xiàn)代公共政策理論的發(fā)展逐漸在20世紀中期發(fā)揮了效力。從整體來看,政策終結作為政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公共政策運動中對這方面的研究較為缺乏,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政策終結這種現(xiàn)象很少產(chǎn)生。一般看來,其對于公共政策而言屬于例外現(xiàn)象,這致使學者缺少用來研究的現(xiàn)實案例,在缺少現(xiàn)實依據(jù)的情況下是很難形成普適性理論體系的。第二,從現(xiàn)實中對政策終結進行操作具有較大的難度。政策終結勢必會觸動現(xiàn)有利益體系的格局,因此時常會遭到強大反對力量的阻礙,使得學者們很難去把握在何種程度上政策、組織或項目的改變才能夠和原先有所區(qū)別。第三,政策終結研究在美國興起之時,是政策漸進主義在社會處于主導的時期。顯然,漸進主義逐步調整,反對深刻改變的思維模式是不利于政策終結研究發(fā)展的。第四,行政學、政治學以及政策科學的交叉性較強,各個學科對公共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調整、終結等認識的差異性不明顯,然各自又時常保有其系統(tǒng)的話語體系??梢钥隙ǖ氖?,政策終結是一個跨學科的復雜話題,然而各個學科間的話語壁壘使其發(fā)展道路變得狹窄。第五,一般而言,研究公共政策的人大多將思維放在用政策工具來解決較為明確具體的公共問題,而并非出發(fā)于宏觀的社會治理。換句話說,研究者關注的是新產(chǎn)生的、創(chuàng)新性強的政策,而并非重點思考那些陳舊的、無效或低效政策所帶來的障礙。

考察發(fā)現(xiàn),政策終結受到忽視的問題在人類的后工業(yè)化進程中逐漸發(fā)生了改變。隨著20世紀70年代西方社會公共危機的增多,政策終結的現(xiàn)實案例頻現(xiàn)。例如,美國社會羅斯福新政的干涉主義漸弱,越南戰(zhàn)爭等問題致使其急需對經(jīng)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的公共政策進行深刻的修整與終結。類似的,西方其他國家也存在經(jīng)濟滯脹、失業(yè)、貧困等危機,應當做出全面系統(tǒng)的政策調整。這些社會變動現(xiàn)象一方面要求政府能制定出更為科學、合理的政策來引導社會發(fā)展;另一方面,又要求政府能將合理、科學的政策有效地付諸實施。自此,政策科學的探討從重在制定政策轉到重視政策周期上來。加之實施政策終結往往超出人們的預料,學者們由此逐漸明確了該問題的重要性并重新對其進行審視與探究。很快,學界對此研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1976年,《政策科學》雜志首次出版了以政策終結為主題的特刊。其他一些學者,如布魯爾、德利翁、本恩、丹尼爾斯等人就政策終結的多種角度進行了細致探討。由此,興起了政策終結話題的首次大范圍討論,使這一話題成為政策科學研究的焦點之一。

綜合看來,由于受到戰(zhàn)爭、經(jīng)濟滯漲等因素的影響,新自由主義的社會治理思想逐漸替代了先前的凱恩斯主義,西方國家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進入一個對政治、經(jīng)濟等各類公共政策的全面調整時期。這種情況下,已有的許多政策已經(jīng)不適用于當時的社會條件,如果不能及時將這些過時的政策納入到政策終結的議程中去,其繼續(xù)存在則會侵占新政策制定與執(zhí)行的空間,進而成為社會變革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開展公共政策終結問題的研究無疑是根源于現(xiàn)實的要求。就公共政策研究自身的邏輯進程而言,這一點則反映出了主題的轉變,是公共政策研究的深入,也是公共政策運動主題的延伸。”[6]

三、政策終結正成為日益重要的社會治理課題

(一)已有的研究成果

回顧公共政策終結問題的研究歷程,首先提出該概念的是拉斯韋爾,其指出:“政策終結是關于取消政策方案以及研究有關相信某種政策必須繼續(xù)而采取某種行動或因政策終結而喪失價值的人們之主張的活動?!保?]1974年,布魯爾在《政策科學》雜志中表示,政策終結指“政府對那些已經(jīng)無法發(fā)揮正常功用的、多余的、過時的以及不必要的政策和項目進行調整的行為”[8]。巴達克則認為:“政策終結是一種政治過程,政府終止那些無效的、過時的公共政策、項目和機構的行動?!保?]1997年,丹尼爾斯對先前關于政策終結的研究做了系統(tǒng)的回顧,他認為:“政策終結是有計劃地終止某項政府項目、政策或機構,這不僅包括縮減機構的預算,而且包括將政府的服務民營化?!保?0]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該時期學者對政策終結領域的研究重點在相關基礎理論的建構上,例如,終結的類型、影響因素及策略等。學者們大多采用了較為宏觀的視角對政策終結的歷史發(fā)展和演進邏輯展開研究,嘗試總結政策終結的一般規(guī)律。尤其是1976年,《政策科學》雜志出版了第一期以政策終結為主題的特刊。針對政策終結這一話題幾乎被所有政治學家和學者所忽略的情況,這期雜志整合了當時已有的研究文獻,其中包括關閉馬薩諸塞州青年培訓學校、哥倫比亞地區(qū)取消摩托車巡邏隊等案例研究,并做了一些關于政策終結整體上的試探性假定,為后來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1976年,巴達克根據(jù)執(zhí)行政策終結所耗費的時間把它劃分為爆發(fā)、漸減與混合三種。德利翁則從政策終結的目標對象出發(fā)分出了職能、機構、政策以及項目的終結四個類型。與此同時,巴達克還就政策終結中的影響因素最早發(fā)表了意見。他認為現(xiàn)實中政策終結較少出現(xiàn)是由于以下幾點的影響:現(xiàn)有公共政策的執(zhí)行慣性;政策終結的斗爭較為殘酷且不易成功;政治領導們都不愿承認過去的錯誤;保守的改革者不忍破壞現(xiàn)有的機構、體系;缺少有效的激勵。德利翁于1978年總結了六項政策終結的障礙:思想上的抵制;組織機構的連續(xù)慣性;政策系統(tǒng)的動態(tài)性;反終結聯(lián)盟的阻礙;法律帶來的程序困難;較高的終結成本。以德利翁的研究為基礎,霍格伍德和古恩做了三個方面的補充,它們是政治動力的欠缺、不利后果的風險以及參與者的推脫。隨后,柯克帕特里克、萊斯特和彼得森又將恐懼或不確定性補充至限制因素中。

除了關于政策終結的性質、類型、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德利翁還從三個方面分析了政策終結執(zhí)行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應當看到政策終結并非政策過程的結束,而是新過程的開始。其次,主張終結的參與者應當注重根據(jù)政策評價發(fā)掘有效對策。再次,應當合理把握相關人事結構變動等帶來的有利條件。隨后,如何制定并實施合理的政策終結策略,科學消除終結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成了學界關注的重點。本恩提出了規(guī)避試探性氣球、強化政策終結聯(lián)盟的力量、以目標政策的危害為重要依據(jù)等十二項政策終結的具體策略。

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者對政策終結問題的考察逐漸由先前的基礎性研究轉至實證性研究。其間,《國際公共行政》雜志于1997年出版發(fā)行了關于政策終結的第二部論文集。該論文集共收錄8篇文章,主要針對政策終結的模式、影響終結的變量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德利翁在雜志中對過去20年學界的研究進行了總結。他指出,政策終結較為困難,尤其是當某些關系較遠的共事者為了自身利益而加入反對力量時更為困難。此外,應當關注如何采取一種人性化的方式來進行終結而不至于出現(xiàn)雇員和服務的不必要犧牲。

2001年,上述雜志出版了關于政策終結的第三部論文集。如,諾里斯·蒂雷爾將非政府組織作為研究對象,他指出非政府組織將合并看作防止組織瓦解的一種新做法并開始流行。他通過三個案例分析了推動這一做法的內(nèi)外因素。德利翁通過對墨西哥和美國的相關案例比較,指出盡管國情不同,但二者仍有可以互相借鑒的因素。丹尼爾斯在刊中仍然做了總結性的研究。他對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關于政策終結過程的分析模型持肯定態(tài)度。值得一提的是,丹尼爾斯提出了“部分終結”是否應當算作政策終結的話題。他還指出尚不能對何時進行政策終結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是當前研究的缺陷。因此,關于具有解釋性的案例與模型的研究是這次討論對后續(xù)研究所提出的要求。

總體看來,近些年來的研究成果對政策終結概念、分類、影響因素等基礎性的理論進行梳理,強調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時,案例研究的引入是亮點,已有文獻中總結了現(xiàn)實中的成功案例,通過詳細的對比分析,從而對前期的基礎理論與框架進行了檢驗。

(二)后工業(yè)化進程中的研究方向

首先,應注重實踐層面的研究??梢钥吹?,該領域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針對政策終結的概念、原因、類型、影響因素及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多為概括性、基礎性理論的構建,具有較強的定性研究特征。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日益增強,僅有理論上的研究已經(jīng)不能滿足需要。畢竟社會環(huán)境千變?nèi)f化,現(xiàn)有理論不是萬能的,必須與時俱進。因此,著眼于實踐,如何在操作層面更好地執(zhí)行政策終結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柯克帕特里克的過程模型、格雷迪的“兩段式”決策模型等都是嘗試構建適用于政策終結實際操作過程的模型和框架較為典型的例子。同時,鑒于政策終結現(xiàn)象較少發(fā)生,一些學者把注意力放在終結的影響變量上,如邁克爾·哈里斯對意識形態(tài)因素的分析、珍妮特·弗朗茨對政府官員能力因素的考察等。當然,注重實踐性研究并非拋棄理論研究。相反,通過實踐研究對前人提出的理論框架進行驗證,更能及時地發(fā)現(xiàn)已有的理論是否在多變的政策環(huán)境中還有其合理性與有效性,進而為政策終結研究本身的新陳代謝提供支持。

其次,個體性研究應當受到重視。公共政策科學誕生于美國,其作為研究政策科學起步較早的國家,加之當時美國本土社會問題頻發(fā),為政策終結研究的興起提供了土壤與契機,導致相關研究多產(chǎn)生于美國。從已有文獻來看,早期的研究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普適性。雖然也有學者引入案例,但仍在分析后將焦點放在建立一種從總體上指導政策終結的理論體系上,很少有人提及研究的背景與適用范圍。如巴達克提出促成政策終結的五項條件、本恩提出的十二項政策終結的具體策略等,均忽略了其理論成立是否具有限制條件。顯然,在后工業(yè)化過程中的不穩(wěn)定因素增多,政策目標群體的差異性巨大,此處適用的政策終結體系,在其他地域會因多種政治經(jīng)濟條件限制而并不適用,因此,復雜多變的社會要求研究成果應當能夠指導當?shù)氐膶嶋H情況,而不能僅注重普適性研究。普適性研究必將隨著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基本特征而大大降低其適用性。例如,Hajime Sato對日本麻風病人隔離政策終結的考察,埃絲特·蒂倫豪特對荷蘭關于生態(tài)走廊政策終結的考察等、均指出早期普適性的經(jīng)驗并非完全適用于任何地區(qū)與類型的政策終結,強調研究結論具有一定的適用范圍。

再次,注重運用多種方法和工具,從多元化的視角審視政策終結問題。很長一段時間中,學界對于政策終結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政策過程視角下的。然而前面已分析,公共政策系統(tǒng)處于一個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社會中,面對的政策問題也是千變?nèi)f化,難以準確并長期性預測的,加之在執(zhí)行終結的過程中還存在多種阻礙因素,這一切同樣賦予了公共政策系統(tǒng)本身以高度的復雜性?;谶@種復雜性,如采用單一的視角、方法以及工具,將大大限制對政策終結問題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從而難以對其進行科學、透徹的研究。因此,多學科、多視角、多方法地分析政策終結問題顯得十分必要。例如,考夫曼的組織生命周期視角為不少學者提供了獨特的研究切入點。格瓦·梅和威爾達夫斯基直接將倫理的概念引入到政策終結的研究中。他們認為,在終結議題的論證過程中,領導者必須建立倫理準則。例如,終結時行使行政裁量權的可接受度怎樣?什么情況下具有決定性與可操作性?此外,定量分析、計算機模擬等手段也可運用于研究中。

結語

在人類社會處于由工業(yè)社會向后工業(yè)社會過渡的關鍵歷史時期,高度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這一基本特征使得事物的時間性、周期性變得日益突出。公共政策系統(tǒng)也不例外,政策問題、政策環(huán)境、政策資源的波動性致使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變得越來越短暫。正如羅伯特·比勒所說:“政策終結在某種程度上是政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和對政策錯誤的一種補救。由于后工業(yè)社會的變化和不確定性,由于政策制定者能力有限而無法準確遇見當前的政策在將來的適應性,因此終結無法發(fā)揮作用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從他們的錯誤中吸取教訓的途徑之一?!保?1]國內(nèi)有學者指出:“公共政策終結的實質是公共資源與機會的重新配置?!保?2]可見,政策終結問題應當和政策制定同樣受到重視。甚至可以說,在當今學界一味講求從政策制定的角度來探究如何才能使公共政策系統(tǒng)的科學性、合理性、民主性得到提高之時,深刻理解社會高度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特征并從政策終結的角度來審視當今的政策系統(tǒng),將為學界帶來獨特的思路與新的元素,進而提高研究效率,增強政策系統(tǒng)的活力。

[1]張康之.張乾友.論復雜社會的秩序[J].學海,2010,(1):124-125.

[2]LANGLOIS R.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in Real Time[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2,1(1):99-127.

[3]安東尼·唐斯.民主的經(jīng)濟理論[M].姚洋,邢予青,賴平耀,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1.

[4]EASTON D.The Political System: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M].New York:Knopf,1971:129-134.

[5]溫美榮.論公共政策失范問題的發(fā)生機理與治理之道[J].中國行政管理,2014,(12):95-99.

[6]凱恩斯.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M].徐毓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127.

[7]張康之,范紹慶.從公共政策運動到公共政策終結問題研究[J].東南學術,2009,(1):97-103.

[8]BREWER G D.The Policy Sciences Emerge:To Nurture and Structure a Discipline[J].Policy Sciences,1974,5(3):239-244.

[9]BARDACH E.Policy Termination as a Political Process[J].Policy Sciences,1976,7(2):123-131.

[10]DANIELS M R.Terminating Public Programs:An American Political Paradox[M].Armonk,New York:M.E.Sharp,1997:5.

[11]BILLER R P.On Tolerating Policy and Organizational Termination:Some Design Considerations[J].Policy Sciences,1976,7(2):133-149.

[12]劉雪明,曹迎賓.公共政策終結的影響因素分析[J].理論探討,2014,(4):33-36.

(責任編輯:朱永良)

D630

A

1005-460X(2015)03-0056-05

2014-12-2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研究”(11&ZD070)

曲縱翔(1985—),男,河南開封人,博士生,從事公共政策研究。

猜你喜歡
公共政策復雜性不確定性
法律的兩種不確定性
PFNA與DHS治療股骨近端復雜性骨折的效果對比
簡單性與復雜性的統(tǒng)一
全球不確定性的經(jīng)濟后果
英鎊或繼續(xù)面臨不確定性風險
英國“脫歐”不確定性增加 玩具店囤貨防漲價
社會轉型時期的大眾傳媒與公共政策
城市設計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為選擇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勢利
應充分考慮醫(yī)院管理的復雜性
洞头县| 永寿县| 凌云县| 衡阳县| 太和县| 鸡东县| 金昌市| 肥东县| 清河县| 井冈山市| 格尔木市| 武穴市| 天峻县| 乐亭县| 成安县| 灵丘县| 沙洋县| 将乐县| 龙泉市| 海城市| 吉安市| 民县| 广河县| 中西区| 犍为县| 温州市| 伊金霍洛旗| 烟台市| 苍南县| 布尔津县| 元阳县| 高唐县| 札达县| 临颍县| 新河县| 安庆市| 麻城市| 长寿区| 黔西县| 陇南市| 天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