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媒體與勞動關系研究:一個有待深墾的領域

2015-02-20 17:09吳麟
關鍵詞:勞工勞動研究

■ 吳麟

媒體與勞動關系研究:一個有待深墾的領域

■ 吳麟

媒體是現(xiàn)代民主政治體系中利益表達與協(xié)調機制的有機構成,是參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力量之一。媒體與勞動關系的既有研究盡管頗為可觀,但是呈現(xiàn)出“窄化”的現(xiàn)象,有待進一步深墾。這需要從現(xiàn)實社會的肌理和脈絡入手,汲取勞動關系學、勞工社會學等相關研究養(yǎng)分。一個研究的初步構想是:以“治理參與”為理論視角;以“體面勞動”為分析性概念;在基本思路上,應拓展研究對象和調整分析框架;至于研究方法論,則需面向經(jīng)驗事實、采取多元范式。

媒體;勞動關系;社會治理

一、媒體與勞動關系研究:轉型社會的關鍵議題

勞動關系是生產(chǎn)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中國的勞動關系變化深受社會轉型影響,呈現(xiàn)出了從“顯性合作”走向“顯性沖突”的演變軌跡。在計劃經(jīng)濟時代,其勞動關系的總體特征為“顯性的合作與隱性的沖突”①。在經(jīng)濟社會轉型過程中,資本主導地位獲得了特定的歷史形成途徑,在勞資契約規(guī)則的制定、生產(chǎn)和分配的諸領域,資本要素所有者的強勢明顯,“勞動的弱化”不可避免。

美國社會學學者貝弗里·J.西爾弗的卓見——“資本轉移到哪里,勞工與資本之間的沖突很快就會跟到哪里”②,實踐證明其同樣適用于中國。作為以實現(xiàn)社會勞動過程為目的的社會經(jīng)濟關系,勞動關系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其實質是“勞動和資本的結合”,此二者的直接追求即“利潤最大化”和“工資最大化”,存在著天然的矛盾。若雙方的力量或利益對比失衡,矛盾便會激化和公開化,出現(xiàn)勞資沖突——勞動關系雙方以“集體爭議和集體行動”的方式表達訴求和爭取權益。③在現(xiàn)階段中國,勞資沖突成為社會沖突的重要表現(xiàn)形態(tài),勞動爭議數(shù)量激增、勞動者群體性事件頻發(fā)、勞資糾紛極端悲劇時常出現(xiàn)。

廣義而言,勞資沖突實質是一種社會經(jīng)濟利益的沖突;置諸當下中國語境,其內(nèi)涵則如社會學家拉爾夫·達仁道夫所言,是“一種應得權利和供給、政治和經(jīng)濟、公民權利和經(jīng)濟增長的對抗”。④目前勞資沖突頻繁,除“資強勞弱”格局所致的利益分配失衡之外,與近年來勞動者的“增長性”訴求也有密切關聯(lián)⑤。其中,以新生代為主體的勞工階層訴求明確轉向“分享經(jīng)濟增長的成果和爭取有尊嚴的體面勞動”⑥;在行動邏輯上趨向采取“以勢維權”的集體行動⑦——通過現(xiàn)代通訊技術進行有效動員和組織,在短時間內(nèi)形成聚合之“勢”與資方進行博弈,以期實現(xiàn)在現(xiàn)行的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中難以實現(xiàn)的訴求。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時間推移,“新生代農(nóng)民工”群體內(nèi)部又出現(xiàn)微妙的代際分層——已成長起來的“90后”正逐步成為社會的用工主體,在勞動關系問題上,他們的訴求更以體面勞動為指向。

當前中國的現(xiàn)實狀況同烏爾里?!へ惪耍║lrich Beck)所論述的“風險社會”有很強的契合性——“在發(fā)達的現(xiàn)代性中,財富的社會生產(chǎn)系統(tǒng)伴隨著風險的社會生產(chǎn)?!逼渲校霸诂F(xiàn)代化進程中,生產(chǎn)力的指數(shù)式增長,使危險和潛在威脅的釋放達到了一個我們前所未知的程度?!雹嘀袊鴺I(yè)已進入“轉型關鍵期”,同時也相應進入了“矛盾凸顯期”,勞動關系的結構性緊張,已演化成為社會治理潛在的“重大風險”?;诂F(xiàn)實狀況,對中國勞動關系治理模式的探討,已成為當前社會治理中的一個重要議題。2006年10月,《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發(fā)展和諧勞動關系”,并將其作為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指出,“我國正處于經(jīng)濟社會轉型時期,勞動關系的主體及其利益訴求越來越多元化,勞動關系矛盾已進入凸顯期和多發(fā)期,勞動爭議案件居高不下,有的地方拖欠農(nóng)民工工資等損害職工利益的現(xiàn)象仍較突出,集體停工和群體性事件時有發(fā)生,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任務艱巨繁重?!?/p>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目標是建立規(guī)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wěn)定的勞動關系。其中,“促進實現(xiàn)社會公正和社會穩(wěn)定是兩個根本目標”。在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理論的視角下,“勞動關系矛盾屬于人民內(nèi)部矛盾,不具有對抗性,應當通過協(xié)商、協(xié)調、參與、合作等非對抗方式,基本實現(xiàn)各自利益目標,達到勞動力與生產(chǎn)資料的有效結合,在現(xiàn)代生產(chǎn)方式下完成生產(chǎn)過程,最終達到共建共享、合作雙贏?!雹峥梢?,當前中國勞動關系治理,需要建立健全有效涵蓋政府、資本、勞動者三方的利益表達與分配機制。

在“利益-政治”的過程中,利益表達既是邏輯起點,亦是現(xiàn)實基礎;利益綜合和利益協(xié)調均是基于利益表達而展開的環(huán)節(jié):因而,利益能否表達以及表達是否充分至關重要。媒體作為現(xiàn)代民主政治體系中利益表達與協(xié)調機制的有機構成,在“應然”意義上,需要積極參與勞動關系治理;同時,媒體又是嵌入具體時空政經(jīng)結構中的一種機制,在“實然”層面上,媒體是否作為其活動空間,取決于國家、資本及媒介三重邏輯的共同作用。因此,媒體與勞動關系研究,關乎到轉型社會的公平正義、弱勢社群的利益表達,以及新聞傳播的法治建設,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重要議題。

二、國內(nèi)媒體與勞動關系研究:“窄化”的現(xiàn)象

國外學界將勞動關系作為社會經(jīng)濟問題進行研究,始于古典政治經(jīng)濟學派,以18世紀后期亞當·斯密的研究為起點,以19世紀中葉馬克思勞動關系理論的形成為標志,之后又經(jīng)過韋伯夫婦、康芒斯、泰勒等學者,從政治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管理學等不同學科對此進行研究和闡述,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勞動關系理論和研究方法。根據(jù)其觀點在政治傾向上由“保守”到“激進”,當代西方國家的勞動關系研究可劃分為五大學派——新保守派、管理學派、正統(tǒng)多元論學派、自由改革主義學派、激進派。

至于國內(nèi)則可追溯到民國時期,勞工問題研究是其時社會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據(jù)統(tǒng)計,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國出版有關勞動問題的社會學著作有不下100種之多,內(nèi)容涵蓋勞工運動、工會組織、工人福利與社會保障、女工與童工問題等諸方面⑩;且出現(xiàn)北平社會調查所、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國情普查所、云南大學社會學研究室(即“魁閣”)三個“勞工社會學研究學派”11,并留下一批豐富的學術遺產(chǎn),例如陶孟和的《北平人力車夫之生活情形》、陳達的《中國勞工問題》、史國恒在費孝通指導下完成的《昆廠勞工》等。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社會學本身的合法性遭到質疑,勞動問題研究一度走向式微。直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經(jīng)濟體制轉型,學界對于勞動關系尤其是非公有制企業(yè)勞資問題研究方才逐漸升溫,相關研究主要分布于政治經(jīng)濟學、勞動經(jīng)濟學、社會學、法學等領域,其內(nèi)容可分為勞動關系基本理論問題、勞資關系現(xiàn)狀及解釋框架、勞資沖突的協(xié)調方式三個方面。尤其是2005年以來,勞工研究更成為社會學“一個新的熱點和知識增長點” 。

有關媒體與勞動關系的議題,國外學界通常關注媒體與工會、勞工之間的關系及相互影響機制,典型如英國格拉斯哥學派的重要著作《工會與媒體》13、廣播與“羅斯福新政”時期南方紗廠罷工動員機制研究14。當前在歐美社會中,主流商業(yè)媒體對勞工問題的報道基本處于凋敝的狀況。對此現(xiàn)象,相關研究采取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的分析路徑,批判新自由主義的市場模式,使媒體在社會問題與解決方案之間存在“脫鉤”現(xiàn)象15;以致新聞報道呈現(xiàn)出“抹煞勞工”情勢16。不過,信息傳播技術進步帶來新的契機——有志之士針對整體性的“民主赤字”新聞,借助于日益增多的動態(tài)通訊技術,積極開展另類媒體實踐嘗試,提供有關勞工和社會正義運動視角的新聞。例如:在北美受采礦業(yè)影響的社區(qū),就存在勞工媒體、勞工社區(qū)媒體、土著社區(qū)媒體、公民媒體等多種另類媒體,一起超越界限進行“聯(lián)合抗爭傳播”17。

國內(nèi)以勞動關系為主題的研究,只是零星論及媒介功能,諸如媒體對勞動模范的宣傳、對不法勞動的監(jiān)督、對工會維權的作用、對勞動關系的協(xié)調等,尚缺乏充分、全面的研究。國內(nèi)涉及勞動關系議題的媒體研究,除了對河北“B鎮(zhèn)事件”18、山西“黑磚窯”事件、深圳“富士康”事件等個案中的輿論監(jiān)督、媒體倫理等進行探討外,基本聚焦于以農(nóng)民工為主體的弱勢社群。從議題設置和話語策略看,此類研究受“主流政策話語”影響頗深19,相關成果主要覆蓋農(nóng)民工、新生代農(nóng)民工、留守兒童三類群體,集中探討他們的媒介形象建構、話語權與利益表達、媒介使用和媒介素養(yǎng)、城市適應與城市融入等四個問題。其間,一些研究很有水準。并且,不少研究盡管具體議題有別,結論卻頗具共性:其一,弱勢社群在主流媒體中利益表達空間逼仄;其二,新媒體對弱勢社群有一定的傳播賦權功能。

近年以來,國內(nèi)新聞傳播學界對媒體與勞動關系問題的研究中,有一些新氣象值得關注和肯定:其一,研究的目標取向有新變化。卜衛(wèi)等學者注重理論與行動的結合,在“解釋世界”之外更旨在“改造世界”,并嘗試提出行動傳播研究的概念、方法論和研究策略。20其二,研究范式發(fā)生微妙變化。以往對農(nóng)民工群體的研究,多將其置諸“社會分層”的理論模式下加以分析,目前有研究者開始重新關注馬克思傳統(tǒng)的階級分析,諸如邱林川對新工人階級網(wǎng)絡社會的探討21、黃典林解讀《人民日報》新聞話語對農(nóng)民工群體的意識形態(tài)重構22。此外,丁未對深圳“攸縣的哥村”社區(qū)傳播與身份共同體的研究,李金銓教授稱贊其采取“韋伯式現(xiàn)象學的路徑”,理論淵源還回溯到“芝加哥大學范式”甚至“古典社會學的基本關懷”。23其三,研究對象范圍有所拓展。新聞從業(yè)者24、出版社編輯、游戲程序員等非傳統(tǒng)勞工群體得到關注25,他們被視為信息社會的“知識勞工”;勞工NGO組織的媒體行動也開始被分析26。

概言之,在媒體與勞動關系領域,域外相關研究尤其是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取向的批判分析富有啟發(fā)意義,在當前中國語境中如何合理地對其進行揚棄則是一個難題。國內(nèi)相關研究頗為可觀,但集中于對農(nóng)民工的研究,“窄化”了勞動關系問題。同時,前述目標取向、分析方式、研究視界上的新氣象可圈可點,如何進一步地拓展,需要汲取勞動關系學、勞工社會學等學科領域相關研究的養(yǎng)分,并從現(xiàn)實社會的肌理和脈絡入手,在理論和行動方面均做出特別的努力。

三、媒體與勞動關系研究的拓展:一個初步構想

媒體與勞動關系研究,是一個重要但尚待充分關注、深入探討的領域。深墾這一領域,在理論層面有其獨特的價值:拓展傳播與社會發(fā)展研究、構建傳播主體視域的勞工研究。以下,本文嘗試從理論視角、分析性概念、基本思路、研究方法論等諸方面,闡述初步的構想。

(一)理論視角——治理參與

以一種由政治經(jīng)濟學生發(fā)而成的社會學視角來觀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中央、地方政府及社會經(jīng)濟諸領域之間的結構關系,呈現(xiàn)出“從總體支配到技術治理”的運行邏輯27。其中,2001年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WTO)之后,中國的社會經(jīng)濟結構開始依循“資本的邏輯”重新組建,加大了資源和收入分配的差距,滋生許多新的社會矛盾焦點,勞動關系位居多重矛盾的核心位置,亟需治理——建立健全有效涵蓋政府、資本、勞動者三方的利益表達與分配機制。

當前中國的勞資利益協(xié)調機制已在構造之中28;媒體在其間的利益表達與協(xié)調功能也開始被強調。有研究者分析2008年中國勞工狀況時,觀察到“平面媒體開始有限報道勞動爭議事件,特別是圍繞著東航集體返航事件和重慶出租車停運事件展開討論,探討如何實現(xiàn)勞動關系和諧,而新華社第一次使用‘罷工’的概念。”29不過,當前中國主流媒體深受“以風險規(guī)避”為中心的新聞報道常規(guī)制約30,勞動爭議作為典型的社會沖突性議題,只能是零星和碎片的呈現(xiàn)。

基于當前中國社會轉型的現(xiàn)實,研究媒體與勞動關系的問題,“治理參與”是合適的理論視角,其核心是探討:媒體如何才能成為勞資利益協(xié)調機制的有機乃至重要構成?質言之,媒體應定位為多元主體之一參與勞動關系治理。我們需要具體探討媒體作為一種社會機制,如何在現(xiàn)實權力關系中通過促進社會保護、促成社會對話,成為推動體面勞動實施的“社會賦權器”和“公共商議場”。

(二)分析性概念——體面勞動

體面勞動(Decent Work)理念,旨在促進全球化浪潮中的社會正義,由國際勞工組織(IOL)于1999年提出,是指“促進男女勞動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備人格尊嚴的條件下獲得體面的、生產(chǎn)性的工作機會”,其具體戰(zhàn)略目標有四——“就業(yè)”“工作權利”“社會保護”和“社會對話”。這一理念已成為國際社會共識,2005年聯(lián)合國大會將其作為聯(lián)合國系統(tǒng)推動實現(xiàn)的千年發(fā)展目標;中國政府在理念層面對此也認同和倡導。

體面勞動以“自由、公正、安全和人的尊嚴”為價值取向31,是以人為本在勞動領域的體現(xiàn);可從宏觀(政府)、中觀(企業(yè))和微觀(個人)三個層面進行理解32。潘毅等對“富士康模式”的研究33,揭示出全球化下企業(yè)的“競次”(Race To Bottom)所致的勞工困境。羅燕根據(jù)廣州、深圳、中山三地130家企業(yè)的微觀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教育程度、職務、職業(yè)培訓狀況以及勞動法律法規(guī)培訓狀況,對勞動者個人的體面勞動水平存在顯著影響。34在全球范圍內(nèi),當前中國的體面勞動水平處于中下游水平。黃維德、柯迪基于2005年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所做的測量顯示,中國得分為0.4264,低于0.5447的平均值,在社會保護和社會對話方面存在明顯不足。35

媒體與勞動關系問題的進一步研究,可將“體面勞動”作為一個關鍵的分析性概念,在不同層面、不同緯度上探討如何推進體面勞動建設,其間會涉及傳播賦權、媒介商議民主、新聞生產(chǎn)、傳媒的公共性、國家-媒體關系等新聞傳播研究的重要論題。

(三)基本思路——拓展研究對象和調整分析框架

以往有關媒體與勞動關系的探討,研究對象大體上是“傳統(tǒng)勞工”,并以農(nóng)民工為主體;近來才開始關注“知識勞工”現(xiàn)象。涉及媒體問題,多以“大眾媒體”“新媒體”為分析框架,未來研究若要深入,應當調整相關思路。

其一,研究對象范圍需要拓展,需關注不同類型的勞動者。其中,“傳統(tǒng)勞工”和“知識勞工”就是一個基本二維劃分;隨著社會變遷,可能會出現(xiàn)更多的混合類型。在每一類中,還應進一步具體化,如不同行業(yè)的農(nóng)民工、不同狀態(tài)的新生代產(chǎn)業(yè)工人、不同層級的新聞從業(yè)者等。

在此方面,近年一些勞工社會學的成果值得關注,例如:沈原、周瀟36、亓昕37對建筑工人的研究;童根興對“家戶工”的研究38;何明潔對服務業(yè)女性農(nóng)民工的研究39;劉博對“浴場勞工”的研究40;蘇熠慧對“富士康工人”和“本田工人”集體行動的比較研究41,等等。這些研究頗細致地揭示了不同的勞動過程和“工廠政體”。

其二,分析框架也應有所變化,在大眾媒體/自媒體、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之外,還可引入主流媒體(Established Media)/另類媒體(Alternative Media)這一劃分。此處,主流媒體是指建制內(nèi)的媒體,按照歸屬權又可將其劃分為工會系統(tǒng)內(nèi)/外的媒體。另類媒體則指建制外的媒體。強調這一分析框架,是因媒體與勞動關系研究,往往會涉及弱勢社群的媒介近用權問題。

衡量弱勢社群以媒體為平臺的利益表達空間,一個重要的指標是“主體性表達”,此即:弱勢社群在媒體表達中能夠呈現(xiàn)其主體意識和能動關系,而非是被遮蔽以及被他者化。據(jù)此前的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建制內(nèi)的所有媒體,報道主題均緊密追隨和闡釋政策議題;消息來源和報道主角均呈現(xiàn)出鮮明的行政和組織傾向;話語引述方面均未對弱勢社群予以必要和足夠的空間。在整個主流媒體系統(tǒng)中,新生代農(nóng)民工的媒介話語權狀況可視作“主體性表達缺失”42;其間工會媒體中呈現(xiàn)出“弱主體性表達”圖景,雖略有改善但二者不存在根本性區(qū)別43。概言之,新生代農(nóng)民工尋求平等公民權的真實訴求,即從滿足于實現(xiàn)基本勞動權益轉向進一步追求體面勞動和發(fā)展機會,未能得到全面而深刻的呈現(xiàn)。那么,另類媒體成為一個替代性渠道以及能在何種程度上發(fā)揮替代性作用,值得思量。

目前有關中國大陸另類媒體研究方興未艾,基本是關注同性戀群體、艾滋病群體、女性群體及相關NGO的另類媒體實踐。44其實,勞工領域另類媒體實踐非常值得關注。筆者曾以集體微博@關注新生代農(nóng)民工、微信公眾號@新生代、勞工小報DGD為個案,發(fā)現(xiàn):作為“倡導型”的另類勞工媒體,它們重視勞工主體性、倡導批判與反思、呼喚行動者歸來,有著擔負底層發(fā)聲、階層啟蒙與弱勢賦權的共同自我期許。它們的存在具有“公共社會學”和“社會重建”的雙重意義,且其在勞動關系議題上“重建傳播公地”的理想在局部得以實現(xiàn)。45

運用這一分析框架,其要旨在于探討:在現(xiàn)有國家-社會關系下,尤其是具體的國家-媒體關系和國家-勞工關系下,主流媒體和另類媒體怎樣具體以及如何可能地各擅所長,以在不同層面上具體成為“社會賦權器”和“公共商議場”,從而降低“體面勞動赤字”?

(四)研究方法論——面向經(jīng)驗事實和采取多元范式

在轉型社會學視野下,為更有質量地探討媒體與勞動關系的問題,在研究方法論上也應有所注意。

首先,需要避免“宏大理論敘事”和“抽象經(jīng)驗主義”。在此,C.賴特·米爾斯的告誡值得我們謹記——“不存在什么能讓我們理解社會結構的統(tǒng)一性的‘宏大理論’和普遍性的體系”;抽象經(jīng)驗主義則是“死抓住研究程序中的一個結合點,讓它迷住了自己的心竅”;此二者“都逃避了社會科學的研究使命”。46曾有研究者批評在當前的農(nóng)民工研究中,這兩種現(xiàn)象普遍地存在。前者突出表現(xiàn)為:研究者人為地設定“必然-應然”關系,從理論推導而非從實踐出發(fā),為自己青睞的理論模式、分析框架賦予重要意義或應用價值,以實現(xiàn)預先設定的規(guī)范性目標。后者有多種表現(xiàn),諸如:顛倒次序地從方法論出發(fā)選擇研究的問題、盲目推崇數(shù)理模型而輕視韋伯傳統(tǒng)的詮釋方法、缺乏文化分析和縱向的歷史透視眼光。47對此判斷,筆者深以為然。在研究媒體與勞動關系時,我們應立足于豐富的、具體的、異質的經(jīng)驗事實分析實踐及其邏輯。例如:需要審慎對待技術樂觀主義,探討新媒體在工人集體抗爭中的賦權、動員等效果時,應理性認知新媒體在國家和市場的雙重擠壓下的局限性,從而更準確地判斷其在勞資利益協(xié)調中的可作為空間。

其次,融合“分層研究”和“階級分析”兩種范式。當前中國社會學界對社會轉型的研究范式正在發(fā)生微妙變化——馬克思傳統(tǒng)的階級分析重新引起部分學者的關注,甚至明確主張“回到馬克思”48“把工人階級帶回分析的中心”49,以及提出“階級分層是對當代中國社會分層的另一種解讀”50等觀點。這一“從階層到階級”的理論轉向大約始自2000年;一批學者在研究實踐中還開始出現(xiàn)一種實質性的轉向,他們在對馬克思階級理論和方法重新認識和定位的基礎上,展開對工人階級和底層群體的經(jīng)驗研究。學者馮仕政將這一現(xiàn)象概括為“重返階級分析”,指出,階級分析和分層研究兩大范式有根本區(qū)別,在關于社會不平等的基本假設上,前者是“沖突論”,即社會不平等是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和權力強制的結果;后者則是“功能論”,即社會不平等是社會整體的需要和自由競爭的結果。因此,前者更關注“社會剝奪和集體抗爭”;后者則更關注“地位獲得和市場形勢”。置諸中國社會轉型的現(xiàn)實邏輯中,這兩種分析范式應當相互映照和互為借鑒。51筆者非常認同這一判斷。當前的中國社會轉型,同時蘊含著“權力轉移”的市場化和“結構演化”的現(xiàn)代化兩個過程,探討媒體與勞動關系時,有機融合沖突論和功能論,能更合理地予以闡釋52。

注釋:

① 羅寧:《中國轉型期勞資關系沖突與合作研究——基于合作博弈的比較制度分析》,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105頁。

② [美]貝弗里·J·西爾弗:《勞工力量:1870年以來的工人運動與全球化》,張璐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

③ 常凱主編:《勞動關系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4年版,第400頁。

④ [美]拉爾夫·達仁道夫:《現(xiàn)代社會沖突——自由政治隨感》,林榮遠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

⑤ 蔡禾:《從“底線型”利益到“增長型”利益——農(nóng)民工利益訴求的轉變與勞資關系秩序》,《開放時代》,2010年第9期。

⑥ 喬?。骸?010年中國職工現(xiàn)狀——呼呼共享經(jīng)濟發(fā)展成果和集體勞權》,載汝信等主編:《2011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259頁。

⑦ 李琪:《“以勢維權”:新生代農(nóng)民工與集體行動》,《中國工人》,2013年第4期。

⑧ [德]烏爾里?!へ惪耍骸讹L險社會:通向一種新的現(xiàn)代化》,何博聞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頁。

⑨ 喬健:《推進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的理論創(chuàng)新》,《工人日報》,2015年4月21日,第6版。

⑩ 潘錦棠:《勞動社會學的由來與發(fā)展》,《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

(11) 聞翔:《民國時期的勞工社會學:一項學科史的考察》,《山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8期。

(12) 沈原、聞翔:《轉型社會學視野下的勞工研究》,《中國工人》,2014年第5期。

(13) 張威:《格拉斯哥學派的意義》,《新聞與傳播研究》,2003年第2期。

(14) Roscigno,V.,W.Danaher,Media and Mobilization:The Case of Radio and Textile Worker Insurgency,1929 to 1934,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66,no.1,2001,p.29.

(15) Kensicki,L.,No Cure for What Ails Us:The Media-Constructed Disconnect between Societal Problems and Possible Solutions,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vol81,no.1,2004,pp.53-73.

(16) 參見克里斯托弗·R.馬?。骸赌ㄉ穭诠ぃ好绹图幽么髣诠蟮赖乃ヂ洹罚d[加]凱瑟琳·麥克切爾、文森特·莫斯可編:《信息社會的知識勞工》,曹晉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版。

(17) [美]多蘿西·姬德:《采礦業(yè)、勞工和抗爭性傳播》,楊麗娟譯,《新聞大學》,2012年第3期。

(18) 孫五三:《批評報道作為治理技術——市場轉型期媒介的政治—社會運作機制》,《新聞與傳播評論》,2002年卷。

(19) 楊擊:《當代中國社會新生階層媒介報道研究述評》,《新聞大學》,2007年第3期。

(20)卜衛(wèi):《“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探討行動傳播研究的概念、方法論與研究策略》,《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年第12期。

(21)參見邱林川:《信息時代的世界工廠——新工人階級的網(wǎng)絡社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22) 黃典林:《從“盲流”到“新工人階級”——近三十年〈人民日報〉新聞話語對農(nóng)民工群體的意識形態(tài)重構》,《現(xiàn)代傳播》,2013年第9期。

(23) 丁未:《流動的家園:“攸縣的哥村”社區(qū)傳播與身份共同體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24) 參見王維佳:《作為勞動的傳播:中國新聞記者勞動狀況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5) 曹晉、許秀云:《傳播新科技與都市知識勞工的新貧問題研究》,《新聞大學》,2014年第2期。

(26) 陳韻博:《勞工NGO的微博賦權分析:以深圳“小小草”遭遇逼遷事件為例》,《國際新聞界》,2014年第11期。

(27) 渠敬東、周飛舟、應星;《從總體支配到技術治理——基于中國30年改革經(jīng)驗的社會學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28) 景躍進:《演化中的利益協(xié)調機制:挑戰(zhàn)與前景》,《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29) 喬健:《新勞動法與2008年中國勞工狀況》,載汝信等主編:《2009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325頁。

(30) 夏倩芳、王艷:《“風險規(guī)避”邏輯下的新聞報道常規(guī)——對國內(nèi)媒體社會沖突性議題采編流程的分析》,《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第4期。

(31) 錢大東:《國外弱勢勞工群體問題研究——錢大東研究員訪談》,《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6年第5期。

(32) Florence Bonnet etc.,A Family of Decent Work Indexes,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vol42,no.2,2003,pp.213-238.

(33) 參見潘毅等:《我在富士康》,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2年版。

(34) 羅燕:《體面勞動實現(xiàn)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來自廣州、深圳、中山三地企業(yè)微觀數(shù)據(jù)的發(fā)現(xiàn)》,《學術研究》,2013年第2期。

(35) 黃維德、柯迪:《各國體面勞動水平測量研究》,《上海經(jīng)濟研究》,2011年第11期。

(36) 參見沈原、周瀟:《“關系霸權”:對建筑工勞工過程的一項研究》,載沈原:《市場、階級、社會——轉型社會的關鍵議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37) 參見亓昕:《欠薪與討薪:工地政體與勞動過程的實證研究》,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38) 童根興:《北鎮(zhèn)家戶工:日常實踐邏輯與宏觀政治經(jīng)濟學邏輯》,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39) 何明潔:《勞動與姐妹分化:中國女性農(nóng)民工個案研究》,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40) 劉博:《浴場勞工——服務者的生活世界與身體實踐》,上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41) 蘇熠慧:《新生代產(chǎn)業(yè)工人集體行動的可能——以富士康和本田為案例》,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42) 吳麟:《主體性表達缺失:論新生代農(nóng)民工的媒介話語權》,《青年研究》,2013年第4期。

(43) 吳麟:《提升傳播主體性:論新生代農(nóng)民工媒介話語權的建設》,《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44) 例如曹晉:《中國大陸另類媒介的生產(chǎn):以〈朋友通信〉為例》,《傳播與社會學刊》,2007年總第4期;曹晉:《抗爭途徑:婦女與另類媒介》,“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會議論文,2011年;郭蓓:《另類媒介、草根組織與中國西部的艾滋干預——以成都同志關愛小組為例》,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張巖松:《網(wǎng)絡另類媒體的本土傳播實踐:〈女聲〉個案研究》,中華新聞傳播學術聯(lián)盟第六屆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14年;章玉萍:《另類媒體的雙重角色:以中國大陸“拉拉”雜志〈lens+〉》為例,《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年增刊;等等。

(45) 吳麟:《媒體與勞資關系治理研究——以新生代農(nóng)民工為核心對象》,北京大學博士后研究工作報告,2014年,第80-114頁。

(46) [美]C.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陳強、張永強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第49-50頁。

(47) 符平:《拓展農(nóng)民工研究的想象力》,《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2月28日,第8版。

(48) 仇立平:《回到馬克思:對中國社會分層研究的反思》,《社會》,2006年第4期。

(49) 沈原:《社會轉型與工人階級的再形成》,《社會學研究》,2006年第2期。

(50) 仇立平、顧輝:《社會結構與階級的生產(chǎn):結構緊張與分層研究的階級轉向》,《社會》,2007年第2期。

(51) 馮仕政:《重返階級分析?——論中國社會不平等研究的范式轉換》,《社會學研究》,2008年第5期。

(52) (1)筆者曾將此文初稿發(fā)給勞動關系領域的一位資深學者求教,他提出了如下觀點:國內(nèi)“有一套有關勞工報道的意識形態(tài)教條”,與事實相混淆,影響了有關勞動關系議題的報道。概言之,“執(zhí)政黨的一套傳統(tǒng)話語體系,抑制了勞工界的言論自由和利益訴求,使得有關勞工問題的報道零散、淺薄、缺乏理論指導”。(2)兩次引起國內(nèi)外關注的論述——“讓廣大勞動者實現(xiàn)體面勞動,是以人為本的要求,是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內(nèi)容”(胡錦濤,2008年1月7日)和“要堅持社會公平正義,排除阻礙勞動者參與發(fā)展、分享發(fā)展成果的障礙,努力讓勞動者實現(xiàn)體面勞動、全面發(fā)展”(習近平,2013年4月29日)。

(作者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張毓強】

猜你喜歡
勞工勞動研究
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xù))
目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