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國古代親親相隱制度的現(xiàn)代性思考①

2015-02-21 01:47:48李磊莊清龍
關(guān)鍵詞:相隱親親親屬

李磊 莊清龍

(安徽財經(jīng)大學 法學院,安徽 蚌埠233000)

我國古代親親相隱制度的現(xiàn)代性思考①

李磊 莊清龍

(安徽財經(jīng)大學 法學院,安徽 蚌埠233000)

親親相隱制度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西漢一直到清代,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對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發(fā)揮了積極作用。該項制度有著深刻的價值意蘊,首要的是法律的人文關(guān)懷,即承認人的惻隱之心。其次是刑法謙抑性的體現(xiàn),具體指對國家刑罰權(quán)的限制。同時,該項制度基于對家庭這一社會細胞的保護,有利于維護穩(wěn)定和互相信任的社會關(guān)系;親親相隱制度與基本倫理道德相契合,也有利于人們對法律的自覺遵守與執(zhí)行,維護法律的權(quán)威。親親相隱制度的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應充分發(fā)掘,在現(xiàn)行的《刑事訴訟法》中,應賦予近親屬免證特權(quán);《刑法》中包庇、窩藏之類的犯罪,應根據(jù)法定刑的輕重相應地免除或減輕刑事責任。

親親相隱;謙抑性;免證特權(quán);刑法史

親親相隱制度在中國傳統(tǒng)法律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該制度在彰顯孝道的同時反映了古代儒法結(jié)合的人倫精神,這不僅是對人情倫理的重視與關(guān)懷,也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具有重要的倫理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它有助于維護統(tǒng)治秩序,因而能夠得到統(tǒng)治者的青睞與大力推行;它契合了最基本的人倫精神,因而能得到廣大民眾自發(fā)的認同。親親相隱制度的統(tǒng)治意義與教化意義并存??梢哉f,它是我國古代法律制度的典范,實現(xiàn)了法律與道德的有機結(jié)合。筆者對該項制度的歷史發(fā)展與現(xiàn)代性意義進行發(fā)掘,希望能為我國相關(guān)證據(jù)制度的發(fā)展與刑事實體法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親親相隱制度的歷史發(fā)展

親親相隱制度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孔孟思想。《論語·子路》載:“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边@句話體現(xiàn)了父慈子孝之道,成為親親相隱制度確立的思想基石。《孟子·盡心上》載:“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履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笨梢姡献诱J為“孝”是至高的價值,在守法與盡孝發(fā)生沖突時,國人的選擇應當是盡孝道,因為“孝”是儒家的核心思想。由于儒家思想在當時還并未成為正統(tǒng)思想,所以在先秦時期,親親相隱制度只是存在著思想萌芽。

儒家思想在漢代成為正統(tǒng)思想,親親相隱制度在漢朝成為一項正式司法制度。正如我國學者所言,自戰(zhàn)國至秦,“德治的感化主義”遂代替了法治的“危嚇主義”。[1](P92~93)《漢書·宣帝紀》載:“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禍患,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jié)于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碑斎?,漢代的親親相隱制度還是單向的容隱,強調(diào)尊卑關(guān)系,范圍也比較窄,但這仍然是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的重要體現(xiàn),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為后世封建刑法所繼承。

到了唐代,親親相隱制度正式成為一項立法上的制度,被當時的立法者所采納,這在《唐律疏議》中有著鮮明的體現(xiàn)?!短坡墒枳h·名例》規(guī)定:“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及外孫,若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部曲、奴婢為主隱,皆勿論,即漏露其事及擿語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隱,減凡人三等。共犯謀叛以上者,不用此律?!盵2](P130~131)從中可以看出,親親相隱的范圍擴展至同居相隱,而且,根據(jù)親屬關(guān)系的遠近親疏予以免除或減輕責任。但是,為了維護統(tǒng)治秩序,謀大逆、謀反等重大犯罪并不適用親親相隱制度,作為親親相隱不為罪或減輕處罰的例外。這樣,封建法治與禮治統(tǒng)一起來,封建家長制得到了鞏固,封建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秩序也實現(xiàn)了穩(wěn)定。

《宋刑統(tǒng)》沿襲了《唐律》中有關(guān)親親相隱的規(guī)定,基本的立法精神沒有改變,可見,親親相隱制度表現(xiàn)出極強的適用性與頑強的生命力。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化是,《大元通制》將相容隱的權(quán)利變成強制性的義務,元律中首次使用“干名犯義”罪名,即“諸子證其父,奴訐其主,及妻妾弟侄不相容隱。凡干名犯義為風化之玷者,并禁止之”[3]?!洞竺髀伞吩谠傻幕A(chǔ)上擴大了可以相互容隱的親屬范圍,將妻之父母、女婿也涵括在內(nèi)?!洞笄迓衫肪驮擁椫贫韧瑯友匾u了《大明律》的規(guī)定。

就其時間跨度而言,親親相隱制度貫穿了自漢代以來的整個封建社會的始終;就其容隱的范圍而言,法律允許容隱的范圍一直在擴大。通過儒家倫理控制社會秩序,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依倫理而輕重其刑”的倫理性特征。

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制定與頒布了一系列體現(xiàn)社會主義倫理價值觀的法律,特別重視國家本位的法律,強調(diào)國法大于人情,國家利益優(yōu)于親屬利益,大義滅親是法律所鼓勵的,因此,親親相隱制度被認為是封建糟粕而被摒棄,并最終退出了中國法制的舞臺,也標志著法律思想儒家化的徹底終結(jié)。比較典型的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第60條規(guī)定的作證義務,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在作證義務的普遍性要求之下,不論知道案件情況的人是否與犯罪嫌疑人有密切的親屬關(guān)系,都要作證證明犯罪事實的存在。另外,我國《刑法》第310條規(guī)定的包庇、窩藏罪,近親屬之間的包庇、窩藏行為就是該罪適用的主要情形。

二、親親相隱制度的價值意蘊與現(xiàn)實 意義

(一)親親相隱制度的價值意蘊

親親相隱的行為體現(xiàn)的是對親情的維護,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行為準則所要求的,體現(xiàn)了人類共通的基本倫理道德。法律對這種行為的寬容體現(xiàn)的是對人性的關(guān)懷,同時也是刑法謙抑性的表現(xiàn),有利于促進社會倫理道德,足以成為現(xiàn)代法治的價值基礎(chǔ)。

1.對人性的關(guān)懷

親屬之間基于血緣和婚姻具有天然的不可隔斷的關(guān)系,他們之間相互容隱、拒絕作證和窩藏、包庇的行為內(nèi)生于一種與生俱來的惻隱之心,這種不希望自己的親屬受到刑法懲罰的觀念發(fā)乎人的自然本性,也就是自然而然地發(fā)生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標志,并不是受外界的現(xiàn)實力量所強制不得已而為之或理性考量的結(jié)果。在權(quán)利張揚的時代,人不是為了國家而存在,恰恰相反,國家要為了人而存在。具體而言,國家的法律要尊重人性,不要挫傷國民一般的感情。法律尊重人性,也就是對人的尊嚴的尊重,對人的重視,那么,具體的立法也要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寬容這種容隱的行為,這也是人本主義的法律觀的生動體現(xiàn),對人性的尊重也使國家的法律有了豐厚的人文底蘊。

2.刑法的謙抑性

刑法的謙抑性又稱刑法的經(jīng)濟性,是指立法者應當盡可能以最小的刑罰支出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也就是能夠起到有效的預防犯罪的效果。[4](P6~7)刑法的謙抑性要求對某種行為適用刑罰必須考慮這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與刑罰手段的效果。筆者認為,近親屬之間相互容隱的行為既沒有達到入罪的社會危害程度,也不會因為刑罰的適用而得到抑制。一方面,親親相隱的行為雖然不利于追訴犯罪,但是它有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即對于基本倫理價值的維護,從法益衡量的角度來說,社會危害性得以阻卻。另一方面,親親相隱的行為發(fā)自于人的內(nèi)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然本能的表現(xiàn),這種自然本能不會因為外在的規(guī)范而改變,所以只會導致法律效果欠佳。各國的刑罰資源總是有限的,刑罰的運用總是力求以最少的投入產(chǎn)生最大的收益,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刑罰明顯就是低效的,不處罰這種行為就是基于刑法謙抑性價值的考量。

(二)親親相隱制度的現(xiàn)實意義

親親相隱制度對建設和諧社會和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仍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具體而言,該項制度所包含的特定親屬之間的免證權(quán)利對于建立和維護互相信任和穩(wěn)定的社會關(guān)系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除此之外,對特定親屬之間相互包庇、窩藏的行為的寬容,有利于樹立和維護法律的權(quán)威。

1.有助于建立和維護互相信任和穩(wěn)定的社會關(guān)系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單個的家庭個體組成社會整體,家庭成員之間是否具有保守秘密的權(quán)利,對于社會的信任和穩(wěn)定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社會的信任而言,允許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告發(fā)、揭露犯罪,會使家庭成員之間互不信任、互相猜疑,形成一條影響家庭關(guān)系的裂痕。如果將這種法律上的義務現(xiàn)實化為法庭上證明近親屬犯罪的作證行為,那么,夫妻反目、父子成仇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外國學者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社會期望通過保守秘密來促進某種關(guān)系,寧愿為捍衛(wèi)保守秘密的性質(zhì),甚至不惜失去與案件結(jié)局關(guān)系重大的情報”[5](P283~284)。家庭成員之間尚且不信任,要求在一個相較于家庭更為陌生的社會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的關(guān)系基本上是一種難以企及的目標。就社會的穩(wěn)定而言,夫妻關(guān)系、父母子女關(guān)系遭到破壞,作為維系家庭紐帶的親情渙散,也就意味著家庭這一社會單位的名存實亡,社會不可能通過家庭這一媒介規(guī)范和誘導人的行為,使矛盾消解在家庭這一狹小的領(lǐng)域中,而是直接面對眾多的個人,其困難性可想而知。而且,失去家庭這一社會的減壓閥也會嚴重影響人們正常的生活與工作,社會的穩(wěn)定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基礎(chǔ),良好、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也就無從建立。

2.有助于樹立和維護法律的權(quán)威

法律存在本身并不能保證法律具有天然的權(quán)威性,法律的權(quán)威來自于法律能夠得到自愿的遵守與切實的執(zhí)行。脫離民眾的法律只能是存在于文本之中的一紙空文,是“死法”,而不是“活法”。就“活法”而言,“人們非常愿意履行自己置于其中的無數(shù)的法律關(guān)系所賦予自己的義務,而且并不是國家強制的威脅使一個人履行這些義務的。人們履行這些義務,是由于法律生活中的習慣性力量。”[6](P309~310)符合社會最基本的是非善惡觀念的法律借助于倫理道德獲得了合理性,獲得了被自愿遵守的習慣性力量。反之,無視固有的倫理道德觀念,懲罰諸如隱匿親屬之類行為的法律,其運行的結(jié)果便是立法、執(zhí)法、司法的實際效果都大打折扣,法律的權(quán)威、尊嚴受到嚴重損害。[7]基本倫理道德背后代表的是持久的民意和民情,法律必須和社會認同的基本倫理價值相契合,才能得到廣泛的承認與自覺的遵守,否則,只會帶來懷有樸素道德情感的普通民眾對法律的普遍抵制,法律的權(quán)威也就在這種抵制中無形地被消解。

三、親親相隱制度對我國相關(guān)法律的啟示

國家在制定法律時必須要考慮到人類最基本的情感和倫理要求,不能強人所難,以至于違背人們的自然感情?,F(xiàn)代法治同樣要有倫理道德的支撐,立法要回歸人性和親情,將其融入到法律的內(nèi)在精神之中,使法律朝著人性化的方向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自然而然地確立法律的權(quán)威性。正如貝卡利亞所言,道德的政治如果不以不可磨滅的人類感情為基礎(chǔ)的話,就別想建立起任何持久的優(yōu)勢。任何背離這種感情的法律,總要遇到一種阻力,并最終被其戰(zhàn)勝。[8](P8)因此,法律必須使自己得到道德的支持,而不是抵制。具體來說,在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和《刑法》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在《刑事訴訟法》中賦予特定親屬的免證特權(quán)

證人作證難的問題是我國刑事審判中長期存在的一個突出的問題,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證人與犯罪嫌疑人之間存在特定的親屬關(guān)系,影響了證人出庭作證的積極性。既然在司法實踐中特定親屬出庭作證無法開展,流于形式,莫不如賦予特定親屬免證特權(quán),即沉默權(quán)。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88條規(guī)定,經(jīng)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缎淌略V訟法》的規(guī)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親親相隱制度所蘊含的積極意義,免除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的到庭義務,但是,離親親相隱制度所設想的目標仍有一定的差距。首先,享有特權(quán)的親屬的范圍太窄。我國《刑事訴訟法》只規(guī)定了三類親屬享有特權(quán),排除了其他的近親屬,如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這種立法上的選擇是比較保守的。手足之情、同胞之誼同樣是基本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重點調(diào)整的對象,也被賦予了較高的期許。長兄為父,指涉的就是兄長承擔起父親的職責,照顧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弟弟的情形,其中的倫理意義并不比父子之情遜色。同理,祖父母之間也是如此。因此,筆者同意我國學者的觀點,將親親相容隱的權(quán)利主體的范圍擴大至《民法通則》中規(guī)定的近親屬,即在《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主體范圍之外,再加上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這個范圍是比較合理的。[9](P528~529)其次,特定親屬的特權(quán)應該是免證的特權(quán)。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是普遍的作證義務,但又免除三類主體強制到庭的義務,這就在理論上難以自圓其說,顯得不倫不類,因為既然有作證的義務,就應該有到庭的義務。比較明智的做法是,直接賦予近親屬免證的特權(quán),這樣,證人就沒有指證近親屬的義務,避免作證對近親屬關(guān)系造成裂痕。

(二)在《刑法》中免除或減輕特定親屬的窩藏、包庇罪及相類似犯罪的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第310條規(guī)定了窩藏、包庇罪,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類似的犯罪,如第349條規(guī)定的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第379條規(guī)定的戰(zhàn)時窩藏逃離部隊軍人罪,在這些犯罪中,犯罪人的近親屬無一例外地都可構(gòu)成該罪,并且也沒有減輕處罰的規(guī)定。關(guān)于包庇行為免除刑罰,在一些國家的刑法中是有明文規(guī)定的,如日本《刑法》第105條規(guī)定,犯人或脫逃人的親屬,為了犯人或脫逃人的利益而犯前兩條之罪(指藏匿犯人與隱滅證據(jù))的,可以免除處罰。無獨有偶,德國《刑法》第258條也規(guī)定,為使親屬免于刑罰處罰而為上述行為(指包庇與窩藏犯罪)的,不處罰。由此可見,親親相隱制度在現(xiàn)代法治發(fā)達國家仍有較強的生命力。具體到我國,親親相隱制度在刑法中關(guān)于窩藏、包庇犯罪的規(guī)定,應該本著維護特定人群之間正常、基本的人倫關(guān)系和婚姻家庭關(guān)系的原則。[10](P139)同時也要考慮到正常的社會秩序的維護,既要發(fā)揮刑法保障人權(quán)的功能,也要發(fā)揮刑法保護社會的功能。對法定最高刑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輕罪相隱的,可以免除刑罰;對其他犯罪相隱的,可以減輕處罰。

[1]楊鴻烈.中國法律發(fā)達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2]劉俊文.唐律疏議[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王斌.親親相隱對現(xiàn)代刑事法治的啟迪[J].行政與法,2009(5).

[4]陳興良.刑法哲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5](美)喬恩·R·華爾茲.刑事證據(jù)大全[M].何家弘,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

[6]徐愛國,李桂林.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郭世杰,楊會芳.親親相隱向何處去[J].山東大學法律評論,2010(6).

[8](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9]馬建紅,林明.中國歷史上的法律制度變遷與社會進步[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10]劉杰.典型包庇犯罪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葉利榮 E-mail:yelirong@126.com

Modern Thoughts of Chinese Ancient Kin Concealment System

LiLeiZhuangQinglong

(SchoolofLaw,Anhu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Bengbu233000,)

Kin Concealment system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from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lasted for over two thousand years.It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rule of the feudal order.The system has a profound value of implication that firstly is the humanistic solicitude,namely admit one’s sympathy,of law.Secondly,it 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restraining criminal law,specifically referring to the national penalty power’s limits.At the same time,the system of protection of the family benefits 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reliability;and the conjunction of ethics makes the observation and execution of law consciously,maintain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law.The value of Kin Concealment system and practical meanings should be fully utilized.In current Criminal Procedure Law should give relatives the privilege of testimony;in Criminal Law such crimes as harboring and sheltering of punishments should reduc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ccording to law.

Kin Concealment System;modest restraining;testimony privilege;history of criminal law

2015-03-10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AHSKQ2014D02)

李磊(1990-),男,浙江溫州人,碩士研究生。

① 本文屬安徽財經(jīng)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ACYC2013008)產(chǎn)出論文。

D914

A

1673-1395 (2015)05-0050-04

猜你喜歡
相隱親親親屬
親親相隱
2010年以來國內(nèi)“親親相隱”制度研究述評
握手親親
幼兒100(2021年11期)2021-04-25 13:06:08
一萬次親親
親親你
小太陽畫報(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論“親親相隱”制度在刑事訴訟中的運用
法制博覽(2018年27期)2018-01-22 18:45:07
什么?親屬之間不能相互獻血?
媽媽寶寶(2017年3期)2017-02-21 01:22:14
悲愴者
文學港(2016年7期)2016-07-06 15:06:09
情與法的碰撞
——以“親親相隱”為視角
法制博覽(2016年35期)2016-02-02 13:32:20
English Abstracts
北海市| 海门市| 秦安县| 海宁市| 双鸭山市| 卫辉市| 峡江县| 尚义县| 河池市| 沙田区| 普宁市| 阿尔山市| 米林县| 晋州市| 文昌市| 湟源县| 四平市| 沅陵县| 长武县| 仲巴县| 新化县| 宣汉县| 海南省| 久治县| 乃东县| 金昌市| 廉江市| 安丘市| 澳门| 秦安县| 长宁县| 镇平县| 青海省| 辽中县| 钟祥市| 南木林县| 福建省| 灵璧县| 通榆县| 寿阳县| 嘉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