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十乘觀法的和合特質及其對天臺山和合文化的意義

2015-02-13 08:11:20郝金廣
臺州學院學報 2015年2期
關鍵詞:摩訶大正藏天臺山

郝金廣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宗教學系,山東濟南250100)

論十乘觀法的和合特質及其對天臺山和合文化的意義

郝金廣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宗教學系,山東濟南250100)

十乘觀法作為天臺止觀的核心思想,其思想來源與法華經的白牛車喻直接相關,其十法成乘體現(xiàn)的是眾緣和合成就的思想,認識十乘觀法之間的內在關系和旨歸有助于我們了解該止觀體系所具備的和合特質。十乘觀法的和合特質乃是天臺山和合文化的發(fā)展、弘揚重要的理論資源。

白牛車喻;十乘觀法;和合特質;天臺山;和合文化;意義

天臺宗是中國佛教出現(xiàn)的第一個宗派,因智者大師入天臺山修證、傳道而立名。智者大師乃陳隋之際一代宗匠,師承慧思,遙尊龍樹,大蘇山妙悟法華,天臺山華頂降魔。辯才無礙,暢圓頓之教;止觀精深,說己心中法門。天臺宗教觀雙美,《摩訶止觀》是止觀修行之根本,其中的十乘觀法卻又是天臺止觀體系之核心法要。此十乘觀法如同法華經中的大白牛車,故而又稱為十法成乘,體現(xiàn)了佛法眾緣和合的思想;又以引導眾生入法界大和合海為旨歸,從而由因到果皆體現(xiàn)了和合的思想內涵,可為天臺山和合文化的建設與弘揚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

一、白牛車喻——十乘觀法的思想來源

十乘觀法即十法成乘,是《摩訶止觀》在正修止觀部分配合十境提出的一套系統(tǒng)觀法。其思想內容既散見于諸多經論,又與智者大師自身的修證實踐密切相關。如“觀不思議境”在《維摩詰經》、《文殊說般若經》等大乘經典中皆有申明,“發(fā)菩提心”、“道品調試”、“對治助開”等內容亦是三乘通途之說,“無法愛”可見于《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的離頂墮之語。能安忍以防止內外障來擾,與智者大師及當時諸多禪師自身修行經歷相關。十乘觀法的理論來源應該說緣起多端,然而,把這些修行要點熔煉整合于一爐,其直接靈感當來自于《法華經》的白牛車喻。

在《法華經·譬喻品》中,為令弟子領悟諸佛方便而匯入真實,佛以火宅喻說明之,三界猶如火宅,佛若長者,是宅子的主人,眾生如長者的諸多孩子,在宅中玩耍,忽然火起而不自知,縱然長者告知也不信不覺,貪戀不舍,為救諸子故,施以羊、鹿、牛三車之方便,引誘童子走出火宅,安全之后長者歡喜,各等賜一大白牛車。三車象征聲聞、緣覺、菩薩乘,乃是方便權說,大白牛車象征一佛乘,乃是究竟實說。權實教法不同,相應的止觀行法也有差異,而直入佛乘的大白牛車就寓意了圓頓止觀法門的開展。智者大師從《法華經》得悟,對法華奧旨領悟頗深,受此大白牛車的靈感激發(fā),體會大白牛車喻中的豐富內涵,綜合諸多禪觀經論及自身踐履,建立起系統(tǒng)而完備的十乘觀法。如《摩訶止觀》中言道:

“是十種法名大乘觀。學是乘者名摩訶衍。云何大乘。如法華云。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四面懸鈴。又于其上張設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肥莊多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仆從而侍衛(wèi)之。止觀大乘亦如是。觀念念心無非法性實相。是名等一大車。于一一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名各賜大車。徹三諦之源名為高。收十法界名為廣。無量道品名眾寶莊校。四勤遮惡持善。又愿來持行。釘鑷牢固名周匝欄。法義辭辯宣暢開覺名四面懸鈴。慈悲普覆無有遺限名張設蓋。道品所攝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之法不與他共。名珍奇嚴飾。四弘誓愿要心不退。名寶繩交絡。四攝攝物物無不悅。名垂諸華纓諸禪三昧起六神通。名重敷。四門歸宗休息諸行。名安置丹枕。四念處慧破除八倒之黑。名駕以白牛。四正勤增長二善。名肥壯多力。遮斷二惡二惡盡凈。故言膚色充潔。四如意足四辯自在。名形體姝好。五根盤固不可移動。名為筋。五力增長遮諸惡法。名為力。七覺簡擇名為行步。八道安隱名為平正。對治助道廣攝諸法。名又多仆從而侍衛(wèi)之。破法愛無明入薩婆若海發(fā)真速疾。名其疾如風。運載諸子嬉戲快樂。此大乘觀法門具度與彼經合。故名大乘觀也。復次一切法悉一乘故。夫有心者無不具足。如此妙法是名理乘。如來不說則不能知。以聞教歡喜頂受。即名字乘。因聞名故依教修行入五品位。名觀行乘。得六根清凈。名相似乘。從三界出到薩婆若中住。是亦不住。若入初住乃至十住得真實乘游于東方。十行游南方。十向游西方。十地游北方。輪環(huán)無際得空而止。止于中央即妙覺。直至道場。是此意也。”①《摩訶止觀》卷七下,《大正藏》第46冊,第100頁。本文所引《大正藏》皆為中華電子佛典協(xié)會(CBETA)2007版,以下不再注明。

由于這段話充分闡述了十乘觀法的內容與大白牛車喻之間的對應關系,因此將該段全文引用在此,以方便窺其全貌。文中以“觀念念心無非法性實相,是名等一大車。于一一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名各賜大車。徹三諦之源名為高,收十法界名為廣”作為第一乘觀不思議境的譬喻,車體乃是大白牛車的主體部分,而不思議實相境界乃是諸法本來實際,賅括因果始終,總攝一切諸法,因此對大車的描述實際影射了甚深的實相境界。以不思議境界具足眾法,殊勝莊嚴,所以又以“無量道品名眾寶莊校,四勤遮惡持善。又愿來持行,釘鑷牢固,名周匝欄。法義辭辯,宣暢開覺,名四面懸鈴。慈悲普覆,無有遺限,名張設蓋。道品所攝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之法不與他共,名珍奇嚴飾”等詳細的內容加以修飾,宣暢諸佛境界的不可思議。同樣根據它的主體地位,觀不思議境也位居十乘觀法之首。

此后分述九乘之譬喻?!八暮胧脑敢牟煌耍麑毨K交絡”表第二乘發(fā)菩提心,以深識不思議境故,自憫憫他,從而以誓愿要心?!八臄z攝物,物無不悅,名垂諸華纓。諸禪三昧起六神通,名重敷?!蹦耸亲孕薪趟欧ɑ剞D,對應于第三乘善巧安心?!八拈T歸宗休息諸行。名安置丹枕”相應于破法遍、識通塞,于生無生等四門,四句揀擇,破諸顛倒、令塞得通,入一切智,即是歸宗休息?!八哪钐幓燮瞥说怪?,名駕以白牛。四正勤增長二善,名肥壯多力。遮斷二惡二惡盡凈,故言膚色充潔。四如意足四辯自在,名形體姝好。五根盤固不可移動,名為筋。五力增長遮諸惡法,名為力。七覺簡擇名為行步,八道安隱名為平正”是將對大白牛的描述對應于三十七道品,屬于第六乘道品調適,由于有漏道品是證達無漏的方便,是涅遠因,如果調適得當則能快速與真法相應?!皩χ沃缽V攝諸法,名又多仆從而侍衛(wèi)之?!泵鞯谄叱藢χ沃_,以六度助道助破六蔽,正是仆從侍衛(wèi)之意。“破法愛無明,入薩婆若海,發(fā)真速疾,名其疾如風,運載諸子,嬉戲快樂”明第八、九乘能安忍、無法愛,以無明能生內外障,故須安忍;法愛生頂墮,因此當離法愛。另外智者大師又明六即位,“復次一切法悉一乘故。夫有心者無不具足。如此妙法是名理乘”言理即位,“如來不說則不能知,以聞教歡喜頂受,即名字乘”即名字位,“因聞名故依教修行入五品位,名觀行乘”即觀行位。“得六根清凈,名相似乘”即相似位,“從三界出到薩婆若中住,是亦不住。若入初住乃至十住得真實乘游于東方。十行游南方。十向游西方。十地游北方?!笔欠肿C即佛位,“輪環(huán)無際得空而止,止于中央即妙覺,直至道場。是此意也”明究竟即佛位。這些正是第七乘識位次,以防止學者未得謂得,叨濫圣位。

從《摩訶止觀》的這段內容,我們可以了解到十乘觀法與《法華經》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法華經》乃是十乘觀法的重要思想來源。將語意淺顯的經文賦予佛法的抽象理論內涵,是智者大師解經過程中經常運用的詮釋方法,雖然看起來略顯經院哲學式的繁瑣,但往往也發(fā)掘其中的精微之處,且緊扣經文主旨思想,這種六經注我的自在辯才實際是以通達經意、真修實證為基礎的。因此,十乘觀法的思想形成可以說及來源于《法華經》的思想,又離不開智者大師對其他經論及止觀的精湛修習。而智者大師對白牛車喻的巧妙解讀直指止觀,同時也借此喻直觀呈現(xiàn)了十乘觀法的和合特質,即十法成乘乃是乃是眾緣和合成就的妙法,為一切初心行人所設。

二、十乘觀法的和合特質

大白牛車喻直觀地體現(xiàn)了十法成乘的和合思想,要理解其十法和合的思想特點,就必須對十乘觀法的內在關系和旨歸有較為清晰地認識。首先,我們來看十乘觀法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它們是步步增進、組織嚴密的修行次第?抑或是相互關聯(lián)、不可或缺的整體?還是組織松散可增可減的一套修行原則?甚至是各自獨立,可供自由選擇一門深入的十種方法?就十法成乘的名字由來和思想淵源來看,指的是十種觀法原則所組成的一套渡到彼岸的工具,就如同大白牛車,由不同的部件組合而成。就這一點來看,十法成乘顯然不是簡單的層層遞進的次第關系,也并非相互完全獨立以備選擇的十種法門??梢源_定,十種法則之間應該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那么這種關聯(lián)究竟是松散還是緊密?是部分的還是全部的?是彼此支撐、輔助還是攝受、包含?這是需要我們進一步仔細探討的,為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有必要依據《摩訶止觀》對十乘觀法的之間的內在關系做一番梳理。

十乘觀法的所觀境有十種,包括陰界入、煩惱、病患、業(yè)相、魔事、禪定、諸見、增上慢、二乘、菩薩等。而《摩訶止觀》實際所述只是陰界入到見境這七種,其中詳細闡述十乘觀法的運用和抉擇方法的在陰界入一境。因此,在這里我們主要根據觀陰界入中對十乘觀法的運用來分析他們的關系和抉擇原理。

首先觀不思議境是圓頓止觀根本所依,此境主張一念心即具三千性相,不前不后,不縱不橫,即空即假即中,只三千法是心,心是三千法,玄妙深絕,乃是不可思議的實相境界,圓教行人應深解此不思議境,并依此修習止觀,安忍于此不思議圓妙境界,證得此不思議圓妙境界。觀不思議境乃是統(tǒng)攝其他九法的根本,不但統(tǒng)攝九法,也是遍攝一切法的實相理體?!按瞬凰甲h境何法不收,此境發(fā)智何智不發(fā),依此境發(fā)誓,乃至無法愛,何誓不具何行不滿足耶?說時如上次第,行時一心中具一切心?!雹佟赌υX止觀》卷五上,《大正藏》第46冊,第55頁。因此,可以看出,觀不思議境與其他九法乃是總別、本末的關系。初心行人若能安心觀此境可直入圓教初住,證無生忍,其他九法任運而成。如果不能了知此不思議境,或雖初識此境,遮障深重不能安忍,行力羸弱,則須再尋以下九法善巧安心乃至離法愛。湛然大師說上根利器只需此一觀即可入初住無生忍,正是基于不思議境總攝諸法的實相根本而言的。

第二發(fā)真正菩提心,是在深識不思議境的基礎上,自悲悲他而發(fā)四弘誓愿以救度之,且“此慈悲誓愿與不可思議境智,非前非后同時俱起。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無緣無念普覆一切,任運拔苦自然與樂。不同毒害,不同但空,不同愛見,是名真正發(fā)心菩提義”②《摩訶止觀》卷五上,《大正藏》第46冊,第56頁。。可見,此法與觀不思議境之間的關系較為密切,乃是對不思議之實相境界有了深切認識時自然就會產生同體之大悲,這也說明了“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的不二關系。因此,我們可以說,前兩項法則是密切相關甚至是相生的關系。

第三善巧安心,即善以止觀安于法性。文中以前兩乘深達不思議境而發(fā)慈悲誓愿,因此要以行填愿,行即是止觀。若按照因境發(fā)智,因智發(fā)愿,以行填愿的邏輯,似乎觀不思議境本身不具有行的涵義,只是停留在知的層面,那么觀不思議境的根本地位是否要大打折扣呢?實際上觀不思議境作為九法的根本依止,恰在于因深解它為其他九法提供智行法則,并最終以親證它為旨歸目標,九法皆接受不思議境實相法則指導,這一點也體現(xiàn)在善巧安心上,如文中在闡述善巧安心時實際包含了兩種安心理念,一是止觀不二的法性安心,二是四悉檀信法回轉的方便安心。前者實際就是觀不思議境的具體實踐,因無明顛倒故心念起滅,不能于不思議境安住,故須止觀令心安住于法性,若觀無明顛倒只是法性,則流轉即息,歸于寂滅法性,即是不思議境,無二無別。因此,可知此圓頓安心即依觀不思議境而發(fā)。第二種乃是方便安心,若心神冥昧,妄想強盛,不能夠正觀法性,則需要隨其信法根性,依四悉檀方便,善巧回轉,助之令安。因此,可知,善巧安心與觀不思議境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同時,善巧安心與發(fā)菩提心之間乃是愿與行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

第四破法遍,文中自問“法性清凈不合不散,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非破非不破,何故言破?”③《摩訶止觀》卷五下,《大正藏》第46冊,第59頁。說明法性清凈本是不思議境界,安心法性即足,何來破不破之說?原因在于,“眾生多顛倒少不顛倒,破顛倒令不顛倒,故言破法遍耳”④同上。,可見破法遍即是破眾生心中之顛倒妄想,由此顛倒故成見思、塵沙、無明等惑業(yè)。進一步,文中說明了破法遍和前面善巧安心的關系,“上善巧安心則定慧開發(fā),不俟更破。若未相應,應用有定之慧而盡凈之,故言破耳”①同上。。這說明了破法遍并非一切行人必然經歷的步驟,而是在定慧尚未開發(fā)或開發(fā)不足,不能恒與不思議境界相應的情況下再進一步考慮使用的觀法原則。這說明了十乘觀法中的一種抉擇原理,即先巧后拙,先勝后劣,先理想后實際。若是利根器者一法即滿足諸行,不需要一一揀擇修習,這當然是一種理想的狀況;若稍差者則或二或三,猶如治病,加藥加量以補根器羸劣之不足,這也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而非一味好高騖遠。以下的幾種觀法的安排也體現(xiàn)了這種原則。

第五識通塞,“亦名知得失,亦名知字非字。如上破法遍,應通入無生。若不入者,當尋得失,必滯是非,不得一向作解”。②《摩訶止觀》卷七上,《大正藏》第46冊,第86頁??梢娮R通塞也是破法遍的后續(xù)備用觀法原則,即如果行人破法遍肯綮賣力,當入無生忍,然而卻未見證入,則需要回過頭來檢查一下自己修行上的得失了,必然是由于破法遍的過程中產生了較強的是非分別之心,也就是因藥成病,執(zhí)通而成塞才導致不能證入無生的。此時當審視自己是否愛著觀空智慧,若生愛著則同外道,當以四句揀擇,能破如所破,令塞得通,若不愛著觀空智慧,則能破不如所破,破塞存通即可。觀空如此,觀假觀中也是如此??傊?,見思、塵沙、無明是塞是病,破而不留;空假中智慧為通為藥,用而不執(zhí)。觀察此法的用意,是為了輔助破法遍以查缺補漏,救偏補弊也。

第六道品調適,乃是調停三十七道品助道法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上來雖破法遍識通塞,若不調停道品,何能疾與真法相應。真法名無漏,道品是有漏,有漏能作無漏方便,方便失所真理難會……大論云:‘三十七品是行道法,涅城有三門,三門是近因,道品是遠因?!癁槭橇x故應須道品調停也?!雹邸赌υX止觀》卷七上,《大正藏》第46冊,第87頁。因此,道品調適的目的乃是令學人在破法遍識通塞的基礎上迅速與真法相應,證得無漏。

第七對治助開,對治遮障,助開三解脫門?!搬屨撛疲骸翞橐磺腥磷鞅疽病?。若入三三昧能成四種三昧,根利無遮易入清涼池,不須對治。根利有遮但專三脫門,遮不能障亦不須助道。根鈍無遮但用道品調適,即能轉鈍為利亦不須助道。根鈍遮重者,以根鈍故不能即開三解脫門,以遮重故牽破觀心,為是義故應須治道對破遮障?!雹堋赌υX止觀》卷七上,《大正藏》第46冊,第91頁??梢姡瑢χ沃_主要是針對根鈍遮重的學人設立的觀法,主要是以六度法對治六蔽,以幫助打開三解脫門。這里體現(xiàn)了十乘觀法是無論根器利鈍、遮障輕重都可以修學的觀法體系,其引導一切初心行人可謂苦心孤詣。

第八明位次,是為未入圓教真似二位者說,以防學者未得謂得,未證言證,叨濫圣位。包括理即位、名字位、五品觀行位、六根清凈相似位、圓教初住以上分證位,乃至妙覺究竟即佛位。

第九能安忍,是為經歷前幾乘觀法砥礪修習之后,障轉慧開或未入品,或入初品,內癢外動,倉促領眾,看似利他,實則名利眷屬從外來破,智者大師教以安忍之法,讓哉,隱哉,去哉,以免損道退轉;若煩惱、業(yè)、定、見、慢等境從內來破,則以空假中三法安之,令心不動。

第十無法愛,學者住相似位而未發(fā)真,此位無內外障唯有法愛,法愛住著而不得進無生忍,也不會退轉為二乘,因此稱為頂墮。智者大師稱當時行人至此位者很少,若到此位則需離法愛,善自防護。

前七種法則屬于理觀,第八至第十種法則屬于事法,而且基本是為修行到較高階段、接近似真位時的行人設立的,與前面的七法的關系相對松散,但卻是七法理觀的重要補充和警醒。

以上是對十乘觀法每一種觀法內容及和其他觀法之間關系的簡要介紹。從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十乘觀法之間的關系及十法成乘的抉擇邏輯,它包含了四種維度。第一,先總后別。先總即以觀不思議境為第一位,此法乃是其他九法所依止的根本。后別即是其他九法依此境信解發(fā)愿,依此境行止觀乃至方便修習,最終入初住證無生忍,證得此不思議境。不思議境之所以圓括始終,就在于圓教因果皆不離實相,實相總攝一切法。第二,先巧后拙,巧拙之分約法約人而論,約法而言,則觀不思議境為巧,乃至以法性安心亦為巧;若不得相應則輔之以悉檀方便、破法遍、識通塞、道品調適、對治助開等,此為拙。約人而言,則十法第相揀擇,因病予藥為巧,實事求是故;固執(zhí)用藥為拙,一味顢頇故。如智者大師以根遮不同則于十乘觀法中擇法有異,可知巧拙不定,因人因法而異。第三,先正后助,先理后事。觀不思議境為正,攝一切法故,安忍此境,其他九法任運而成。九法為助,為顛倒病重者迤邐救治故,助一切利鈍行人入不思議解脫。又前七種觀法為正修理觀,后三種觀法為輔助事緣。第四,先凡后圣,前七種觀法行在初心,后三種觀法位在觀行,鄰近真似。此四種運用邏輯不合不散,互助互通,相輔相成,從而集十法成一佛乘。

十乘觀法深淺迤邐,利鈍同攝,它的目的是什么?換言之,它的旨歸在何處呢?《摩訶止觀》可總括為五略十廣,皆提及旨歸,十廣中有旨歸章,雖然未及詳說,但開篇中曾提到“自他安,同歸常寂”①《摩訶止觀》卷一上,《大正藏》第46冊,第3頁。,即是以諸佛常寂光土為究竟旨歸。五略是在十廣之第一大意章對十廣內容的進一步總結,其第五歸大處以法界為旨歸,“法界無始無終,法無通塞,若知法界,法界無始終、無通塞,豁然大朗,無礙自在”②《摩訶止觀》卷一上,《大正藏》第46冊,第4頁。。常寂光土與法界言語雖然不同,所指實際相同,即諸佛所證之究竟實相。究竟成佛乃是一切菩薩行的最終目標,十乘觀法自然不外乎此,但這是遠期目標,實際上十乘觀法有其此生可獲可證的目標,那就是規(guī)矩初心行人入圓教初住位,圓教行人“于是身即破兩惑,即入中道一生可辦”③《摩訶止觀》卷六下,《大正藏》第46冊,第80頁。,“始自初品終至初住,一生可修一生可證。不待位登七地,爾乃修習,何暇歡喜始入雙流?”④《摩訶止觀》卷六下,《大正藏》第46冊,第83頁。若入得此位即分破無明見佛性,分證常寂光土,即是入法界和合海,眾緣和合即是性空實際,因此也是法界寂滅海,而后自然隨順佛智乃至究竟。因此,證入法界大和合海乃是十乘觀法一生可辦的理想目標。

十法成乘揭示了《摩訶止觀》中止觀修習的眾法和合的特征,它們不僅僅是一種單一的修習法門,如念佛、參話頭、觀呼吸等,而是以止觀為中心,呈現(xiàn)給初心行者的一套完備的修行指南,其中包括實相道理、止觀修習、破障方便、自我定位、心態(tài)調整等各個方面。它們之間相互關聯(lián)卻也相對獨立,體現(xiàn)了十乘觀法之間的和合特質。并且十乘觀法本身的旨歸也是以不思議的法界大和合海為旨歸,從而使得十乘觀法無論自身觀法體系的設計,還是實踐過程中的菜單選擇,乃至最終的修證旨歸,自始至終都是眾緣和合的成就。可以說,和合就是十乘觀法發(fā)揮效用的根本特質。

三、十乘觀法對天臺和合文化的意義

那么作為天臺宗發(fā)源地的天臺山,在構建、弘揚和合文化的過程中,能夠從十乘觀法得到什么樣的啟示呢?首先,我們要對天臺山“和合”文化的內涵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從而找到與佛教乃至天臺宗十乘觀法相契合之處,依此才能在天臺山和合文化中找到天臺觀法的位置,再予以闡釋、弘揚,豐富天臺山和合文化的思想體系。天臺山和合文化發(fā)展至今天實際是一種雜糅了諸多思想成分的文化形態(tài),其中最主要的當然就是儒釋道三家學說。由于天臺山在歷史上乃是三教學者都非常重視并紛紛造訪的文化圣地,從而使該山在不同程度上的熏染了三教之氣分。如果天臺山以“和合”為文化特色,那么這種“和合”首先便體現(xiàn)在三教文化的融通并存上,而且三教或多或少都對“和合”思想有自己的理論彰顯和貢獻。由于儒釋道三教旨趣不同,他們反映出的“和合”理念也必然有所差別,儒家講究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反映的是人與社會的相處原則;佛教主張眾緣和合,自性本空,強調的是對心靈束縛的解脫;道教講究和光同塵、合于自然,追求抱樸歸真、逍遙世間的生命自由。三家闡述不同的和、合,卻共同逐鹿于天臺,從而互相影響、互相吸收,最終演化為今天天臺山兼容并蓄、和合共存的文化生態(tài),可謂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之典范。

天臺宗作為天臺山佛教文化的代表,以佛法眾緣和合,本性空寂為思想本位,其對天臺和合文化的貢獻頗多,如智者大師的著作多和會佛儒、揀擇老莊,開三教文化對話之先聲,天臺后學如孤山智圓、藕益智旭等也多效之;寒山、拾得顯跡于國清,后世推為和、合二圣,這些都是在事緣層面的彰顯。而在佛學理論層面可供和合文化發(fā)掘、汲取的思想資源實際也很多,十乘觀法其實就是天臺宗在止觀學說層面對和合思想的運用和表達。十法成乘乃是十法和合成就的一套完備系統(tǒng)、巧妙篤實的止觀法門,其針對學人則規(guī)矩初心、利鈍全收,自身又開放靈活,觀機擇法,既不拘于十數,也不以一目而成網,最終送彼學人入和合海,自然流入諸佛究竟實相。猶如眾緣和合之藥箱,備治諸病,觀病因緣而和合諸藥,令病人四大調順,寂靜恬適。因此,十乘觀法,以因地眾緣和合之實相法門,趨果地法界和合之實相境界,可謂和合始終,恰是天臺山和合文化不可忽視的文化資源,也是天臺山所應珍視、宏傳的文化寶瑰!

Study on Harmoniousness Peculiarity of“Ten Disciplines”and Significance of Tiantai Harmonious Culture

Hao Jinguang
(Department of Religions,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100)

“Ten Disciplines”,the core thought of Tiantai Sect,originates from“Fa Hua Jing”and shows harmoniousness in the universe.It helps us to understand the harmoniousness peculiarity of Tiantai Sect by recognizing its internal relationship and tenets.Furthermore,the harmoniousness peculiarity of“Ten Disciplines”provide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Tiantai’s harmonious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driving“white cattle”;“ten disciplines”;harmoniousness peculiarity;Tiantan Mt.;harmonious culture;significance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5.02.002

2015-03-16

郝金廣(1985-),男,河北邯鄲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學—佛教哲學。

猜你喜歡
摩訶大正藏天臺山
早期刻經、寫經的文本流變及其語言文字學價值
以北齊響堂山石刻佛經看《大正藏》文本變化
北齊響堂山石窟刻經與《大正藏》用字比較研究
天臺山晨讀(組詩)
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5:50
天臺山詩頁(組詩)
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5:44
《大智度論》與《摩訶止觀》慈悲觀的比較研究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4:24
天臺山
鴨綠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34
雨中尋訪天臺山
中學語文(2018年14期)2018-05-23 06:08:24
西夏文大寶積經卷八十八“摩訶迦葉會”解讀
《摩訶般若菠蘿蜜多心經》(玄奘譯本)
中華詩詞(2017年3期)2017-11-27 03:44:01
大同市| 昌图县| 信阳市| 老河口市| 兰考县| 大宁县| 呈贡县| 古交市| 清水县| 贵州省| 长白| 唐山市| 于都县| 安阳县| 理塘县| 西贡区| 平顺县| 陵川县| 肥乡县| 屏边| 克拉玛依市| 延吉市| 余姚市| 文安县| 搜索| 高唐县| 农安县| 滦平县| 宣威市| 新巴尔虎右旗| 陈巴尔虎旗| 杭锦旗| 通江县| 山西省| 讷河市| 珠海市| 曲麻莱县| 永安市| 瑞昌市| 岳西县| 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