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實驗小學 王祥連
有這樣一個故事,叫《努力的猴子》:
猴媽媽有兩個兒子,其中,猴哥哥聰明過人,猴弟弟生性木訥,反應遲鈍。
猴媽媽對猴哥哥抱有很大的希望,花大力氣著重培養(yǎng)他。只要動物們會的本領她都要求猴哥哥學會,認為只有這樣才會在動物群中出類拔萃,成為最有出息的猴子。
于是,猴哥哥每天早早起床練聲,要學會雄雞報曉的本領;又去花狗那里學武術,要練就看家的基本功;要每天練跑步,將來跟駿馬比比奔馳的能力;還要鍛煉靈活性,以后與貓家族爭奪捕鼠能手的稱號。
雖然猴哥哥每天都很累,也不喜歡媽媽要他學的種種才藝,但是為了有個好前途,懂事的猴哥哥仍然學得很努力,練得很用心。
猴弟弟沒有哥哥聰明,媽媽就降低了對他的期望,任他玩耍。猴弟弟特別喜歡攀爬跳躍,每天快樂地在樹枝間蹦來跳去,玩得很投入,過得很開心。
幾年過去了,動物界要舉辦動物能力大賽,猴哥哥和猴弟弟都報了名。猴哥哥跟雄雞比報曉,跟狗比武術,跟馬比奔馳,跟貓比捕鼠……結果,哪項也沒獲勝。猴弟弟卻獲得了動物攀爬比賽的冠軍。
沮喪的猴哥哥和大失所望的猴媽媽怎么也搞不懂:聰明伶俐又勤奮努力的猴哥哥為什么輸給了猴弟弟?
我想,原因是猴哥哥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它所擅長的,而猴弟弟卻憑興趣練就了攀爬的特長,最終奪得了冠軍。所以,人要專注地、努力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有機會獲得成功。
這告訴我們:道法自然。教育要順乎天性,順應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或許,你認為以上只不過是個童話故事而已。那請看《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敘說的真實故事:
卡爾·馮·路德維西是一個學業(yè)天賦很高的孩子,他的父親對他寄予很高的期望,一心想讓他盡早成名,很小的時候就親自教他高等數學,強迫他醒著的每分鐘都用于學習,反對他做一切與學業(yè)無關的如體育、游戲等活動。開始的時候,他也真的很爭氣,8歲就學習大學水平的課程,9歲就學習微積分并嘗試寫劇本。他不斷地跳級,僅用3年時間就修完了大學課程,11歲大學畢業(yè)。他主修的是數學,教授們都預言他會成為一名世界級的數學家。
然而,開始的輝煌瞬間轉為暗淡。他考取研究生一年后,對數學的興趣全然喪失,隨即轉入法律學院,但很快又對法律失去了興趣。到最后,他只能從事辦事員的工作,因為做這樣的工作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擔負什么責任。
我不由得想起,從小就自謀生計,一生只接受過幾個月小學教育的愛迪生,他畢生迷戀電學研究,孜孜不倦,最終成為擁有一千多項發(fā)明、造福千秋萬代、舉世聞名的“發(fā)明大王”。也想起,從小不顧父母極力反對,癡迷于昆蟲世界,最終寫成世界名著《昆蟲記》的法布爾……
興趣,才是教育中的關鍵因素;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教育的要義與真義,可能不是致力于培養(yǎng)什么才能,而是發(fā)現與發(fā)展人的潛能與興趣,從而成就他們。
教育的終極意義或最高價值,其實不是別的,正是讓人成為他自己,而不是家長或教師根據自己的愿望和期許所預設的某一理想與培養(yǎng)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