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欣
重慶市北碚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400700
活血化瘀法在中醫(yī)眼科中的運用
熊欣
重慶市北碚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400700
活血化瘀;中醫(yī)眼科;綜述
活血化瘀法治療眼疾是中醫(yī)眼科最具特色的研究領域。它是治療瘀血證的總則,即通過活血化瘀藥物疏通血脈,祛除瘀滯,達到祛瘀生新的目的。但活血化瘀法又不局限于眼部出血癥,它是貫穿中醫(yī)眼科各病癥的一種基本治法。現(xiàn)代中醫(yī)對血瘀證及活血化瘀法的研究頗具成果,總結了臨床應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眼部疾病的經(jīng)驗,辨證施治、靈活配伍,臨床效果甚佳。
《說文解字》有云:“瘀,積血也?!薄饵S帝內經(jīng)》中雖無瘀血一詞,但有“惡血”“留血”“血凝泣”等30余種類似的名稱,認為當氣血的運行發(fā)生障礙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正如《素問·調經(jīng)論篇》中云:“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薄秾徱暚幒分杏小梆鲅灳?,總由凝滯”的論述。《血證論》中認為“凡系離經(jīng)之血”,就是瘀;“故凡血證,總以去瘀為要”,強調“去瘀正為生新也”,“瘀血不去,則新血斷無生理”[1]。
現(xiàn)代中醫(yī)眼科專家還有“萬病皆瘀”的論述,認為任何眼病皆有“瘀滯”,瘀血是各種疾病的始動因素和最終結局,其表現(xiàn)形式及部位多樣。輕者云霧移睛,重者暴盲皆因瘀血所致[2]。
所謂瘀血,一是指血液運行不暢,有所停積;二是指由于血液成分或性質的異常變化引起運行不暢之血流,通常謂之“污血”;三是指由于脈絡的病變而造成的血行瘀滯不暢,即所謂“久病入絡”;四是指已溢出血脈而未排出體外的血液。所以瘀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瘀包括狹義的瘀,血管性病變及各種病因病理產(chǎn)物的綜合病變,包括血液黏滯、血液動力學改變在內的瘀滯,如內眼的炎癥性、滲出性、變性性、萎縮性的改變。臨床上有著廣泛的適應癥,如某些玻璃體混濁、液化、眼底的一些退行性、萎縮改變。狹義的瘀即“有形之瘀”,反映著氣血運行不暢,留滯、停頓,瘀積于局部,表現(xiàn)為血瘀證或稱微循環(huán)障礙。如局部疼痛、腫脹、青紫瘀斑、包塊、壞死、瘢痕、血管異常、纖維組織增生等,眼科表現(xiàn)為房水及玻璃體出血混濁、眼底的出血滲出、眼壓升高、眼球突出等,舌可有瘀點或瘀斑、舌下靜脈曲張,脈可有弦澀等。
眼科血癥眼底出血的活血化瘀近年來研究最多。眼底出血即視網(wǎng)膜出血,是視網(wǎng)膜病變過程中的一個常見體征。多為毛細血管出血,屬靜脈性。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血液回流障礙和視網(wǎng)膜血管本身病變。既可是眼部病變所致,如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視網(wǎng)膜靜脈周圍炎等;又可以是全身疾病所引起的眼部病理改變,如高血壓、糖尿病、腎炎、血液病等。各種眼底出血盡管在癥狀、體征和病理改變等方面各有其形態(tài)特征,但具有相同的病因病機。具有“出血-吸收-消散或遺留病灶”的相同發(fā)展過程。所以在治療中可以遵循同樣的治療原則。
眼底出血可屬中醫(yī)學暴盲、視瞻昏渺范疇。多由風火燥熱、熱入血分;或暴怒傷肝,血脈逆行;或肝腎陰虛,虛火上炎,導致血熱妄行,氣機失暢,氣血虛損,三者互為因果,造成血不循經(jīng),溢于脈外,成為瘀血。而瘀血又會成為第二病因,日久形成膜狀物和機化灶而影響視力。本病為虛實夾雜之證,多屬目系、視衣、脈絡為患。
丁新艷教授認為,眼底出血按出血的不同階段的具體特征可分為早、中、晚3期進行治療[3]。凡早期即出血期,以止血為主,適當加入祛瘀藥,這一方法既可達到止血目的,又可防止留瘀,方用寧血湯或生蒲黃湯。若實火傷絡,出血量多,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加夏枯草、側柏葉以清熱止血;若虛火傷絡,出血量較少,伴口干,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加知母、沙參、黃柏以滋陰降火;若氣虛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加黃芪、山藥以益氣攝血;氣滯不通,伴情志抑郁,兩脅脹滿,加香附、枳殼以行氣解郁。中期,出血已經(jīng)停止,而見有瘀血斑者,或無瘀血斑而見微循環(huán)障礙,甚至脈絡阻塞者,治以祛瘀為主,多用活血藥,適當加入止血藥,既可祛瘀,又可防止再次出血,瘀血不去,新血難生,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故此期治宜活血化瘀,輔以行氣止血。方用桃紅四物湯或血府逐瘀湯加減。出血后期,瘀、虛同時存在,見有瘀血斑,并雜有滲出物、機化物等,或無瘀血斑,但見有滲出物、機化物、前膜形成,或疤痕形成等,治當攻補兼施,祛瘀除痰散結,方用四君子湯或杞菊地黃湯。
王明芳教授認為,出血前病因皆為“郁”,出血后瘀血停留為患,應注意行氣解郁,止血不留瘀[4]。創(chuàng)造性的將眼科血證分為4期,根據(jù)不同時期的辨證特點給予不同的治療。一期為出血期(15天以內),宜涼血止血;二期為瘀血期(15~45天),宜活血化瘀;三期為死血期(45~75天),宜破血化瘀,兼軟堅散結;四期為干血期(75天以上),宜破血逐瘀、軟堅散結,兼扶正固本。各期病人分別給予生蒲黃湯加減,桃紅四物湯加減,血府逐瘀湯加減,化瘀散結片和益視片加減。由此可見,無論哪一期,都強調或不離活血化瘀法。此4期分期及治法適用于眼底各種出血性疾病。但非一味活血化瘀,兼證不同有不同的加減法,如氣虛者應益氣活血,代表方為補陽還五湯;陰虛者養(yǎng)陰活血,方用生脈散合六味地黃丸加減或糖網(wǎng)病基礎方(泡參、黃芪、黃精、山藥、山茱萸、丹參、郁金、紅花等組成);水停者,活血利水,方用五苓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有的眼底出血性疾病有自己的特點,臨床醫(yī)家總結出辨病論治的方法。最常見的就是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及糖尿病性視網(wǎng)膜病變。中醫(yī)學認為,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即絡損暴盲,是氣滯血瘀所致,有的醫(yī)家辨病強調阻塞,所以用通利開竅的藥物。鄭偉等[5]治療該病早期以活血通竅為主,適當選用祛瘀止血藥,慎用清熱涼血藥,以防寒凝血滯,某些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可能與靜脈炎有關,適當應用清熱解毒藥能減輕靜脈壁的炎癥反應及視網(wǎng)膜水腫。運用麝香開竅通利,加強活血祛瘀,以盡快改善視網(wǎng)膜血循環(huán)。中后期采用行氣活血,祛瘀通絡以促進離經(jīng)之血消散吸收。后期加用清肝明目藥以提高視力,鞏固療效。對于并發(fā)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患的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病人,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另外,對久病體虛者,祛瘀不忘扶正,輔以滋陰補氣養(yǎng)血藥,活血化瘀同時應考慮酌加理氣解郁藥。白巖等[6]治療該病也有類似的分期。
研究顯示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與頸部及球后血管的血流動力學有密切關系,隨著病情的加重,頸動脈粥樣斑塊檢出率逐步升高;眼動、靜脈血流下降,阻力升高[7]。說明活血化瘀是該病主要治法。中醫(yī)辨病辨為消渴目病,應采用標本兼治的原則,整體辨證與眼部辨證相結合。消渴病證的發(fā)展趨勢是陰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消渴目病多發(fā)生在氣陰兩虛的階段。眼底出血及微血管瘤為瘀血的表現(xiàn),滲出物為痰濕之證,視網(wǎng)膜水腫為水濕上泛于目,新生血管和纖維組織增殖為痰瘀互結。所以臨床上對消渴目病的患者除活血化瘀之外多兼顧益氣養(yǎng)陰健脾之法。而對病程較長的病人,有的醫(yī)家還加用三棱、莪術等藥,加強破血祛瘀、行氣消積、止痛之功,但三棱長于破血中之氣,破血之力大于破氣;莪術善于破氣中之血,破氣之力大于破血。兩者相須配伍運用,在改善眼底視網(wǎng)膜功能、降低全血黏度方面相得益彰。組方時根據(jù)病人具體情況調整黃芪、黨參等補氣藥與活血破血散結藥之間的比例,以使補破之力相敵,邪祛而正氣不傷[8~10]。
由于中醫(yī)學血瘀證與人體的血液流變學、血液動力學、微循環(huán)、脂代謝和免疫功能異常有密切關系,活血化瘀藥物具有多種功效,活血化瘀法在中醫(yī)眼科的臨床應用,也就不僅限于出血性眼病。在微循環(huán)障礙所致的缺血、郁血、血栓和水腫等病理改變,炎癥所致的組織滲出、變性、壞死或增生及視力減退等其它眼病的治療中也十分常用。
劉文雄[11]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缺血性視乳頭病變,結果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西藥。缺血性視乳頭病變屬于中醫(yī)學暴盲范疇,以血瘀為主要病機,年老體衰,肝腎陰虧,肝陽亢逆,氣血上沖,目系郁閉或情志不暢,肝失條達,疏泄失職,目系經(jīng)氣不和而瘀滯或氣血兩虛,目竅失養(yǎng),又可使目系瘀阻;目竅郁閉,血流不暢,血不循環(huán),目缺血養(yǎng),故視力下降,視盤缺血、水腫、出血。應用活血化瘀法改善微循環(huán)及氧供輔以補肝明目可恢復部分視功能。
中醫(yī)學認為,原發(fā)性開角型青光眼及慢性閉角型青光眼屬于青風內障范疇,多由竭思勞神,氣血失和,或“內肝管缺,眼孔不通”導致眼內神水淤積,脈絡淤滯。血不利則為水,血瘀則水停。因此應用活血化瘀,導水下行的方法治療,既能疏通目中淤滯之脈絡,加快房水的排出,降低眼壓;又能改善眼內血液循環(huán)供應,提高視細胞的耐氧能力及興奮性,使部分尚未造成不可逆損害的神經(jīng)節(jié)細胞恢復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的視功能,降低致盲率。李明飛等[12]用疏肝活血利水法治療難治性青光眼也取得顯著療效。袁慶彩[13]用活血化瘀利水湯治療挫傷性前房積血繼發(fā)青光眼也有尚佳療效。
活血化瘀還是處理眼科手術術后反應重癥和并發(fā)癥的重要治法?,F(xiàn)代眼科手術在疾病的種類、手術方式、手術適應證、手術技巧和手術器械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獲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成為治療眼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術后患者仍可出現(xiàn)輕重不等的手術反應或并發(fā)癥。常表現(xiàn)為眼瞼腫脹、畏光流淚;或混合充血;或結膜水腫、角膜水腫、角膜移植片免疫排斥反應、房水混濁、前房出血、前房恢復遲緩;或眼壓增高;或低眼壓;或新生血管形成,或玻璃體混濁/積血,或視網(wǎng)膜脈絡膜水腫、出血,或眼外肌水腫,甚至出現(xiàn)眼內感染等。還可兼有頭目疼痛、惡心嘔吐、胃納呆滯、腹脹便秘、煩躁不安等全身癥狀。這些都程度不同的影響了手術效果和手術后視功能的康復,需要及時處理。中醫(yī)學認為手術過程本身是一種物理性創(chuàng)傷,其所造成脈絡受損,氣機不暢,常形成瘀血滯留所致的一系列術后反應和并發(fā)癥。瘀血凝聚,氣機郁滯又可導致水濕停滯,濕聚成痰,或水氣上凌,或玄府閉塞,同時,術后容易受外邪侵襲,誘發(fā)臟腑功能失調,引發(fā)術后如上所述的諸多證候。因此治療上應以血瘀為突破點,以活血行氣、化瘀通脈為主要治法,并分別兼用祛風清熱、利水消腫、健脾滲濕、退翳明目等治法,減輕手術反應,預防和控制手術并發(fā)癥,縮短圍手術期的時間,促進術后組織的康復,提高手術療效。張淳等[14]應用以活血化瘀法為主,通過內服中藥湯劑、中藥注射液、眼部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等不同的給藥方式,處理眼科手術術后各種反應重癥和并發(fā)癥,效果顯著。
另外疼痛、紅腫、青紫、腫塊、滲出、水腫、出血、視網(wǎng)膜血管阻塞、組織變性、萎縮、機化與眼肌麻痹、眼瞼痙攣,多采用活血化瘀、祛風活血、活血利水、活血止痛、益氣活血、養(yǎng)陰活血等法,可取得療效?;钛龇ㄟ€可用于眼瞼、結膜的腫脹、充血、結節(jié)、胬肉;角膜潰瘍、血管翳、云翳、角膜后沉著物、滲出;房水及玻璃體出血、混濁;眼壓升高、眼球突出等。眼科炎癥、挫傷等運用活血化瘀法也有明顯效果?;钛鏊幬镞€有一定程度的抗菌效果,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钛龇ㄖ委熤袧{、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視網(wǎng)膜靜脈周圍炎、視乳頭炎、眼外傷瘀血、鞏膜炎、眼挫傷、玻璃體混濁及煙中毒性弱視均取得較好療效。用活血化瘀中藥(眼血康)與自由基反應和血液發(fā)光的相關性研究發(fā)現(xiàn),其能使血液發(fā)光減弱,是因為活血化瘀藥能促進機體對氧自由基代謝,降低自由基水平[15]。
綜上所述,現(xiàn)代對血瘀證及活血化瘀療法的研究深入而廣泛,活血化瘀療法在眼科臨床的應用廣泛,從眼瞼、結膜、淚囊、眼肌、玻璃體到脈絡膜和視網(wǎng)膜、視神經(jīng)、黃斑,病位在眼的內外各處,病變涉及到炎癥、變性、萎縮、增生、壞死、纖維組織增生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1]周仲羽,王承龍.活血化瘀的歷史沿革[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17(6):1066.
[2]黃貴芝,段俊國,鄧亞平,等.活血化瘀及其在眼科臨床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yī)眼科雜志,2005,15(2):122-123.
[3]蘆偉.丁新艷治療眼底出血的經(jīng)驗[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5,32(2):97.
[4]王明芳,梁風嗚.王明芳教授分期論治眼底出血癥的經(jīng)驗[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9,22(1):1-12.
[5]鄭偉.活血化瘀治療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J].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23(6):83.
[6]白巖,張偉霞.活血化瘀法治療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臨床觀察[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8,27(10):674-676.
[7]安建斌,韓瑤,張彤迪.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各期血流動力學研究[J].眼科研究,2005,23(1):79-82.
[8]李貴生.魏建華,李桂森.復方血栓通軟膠囊治療單純性糖尿病性視網(wǎng)膜病變[J].廣東醫(yī)學,2006,27(8):1258-1259.
[9]陳建軍.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糖尿病性視網(wǎng)膜病變68例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yī),2007,25(12):105-107.
[10]鄧輝,金明,潘淋,等.紅參對糖尿病視網(wǎng)膜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的神經(jīng)保護作用[J].中國中醫(yī)眼科雜志,2004,14 (2):63.
[11]劉文雄.活血化瘀法治療缺血性視乳頭病變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7,2(18):92-93.
[12]李明飛,張殷建,陸萍,等.疏肝活血利水法治療難治性青光眼療效觀察[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6,40(12):50-51.
[13]袁慶彩.活血化瘀利水法治挫傷性前房積血繼發(fā)青光眼153例[J].四川中醫(yī),2003,21(10):91.
[14]張淳,李志英.活血化瘀在現(xiàn)代眼科手術術后的應用[J].中外醫(yī)療,2008(23):87-88.
[15]王軍.活血化瘀對自由基和血液發(fā)光學相關性研究[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9,23(11):16.
(責任編輯:駱歡歡)
R242;R276.7
A
0256-7415(2015)05-0288-03
10.13457/j.cnki.jncm.2015.05.135
2014-11-09
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經(jīng)費資助項目
熊欣(1982-),女,主治中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五官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