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生命贊歌——D.H.勞倫斯作品中的生命意識探索

2015-02-11 06:53:28張秀芝
關(guān)鍵詞:生命價值生命意識勞倫斯

生命贊歌
——D.H.勞倫斯作品中的生命意識探索

張秀芝

(西安文理學院 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摘要:D.H.勞倫斯對于生命的體悟與傾心,成為他熱愛生命、關(guān)注生命、探索生命的最直接的動力之一。通過分析勞倫斯作品中的生命意識,探索他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感悟、對精神生命家園的理解及其道德的反叛與自然中的生命意識張揚,發(fā)現(xiàn)他對人生、社會、歷史、政治等的深刻思考及對人類發(fā)展的擔憂;對思鄉(xiāng)之情、憶舊之念、及頹廢現(xiàn)實的拷問,是他對真正生命價值的現(xiàn)實思索;對回歸原生態(tài)狀態(tài)的期盼,對生命力的贊揚,是他在頹廢中所唱響的生命贊歌。

關(guān)鍵詞:D.H.勞倫斯;生命贊歌;生命意識;生命價值

中圖分類號:I106.4

一、前言

生命意識是對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的價值、人類的生存意義等問題的探討與思考。在《自然哲學》中黑格爾認為,生命才是真實的東西,它比星星更高級,也比太陽更高級。D.H.勞倫斯是20世紀初英國作家,他極富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力,總是在不遺余力地探索人生的價值及生命的本質(zhì),追求生命的完美過程,這就是其追求生命價值的意義。對于很多人來說,他的作品總是與時局格格不入,因而他在生前受到包括英國在內(nèi)的許多國家的排擠與攻擊,甚至其作品也遭到禁毀。然而,勞倫斯的作品從小說、詩歌到散文等,無不充滿了對現(xiàn)實生活發(fā)人深省的理解與反思,寫出了一個作家對于人生價值、生命意義及宇宙意識的思考,這也是勞倫斯超越常人所揭示的生命本質(zhì)。勞倫斯認為,生命是偉大的現(xiàn)實,……真正的生活猶如“天賜的面包”,使我們體內(nèi)充溢著鮮明生動的生命。這就是唯科學理論下的物質(zhì)財富的劇增所導致的生態(tài)社會失衡與人性萎縮下的自由心聲。因而敬仰生命并不斷地探索生命的莊嚴成為了勞倫斯創(chuàng)作的主題之一,這是他深諳在工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人生滋味而做出的選擇,同時也是他身上那種獨特的民族潛質(zhì)與自幼浸染過的鄉(xiāng)間文化,使他具有探索鮮活質(zhì)樸、雄健生命的洞察力,賦予他力圖找到民族頹廢的根本途徑的頑強精神。因此勞倫斯在藝術(shù)探索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深入細致地解讀人的生命價值,探索自然生命及社會中的個體生命,在反叛中表達自己對生命的熱愛,并將生命的探索與人類的前途與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體現(xiàn)了他的生命意識。

二、人的生命價值訴求

出生于19世紀末期的英國鄉(xiāng)村、長在礦區(qū)的勞倫斯,親眼目睹了英國在社會變革時期的那種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生活的解體,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社會被快速發(fā)展的工業(yè)社會所取代。那種傳統(tǒng)的鄉(xiāng)野文化與新型的工業(yè)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舊式英格蘭鄉(xiāng)村的純樸及山水風物的清香,作為一種自然文化鑄造了作家勞倫斯獨特的民族潛質(zhì)的雛形。童年時期那種樸素、清香的田園生活,以及碧水青山所構(gòu)成的最原始的人生圖景,作為生命的初始積淀浸入了勞倫斯的深層意識中。這種積淀后來被他的人生體驗所誘發(fā)、激活,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這種本真的、原始的體驗成為了他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他從舊式的英格蘭與西方工業(yè)發(fā)展的角度去探索生命的動力,發(fā)現(xiàn)了當下的民族危機其實是生命危機,伴隨著金錢物質(zhì)橫流的現(xiàn)代文明是作為自然人的生命力的萎縮,是雄壯的生命力的弱化,是生態(tài)危機的突顯。由于國家大肆機械化的無序開發(fā)造成了各種社會矛盾的滋生,這必將導致整個民族的衰退。他認識到社會的發(fā)展與穩(wěn)定歸根結(jié)底在于人,在于人的重塑與新生。只有重視生命,實現(xiàn)人的品德重塑,才能使人類走出重重危機并走向新生。因而,探索人的生存價值,重新尋求健康與莊嚴的生命,成為了勞倫斯對于人的生命價值的訴求。

勞倫斯出生于工人家庭,父母來自不同的階層。由于父母各自的秉性、愛好及生活習慣差異很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矛盾就越來越多,最終二人形同陌路。這些給幼小的勞倫斯心理留下了陰影。他生來就體弱多病,在其母親細心的照料下才勉強存活。他努力學習,成績優(yōu)異,先是成為了伊斯伍德不列顛小學的一名實習教師,后于1908年到倫敦南郊克羅伊頓的戴維森路學校任教,但他最終因疾病的困擾而離職。一戰(zhàn)時期,由于妻子的德國背景及自己的反戰(zhàn)態(tài)度,他受到監(jiān)視并不允許他離開英國。戰(zhàn)后,獲得自由的他離開了自己的祖國,游歷于歐洲與美洲大陸,最終在病痛的折磨下,于1930年在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zhèn)上不幸逝世。

艱難的生活經(jīng)歷及人生的挫折是勞倫斯生命意識的催化劑,使他在孤獨與寂寞中透出生命的充實與堅韌。他從現(xiàn)代意識的高度來反思歷史,反思傳統(tǒng)的人生態(tài)度,審視生命價值觀,否定生命中的消極因素。他常常思考生活的真諦到底是什么?什么東西能讓生活變得真正美好?對于少年時代的鄉(xiāng)村生活的懷念,對于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中生態(tài)被肆意破壞的憤恨,對于陳腐舊觀念的否定,以及多年坎坷、流浪生活的經(jīng)歷和體弱多病的身體使勞倫斯一生都在尋求人生的理想之地,并使他充分認識到人的生命意義。他說道:“我們必須做好準備賦予它(生命)一個新的概念,那就是活著?!盵1]

人是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主體。人的生命存在是雙重的,他既具有自然的生命,也具有精神生命,即健康的生命。尼采的哲學觀中始終有一個不變的觀點:生命健康。他說道:“能讓哲學充足完備的,就只有一個民族(但不是所有民族)的壯健體魄而已?!盵2]同樣,勞倫斯也有他的哲學視角,那就是:在人類社會中,具有生命力的人是最主要的。人沒有了“生命”,一切都是烏有。當然,他所說的人是指具有健康精神與生命活力的人。所以,他認為,民族危機實際上是生命危機。他對美好人生的秘訣是:“對我來說,能讓生活美好的東西是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即使我身患絕癥,我還是活生生的,我的靈魂活著,仍然同宇宙間生動的生命息息相關(guān)。我的生命是從宇宙深處、從群星之間、從巨大的‘世界’中獲得力量的。……可以這樣說,的確有一種永恒的生命之火永久地環(huán)繞著宇宙,只要我們能觸到它,我們即可更新自己的生命?!盵1]這正符合尼采的觀點:“我身上沒有任何病態(tài)的特征,即使重病纏身,我也從不是病態(tài)?!盵3]這就是生命哲學。因而人的健康生命應該是一種健康的精神,這種精神能強化生命。勞倫斯在一生中把生命看得非常重要,并在不斷追求人的健康精神生活。他認為,人是活生生的有靈魂存在著,并與世間萬物息息相關(guān)。這是勞倫斯對人的生命意義的一種思考,是一個士人對人生生命價值的反思和審定。他意識到人類在追求新生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經(jīng)受了工業(yè)現(xiàn)代化的洗禮,導致生命退化,使人失去了應有的精神生活,人們開始迷茫、萎靡不振,這意味著生命的萎縮。他說道:“我們患有道德和社會的消化不良癥……”最終,“他們沒了自尊,他們的自尊無處寄放”[1]。勞倫斯描寫了礦工們罷工時的情景:“這是一個寧靜的九月午后,老公園里的水潭旁,我們看到礦工們閑逛、釣魚、偷獵,對那些告示毫不在意。”“礦區(qū)田野中延伸出的小路口上、公路旁,蹲著礦工們,他們蹲在路旁的草地上,沉默不語但神情專注。他們的臉干凈、白皙,幾個月的罷工令他們面無血色?!盵1],礦工們沉默了,“以前他們身上所孕育的活力、野性與沖動都消失殆盡,就連他們在看足球比賽時,一個個都是死氣沉沉的,像個幽靈。他們?nèi)ジ@銟凡?,在絕望中喝悶酒”[1]。這就是在唯利的人生觀和生命價值觀的支配下,人們失去了精神生命,失去了主體意識,失去了獨立人格,也就失去了人的生命力。勞倫斯在《被文明所奴役》中說道:“男人們變得空前地不像男人了,更像機械?!薄澳切└彝甑哪腥?,剛過不惑之年,臉色煞白地默默佇立著,一言不發(fā),無所事事,麻木不仁。”[1]勞倫斯認為,經(jīng)受了工業(yè)現(xiàn)代化的洗禮之后,大多數(shù)人都失去了自信,沒有了生命的沖動與熱情,他們覺著人生毫無意義,對人毫無感情,最終喪失了對理想的追求。

勞倫斯意識到了人性的退縮、柔弱、虛偽與糜爛的狀況必將給其民族帶來衰退,故而,他的作品緊扣人類的命運與生存狀況。他對失去生命力的人們投去了探索的目光,從而推動了他對生命及人性之美的崇尚與尋覓。于是他痛苦、郁悶,對社會發(fā)展與民族興旺有一種本能的擔憂……用他自己的話說:人類之愛已經(jīng)消逝,留下了一條巨大的鴻溝。宇宙意識也已崩潰,化無烏有。生命之屋就像墳墓一樣空蕩了。正是這種擔憂使他意識到了人們“被文明所奴役”,這迫使他爆發(fā)了呼喊的沖動:“我知道,我奮斗要得到的是生命,是將來更多的生命,為我自己,也為我身后的人”[1]。這種對“人”的呼喚,對人性的重構(gòu),實際上是對人、生命的又一輝煌的發(fā)現(xiàn)和反思,也正是勞倫斯對其整個民族及人類憂患意識的生命價值的訴求。

三、自然生命力的彰顯

社會是發(fā)展與不斷進步的,工業(yè)化發(fā)展是社會進步的必要過程。發(fā)展過程中引起的各種矛盾,以及生命的退縮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盡管現(xiàn)實令人沮喪、失望、憤恨,但勞倫斯并未放棄希望,他要面對現(xiàn)實,呼吁生命(包括一切生命)。他認為,只要有健康自然的生命,就有本質(zhì)的美。因為充滿靈魂的真正的美昭示著生命,而毀滅靈魂的丑則昭示著病態(tài)。因此,“我們必須關(guān)心的是生命的質(zhì)量,而不是數(shù)量”[1]。那么如何提高生命的質(zhì)量,使生命更新和再生呢?那就是回歸健康的生命,在自然中找回自我。于是,在勞倫斯所有的作品中,自然宇宙中的大地永遠是人們生活世界的背景,大自然是人們活動的場景,在那兒,礦山森林、青山綠水、鳥語花香與人們的艱辛汗水,以及人生所經(jīng)歷的酸甜苦辣與灰色的天空交織在一起。作品中的景色與人物一起構(gòu)成了作者關(guān)照、探索生命存在的對象,引起了勞倫斯對生命的深刻思索。他把健康的生命歸結(jié)到自然宇宙當中,這也成了常?;厥幵谒髌分械闹骰{(diào)。他對田野山間自然生命狀態(tài)的描述,為人類尋找生命之美提供了一個理想之地。他認為,健康的人類生命形式應該是孕育于自然、融于自然的。他站在理想的高度,對當下的鄉(xiāng)間生命形態(tài)中的自然本性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歌頌。

首先,勞倫斯對自然生命力有著強烈的愛戀。在《虹》中,我們看到了白云浮動下的大草原,清澈魚躍的洗耳河,綠樹成蔭的大森林,百鳥鳴囀、百花吐艷、牛羊成群的自然風光,它們都展現(xiàn)了自然茂盛的生命力。勞倫斯的作品充滿了對大自然中從植物到花卉乃至宇宙等生命力的歌頌。在原生態(tài)的大自然里,麗日,花香,鳥鳴,礦物,植物,動物,人類以各種形式存在著,物質(zhì)和精神貫通,天地間萬物融為一體。苗福光說道:“在意大利的加爾達湖畔,小小的玫瑰色的仙客來、閃閃發(fā)光的圣誕玫瑰、盛開著粉紅色的花朵的月季、紫羅蘭、蘭花、櫻草花等等,在勞倫斯的筆端都有了神秘、神圣的色彩?!盵4]橡樹、杉樹、松樹、榛樹、山毛櫸、楓樹、金蓮花樹,常春藤、蒲公英、杜鵑花、野山苺、剪秋蘿、紫羅蘭、忍冬花、山菊、風信子等花卉,小麥、燕麥和玉米等莊稼,在勞倫斯的筆下總是散發(fā)出濃郁的生命氣息,讓人感受生命的快樂。在大自然的感召下,人的本性也回到了生命的原始狀態(tài),與自然一起迸發(fā)出強烈的生命力。

其次,勞倫斯對自然的熱愛還反映在他對動物的關(guān)愛中。如:常見的豬、狗、牛、羊,還有孔雀、田雞、水鳥、天鵝、狐貍、松鼠、鼬鼠、鼴鼠、秧雞、鷓鴣、斑尾林鴿等。他對這些動物的描寫準確生動,神情逼真,顯示出他對大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力,也讓我們看到了動物活潑、野性、自然的生命力。從池塘的小魚、山林的野獸到天空的鳥兒,無不充滿生命的活力?!耙国L,如果你看到它,會發(fā)現(xiàn)它是一種其貌不揚的灰棕色鳥兒,但跳動起來十分輕盈,具有十足內(nèi)在的活力。”[1]“這只纖小的小雞是棕色的,略微發(fā)灰,有大的黑斑,此時此刻,它是天底下最為活潑的小生命……!”[5]勞倫斯筆下的所有動物都充滿活力,表現(xiàn)了作者對自然界生命的極大關(guān)注。

另外,勞倫斯對于自然中人性的復蘇有著特別的認識。他明白健康自然的生命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人與自然的契合,是雜糅著原始神性與自然人性的一種優(yōu)美、自然、充滿活力又不悖乎人性的美滿人生。他在短篇小說《太陽》中塑造了郁郁寡歡的美國少婦朱麗葉,按照醫(yī)生的建議去海邊曬太陽的情景?!八吹降刂泻5奶柍嗌砺扼w,纖塵不染地從地平線躍起,噴薄而出,她才被深深震撼,渴望周身袒露,投入太陽的懷抱。于是她脫掉了衣服,赤裸裸躺在陽光下,向太陽敞開身體和心肺。太陽成了她生命的源泉,朱麗葉感到陽光的熱力,感到自己正在蘇醒?!盵6]這是本真的復蘇,人性本能的再現(xiàn),同時也是人的健康生命力的回歸。這種在大自然中靈與肉雙重意義上的交流,就是勞倫斯“對待原始生態(tài)、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7]。在《白孔雀》中,對喬治與西里爾在池塘里裸身嬉戲的場面描寫,就是將人回歸到原始、純潔的狀態(tài),讓人感到人與自然的相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及友誼的不斷加深。這就是勞倫斯在人與自然的共生中沉思探索自然之道,悟徹人生之理,在沉默內(nèi)省的僻靜路上向美與生命的深層次推進。他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主人公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的愉悅與歡欣,在大自然中,人的生命本性得以回歸。他闡述了黑格爾曾認為的自然風景本身并不美,之所以美是“在于它所喚醒的心情”的觀點。

四、絕望悲涼的個體生命意識

在某種程度上講,文學的真正價值就在于不同的作家,各自對于個體生命情緒的表述及對于生命內(nèi)涵的理解。哲學大師狄爾泰認為,要理解個體生命,就必須從社會文化整體入手,而要理解社會文化整體,就必須從個體生命入手。馬克思曾言:“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盵8]有生命個體的存在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chǔ),個體只要有了生命,才能在社會中體現(xiàn)自我并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勞倫斯曾贊美惠特曼唱出了“新的自我”,因為詩人的《銘言集》唱出了歌唱的對象:生命有機體。這個生命有機體其實是個體的人,是男人和女人,也是所有的普通人。因此,勞倫斯從生命價值的角度,密切關(guān)注他作品中所有的個體生命。他在個體獨特命運的評述中去探問生命存在的含義,并且以生命感覺來探索生命的價值。

然而,在拜金主義獨步天下的社會中,文化的終極追求和生命意義在金錢面前慘遭失落,生命的終極目標最終被這種純粹的手段所掩蓋。于是,勞倫斯通過其文學作品來表現(xiàn)自己對于生命本質(zhì)的理解。他用犀利的目光審視著人生的幕后場景——金錢摧毀了人際交往的純潔性,同時他用微帶譏諷的藝術(shù)之筆,揭露了金錢給予人性的惡,以及造成個體生命力的萎縮。

勞倫斯的悲涼生命意識是人對自身及世界的整體情緒和態(tài)度的訴說。它體現(xiàn)了個體自身與世界關(guān)系的聯(lián)系,以及這種關(guān)系所帶來的無法避免的矛盾和個體之間的相互對立。勞倫斯的作品反復思考著具有生命力的人,為何他們之間是那么的隔閡,完全處于異化、無情的對立狀態(tài)。這種隔閡與對立不但存在于個體與外人之間,而且還深入到了家庭內(nèi)部。他的小說《兒子與情人》《戀愛中的女人》《查特來夫人的情人》等,都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對立?!啊麄兂聊囟字?,一副拒人千里的樣子,像是在地獄里高處的走廊中一樣。陌生的警察們湊成一群站在階梯旁,雙方都佯裝不在乎對方的存在?!盵1]在此,警察與煤礦工人已成為陌生人,雙方根本不在乎對方的存在,更談不上相互關(guān)心。還有“按說礦工們多多少少算是他自家的伙計,可他卻把他們看著物品,而不是看著人,看著煤礦的一部分,而不是看著生活的一部分,看著一種自然現(xiàn)象,而不是看著與他共處的人類”[5]。作者通過《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中女主人公康妮的感受來表現(xiàn)礦主們對工人的漠不關(guān)心,讓我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相互不融。

同樣,人際關(guān)系的對立還表現(xiàn)在家庭中男人與女人的矛盾上。在小說《戀愛中的女人》中,厄秀拉與安東心靈上的隔閡,是她與安東愛情失敗的主要原因;古德倫與杰拉爾德之間思想上的隔閡,讓他們的生活痛苦不堪,最終使他們分道揚鑣。在小說《查特來夫人的情人》中,康妮和克利福德及其梅樂斯與其原配夫人伯莎之間那種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正是男人與女人之間關(guān)系的背離。在小說《兒子與情人》中,莫瑞爾夫人與丈夫之間的矛盾糾紛終于使他們形同陌路。勞倫斯的短篇小說《玫瑰園里的陰影》和《菊花香》同樣也表現(xiàn)了夫妻間貌合神離、冷漠的紛爭與屈辱和傷感的無休止的追逐?!豆鳌分械牧_美羅與人格異化的公主之間的斗爭就是自然人與基本已淪落為社會人之間的沖突。所以,勞倫斯說道:“表面上,男人對自己的家、自己的妻子很重視,但骨子里,男人對自己的家和妻子卻十分冷淡”[1]。作者通過對各種人物的心理描寫給我們展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冷酷及隔閡的關(guān)系,批判了個體生命的衰頹,這正是勞倫斯對于個體生命的關(guān)注,絕望中透出了悲涼的生命意識。

人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如果讓人單獨“存在”某個“空間”里一段時間,這個“人”就失去了應有的本質(zhì)。所以,勞倫斯說道:如果我們把人視作機械社會中的一個機械單位,如果我們把人與大地、天空割裂開來,賦予他一個在沒有空氣的、骯臟盒子里的生命,那么我們就切斷了生命的源泉——使得人與人之間的完整關(guān)系更難實現(xiàn)。勞倫斯還提出不要割斷人與一切的聯(lián)系,希望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然而,他在作品中塑造了許多將人與社會割裂的例子(梅樂斯、安納布等),并以此來發(fā)泄自己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安納布是梅樂斯的雛形,而梅樂斯則是安納布的延伸,他們是想躋身于大自然的自然人,期盼遠離塵囂,企圖通過孤獨的生活而宣泄與逃避自己對社會的不滿。因而,勞倫斯對個體生命意識的話語是悲憤而蒼涼的,體現(xiàn)了作者個體生命的自由自在與高度自覺之間的意義框架,那就是孤獨與憤激。

五、道德反叛中的生命探索

勞倫斯是舊道德的反叛者。他在道德意識與倫理訴求方面,用自身具有的柔情及女性感展開了與傳統(tǒng)男性社會世俗意識的斗爭,并以此來確立嶄新的倫理道德觀念。他一生都在希望掙脫舊式道德與禮儀的束縛,擺脫舊的生活方式,為和諧、充滿友愛的生活搖旗吶喊。他的作品充滿了道德的說教,并對人的生命活力、意志自由及喜怒哀樂作了淋漓盡致地剖析,并通過傾向性的道德態(tài)度去感召讀者的良知,實施社會教化,從而影響人的社會生存價值的追尋和個體生命意義的確立。因而,勞倫斯作品文字的背后總有一種動人的旋律,那就是對“性”這種生命活力的美麗歌頌,以及對壓抑和摧殘所發(fā)生的悲吟和憐憫。他說道:“有一種渺小的道德影響著人們,還有那渺小的需要,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道德。但有一種影響男人、女人、民族、種族和階級的深層道德,這種更高的道德在很長時間里影響著人類的命運,因為它迎合了人的深層需要,它與渺小需要之渺小道德時常發(fā)生沖突?!盵1]

勞倫斯試圖沖破舊式道德的約束,蔑視壓制人的欲望的社會道德與宗教,企圖用人與人之間的友愛,甚至是性愛來張揚強健的生命力。因而,性愛無疑是解讀勞倫斯小說世界的最有效的入口。然而,受西方基督教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人們把“性”當做是墮落與邪惡的象征。從此,社會對“性”有了一種不可思議的仇恨,這正是基于性文化罪惡感和道德破壞力。尼采說道:“自始以來,基督教就使生命自我嫌惡,只是這種嫌惡以偽裝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以所謂‘另一個’和‘更好的’生命觀來加以裝飾。這是對‘世界’的一種嫌惡,對感情的一種詛咒,對美和情欲的一種恐懼。”[9]美國詩人惠特曼在《草葉集》中對性愛的描寫,體現(xiàn)了他對生命的謳歌。在他看來,壓抑性是罪惡的,是對自然法規(guī)的歪曲。上述觀點與勞倫斯反對虛偽地對待“性”的觀點一致。

其實,就性本身而言,它是通過男女的肉體融合而進行的心靈上的交流,是人類自然繁衍的本能欲望需求,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因而,勞倫斯的性愛觀是:“性應該是一種真正的交流,一種真正的同情之流??犊鴾嘏?而不是詭計、心血來潮,或是純粹的威脅力逼”[5]。因為在他的腦海中,性是光明磊落的。勞倫斯對待性,是以尊重人性、尊重自然為基礎(chǔ)的,是符合性道德的,這也是一種倫理觀點。然而,許多人認為勞倫斯的作品中充滿了野蠻、性與不道德。勞倫斯反駁道:“他們說我野蠻,說我想把英國拖回到野蠻時期去??晌覅s發(fā)現(xiàn),倒是這種對待性的愚昧與僵死的態(tài)度是野蠻的?!盵1]可見,在他的心中,無性的婚姻才是不道德的。于是他唱響了康妮與梅樂斯、伯金與厄休拉那水乳交融、酣暢淋漓的性愛。這種沖破傳統(tǒng)的基督教道德觀的勞倫斯生命觀與尼采的美學觀點相一致。勞倫斯作品中主人公的經(jīng)歷,他們對人生的理解及對生活的熱愛,都體現(xiàn)在了他們感情的豐富與和諧的靈與肉的結(jié)合之中。這種巨大的生命洪流,以洶涌澎湃之勢沖垮了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固堤,一瀉千里。從作品中不難看出,勞倫斯是在通過“性”來透視整個文化背景,探討人的生存狀態(tài),解剖個體的生命奧秘。他認為,肉體的生命是感覺與情感的生命。肉體感到的是真正的渴,是在雪中和陽光中真正的快樂,是聞到玫瑰的香味或看到美麗的紫羅蘭時感到的真正快樂。因而在他看來:“今日的男人被耗盡了生命,生命變腐朽了。怎樣才能更新、再生、煥發(fā)新的生命?這是一個男人和女人都必須自省的問題?!盵1]勞倫斯是徹底的反傳統(tǒng)、反理性的作家。他通過人間的愛,甚至是性愛,表達了他的性格,他的生命里程。只有這種性格才敢于和現(xiàn)實的愚蠢和幻覺搏斗,才可能打破傳統(tǒng)的藩籬,將謊言和真實世界的光影變換呈現(xiàn)于我們眼前。

如果生命如同叔本華所說,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的掙扎,那么勞倫斯告訴我們,我們需要精神生活,我們擁有愛與性的安慰。他相信愛與性的魔力不僅令我們生存下來,同時也令我們變得偉大!也許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作家能像他那樣,以宗教般的熱忱贊美人間性愛,以細膩微妙的筆觸描繪兩性關(guān)系中那種欲仙欲死的境界,這正是對體面的傳統(tǒng)道德的反叛,是人性的一種張揚,而那伴隨著熾烈的性愛的體驗,是對歷史、政治、宗教、經(jīng)濟等社會問題的嚴肅拷問。

六、結(jié)語

對于生命的體悟與傾心,成為勞倫斯熱愛、關(guān)注與思考生命,并將其思悟轉(zhuǎn)換為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個性心理特征和最直接的動力之一。他一生關(guān)愛所有生命,尤其關(guān)注人類的生命。他所理解的人與其他動植物一樣,有著本能的欲望和生存權(quán)利,也要為滿足需求而產(chǎn)生種種行為。他認為我們是人,我們需要感情的撫愛。因而,他在愛大自然、探索宇宙生命的同時,覺得心靈突然間達到了圓滿和諧,即:獲得了某種心靈上的慰藉。

從表面來看,勞倫斯似乎是要一味地回到原始的舊生活形態(tài),并通過其作品中靈與肉分裂的主人公來咀嚼人生的苦味,宣泄痛苦的生命情緒,然而他的懷古與戀舊的背后何嘗不是一種曲折地對人類未來的關(guān)注。他關(guān)注的是人類的未來,擔憂的是文明進程中人類道德的失落與淪喪。而回歸自然及原生態(tài)生活僅是他的一種生存意識,是生命意識的表層,而更深層次的是他對人類生活退化的憂患及對生命價值和人格價值的努力追求。如果說勞倫斯的理想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那么,他至少告訴我們,我們還擁有愛與性的安慰,愛與性的力量使我們繼續(xù)生活下去,使我們有了期待與創(chuàng)造。他對梅樂斯與康妮那性愛描述,以及他們的身心受到大自然的感召,使其生命力在大自然中得到盡情舒展;對厄休拉那更為原始本真的情欲在大自然感召下的奔放和她對新生和諧生活的追求與渴望,就是勞倫斯對于自然人質(zhì)樸、雄壯與狂野的生命活力的探求,是自然人在宇宙中生命自由伸展的自然狀態(tài),更是作者對于宇宙心靈的訴說。人類的生命不同于動植物的生命,它是惟一能意識到其存在并具有自我意識的生命。勞倫斯最關(guān)心的正是這種被自體感知的生命現(xiàn)象。因而,他的作品從自然到人類,從個人到人與人之間,無不訴說著心智對宇宙人生的追求,訴說著大

自然、心靈、人生與宇宙的真實。這就是人生情感的素樸,觀念的單純以及環(huán)境的回歸。

參考文獻:

[1]D.H.勞倫斯.勞倫斯散文.畢冰賓,姚暨榮,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38-39,49,85,88,100-101,127,162-163,187,221,225-227,231,233,235.

[2]尼采.希臘悲劇時代哲學.周國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4.

[3]尼采.權(quán)力意志.賀驥,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39.

[4]劉洪濤.荒原與拯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50.

[5]勞倫斯.查特萊夫人的情人.趙蘇蘇,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90,139.

[6]苗福光.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的勞倫斯.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244.

[7]尼采.悲劇的誕生.劉崎,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136.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9]阮煒,徐文博,曹亞軍.20世紀英國文學史.青島:青島出版社,2004:8.

The Anthem of Life

——Life Consciousness Exploration in D. H. Lawrence’s Works

ZHANG Xiu-zhi

(SchoolofForeignStudies,Xi’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Xi’anShaanxi710065,China)

Abstract:D.H.Lawrence’s life experience, comprehension and cordiality had become one of the most direct dynamics of his love for life, concern for life and quest for life. By analysing the life consciousness in Lawrence's works and exploring his comprehension of life value, his understanding of spiritual homeland, moral rebellion and natural manifesto of life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finds out his profound thinking about life, society, history and politics, and his concern for human development. His nostalgia for home, reminiscence of the past, question for the decadent reality mirrored his realistic thinking about the true life value. His expectation for the return to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state and praise for vitality reflected his anthem of life in decadence.

Key words:D.H.Lawrence; the anthem of life; life consciousness; life value

(編輯:陳鳳林)

猜你喜歡
生命價值生命意識勞倫斯
40年后《阿拉伯的勞倫斯》片頭為編劇正名
電影(2018年8期)2018-09-21 08:00:00
大學生生命教育及其應對策略
青年時代(2016年30期)2017-01-20 01:05:44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
《老人與?!放c《活著》的生命意識比較
淺談趙師俠詞的思想內(nèi)容
淺議小學語文課堂生命意識的培養(yǎng)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08:31
加強國學修養(yǎng)提升大學生的安全思想和樹立正確生命價值觀
大學教育(2016年8期)2016-09-30 00:34:58
試析幼兒教育生命價值取向研究
課堂: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
考試周刊(2016年7期)2016-03-11 08:18:37
勞倫斯·許:我是個“造夢師”
金色年華(2016年7期)2016-02-28 01:39:12
玉田县| 咸丰县| 龙江县| 沂源县| 鸡泽县| 保山市| 砀山县| 玛多县| 巴东县| 顺平县| 湖南省| 桐梓县| 集贤县| 南康市| 玉溪市| 关岭| 泗水县| 巴南区| 陆良县| 大田县| 华池县| 江川县| 楚雄市| 吴旗县| 水城县| 梧州市| 阿瓦提县| 南溪县| 化州市| 溧阳市| 达孜县| 上犹县| 鄂托克前旗| 宁海县| 通海县| 塔河县| 射洪县| 青冈县| 桐乡市| 嵊州市| 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