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海波
展覽:孫大量 日常煉金術
時間: 2014 / 10 / 19- 2014 / 11 / 30
地點: 林大藝術中心(北京·798)
第一眼看到這個題目時,覺得這兩個差異如此大的詞語怎么會這樣被組合到一起。
煉金術前輩伊利亞德說過這樣一句話來形容煉金術:“我們在這里沒有前化學,沒有胎胞中的科學,而是一種精神技術,它雖然操作的是物質,但要追求的則首先是‘完美精神,要造成解救和自主?!?/p>
姑且用“在日常中追求完美的精神技術”的解釋籠統(tǒng)的開始展覽吧。
展覽開場便是一系列的灰底小畫,不超過兩個巴掌大小,惹得人格外好奇,湊上前去細瞧,抹茶色的蛋糕,鮮亮的瓜瓤,襄紅里子的書,打著卷的白紙……日常生活中那些小物件以獨有的方式在觀者面前展開,再往里走,太湖石、碗、白菜、手指、鏡子、五花肉……形形狀狀的生活局部如同截點般楔在觀者眼前,行走觀賞間,心中也隨之不斷涌現(xiàn)無數(shù)個為什么,比如這幅《碗》,為什么要經(jīng)過反復的涂抹,為什么不畫得更加立體起來,為什么要在碗后繪出一片光,為什么在歷史洪流中只畫一只碗……種種疑問恰好中了作者設下的圈套。
嬌小的畫幅,如同特寫的鏡頭,無疑是作者個人的表達的獨有方式,在特寫中,完美的詮釋了這貫穿始終的論題“熟悉的陌生感”:是碗,不是碗,是碗,在是非中不斷甄選與辨別,在這樣的恍惚中,觀者和作者在不同時間完成了對現(xiàn)實的超越,一種如同煉金術般的神秘感由這些符號意義的光芒定義下來。 作者企圖用反復涂抹的方式表達內(nèi)在的沖突與和解,既不打算創(chuàng)造,也不歪曲觀念,在添加和刪除的程序化規(guī)則中將感性物化,并隨之衍生出嶄新的本能。正如在西方煉金術中,第一個步驟是溶解 (solution),通過煅燒的方式回到液體的非結晶的形態(tài),這象征著重新回到了母親的子宮內(nèi)回到了原初的狀態(tài),如果以這層定義來思考孫大量的創(chuàng)作,就能體會出死亡的同時也在重生的雙重內(nèi)涵,正如奧西里斯在復活之前先要經(jīng)歷肉體的四分五裂,意味著經(jīng)歷不斷的自我否定后,不僅僅是作品的重生,更是他創(chuàng)作生命的新高度。
展覽現(xiàn)場還有許多大幅的作品,與小幅作品相比,大幅作品似乎需要肩負更多的使命,正如煉金術也有其他功能, “……救世學的功能是煉金術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保ㄒ晾麃喌拢┳鳛闊捊鹦g的衍生功能,救世學在如今社會場域下依然有存在意義,無論是幻想主義或是神秘主義,融合宗教含義的藝術生長都應生生不息,也許“被拯救的拯救者”就在你我之中,如何從日常生命中發(fā)掘,提純,升華,如何更好地完善物質對象的同時完善自己,又如何充滿畏懼與崇敬地追隨救世主,在演化和發(fā)展中不斷超越已定義,也許繪畫同時適用于這些思考。