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美的物理實驗
——牛頓的色散實驗
宋凈霖
(南京師范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1643~1727)英國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
色散是一個古老的課題,早在13世紀,科學家就從白光中觀察到了顏色的形成。1666年,牛頓從笛卡兒的棱鏡實驗得到啟發(fā),又借鑒于胡克和玻意耳的分光實驗。他將分光實驗的光屏距離擴展為6~7米,從而獲得了展開的光譜。牛頓高明之處在于他意識到了不同顏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性能,只有拉長距離才能分解開不同折射角的光線。牛頓將房間做成暗室,讓適量的太陽光通過三棱鏡,結果看到了由此產(chǎn)生的鮮艷而強烈的多種顏色。
為了證明色散現(xiàn)象不是由于棱鏡與太陽光之間的互相作用形成的,牛頓又做了一系列實驗,不但證明了“棱鏡既可以將白光色散為不同成分,還可以使不同成分合成為白光”,并且進一步論證了白光的組成,牛頓認為白光是由所有色光按適當比例混合而成。
牛頓的色散實驗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為顏色理論奠定了基礎,而且為光譜學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請封面圖片版權所有者與本編輯部聯(lián)系。)
·封面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