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永霞
【關鍵詞】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動與靜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1—0079—01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效課堂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而教師的角色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zhuǎn)變,不再是傳統(tǒng)的說教者,而是學生讀、演、思、品的引導者。如今的語文課堂,讀書聲不斷,很多學生都會參與其中,各抒己見;靜思默想不斷,很多學生都能靜靜品味作者的情感、思想。筆者從教多年,一直思考語文課堂教學的動與靜,尋求動與靜的結(jié)合,目的是讓語文課堂美妙而和諧,讓學生充滿激情地愛上語文。
一、用情朗讀與靜思默想相結(jié)合
語文課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讀,包括朗讀和默讀?!墩Z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和默讀能力是各年級段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就朗讀而言,不論集體讀、小組讀、個別讀、分角色讀,都要聲情并茂、抑揚頓挫、有情有感,讀出文章的情和魂。默讀是帶著思用心去讀,是提倡學生做個有心的讀書人。我們經(jīng)常會說,用你喜歡的方式朗讀,結(jié)果很多學生都高聲朗讀,甚至帶著唱讀的感覺,這種讀法效果顯然不好。與其讓學生有口無心地朗讀,不如讓學生一邊靜心默讀,一邊拿筆圈點,以達靜悟,使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靜悄悄,學生集中思維,要珍惜這重要時刻?!彼?,教師應想方設法給學生營造一個默默讀書、細細品味、靜靜思索的氛圍。
二、課堂中的動與靜相輔相成
課堂上沒有絕對的靜,也沒有絕對的動,動與靜只是相對的。語文課堂上的“動”不是看到的熱鬧非凡,而是在“聽說讀寫”中的積累、感悟、品味和運用,靜也不是所表現(xiàn)的鴉雀無聲,坐姿端正,而是思維活躍的體現(xiàn)。
1.語文課堂要靜中有動。小學生天生愛動,即愛動腦、動口、動眼、動手,他們的成長也需要動,需要主動、自動、能動,需要生動活潑的健康發(fā)展。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全身心地投入,引導學生身動、心動、腦動,鼓勵學生質(zhì)疑,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時間,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突出學生的能動作用,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主動發(fā)展、生動活潑之中。
2.語文課堂要動中求靜。安靜的課堂不是教學行為的靜止,而是學生智慧的啟迪、思維的發(fā)展、能力的提高,是讓學生真正學會聆聽、閱讀、思考和寫作。南宋教育家朱熹說:“靜者,養(yǎng)動之根也?!毙抡n標要求學生要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zhì)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所以,教師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深思品悟,讓每一位學生的頭腦都動起來。因為只有教師有意識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靜”,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才能避免他們淺嘗輒止、囫圇吞棗。
三、靜心聆聽與積極表達融為一體
課改之后的語文課堂,學生思維活躍,發(fā)言積極,但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不少學生只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缺乏聆聽的習慣,特別是低年級段的學生,表達完自己的意思后,不再去理會其他同學的想法。實際上,一節(jié)真正活躍的語文課,光有個人的精彩表達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學生的靜心聆聽。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有效地學習,才能更好地參與課堂活動。須知,積極發(fā)言的學生能贏得大家的尊重,靜心聆聽的學生能懂得學習和欣賞。
在教學中,動、靜的轉(zhuǎn)化是相對的,教師必須遵循自然、有的放矢,否則會適得其反。動多靜少,則課堂表面熱熱鬧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即思維能力很少參與學習活動;靜多動少,則學生容易產(chǎn)生疲勞,進入昏昏欲睡的狀態(tài),不能有效地利用靜的時間。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吃透教材,吃透課標,備課時要把握好這個度,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特點,通過合理有效的“動靜”結(jié)合,恰到好處地調(diào)控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提高學生品味和感悟文章的能力。
語文課堂是生動、活潑、極富情感的課堂,將動與靜恰如其分地融入課堂,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將動、靜有效結(jié)合,使師生共同走進高效課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