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剛
( 重慶文理學院 學報編輯部,重慶 永川 402160 )
國外開放獲取期刊概況與我國發(fā)展策略探討
穆 剛
( 重慶文理學院 學報編輯部,重慶 永川 402160 )
近年來,我國期刊開放獲取發(fā)展迅速,但傳統(tǒng)期刊所占比例相對較高,出版主體分散、弱小?;诰C述國外開放獲取期刊的概況,結合我國開放獲取期刊的現狀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增加我國開放獲取期刊數量、提高辦刊層次提出建議,認為我國比較適合發(fā)展混合型開放獲取期刊。
開放獲取期刊; 現狀; 層次; 混合型
從1994年由作者付費、讀者免費的美國《佛羅里達昆蟲學家》(Florida Entomologist)開始至今,開放獲取期刊正好有 20年歷史。開放獲取期刊即Open Access Journal,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學術自由與信息共享無阻礙的出版理念而產生的期刊。開放獲取使作者的學術論文借助互聯網免費被讀者使用,并且能自由傳播,唯一限制是要使作者著作權得到充分保護。判斷期刊是否為開放獲取期刊可以依據兩個方面:一是出版作品是否可以被免費、自由地使用,包括下載、打印、索引,甚至印制成冊;第二個方面是,它是否以一種統(tǒng)一格式保存在至少一種由政府、科研機構等管理運行的倉儲中。目前,開放獲取期刊大致可以分為 5種類型:(1)完全免費型,即由研究機構、大學等負擔所有費用,著者、讀者不付任何費用;(2)著者付費、讀者免費型,即由著者支付論文處理費(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讀者免費獲取;(3)混合型,即期刊整體為訂閱期刊且由作者付費,但作者可以選擇論文是否開放獲??;(4)定期免費型,即一定時間內付費,一定時間后完全免費;(5)電子免費型,即紙質期刊為訂閱型期刊,而電子版完全免費獲取。
根據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的數據,到2014年10月開放獲取期刊的數量已達10048種,開放獲取期刊數量不斷增長;增長部分中有新創(chuàng)辦的,也有從傳統(tǒng)期刊轉型的。專門從事Open Access(以下簡稱“OA”)的出版社在2000年后出現。根據Thomson Reuters的數據,以自然科學各領域 WOS(Web of Science)收錄的期刊為研究對象,2003年到2012年這10年間,開放獲取期刊增長最快的是物理學與生命科學領域,其次是地球科學與基礎醫(yī)學領域??梢?,科研越活躍的領域,創(chuàng)辦開放獲取期刊量越多,且歐美大型出版社創(chuàng)辦開放獲取期刊較多。不同國家開放獲取期刊數量有較大不同。以ISI引文數據庫收錄的開放獲取期刊為例,發(fā)現不同國家開放獲取期刊數量差距非常大[1]。一個國家的科研是否有活力,是否充分流通與融合以及論文發(fā)表是否受其他因素的過多影響,與該國開放獲取期刊數量密切相關。此外,科研人員數量與相應國家的語種對開放獲取期刊數量也有影響。目前開放獲取期刊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歐美國家;二是發(fā)展中國家如巴西、印度等。歐美國家開放獲取期刊質量較高,學術影響力較大,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優(yōu)質稿件。巴西、印度等國家積極出臺政策支持開放獲取期刊的發(fā)展。以印度為例,它要求全部或部分受政府資助項目的研究論文電子版在開放獲取期刊上發(fā)表。同時,在開放獲取期刊發(fā)表論文的作者可以得到政府的資助[2]。開放獲取期刊的發(fā)展與所在國科技水平、政策支持以及學術研究環(huán)境的開放度、寬松度有關。開放獲取期刊論文先出版后評價,而且是作者付費,有人對刊載文章質量產生了疑問[3]。
最近開放獲取期刊發(fā)展呈現出新趨勢:一是增長速度較快,且有影響的期刊開始完全開放獲取。從DOAJ網站數據看,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開放獲取期刊增數為912;而《Nature Communications》從2014年10月20日起完全開放獲取[4]。二是更多出版社加入開放獲取期刊創(chuàng)辦行列。由于開放獲取期刊不受頁碼與刊期的限制,刊載文章的數量增長很快,覆蓋領域越來越廣。三是完全免費開放獲取期刊數量增加,且有國家政策的支持。英國在2012年、日本在2013年推出資助政策,以促進完全免費的開放獲取期刊發(fā)展;四是刊文量越來越大,覆蓋領域越來越廣,影響因子也逐漸增加。英國專家預測未來開放獲取期刊發(fā)展的趨勢:資助機構推動的強制OA使完全免費開放獲取期刊增加;收費被嚴格限制;作者既是付費閱讀者又是作者;開放獲取期刊傾向于使用更加統(tǒng)一的技術標準[5]。
截止到2013年12月底,我國CSSCI 收錄的533種期刊中,開放獲取期刊 120種[6]。根據中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的數據,在總數 782種開放獲取期刊中除去社科期刊,2014年我國科技類開放獲取期刊數量總數為712種。我國在2013年正式出版的期刊中,自然科學類4080種,社會科學類2145種,英文期刊179種[7]。已有文獻都較難對我國開放獲取期刊進行總體性研究:并不只是層次高的期刊在OA。從廣義上說,我國開放獲取期刊的數量并不少。不少期刊以自辦網站的形式將刊發(fā)的論文在網上供讀者免費下載,相應期刊擴展了影響力,而這又能得到作者同意。這些期刊在 OA而自己卻沒有意識到。據Nature向我國投稿作者所做的一項調查,有18%的作者不知何為OA,而這一數字在其他國家僅為6%。對劉洢穎,姚長青,潘云濤[6]的數據分析表明,CSSCI 收錄的120種開放獲取期刊中以編輯部網站進行OA的占60.8%,依靠主辦單位進行OA的占25.8%。兩項合計達86.6%[6]。這還僅僅是層次較高的期刊。我國期刊出版單位小而分散,大型出版社相對較少。我國要推動出版單位整合與重組,在出版單位中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出版單位能否形成資源集聚決定我國開放獲取期刊能否健康成長。與開放獲取期刊密切相關的是OAR,即開放倉儲。由于開放獲取期刊分散,我國OAR現狀不容樂觀。缺少統(tǒng)一平臺和長期有效的數據保存,分類管理層次混亂;加之,有的存儲平臺穩(wěn)定性差,訪問速度慢。開放獲取期刊關系到出版社的經濟效益,在移動手機、互聯網廣泛應用的今天,大量OA意味著傳統(tǒng)訂購與銷售量的減少。另外,作者擔心開放獲取期刊自由下載、免費使用會侵害自己的著作權。在我國著作權保護現狀下,作者的擔心并不多余。
(一)要借助信息技術,更新辦刊理念
開放獲取期刊以互聯網作為出版終端,數據保存以電子形式呈現;編輯出版模式與傳統(tǒng)期刊有很大區(qū)別?;ヂ摼W不再是傳統(tǒng)編輯出版的輔助工具,而是成為編輯出版基本平臺。開放獲取期刊出版模式已經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具有高效率、低能耗、大容量的特點。以PLOS ONE為例,它是先出版、后評價,即科研成果由同行評議。OA辦刊模式借助數字與網絡技術,把論文借助網站快速推送。我國期刊要借助信息技術,更新辦刊理念,實現跨越發(fā)展,只有超常規(guī)發(fā)展才能實現追趕與超越。
(二)要有統(tǒng)一平臺
由大型出版社創(chuàng)辦的開放獲取期刊往往影響較大,而出版主體實力不足的出版社就容易出現期刊發(fā)展的人力與技術儲備缺少,創(chuàng)辦的開放獲取期刊影響力較小的問題。我國應借助文化體制改革,做大做強出版主體,爭取出現一批大型出版集團。行業(yè)協會應該發(fā)揮組織引導作用,與較大的出版集團整合成統(tǒng)一平臺。這一平臺要發(fā)揮以下作用:一是推動開放獲取期刊的創(chuàng)辦;二是推動傳統(tǒng)期刊轉型并與開放獲取期刊實現良性互動;三是發(fā)揮評價作用,使開放獲取期刊發(fā)表的論文具有較高的行業(yè)與社會認可度,保證開放獲取期刊質量;四是在知識產權保護有待改進的環(huán)境下要充分保護作者著作權。行業(yè)協會與較大的出版集團整合可實現難度不大且操作性強,容易打造的統(tǒng)一平臺。
(三)要有政策的強力支持
開放獲取期刊發(fā)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美國2007年推出一項議案,要求受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資助的科研項目必須開放獲取[8]。這一政策無疑大大推動開放獲取期刊的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我國全民所有制性質的大學、科研機構眾多,由國家和公立基金支持的項目也應該開放獲取。一個好的開放獲取期刊對國家科技文化進步的作用巨大,鑒于國外完全免費開放獲取期刊在加速發(fā)展,我國也要推動免費型開放獲取期刊的發(fā)展。此外,我國要有評價政策,以政策的形式對開放獲取期刊發(fā)表的科研論文以定性或定量方式與傳統(tǒng)期刊發(fā)表的論文進行折算,以提高作者在開放獲取期刊發(fā)表論文的積極性。從國外情況來看,開放獲取期刊發(fā)表的論文總體質量偏低,與傳統(tǒng)期刊相比有較大差距。因此要有監(jiān)督,從政策層面確保開放獲取期刊論文的質量。
(四)區(qū)分對內對外兩個層次
關于我國期刊的國際化問題,已有不少學者進行過探討。筆者更想強調的是語言使用方面。中文使用者眾多,但世界范圍內的最新科研成果一般都是用英語首次發(fā)表。語言使用的特點決定了中文期刊不可能像英文期刊那樣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作者與讀者群。相反,我國作者的論文更傾向于在國外期刊以英文首次發(fā)表。大量受資助的論文在國外開放獲取期刊首發(fā),而國內大量不精通英語的人又無法受益,這是一種很大的損失。對內是指國內研究需要,而國外關注不多的專業(yè),如漢語言文學、非物質文化研究、飲食、書法、考古等受公立基金支持的論文要在我國開放獲取期刊首發(fā)。對外是指要借助統(tǒng)一平臺管理,實現各領域優(yōu)質論文的中文首發(fā),之后篩選質量高的論文在國外發(fā)表。要以多種形式,如獎勵、評獎等擴大我國期刊的知名度,外國的優(yōu)質論文不僅可以推動我國期刊國際化,而且對我國科技發(fā)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采取措施推動開放獲取期刊發(fā)展
開放獲取期刊的各相關方包括作者、讀者、出版社、科研與學術機構等。要以開放獲取期刊的方便與快速使作者愿意接受。研究表明,開放獲取可以顯著提高下載率[9]。對讀者來說,開放獲取期刊使信息獲取更快捷,來源更廣,信息即時性增強。對出版社來說,開放獲取期刊出版不受頁碼與刊期限制,可以在加大刊載數量與頻率、擴大出版社影響力的同時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開放獲取期刊的開放性使科研與學術機構的影響力借助互聯網被延伸,受其資助的科研項目不再像傳統(tǒng)期刊那樣被局限在小范圍內。除涉及保密內容的論文以外,科研與學術機構都愿意讓署名為本單位的作者在開放獲取期刊發(fā)表論文。當各相關方都積極主動地推動開放獲取期刊的發(fā)展時,其發(fā)展就有強大地推動力。
混合型開放獲取期刊是指期刊整體為訂閱期刊且由作者付費,但作者可以選擇自己的作品是否開放獲取,即可讓一部分論文開放獲取。從我國期刊構成看,單純以營利為目的的期刊比例不大。根據2013年數據,考查全部6404種期刊發(fā)現,高等院校、醫(yī)藥衛(wèi)生、科研院所、政府機關等主辦的期刊占絕大部分,企業(yè)主辦期刊更多的是為宣傳企業(yè)形象。OA帶來的訂閱收入減少不會成為OA的阻力。事實上,由于OA可以提高期刊引證指標,期刊主辦單位對推動OA的發(fā)展有積極性。由于不少作者對開放獲取期刊的權威性心存疑慮,發(fā)展混合型開放獲取期刊可以讓作者逐漸地接受OA,而且讓作者可以選擇是否OA。OA論文,與非OA論文在一起刊載可以形成對比,讓作者和期刊都感受到OA的好處;同時,也可以讓作者感到自己的著作權像傳統(tǒng)期刊出版物那樣被充分地保護。雖然不少期刊收費,但主要目的是提高辦刊質量而不是營利。期刊可以對OA論文收取較低費用從而減少作者負擔,使作者容易接受。我國傳統(tǒng)期刊占有一定比例,發(fā)展混合型開放獲取期刊不失為一種方式。
開放獲取期刊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fā)展。雖然收取APC的開放獲取期刊不少,但完全免費開放獲取期刊的比例在不斷擴大。2013年日本開放獲取期刊是我國的1.9倍;截止到2013年12月,日本的開放存儲倉儲為143個[10]。開放獲取期刊的發(fā)展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盡管我國開放獲取期刊發(fā)展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11],但只要方法適當、路徑合理,我國開放獲取期刊完全可以壯大并參與國際競爭,在推動科技與文化繁榮的同時逐步實現國際化。
[1] 劉錦宏,聶銀,盧蕓.ISI引文索引收錄開放獲取期刊現狀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14,(4).
[2] 劉萬萍,孫波.中印開放獲取比較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3,(7).
[3] 韓婧.開放獲取出版模式研究[J].編輯學報,2014,(2).
[4] 晉雅芬.《自然通訊》將實行完全開放獲取[EB/OL].中國新聞出版網,http://www.chuban.cc/gj/my/tj/201409/ t20140926_159531.html,2014-09-26.
[5] 渠競帆.2014開放獲取五大新趨勢[N].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螅?014-03-07.
[6] 劉洢穎,姚長青,潘云濤.中文社會科學期刊開放獲取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9).
[7] 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
[8] 王應寬,吳卓晶,程維紅,等.國內外開放存取期刊研究進展綜述與發(fā)展動態(tài)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5).
[9] 牛昱昕,宗乾進,袁勤儉.開放存取論文下載與引用情況計量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38).
[10] 李斯.中日韓開放存取比較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4).
[11] 田海江,李若溪.中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的瓶頸問題分析[J].編輯學報,2013,(1).
An Overview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Abroad and Discussion on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MU Gang
(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Chongqing Arts and Sciences College, 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 China )
Recently, the open access in journals has developed rapidly. However, the proportion of traditional journals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subjects of publishing are scattered and vulnerable. On the basis of an overview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abroad, combining the analysis of its 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makes suggestions concerning how to increase the quantit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publication, then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it is appropriate to develop a mixed type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in China.
Open Access Journals, current situation, level, mixed type
G255.2
A
1673-9639 (2015) 03-0185-04
(責任編輯 張鳳祥)(責任校對 魯娜娜)(英文編輯 何歷蓉)
2015-01-03
本文系重慶市高校期刊研究會科研項目(課題批準號:CQXK201305)成果。
穆 剛(1977-),男,河北衡水人,編輯,主要從事編輯與出版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