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希陸 撰 富育光 整理
璦琿十里長江俗記(節(jié)選三)
富希陸 撰 富育光 整理
璦琿地方世居的達斡爾人,主要以坤河為最,其他還零散世居在富拉爾基、達音爐、新發(fā)屯等地方,同余所居康熙朝拓建的滿人聚居的官屯大五家子村僅數(shù)里之遙,軫翼相輝,往來密切,多為親戚關(guān)系。清末,有位著名的德巴克什,姓蘇勒哈喇,人稱德五爺,達斡爾人,來自爾莫津,俗稱愛米人;還有一位索先生,也是達斡爾人,他們都是大秀才,滿漢齊通,能夠?qū)iT用滿語講聊齋故事和三國、水滸等。從正月到春耕前,能連續(xù)數(shù)十日為族人講唱,聽眾不單為本族人,相鄰六七十里外的滿族、索倫、鄂倫春人,都騎馬套車來聽講唱。他們還用流暢的滿文為本族和滿族諸姓書寫薩瑪神諭、譜牒和滿文說部。逢年遇節(jié),車馬迎送,倍受尊敬。聽說德五爺死時,入葬的書,便是滿文聊齋。
東海窩稽部人與黑水女真人,古代薩瑪死,要風(fēng)葬。風(fēng)化后再捧拾神骨為室中神靈,存放于??p的小樺簍內(nèi),掛在北墻,外遷必攜帶。人死也有將神骨先放槨中,可使子嗣不絕。
北民有“魂縈故里”之說。人死必將其所用之衣物、狗、馬等以及一切用器,全要隨其入葬,進行火葬,俗稱“燒飯”。最早亦有水葬、土葬、風(fēng)葬之習(xí)。蓋此觀念,意在安魂,使其不再返回人世尋覓心愛器物,使子孫不得安寧。傳人死起“殃”時,送葬人要從火上過,要漱口、洗手,使魂氣不能帶回家。“殃”氣亦指魂氣而言。薩瑪認為,人初死之游離氣為“殃”,時間長而游離不移曰“魂”?!盎辍卑l(fā)生作用于人于物,而生異兆曰“靈魂”或“魂靈”。魂浮游、延續(xù)時間越長越古久,其魂氣與神氣越不可匹敵。薩瑪言:“初魂易伏,久魂為神?!比怂榔錃獠粶纾浠暧来?,常留人間?;攴茄酢⒐砉?,只不過為宇宙間氣化、氣運、氣行、氣凝、氣聚形態(tài)而已。故薩瑪以祭祀收攝魂氣。鬼懼薩瑪,薩瑪不懼鬼也……
古薩瑪“神判”,或稱“神驗”、“神斷”,是薩瑪教中一項莊嚴(yán)的祭程?!吧衽小本褪潜臼献逯兴l(fā)生或所遇到的任何重要事宜,要經(jīng)過極其隆重而莊嚴(yán)的祭禱儀式,祈神進行公正的裁決評判,而確定氏族部落中一時無法解決和認定的事物。神判的祭祀手段,主要是通過神卜,盡管方法與形式各族各部落有許多不同,通過卜筮,如經(jīng)火、水、猛獸驗卜,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企盼神靈助佑,判斷是非吉兇,故曰“神判”。
“神判”多源于以下諸因:
一、氏族內(nèi)發(fā)生重要的爭執(zhí)與械斗,氏族諸首領(lǐng)眾說不一,難以統(tǒng)一,關(guān)系重大,唯以“神判”,方可明斷曲直;
二、數(shù)個分支部落,分配不勻,爭執(zhí)不下,請神以“神判”方法予以財物分配,各支謹照神諭,遵守辦理;
三、氏族確定各分支之住地、獵獲地址、水源分配,以“神判”方式固定下來;
四、氏族新推舉之首領(lǐng),人數(shù)與任人不統(tǒng)一,或突然來客和入伙的外來人,不知其心跡真?zhèn)?,舉行“神判”裁定后,族人信服,號令統(tǒng)一,等等。
凡發(fā)生上述情況后,便要由穆昆主持,薩瑪祭神,舉行“神判”,也有的小氏族由氏族擔(dān)任專門卜筮的人進行“神判”。如前文介紹,火祭中各分支族人的住址選擇,用野雞飛落辦法“神判”營址。如全氏族遷徙一地后,以鳥飛翔辦法,確定在哪里安家落戶好。又如,雙方長期不睦、爭戰(zhàn),用過火池的辦法,各族人都要從烈火中穿過。用火的“神判”,洗凈身上的邪穢,燒除互不信任、互相攻訐的魔鬼心理,變成團結(jié)勇武之大部落。再如,東海窩稽部的滿族人鈕姑錄氏(郎姓),往昔每年春雪融化后,便到石巖中捕捉巨蟒數(shù)條,拿回部落,與本姓中之年輕人進行斗蟒祭禮。據(jù)傳春天的巨蟒(北地?zé)o蟒,即選最粗大的蛇),剛蘇醒不久,急著想吞吃食物,性情暴烈,性喜撕斗,林中小獸類都十分懼怕。全族人經(jīng)過祭祀、焚香、擊鼓,年輕壯士突然抓住巨蛇,將其皮與肉分開,巨蟒死去,由此卜定,全年是否風(fēng)調(diào)雨順。蛇弱易死視為年景不好、多為瘟情。若年輕壯士與蟒搏斗,蛇猛纏人身,束緊如鐵環(huán),越縮越緊,而人力不能支,便有另外壯士沖上去,將米酒與煙火燒烤掐著的蛇頭,蛇便舒展長軀,放其生還荒野。凡這種形態(tài)便視為大吉,說明今年年景好、人畜無災(zāi)。這種蟒蛇卜便是“神判”,判定一年是否順利。而與蟒蛇搏斗的年輕壯士,經(jīng)“神判”后便被視為非常人,可選為首領(lǐng),族人誠服。由此可以看出,占卜不一定都是為了求神降福、祈問未來,占卜在初民時期還起著重要的裁決和平衡勢力的作用,是安撫部落的一種手段。在初民期,氏族之間的維系主要依靠首領(lǐng)的組織力和生產(chǎn)力低下情況下的相互依賴。但在原始初民時期,也存在對某種生活資料的爭奪問題。原始初民對氏族內(nèi)部出現(xiàn)的矛盾,還沒有更有效的解決和說服辦法。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氏族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和思想意識,還都非常簡單低下,原始的宗教觀念、靈魂觀念、鬼神觀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占據(jù)著當(dāng)時社會的主要思想陣地。神可以抉擇一切。于是,便用“神判”的方法決定各方面的爭執(zhí),以求得氏族間的穩(wěn)定與和睦。“神判”便成了重要的、任何方法不能替代的占卜法。用這樣占卜,使全氏族各方人士都相信,這是神祇給定下來的,是最合乎公理的,以此平息內(nèi)部紛爭,達到統(tǒng)一和安定。因此,可以說占卜術(shù)在古代所以非常盛行,還有一個社會組織形式方面的需求心理,也是不容忽視的。
近世,薩瑪祭祀中占卜,很多是神判卜法的痕跡。在薩瑪祭祀中,至今仍保留許多占卜或類似占卜的舉動。如,在祭祀中,將野豬牙、魚牙放在鼓面上,然后通過祈禱再揚在地上。族人大聲呼喊,辨其休咎利害等等,實際上已經(jīng)很少帶有真正的神意,真正靈驗的神靈助佑作用,變成了簡單的模式化的祭程過場,不一定具有真正的測卜意義,只是一種祭祀中的禮序罷了。這也就更進一步說明了,神判占卜從其開始,便是一種借神示的手段,反映人意的行動?!吧衽小保瑢嶋H是“人判”,因人之權(quán)威性與影響力、感召力,不如神祇強大,故而借神意以占卜。這在原始最初產(chǎn)生時,還能有一定的宗教作用和心理影響,后來逐漸變成一種利用占卜方法而達到一定目的的形式了。
薩瑪教信仰,乃滿洲等北方諸民,專有之氏族信仰,千百年來,唯有史書所言,乃夷蠻愚氓之習(xí)。清定鼎中原初,滿洲將此帶入長城之內(nèi),所祀所為,常為漢人背議,驚訝嬉笑,視為蠻荒所為,竟而不解。然因其執(zhí)柄民族,互不敢妄議也。有清一代文誥,鮮有妄議薩瑪者。薩瑪素為氏族之祭,蓋其規(guī)程向不外傳也。故對薩瑪禮儀與神祇,不敢妄議也。偶為者,亦將跳神記述,遵官文而概述之,或則浮言美譽,或則避而少論,蓋畏言不及也。尤各姓之神諭不為外姓所曉,恪奉先訓(xùn),諸姓則互守勿言也。
吳寶財,滿洲正白旗,大樺樹林子人,其爺及叔父,民國間皆本姓名薩瑪,偽滿后傳于寶財,多年主祭,頗有聲譽。其神以鷹、蟒、水獺、虎、熊為主,有兩次鉆冰眼經(jīng)歷,圍眾千余。寶財常言:“祭神崇德,情發(fā)于理,歌發(fā)于心?!彼_瑪非虛言而勤勉,各有敏求之妙,如,一溝一凸,一豎一行之花紋線理,便可講出全族的部落起源發(fā)脈來。再如,薩瑪者通史者也,廣征博引,勤諳族事,多于神祀時,唱有關(guān)天地開辟、萬物形成及人類起源之神話古歌,以娛人樂神,崇德極遠。四季屯張剛玉家大神神服,繡有很多鳥獸;下馬廠祁世和家大神神服,主要以百鳥神彩繡織而成。
滿洲俗有成丁禮,滿語稱“井玄多羅”。多羅禮一歲兩舉,以虛柳二星為祝期。虛見于秋,柳見于春,龜壽臨天,秋狩春圍之日也。重禮設(shè)于祖像前,焚香叩禮,男女以圖喇驗身高,增歲則以野豬牙為垂飾。女為公野豬門牙,男為公野豬獠牙,行成丁禮,然后可婚配、交游焉。薩瑪教弘道骨肉深情,視為立人之本,凡欲敬神、愛人、勞作,情而癡、情而迷、情而恒,無所不成。
婚娶南方稱娶媳婦,北方謂娶姑娘。南方在母家開面后始上轎,北方至男家始用線開臉。
滿洲婦女跪拜禮,跪地以右手三摸鬢禮,即“三叩首”、“三撫鬢”。
北人故習(xí),天寒麕居一室,設(shè)火炕以煴暖。闔家婦子同宿一室,老者之席,距火炕灶坑最近,次為稚幼,以火炕熱度增減之差,為子孫長幼,愛敬之別。
宴客無嘉膳,視家資所有,豬雞為上。壽誕婚禮宴客,殷富之家,碗碟各數(shù)十六,次等之家,八碗八碟,故有“十六席”、“八八席”之別。
璦琿蒙雍乾嘉道幾朝修葺,堪有固北鎖匙之譽。十里流波,龍旗舡艦,林岸嵬木石陣,商旅樂聚,物阜昌裕,兩翼官學(xué)與塾館齊盛。璦琿西百余里,有山曰“一架山”,滿語稱“額木阿林”。該山為孫吳、璦琿兩縣界山。頭枕黑龍江,綿延北上,是橫亙在黑龍江平原上的興安嶺山脈,由三座大山相連,故又稱“三架山”。早年,山上臨道邊,建有關(guān)公和岳飛二圣廟,內(nèi)塑神像數(shù)尊,形態(tài)偉岸感人。外圍朱漆板檣,高大牌樓正門,蔚為壯觀。余逢秋之際,常率學(xué)生至此野游。其中,“二架山”處有一丘狀高聳團山,矗立群峰之巔。山側(cè),有山體坍垮而成形之半拉卡山,山姿別有風(fēng)韻。相傳,此山為康熙年間,清軍“神威將軍炮”炮轟羅剎匪徒所致。又據(jù)四季屯當(dāng)?shù)仃壤涎裕汗庞羞_斡爾人特爾法部長老們,住“一架山”山坳間漁獵,山洞中畫有參差星斗圖象,時有進山砍柴、捕獵者,常偶有發(fā)現(xiàn)??上?,清光緒年間地震后,蹤跡難覓矣。
白蒙古家珍藏一塊兒白熊皮,白絨絨的毛色發(fā)著光亮,用手撫摸宣厚柔暖,誰見誰喜愛。這是其祖在世時喜歡用之坐墊兒。白蒙元很健談,知道不少北獵趣聞。白熊又叫北極熊,是北極一帶最大的兇猛動物。全身厚厚的白毛,耳朵和腳掌亦都是白毛,只是鼻頭為黑。白熊牙齒鋒利,能跑。白熊在雪中育崽,小白熊十二月出世,沒毛,靠母熊乳汁,長得很快,幾個星期后,便跟著母熊出去獵食海豹。北極熊冬眠,不涉食,轉(zhuǎn)入夏天,捕捉海豹、海象,軀體非常肥胖而強勁。早先,滿洲等北方獵人常遠涉北海以北,捕獲鷹、貂和各種動物,同北地野人交往親密。相互以物易物。北人尤喜用白熊皮、海象牙、鯨須等,換綢緞、布帛、酒、茶及日用品。白家這塊兒先人們留下來之白熊皮,乃是六十年前稀罕遺物。
璦琿城薩布素大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率寧古塔、烏拉兵,來黑龍江建舊璦琿城于精奇里江西岸,又稱黑龍江城,俄稱“維笑勒伊村”。該地原屬后魏黑水部,勿吉地,唐曰“黑水府”,金為“合懶路”,明為黑龍江忽里平寨。康熙十三年(1674)始筑城,二十二年(1683)設(shè)將軍一員。二十四年(1685)在此處建璦琿新城。雅克薩之戰(zhàn)勝利后,考慮將軍衙門僻處江東,與內(nèi)地交通及公文往來有諸多不便。于是,遷至下游十二里之江西,選擇了俄國人順治八年(1651)燒毀之達斡爾屯寨“托爾加城”舊址,重新建起了新璦琿城,亦叫黑龍江城,或叫璦琿新城,即今之璦琿。當(dāng)時初建的璦琿新城規(guī)模,按《盛京通志》載:“內(nèi)城植松木為墻,中實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圍一千三百步,門四。西南北三面,植木為廓,南一門,西北各二門,東門臨江,周圍十里。”“內(nèi)城中的副都統(tǒng)公署在城內(nèi),原系將軍公署,康熙二十九年(1690)將軍移駐墨爾根,改為副都統(tǒng)公署,大堂五間,堂司房二間,戶兵刑工四司房十六間,儀門五間,大門三間?!眱?nèi)城中的大人府南有演武亭,“演武廳三間在城(即內(nèi)城)西北”。有永積倉、貯谷倉二百十三間,在城南二里,康熙三十二年(1693)設(shè),管倉者為七品倉官一員。除此,還有北營、南營、船庫,設(shè)八旗水師營,官兵水手防邊操練,春秋兩季四十天,有大船、花船、槳船,到吉林碼頭去修補船艦。在璦琿下游一架山的江套子中,還設(shè)有泊船地。
漠河冬無陽春,夏無酷暑,春秋兩季相連。九月中旬即進入冬季,長達八個月以上時間,多西北風(fēng)和暴雪,常有冰淞出現(xiàn),一片白茫茫,行人不見影,極端氣溫在零下50多度,為全國低溫之最。漠河,每年六月下旬夏至前后九天中,白天顯得特別長,晚上八點以后太陽才落山。但黑夜并不降臨,黃昏仍很明亮,像有云的白天,到午夜百米內(nèi)景物依稀可辨。這便是人們傳講之漠河白夜。此時,人們總好在江邊下棋、打球、垂釣,??煽吹缴衿娴谋睒O光。北方天空中突然現(xiàn)出一個明亮的光點,光點逐漸擴展,愈來愈亮,色彩斑爛變幻無窮。在漠河到每年夏至,天空只要沒有云層阻擋,便容易看到極光。北極光形狀很多,有條狀的、傘狀的、扇狀的、片狀的、葫蘆狀的、梭狀的、圓柱狀的、球狀的等等,顏色為赤、橙、黃、綠、青、藍、紫各色相間,色彩分明,由初升到消逝,變幻神奇莫測,五顏六色,繽紛綺麗。其時,據(jù)北方耆老講,漠河地理緯度同北海南岸緯度大體一致。雖然北極光一年四季都有,但因為天氣云層的關(guān)系,事實上很難年年都見到,常常是十幾年才能見到一次。早年深入到遙遠北海一帶捕鷹貂的人們,能經(jīng)??吹綁延^的北極光,視其為神跡,卜遠獵豐盈吉順。
額蘇里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先祖由寧古塔隨戍璦琿,時清軍為選定征戰(zhàn)羅剎之便捷要地,最初并未屯兵璦琿,而是首先選定在黑龍江畔一處有幾戶達斡爾人家的小屯落作為屯兵之所。此地,恰在黑龍江畔璦琿與呼瑪之間,有一條由西南流入黑龍江的小河,從屯邊經(jīng)過。該屯達斡爾人叫“額蘇里”。這條無名小河,因清軍在這進駐后,軍事聯(lián)絡(luò)方便,遂叫成了“額蘇里畢爾漢”,即“額蘇里小河”之意。該河流入黑龍江河口的段落,水深流急,而且河床兩岸古樹參天,翠柳成蔭,不僅交通便利,更可隱蔽征俄戰(zhàn)船,是天然的戰(zhàn)略要地。雅克薩戰(zhàn)役勝利后,清兵選擇精奇里江口西岸,平川地帶屯兵筑城,即舊璦琿城,永戍黑龍江,直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后,將軍衙門感到與內(nèi)地因有江水相隔,公文傳達不便,遷于江西筑建新璦琿城。自此數(shù)百年間,荒僻的江東沃野出現(xiàn)了數(shù)不盡的旗屯,一直伸延入精奇里江的上游,有不少村莊部落,良陌千頃,牛奔馬嘶,沃野谷香。精奇里江口,咸豐初出現(xiàn)海蘭泡集鎮(zhèn),人口密集,商賈林立,日漸成為北疆名鎮(zhèn)。
雅克薩城又名紅衣炮城,康熙二十二年(1683)征剿羅剎,運用神威大炮十三尊,令羅剎敗北。從此清軍兵駐雅克薩城地方,嗣經(jīng)奉命撤防之際,奉請神炮凱旋,獨有一炮搖之堅不可動,始遺于彼。道光之前,有查邊者旋稱,尚見此炮半陷土中,以至咸同年間有人去看,僅見炮口,而后光緒之初,已無信息。昔有人云,神炮已被敕封“鎮(zhèn)北侯”。
富連群撰《瑪虎朱陳志略》:璦琿舊有瑪虎戲,不只活躍于集鎮(zhèn)鬧市,且多倡行于沿江村屯。不獨滿洲諸姓喜愛,漢人與愛米人、索倫人、棲林人、白俄亦好之,稱龍江特有之風(fēng)。逢年節(jié)婚壽喜宴,常有瑪虎戲與黑水秧歌?,敾蛑矗瑩?jù)依公(依郎阿)筆錄觀之,清初有之。統(tǒng)領(lǐng)瑪喇,圣祖朝來璦琿,攜來《詩經(jīng)》、《孟子》、《左傳》、《本草綱目》,為璦琿有古經(jīng)文之始?,斃y(tǒng)領(lǐng)常駐索倫兵中,與土民親若手足。回京師留薩公歌律三十九篇,瑪虎曲牌百二十一首。由此思之,瑪虎之戲在當(dāng)年璦琿戍營旗軍中,必有盛傳,不言而喻也。
沙瑪(即“薩滿”,音譯)跳神皮瑪虎,民間兒女亦戲戴皮瑪虎,求趣鄉(xiāng)里?!艾敾ⅰ保╩ahu),系滿語,意即鬼臉、面具?!捌が敾ⅰ睘闈M漢組合詞,指以皮革縫制成的面具?,敾⒓仁撬_滿跳神的必備神具,又是民俗歌舞不可缺少的道具;既被尊為村寨的守護者,又被奉為氏族至尊的神祇。據(jù)載:明季“女真部族城寨中,常有高柱稱望柱。柱頭雕以怪獸、鬼面,常奉為瞞尼神。亦有以皮木雕繪各種面譜,競跳馬虎,俗稱跳馬克辛以自娛?!薄秴鞘衔臆噹旒雷V》亦記述:“原祖居下江,傳奉皮臉神三具,媽媽神壹,熊頭神壹,巴柱神臉壹。二祖阿塔里率族西遷,船逆水遇風(fēng),神器僅余神書數(shù)冊,豈非天意……”由此可見,滿族及其先世女真人曾有著豐富的薩滿面具文化,其中相當(dāng)一部分屬于跳神面具。
瑪虎者,滿語也。漢語“假面”之意,也稱鬼臉。久之,滿語漸廢,時人不解瑪虎之意,傳言“瑪虎子”為鬼怪之意,附會也。
頭罩瑪虎演繹故事,即謂瑪虎戲,璦琿普用滿語,俗稱“瑪虎朱陳”、“瑪呼主春”、“瑪虎朱春”,實即滿洲罩面小戲。在璦琿,瑪虎并非裝飾或陳設(shè)之物,自古素為滿洲各望族大戶薩瑪、穆昆達、噶珊達、扈倫達、哈拉達部族珍藏之寶,皆有譜牒檔色入案。各種瑪虎造型,非閑庸者為,皆有尊貴身價、輩分、地位、名份。若繪神形,亦屬世奉神祇和百靈魂體,各有履歷故事、各有代代誦歌之功業(yè)。頭罩瑪虎,絕非余興,初發(fā)軔于說古、頌古,發(fā)于緬懷、祭拜和演繹各代祖先故事。璦琿早年有《阿骨打發(fā)兵》、《薩大人龍宮借糧》等,也有瑪虎小戲,圍眾擁擠,喜愛其形,喜聽其歌。考其源,皆清末至民國以降,傳流之故事。下馬場祁世和之父亦會瑪虎小段,并言寧古塔亦瑪虎小戲之源,蓋傳于清康熙朝戍邊諸姓。據(jù)本家先妣美容額嬤所言,寧古塔瑪虎戲很盛行。火茸城南柳毛溝子和江西老狐貍崴子,皆有部落。瑪虎戲很有名,亦有漢尼堪流人倡演勒勒戲。寧古塔為文化薈萃之所,多姓喜瑪虎戲,戲中有薩瑪故事,有獵物幻女救人,戲中人各罩瑪虎,唱做技絕驚座。遠戍璦琿后,偶有稔此技者,在軍中獻藝,人聚如潮,緬縈鄉(xiāng)情,臺上下聲淚俱合,世代傳繼,闔眾不泯。璦琿滿民祁大姑、徐大鐵嘴,小五家子關(guān)鎖柱瑪發(fā)之子關(guān)大咧咧,皆為早年崇耀人物,閑游沿江各村屯,爭相厚待之。
先父德連公,民國至偽滿初年,為本姓總穆昆,常向族人傳講家傳。璦琿瑪虎喜耍者,傳自祖地寧古塔。若逢年節(jié)或婚壽喜宴,瑪虎戲與黑水秧歌齊驅(qū)競美??滴醵荒耆尚纾?682),奉旨北上,由火茸西溝營子、家口百六十員車馬并行,先舟后車,又換大江船進至老璦琿,行走四十余日,達瑪哈咬鉤八月天,抵薩哈連,離家情,別鄉(xiāng)情,思親情,骨肉分離情,戍地未卜情,羅剎兇險難卜情,何期返里情,千情萬情,皇恩浩蕩,皇命如鐵,號兮,哀兮,思兮,悲兮,寄寧古塔鄉(xiāng)情于歌焉、舞焉、戲焉,故鄉(xiāng)小戲慰思者,瑪虎戲化哀酒,成為寧古塔戍邊諸姓滿洲家傳古風(fēng)。查璦琿至呼瑪,沿江八百余里,滿洲卡倫、官屯、哨口、水師營三十六處,瑪虎戲分為呼瑪路瑪虎戲、黑河口瑪虎戲、璦琿瑪虎戲三大支,各有千秋。
康熙間兵進呼瑪河,宿帳有瑪虎莽式,并攜入雅克薩城,《唱雅克薩》、《羅剎思鄉(xiāng)》、《薩哈連龍旗亮》,便是當(dāng)年滿語瑪虎戲小段子。后人如大五家子老何家三姑、四季屯富家老房子順和叔,偽滿時還能頭戴瑪虎,扮唱小戲,有情有調(diào),聽者啼笑道彩,聲淚俱下。
瑪虎戲,形態(tài)自如,見情生情,無拘無束,易于直達胸臆,且瑪虎遮面,依己情之奔蕩,盡情宣泄,唱不盡則身動,用頭、手、肩、腰、四肢、腕節(jié)、足掌作舞。喜?,敾⒅礻愓撸援惪谕晻逞?,瑪虎造詣達精深上乘之位,非苦習(xí)不可得。往昔,瑪虎朱陳多用滿語,后滿漢雜居已多改用漢語,近世頗與東北小戲相雜糅。盡管如此,仿學(xué)瑪虎朱陳者在璦琿不減,遍及卜奎、三肇一帶。不僅滿人喜看,如大五家子達斡爾亦有多年影響。因其聲情并茂,招徠不少漢兒也爭喜之。九十余年來,璦琿滿洲眾姓唱誦祖德至誠,有競歌于野者,有設(shè)棚聚友者。此風(fēng)據(jù)傳康熙間來自寧古塔,戍居璦琿沿成一景焉。
(待續(xù))
責(zé)任編輯:王卓
K892.2
A
1009-5241(2015)04-0084-05
富希陸黑龍江省瑗琿大五家子村滿族老人富育光先生父親已逝富育光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吉林長春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