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實驗幼兒園 應曉薇 胡穎娟
“以靜生動”與“以境促動”游戲化歌唱教學模式的比較
南平市實驗幼兒園 應曉薇 胡穎娟
《毛毛蟲和大樹爺爺》是一首旋律優(yōu)美、簡單易懂的歌曲,深受小班幼兒喜愛。整首歌曲只有四句:“毛毛蟲呀爬出來了,啦啦啦啦啦啦啦;大樹爺爺笑起來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备枨械拿x和大樹是幼兒熟悉和喜愛的形象,而“啦啦啦啦啦啦啦”和“哈哈哈哈哈哈哈”是深受幼兒喜愛的語氣詞,能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毛毛蟲慢慢爬到樹爺爺?shù)纳砩?給樹爺爺撓癢癢,逗得樹爺爺哈哈大笑的情景。
在本首歌曲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們有兩條游戲化教學的設計思路:一是以靜生動,即先組織幼兒學唱歌曲,然后在幼兒理解歌詞、熟唱歌曲的基礎上,按照歌詞內(nèi)容,引導幼兒進行游戲;二是以境促動,通過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讓幼兒在情境中感受、理解歌曲,通過教師與幼兒在情境中的互動,理解游戲規(guī)則并隨樂游戲,最后自然而然地學會演唱,而不組織幼兒專門學唱歌曲。為比較兩種設計思路的教學效果,我們在幼兒園選擇了兩個平行班,按照兩種思路分別開展歌唱活動“毛毛蟲和大樹爺爺”。
“以靜生動”的教學主要包括學唱歌曲、多種形式地演唱歌曲、合作開展音樂游戲三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是學唱歌曲。為了讓幼兒和毛毛蟲更加親近,教師出示了一只玩具毛毛蟲,并告訴幼兒毛毛蟲想和他們做游戲,當毛毛蟲碰到誰,誰就學毛毛蟲走路。在游戲中,教師不斷地哼唱歌曲的前半段:“毛毛蟲呀爬出來了,啦啦啦啦啦啦啦?!蓖ㄟ^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幼兒熟悉歌曲的前半段,并讓幼兒學習用不同動作來表現(xiàn)毛毛蟲,感受其爬行的動作。接著,教師再通過提問,引導幼兒想象毛毛蟲要爬到哪里去。
幼:要爬到家的外面去啊。
幼:要去找朋友啊。
幼:想要去找好吃的東西。
……
引發(fā)幼兒的興趣之后,教師請幼兒傾聽歌曲的后半段,并提問:“歌曲里有誰?大樹爺爺笑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啊?大樹爺爺為什么會笑起來?”
幼:因為大樹爺爺很開心啊。
幼:因為大樹爺爺很想笑啊。
幼:因為大樹爺爺覺得很快樂。
……
師:原來啊,毛毛蟲爬到大樹爺爺身上,和它玩了一個好玩的游戲,把大樹爺爺逗得哈哈大笑呢。
師:毛毛蟲說如果小朋友和他一起唱歌,他就會來和小朋友一起玩這個很開心的游戲哦。
第二環(huán)節(jié)是多種形式地演唱歌曲。為了讓幼兒能更好地學唱歌曲,教師通過多種演唱形式引導幼兒學唱歌曲。開始時,教師出示了圖譜,請幼兒跟著圖譜演唱。之后,師幼一起合作分角色輪唱,教師扮演毛毛蟲,唱前兩句:“毛毛蟲呀爬出來了,啦啦啦啦啦啦啦。”幼兒扮演大樹,唱后兩句:“大樹爺爺笑起來了,哈哈哈哈哈哈哈?!比缓竽信纸巧喅枨?。通過第二環(huán)節(jié)的演唱,幼兒已經(jīng)能熟練地演唱歌曲了。
第三環(huán)節(jié)是合作開展音樂游戲。教師請一個幼兒來扮演大樹,教師來扮演毛毛蟲,示范游戲;之后,再請兩名幼兒合作示范游戲;最后,請所有幼兒佩帶上道具,找伙伴合作游戲。
“以境促動”教學活動的開展分為律動入場、情境導入、音樂游戲、情感提升四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是律動入場。教師創(chuàng)設了森林的情境,并通過去郊游的音樂,帶領幼兒做開車去森林里郊游的律動入場,營造游戲的氛圍。
第二環(huán)節(jié)是情境導入。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去森林里郊游、偶遇大樹的游戲情境,請配班教師扮演一棵大樹站在森林里。
師:你們看,那有一棵大樹,我們到大樹那里,和大樹爺爺打個招呼吧!
師:咦,看看大樹爺爺表情怎么啦,我們來問問它。大樹爺爺你怎么啦?
大樹爺爺:我年紀大了,整天一個人站在森林里很孤單,唉!我一點都不開心!
師:哦,原來大樹爺爺不開心,有什么辦法讓它開心呢?
幼:給它吃一個好吃的東西。
幼:幫它捶捶背。
幼:給它唱一首歌吧。
幼:送它一個好玩的玩具吧。
……
師:森林里的毛毛蟲也有一個好辦法,我們請毛毛蟲出來。
師:我的手變變變,變成一只毛毛蟲。再變大、變大,變成大毛毛蟲。
教師將彩色的襪子套在手上,再慢慢地一點一點地拉長,直到把襪子套上手臂,讓手臂變成一只彩色的毛毛蟲。此處是一個細節(jié)的示范,小班幼兒因為小手肌肉發(fā)展的限制,還不能將彩色的襪子完整地套在手上,因此,教師先示范,以幫助幼兒在游戲時自己將游戲道具佩帶好。
第三環(huán)節(jié)是音樂游戲,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教師通過和幼兒的交流,讓他們理解游戲的玩法。
師:毛毛蟲來啦,它要和大樹爺爺玩一個好玩的游戲,讓它開心起來。(教師邊演唱歌曲,邊表演毛毛蟲慢慢爬到樹爺爺身上,給樹爺爺撓癢癢。)
師:毛毛蟲做了什么動作?
師:原來毛毛蟲在和大樹爺爺玩撓癢癢的游戲,把大樹爺爺逗得哈哈笑。你也給身邊的小朋友撓癢癢吧。
師:讓我們一起來變毛毛蟲,爬到自己的身上來撓癢癢。
教師請一個幼兒和教師共同游戲,示范游戲玩法。在示范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語言來提醒幼兒仔細聽音樂,了解游戲規(guī)則,如:“音樂響起來了(前奏),毛毛蟲從家里爬出來,毛毛蟲唱歌告訴大家,已經(jīng)爬到大樹爺爺?shù)哪_下,正要往身上爬。哈哈哈,哈哈哈,毛毛蟲開始撓癢癢,大樹爺爺笑起來了。”
接著,教師請兩個幼兒一起來玩這個游戲,進行幼幼之間的示范。
最后,教師引導幼兒邀請伙伴扮演大樹和毛毛蟲,開展游戲,一輪游戲結束后進行角色的互換。
第四環(huán)節(jié)是情感提升,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請所有的幼兒一起來演唱歌曲,感受歌曲中助人為樂的快樂,并通過啟發(fā)進行情感提升,引導幼兒認識到:當朋友不開心的時候,可以想一想讓他開心的辦法。因為幫助別人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在第一次“以靜生動”的嘗試中,教師采用的是先學唱后游戲的教學模式。整個活動的大部分時間里,幼兒都是靜坐在座位上學唱歌曲,留給幼兒游戲的時間并不多。盡管教師采用了多種學唱方式組織活動,盡量調動活動氣氛,但整個活動中幼兒的情緒并不高。第二次“以境促動”的嘗試中,教師采用了情境游戲的模式,通過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引導幼兒融入音樂氛圍,在感受音樂的同時,自然開展游戲。整個活動從師幼游戲到幼幼游戲再到交換角色游戲,每一次的游戲推進,都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進行的,幼兒的參與性強、情緒高。
通過兩次活動的比較,教師體會到歌唱教學游戲化必須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合理把握活動重點,增加游戲的分量
音樂游戲是一種在音樂的伴隨下進行、按照某種特定的音樂要求活動的游戲。它具有靈活多變、自由度高、情緒性強的特點。教師在開展音樂游戲的過程中,首先應把握活動的重點。在第一次“以靜生動”的嘗試中,教師以歌唱為重點,大量的時間花在幼兒學唱歌曲上,幼兒游戲的時間不長,甚至教師講解示范的時間都不夠,以致幼兒在游戲中沒有了解游戲規(guī)則,未能完全投入游戲。第二次“以境促動”的嘗試中,教師將活動的重點放在游戲上,通過多種方式讓幼兒感受音樂,了解游戲規(guī)則,幼兒自然玩得比較盡興。
2.善于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增強歌唱的趣味性
音樂游戲具有一定的藝術性、趣味性,然而對于小班幼兒而言,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完全理解音樂很難。教師怎樣讓音樂和幼兒溝通呢?在“以境促動”的嘗試中,教師把歌曲故事情境化,營造故事情節(jié),從郊游偶遇大樹,到幫不開心的大樹爺爺想辦法,再到毛毛蟲幫大樹爺爺撓癢癢,以符合幼兒經(jīng)驗的情境加強活動的趣味性,使幼兒能夠在愉快的情緒中輕松、自然地去感受,從而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同時,教師還用彩色的襪子套在手上變成毛毛蟲,用樹葉繞成頭飾戴在頭上表現(xiàn)大樹,逼真的道具把幼兒帶入音樂特定的意境之中,一個簡單的游戲就有了豐富的情感體驗,變得耐人尋味了。
3.關注游戲細節(jié),促進游戲的自然開展
細節(jié)決定成敗。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活動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可能影響音樂活動的流暢性。在“以靜生動”的嘗試中,教師發(fā)現(xiàn)很多幼兒不懂得套襪子,在游戲準備的過程中浪費了很多時間。因此,在“以境促動”嘗試中,教師在游戲中特意通過變魔術的環(huán)節(jié)演示如何讓小手變毛毛蟲。在“以靜生動”嘗試中,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對游戲規(guī)則并不十分清晰,分不清毛毛蟲什么時候出發(fā)、什么時候上樹、什么時候給樹撓癢癢。在“以境促動”嘗試中,教師采用分段式的教學方法,將整個音樂分為幾個部分,如前奏是毛毛蟲從樹底爬出來,第一樂句是毛毛蟲爬到大樹爺爺?shù)哪_下,第二樂句是毛毛蟲撓大樹爺爺?shù)陌W癢,第三、第四樂句是大樹爺爺被逗得哈哈大笑。教師通過師幼游戲、幼兒自己游戲、幼幼互動游戲、幼幼交換角色游戲等多種形式,引導幼兒在潛移默化中了解游戲規(guī)則并自主游戲,而幼兒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學會演唱歌曲。
(責任編輯:吳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