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葉
2012年在上海戲劇學院曾看過《名字》,當時一個名字就躍入了筆者的視野,那就是約恩·福瑟。聽聞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要重排《名字》,就興沖沖地跑去一探究竟,剛好那天“易卜生國際”藝術及運營總監(jiān)Inger Buresund女士從挪威趕來,中文版劇本翻譯鄒魯路也在場,我們一起觀看了演員的排練,并聊了聊福瑟和他的戲劇。
Inger說:“如果他打動你,就是真正打動你”。過去的十五年中,福瑟一直在卑爾根進行著創(chuàng)作,但他所打動的卻是全世界。福瑟作品一方面最抽象,一方面最真實,將這截然相反結合最好的,那就是福瑟,在她看來,福瑟是當今歐洲最偉大的劇作家。
挪威西海岸那一片廣袤荒涼的土地孕育了福瑟,無盡的大海和它不斷拍打著的群山以及漫漫長夜里抑郁而獨孤的人們,這就是福瑟筆下的世界。生存環(huán)境對一個劇作家有著極深遠的影響,于是Inger一開始就介紹了福瑟的背景,因為這同樣也是《名字》中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名字》中每個人物的周身似乎始終都有一團孤寂環(huán)繞著,或許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這樣的時刻——希望有人陪伴身邊,但沒有,你只有自己。劇中角色就是在這般的絕望中渴望交流、建立對話,但是真正交流卻無法實現(xiàn),生活陷入一潭死水。
Inger還為年輕的主創(chuàng)解讀福瑟提供了一個別樣的思路:“福瑟劇作單調冗長乏味,然而換個角度去看,就會感覺像恐怖懸疑小說,彌漫著令人顫抖的感覺。表面白開水似的對話,其實隱含著精神懸疑。而福瑟劇作的最大特點,就是人物都是無名氏,他、她、父、母,演員需要把抽象的人物豎立在舞臺上,而這正是福瑟劇作的普世性,世界上每個角落無處藏身、無處可去的感覺?!?/p>
在福瑟的戲劇世界里,沒有繁華的都市和喧嘩的車水馬龍。他筆下的人們或是逃離了城市來到鄉(xiāng)村試圖尋求新的開始,或是終其一生在鄉(xiāng)村度過。此次作為福瑟戲劇在上海的第一次商業(yè)演出,不禁令人產生疑問,在上海,在一個周圍總是喧囂的城市,福瑟會打動我們嗎?
翻譯者鄒魯路便是個很好的親身例證,她正是因為被福瑟深深打動,而開始了對其戲劇的翻譯和研究?;貞浧鸬谝淮巍坝鲆姟备I木跋?,那時有人找她翻譯《有人將至》,她讀完后就立即把劇本扔到抽屜里鎖了起來?!霸谑澜绲牧硪粋€角落,竟然會有人將自己心底無法表達的感受寫了出來,竟然還寫成了戲。我內心黑暗的最深處的東西竟在他筆下呈現(xiàn),感到非常的恐懼,過了36個月后才敢拿出來翻譯完成。”
探班時有人問道:上海觀眾生活壓力大,為什么要進劇場看這種令人郁悶的戲?Inger覺得這是個有趣而現(xiàn)實的問題,在這個泛娛樂化時代,生活中面對面交流有多少?這種狀態(tài)很可怕。看一個愁云慘霧的戲,是給自己留下一小塊空間去面對自己,去沉思、反思、質問。在劇場,是短暫的人與人血肉之軀鮮活的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如果不能真正交流,遲早有一天會淪為劇中人那般孤獨。所以,走進劇場,意義非常重大。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名字》已經(jīng)上演,上海觀眾對它的反響也多少有了耳聞??磻驎r就聽到有觀眾說,這戲好奇怪,一家子都是瘋子吧,諸如此類表示不解的話語。福瑟的《名字》應當可以直擊人心,如今只是淡淡地挑戰(zhàn)了一下觀眾對于沉悶乏味的承受力。然而,必須說,福瑟真的不僅僅如此而已。
福瑟的戲有著無比強大的開放性,給予創(chuàng)造者無限的可能空間,這對于導演來說絕對是挑戰(zhàn)。Inger說她看過最好的一個版本是曾經(jīng)來上海戲劇學院演出過的挪威版《名字》,整個舞臺前實后虛,前面是沙發(fā)客廳,后面是燈的森林,燈指向光明,而劇中人也在燈的森林中迷失,這種虛和實的微妙結合,正是對福瑟戲劇內涵最完美的詮釋。2012年上海戲劇學院劉寧老師導過一版《名字》,筆者認為上戲版更為內斂深沉,更為樸素壓抑,那種悶悶的調子更為契合福瑟。上話版,可能考慮觀眾接受度,整個調子輕快上揚了一些,可以看出主創(chuàng)們的努力,但他們真的太年輕了。
對此,鄒魯路表示,上話年輕團隊制作福瑟是勇氣可嘉。她反復地說她不著急,淡定而沉穩(wěn)。十年來對福瑟的研究,讓她確信好的東西總會被看見,約恩·福瑟這樣一位偉大的作者,必將會被國內戲劇界看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